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薩提爾公益工作坊-教師自我關愛基礎班

為關心學校教育老師們,每天負責教學,參與學校教務,師生溝通,和家長聯繫等…繁重任務下,是否可以感覺被聽到,看到,被了解與支持而感到喜悅,充滿能量,或因沒得到而在疲憊不堪負荷下,影響生活與工作
甚至影響身體健康。

提供學校各級老師,學習Satir基礎課程的精神與信念,工具與方法。

滋養自己,覺察自己的生命能量及教學能量外,也可藉此了解自己,學生,家長行為的內在,並共創良好的互動關係

【七月份】
講師:陳桂芳
日期: 2023/7/27(四) ~ 7/28(五) 
課程時間:早上 9:30-17:00 (中午休息 1.5小時)
團討時間(第一天):17:00-18:00
地點:台北市

【八月份】
講師:林漢瑜
日期: 2023/8/2(三) ~ 8/3(四) 
課程時間:早上 9:30-17:00 (中午休息 1.5小時)
團討時間(第一天):17:00-18:00
地點:台北市

▴ 歡迎在各級學校在職老師,未曾上過薩提爾工作坊二天以上,想要自我關愛的老師報名參加。
▴ 請於報名時填寫服務的學校及職稱,長耳兔會以該記錄做審核標準。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粉絲頁公告]
*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www.accupass.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免費線上講座】〈生命旅途原來是愛的TATOO〉

內娜的駭客任務!!

「吃下藍色的藥丸,故事就此完結,你會在自家床上醒來,繼續相信你想要相信的一切種種。吃下紅色的藥丸,你就可以待在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頭,在我的指引之下一探這兔子洞裡的深奧玄機。」

20年前,《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的Morpheus提供Neo這兩個終極選項。

彷彿回應了多年前一個小不點在國語作業簿上塗鴉出一個問題,小不點也像是穿上皮衣、戴上墨鏡、穿梭在MATRIX虛實之間的奇妙旅程。

如果你也曾有困惑,對於生命,對於愛。

那麼歡迎你搬個小凳子,搖著小扇子,在盛夏的夜晚,來聽聽內娜說故事,隨著她的奇妙旅程,攀爬過的生命稜線,或許你也可以找到屬於你、關於你自己的答案!


➤  主題: 生命旅途原來是愛的TATOO
➤  日期:2023/6/30  (五)  晚上 8:00 ~ 9:30pm 
➤  演講者:內娜Naina
➤  地點:線上(google meet)
➤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630

▴ 訂票成功後,系統會Email電子票券(QR Code形式)的取票連結至您報名時所留的電子信箱中,請保留好票券,請於線上講座開始前十分鐘,點擊電子票券即可進入線上(Google Meet)會議系統。

▴ 報名成功的夥伴,請確認您的設備可開啟Google Meet 會議室.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我可以被療癒嗎?

By   留 佩 萱

前陣子有機會回台灣過年,很開心能見到家人、朋友、以及因為工作認識的夥伴們,也偶爾會被問到:有在寫下一本書嗎?下一本書要寫什麼?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上市後,我也常想著這個問題──接下來,我想寫什麼?一直以來,我希望可以藉由文字帶給大家療癒,而至今寫了四本書、踏入心理諮商領域十一年後,最近的我開始重新思考:療癒是什麼?

我想起了前陣子讀到Leah Lakshmi Piepzna-Samarasinha的著作 “Care Work: Dreaming Disability Justice”,其中一個章節讓我非常印象深刻。作者寫著,她去見一位新的心理治療師,這位心理治療師在網站上寫著自己是「創傷知情」、網站內容也讓她很有共鳴,她很開心似乎找到一位合適的治療師。而第一次諮商會談時,這位治療師問:「所以,妳之前做的諮商,有把妳童年的性侵創傷解決了嗎?」

作者聽到這句話非常訝異,跟治療師解釋:她不覺得性侵創傷能被「解決」或「治好」,而是一個她要學習如何共處的議題。她感受到治療師不以為然的態度,於是第一次諮商會談結束後,她就再也沒有回去了。

讀到作者寫的諮商經歷,我思考著:我們是如何看待療癒?我們認為療癒是什麼?

這幾年心理健康越來越被重視,我很開心看到大家開始談論傷痛和療癒;而同時,我也聽到諮商室中的個案們問著:「為什麼已經過了這麼久了,我還有這些痛苦?」「為什麼我還沒有好,還會有這些情緒起伏。是不是我有問題?」這些評價不僅來自他們內心,也來自周遭的親友,讓他們對於「還沒成功療癒」充滿了羞愧與自責。

我意識到:我們是不是塑造了一個「完美療癒」形象,讓大家認為一旦「成功療癒」後,就該呈現某種樣子──正向思考、快樂、不會焦慮、沒有情緒起伏、不用再感受到痛苦。

當然,可以療癒傷痛是很美的事情,能夠變得正向也是很好的事情,這也是許多心理治療師在諮商、書籍、演講、課程中在幫助大家學習的事情。但是,當療癒變成了很嚴苛的標準,變成了劃分「成功或失敗」、「好或不好」的準則,那麼,我們是不是把療癒變成了一種武器?用來壓迫自己與他人?

Care Work那本書中,作者Piepzna-Samarasinha提到了「完美倖存者」(“good” survivors)這個詞彙。你可能會在電視、影集、Podcast、社群網站上看到這些完美倖存者──他們過去經歷了創傷,然後做了一段期間的心理治療後,一切都治癒了。他們克服了、放下了,不需要再談論過往的創傷了,也不會再被影響或觸發情緒。他們不吵鬧、不會有劇烈的情緒波動、不會干擾別人、不會干擾這個社會。這樣「完美倖存者」成為許多人心中認為的療癒該有的樣子。

相反的,那些沒達到療癒標準的人就被視為「糟糕的倖存者」(“bad” survivors)──這些人依舊感到破碎、依舊感受劇烈情緒、依舊攜帶著深深的悲傷與哀悼、依舊在談論過往創傷、依舊會被觸發痛苦,而不管過了很久,依舊會記得這些傷痛。對於這些人,社會大眾評價他們太過情緒化、怎麼過了這麼久還沒好、怎麼還沒克服與放下。這些人也對於無法完美療癒感到羞愧。

作者Piepzna-Samarasinha解釋著「健全主義」(Ableism)如何深深烙印在我們如此看待療癒的思維中──在一個健全主義社會中,大眾認為「健全」才是正常的、才是好的,這個社會訂定一套什麼叫做健全的標準,不符合的就被稱作身心障礙、被認定是有缺陷的、是次等的。並且,我們認為不健全的東西都應該要被修好或治好,不然就是破碎的。用這樣的思維來看待心理傷痛,於是我們認為那些劇烈痛苦情緒是破碎、不健全、需要被修好的,許多心理學也都是用這樣的角度看待心理治療,要把那些負面情緒和想法都消除。

我們現在所知的許多心理治療理論主要來自於西方(歐洲白人)思維,這些思維奠基於白人至上主義、父權主義、資本主義、健全主義、異性戀主義…這些是來自歐洲殖民所主宰的思維。而這幾年我被「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文獻所吸引,開始慢慢開啟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讓我不禁想著:會不會我過去十多年沉浸的這套西方心理治療思維,對於療癒的理解根本就是錯誤的?

或許,有些傷痛永遠無法被修好,因為那些傷痛實在太劇烈了,需要永遠被記住。或許,這個社會塑造出「完美倖存者」是為了鞏固某些權力,因為當倖存者都被治療好了、安靜不吵鬧了,那麼社會就可以維持現狀,就不需要去面對處理那些造成性侵與暴力的社會體制。或許,當我們能把痛苦與悲傷視為生命中美麗又重要的元素、而非視為缺陷,那麼社會看待療癒的方式就會很不一樣,或許我們不會再苛責受傷的人要趕快療癒好,而是能夠改變社會體制,去支持與滿足人類多元差異的身心需求。

所以,療癒是什麼?這個問題我還在持續思考與探索。去年讀到“Sacred Medicine”這本書,作者Lissa Rankin醫師寫到:「治癒」(Curing)與「療癒」(Healing)是不同的,在身體疾病中,我們認為治癒(Cure)是指疾病消失,但療癒 (Heal)這個詞的意思是「成為完整」(Becoming Whole)。Rankin醫師在書中寫的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她說:「有些人被治癒了但是沒有被療癒,有些人被療癒了但是沒有被治癒。」

或許,療癒所指的成為完整,並不是要趕走痛苦情緒,而是要把所有情緒和所有面向的你都找回來,讓他們有空間、能和諧共處。完整包含了光明與黑暗,包含了喜悅與痛苦,包含了我們有空間給所有情緒與感受──痛苦、悲傷、哀悼、憤怒、喜悅、恐懼…然後知道,這些全部都是你重要的一部分。

我想,「被療癒了但是沒有被治癒」,就是能夠自在地待在破碎中吧──知道有些傷痛無法被遺忘,想起來時就是這麼痛;知道這些痛苦不代表療癒失敗、也不需要被修好,而是代表我們仍然記得,不斷記得。然後在痛苦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喜悅、意義、自己十足地活著。

文章選自:https://is.gd/A6W2kA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

🥕「《冰山對話》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4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14

🥕「《非暴力溝通》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10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不是不生氣,而是,學會「有氣好好生」

By 陳志恆

當我們生氣、憤怒時,會想對外展現攻擊,是很自然的反應。因為,生氣這份情緒,就是在我們受到他人侵犯時,會出現的。此刻,身體會立即動員巨大的能量,讓我們準備好反擊,以避免再度受到侵犯,這是具有保護作用的。

所以,你看到幼兒鬧脾氣時,除了哭鬧外,還可能會摔玩具、踢門或攻擊旁人。所以大人總要小孩:「不要生氣!」。其實,不是不可以生氣,生氣是很自然的情緒反應:然而,因生氣而來的攻擊或破壞舉動,應該被制止。

*

有許多大人自己也做不到把生氣這份「情緒」和攻擊這個「行為」兩者分開。例如,有些父母會在心情不好或勃然大怒時,出手痛打自己的孩子;看起來是在教訓孩子,實際上是發洩情緒的成分居多。

問題是,我們從小就被要求「不要生氣」、「不可以生氣」,或被灌輸「常生氣是不好的」這樣的觀念;卻沒有被教導,如何「好好地生氣」。

因此,許多人在生氣時,不會承認自己正在生氣;卻會用其他隱微曖昧的方式,來表達怒意。最常見的就是拒絕溝通和不理會對方。

這些確實具有攻擊性,是一種冷暴力。

*

我不是要你不生氣,而是,學會「有氣好好生」。

覺察到自己正在生氣時,能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用合宜的方式,向對方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而不是透過展現怒意,要對方就範,或者令對方感到恐懼,而得到懲罰。

怎麼做呢?

你可以靜下來,靠近自己的內在,去感受身體上那份生氣的感覺。就像我之前教你的一樣,就只是全然地去感受,都會讓你感到平靜一些。當思緒更為清明時,你可以去思考,這份情緒感受,要透露的訊息是什麼,要帶給你的學習是什麼?

你可以思索,是什麼讓你如此生氣?何以對方不領情,你就如此生氣?你期待自己的努力能被看見嗎?當付出被忽略或被否定時,意味著什麼?你覺得,自己的價值被貶低了嗎?你覺得,自己不重要嗎?你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嗎?你覺得,自己被拋下了嗎?

當你能釐清這些問題時,便能從情緒風暴中領悟得更多。

*

情緒,是自我覺察的入口。通過情緒,我們得以走往內心深處,更深一層地探索自己、認識自己。而進一步,你可以選擇是要否改變這樣的自己,如果可以改變,就找方法去調整;如果暫時難以撼動,我們就接納自己,與這樣的自己共處。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是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的。

過去,我不懂得這個道理。在大學時,我曾一頭熱地為班上做了很多事,卻發現有些同學不太願意參與,我便對他們破口大罵,指責他們缺乏團體榮譽感、不懂得體貼別人的辛勞、不重視團隊精神。

被罵的同學們感到莫名其妙,我更是惱怒不已。

有位學長問我:「為什麼同學們都得像你一樣為班上投入這麼多才行呢?」

「當然要呀!這是班上的事,他們是班上的一份子。而我做了這麼多,為什麼他們就可以袖手旁觀呢?」我說得振振有詞、理直氣壯。

「聽起來,是你付出很多,但有些人卻沒和你一樣,你感到心裡不平衡,是嗎?」

「這……」我一時間回答不出來,但也無法否認。確實,團體榮譽感只是個幌子,事實上,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付出要被看見、被肯定。於是,我的眼裡容不下那些沒參與的人;我的大聲斥責,不過是在向他們高呼:「你看,我付出了很多呀!」

然而,付出很多是我的選擇,我期待被肯定卻落空了,我也得接受;我更不該要求別人要和我做的一樣多。當我透過龐大的怒氣,試圖換來別人的重視時,我正在把我自己情緒的責任,推給別人幫我承擔呀!

情緒管理不是學習不生氣、不暴怒,而是懂得自我負責與尊重他人;做得到這一點,你才稱得上成熟的人。

文章選自:https://is.gd/bM5hcY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

🥕「《冰山對話》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4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14

🥕「《非暴力溝通》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10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薩提爾模式工具介紹與運用工作坊

你是否常常感到自己被情緒和想法牽著鼻子走?
你是否想要更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發掘自己的潛力和資源?
如果是,那麼這門課程就是為你而設計的。

薩提爾模式是一種心理學工具,通過探索自己與原生家庭的影響,幫助我們發掘內在的資源,感受到自己的豐富與提升自我價值感。在這門課程中,你將學習如何使用薩提爾模式工具,並通過練習運用這些工具,更好地探索自我。

本課程特色:
✔️ 學習如何使用5個薩提爾模式工具,並掌握其基本原理。
✔️ 通過練習和分享,探索自己的生命資源。
✔️ 發現並探索自己,感受自己的豐盛、並提升自我價值。
✔️ 以終為始,描繪心之所欲,一步步達成你的嚮往。
✔️ 實體與線上學習方式,讓你更有效率學習。

【 薩提爾模式工具介紹與運用工作坊-自我探索與發展內在資源 】
➤ 講師:溫絮如、小丸子
➤ 時間:時間:2023年 8/26(六)早上9:00-4:15pm、  9/4(三)晚上7:00-10:00pm、 9/11(三)晚上7:00-10:00pm
➤ 地點: 台北市  &  線上
➤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26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了解詳情。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薩提爾模式工具介紹與運用工作坊

小魚用盡全力想要往前游

遇見它的老魚問它:小魚,你要遊去哪裡?

小魚說:我們現在住的地方太小了,我想要遊去大海裡。

老魚笑了笑,說:我們不是一直都在海裡嗎?

……

那些很常被我們忽略的每一個當下

不正是我們這趟人生旅程的目的和意義嗎?

讓我們透過探索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幫助我們看見自己內在的資源,感受到自己的豐富與提升自我價值感。在這門課程中,你將學習如何使用薩提爾模式工具,並通過練習運用這些工具,更好地探索自我。

為了能讓大家接觸到更多不同的工具,長耳兔邀請小丸子老師、溫絮如老師以一天實體課程+二次線上課程的方式介紹

天氣報告
互動要素
家庭年表
影響論
家庭圖

這些工具不但相當實用,也深化了每個人自我整合的能力。

小丸子老師簡介:

漂泊
這應該是我前半生的生活縮影了。

印象中因為求學、父母親工作轉換,自幼就一直在各城市間搬遷。出國工作後每隔幾年回老家看望爸媽,我們家的住所就又換了一處。

當生活的常態如此,在我的心中也慢慢形成一種“大樹沒有根”的失落感;而我並不知道,這或許是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年近不惑,接觸了薩提爾,在和自己靠近的歷程中,也更靠近了我的爸媽,靠近了那個一直在漂泊的自己;所幸的是,這次我有帶她回家。

願在成長的路上,我們都可以成為那個眼中有光、嘴角有笑、心中有愛的自己。

目前為跨國企業人資長並為長耳兔師資培訓結業講師。

溫絮如老師簡介:

NLPU(神經語言學)高階執行師認證。

嗨,我是絮如, 現在在一家跨國上市公司擔任高階主管、大學EMBA專技副教授, 曾任人資長也在外商工作過。2018年開始踏上薩提爾的學習旅程並投入NLP(神經語言學)、生命密碼的鑽研。

希望藉由分享探索自己生命的過程與經驗, 協助人們看到自己的價值。也期待自己二十多年來的職場經驗, 扮演生命教練, 協助更多人創造自己的劇本,活出自己的力量。

本課程特色:
✔️ 學習如何使用5個薩提爾模式工具,並掌握其基本原理。
✔️ 通過練習和分享,探索自己的生命資源。
✔️ 發現並探索自己,感受自己的豐盛、並提升自我價值。
✔️ 以終為始,描繪心之所欲,一步步達成你的嚮往。
✔️ 實體與線上學習方式,讓你更有效率學習。

【 薩提爾模式工具介紹與運用-自我探索與發展內在資源 】
➤ 講師:溫絮如、小丸子
➤ 時間:2023年 8/26(六)早上9:00-4:15pm、  9/4(三)晚上7:00-10:00pm、 9/11(三)晚上7:00-10:00pm
➤ 地點:實體 & 線上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粉絲頁公告]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www.accupass.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好書導讀《我可能錯了》(線上免費)

執著的認定自己早就知道了,又怎麼會看到新事物呢?

男生:最近我看到一部韓劇很好看,很有深度,黑色榮耀⋯⋯

(正準備繼續說,但被打斷了)

女孩:我知道,我知道,他就是在說一個女生小時候⋯, 後來報復⋯,敍述完一整個劇情。

男生:(心想你很厲害,都給你說)知道我要說什麼嗎?
女孩:要跟我說劇情和心得啊!
男生:哦!(轉身離開)

如何專注聆聽,如何在已知的狀態下,只聽不說呢?也許在上面的故事中,男孩只想告訴女孩另一個面向。

當我們以過去的經驗和所學,以為已完全了解,不願意或不接受新的觀點/發現,可能因而錯過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同時也錯過了與他人連結的機會。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

歡迎大家6/13 晚上八點
請準時鎖定「我可能錯了!」好書導讀

【好書導讀- 《我可能錯了》】 
講 師:陳韋蓁、林秀玲、尼娜
時 間:2023/6/13   (二)    晚上8:00-9:00pm
地 點: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613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自己能夠理解自己,是最深刻的相遇。

By  陳雪如

「小孩在家會對你亂發脾氣的舉手?」

我在對家長做親職講座時,很常問家長這個問題。

至少有1/3到1/2的家長,會默默把手舉起來。

「恭喜!」我說。家長們面面相覷。

家長1:「恭喜甚麼!我為他付出這麼多,結果他對我最壞!」

家長2:「我小孩超假,對外溫和有禮,在家像小霸王,別人稱讚我家孩子,我都跟大家說不要被他騙,他超會演戲!」

「大大的恭喜!」我又說了一次。

小孩在家,會對父母亂發脾氣,一來,代表跟父母關係夠穩固。父母提供孩子足夠安全感,孩子知道,在父母面前,不用戴上面具,也不用時時表現好,偶而任性、失控,也會安穩地,被父母接住。

但父母接納孩子情緒,並不代表孩子對父母不禮貌的行為是正確的。這兩件事要分開來談。孩子確實需要學習用適切的方法,對父母展現情緒。

只是,孩子願意對父母展現負面情緒這點本身,是值得被肯定的。

我遇過好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戴著面具、在家裡對父母,也戴著面具。他是個好學生、好孩子,跟同學父母關係和睦,內在卻非常孤單寂寞,孩子覺得沒人願意接納真正的自己,也好怕顯露真正的自己,會嚇跑大家。

無論是學齡前的孩子、或是國小、國高中階段的孩子,他們其實花了很多心力,在努力適應 #社會化。

孩子在適應團體生活的過程中,會焦慮、會有情緒。

有些孩子會用咬手、拔頭髮、撞牆等傷害自己的方式舒緩焦慮。

他們拼命忍住情緒,因為他們其實知道,亂把脾氣對老師同學發出來是不對的。

孩子累積了一整天,回到家中,疲倦的孩子,自制力已下降到最低點,加上在眼前的,是很有安全感的家人,孩子容易變回 #原始人 狀態、變回缺乏理性的 #小野獸 狀態。

這時候,千萬別 #評價 孩子。

「你好不可愛!」
「你好歡(台語)!」
「你怎麼這麼壞!是小惡魔!」

這些評價性的話語,不只會加深孩子的負面情緒,同時,也會壓抑情緒。

無處可安放的情緒,終有壓抑不住的一天,情緒猛獸爆發出來,傷了老師同學父母,也傷了孩子自己。

當孩子對我們亂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可以用 #關心取代責罵,#針對孩子的情緒做回應,#但同時也告知孩子我們的界線

例如:「我不喜歡你對我大吼。但我也知道,如果沒事,你不會這樣失控的說話。寶貝,你還好嗎?是不是發生甚麼事情了?我很願意聽你說。」

放下手上的事,專注地看著孩子、等待孩子。讓孩子感覺,他是你好重要的人。

如果孩子願意說,不但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感,孩子也能覺得被支持、理解跟陪伴。更重要的是,那些無以名狀的情緒,能夠透過言語,被表達、抒發出來。

除了在不相干的事情亂發脾氣之外,孩子學到,原來,也可以用好好說的方式,梳理自己情緒。

如果孩子不願意跟我們分享他發生甚麼事情,也沒關係。

孩子大了,本來就會想保有一點隱私,我們可以給孩子這樣的空間。

當我們反映孩子的狀態,詢問孩子是不是發生甚麼事情,所以才亂發脾氣,此時,我們如同一面鏡子,沒有評價的,映射出孩子的狀態。

孩子會進而看見自己的狀態。開始有機會 #停下來。 而不是繼續把脾氣發洩在父母身上。

當孩子 #停下來。孩子才有機會,把眼光從埋怨他人的外在,轉回自己內在,接觸自己,溫柔地了解自己 #到底怎麼了。#自己的憤怒,#背後的受傷是甚麼。

自己能夠理解自己,是最深刻的相遇。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

🥕「《冰山對話》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4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14

🥕「《非暴力溝通》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10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看見冰山的結構

天安老師清晰的文字邏輯展現了薩提爾的概念,讓身為超理智的兔編容易理解。
目前老師明年,暫定休息。
你想從文字中體驗生命力?
請把握今年僅有的學習機會  ❥

By  張天安

學習薩提爾模式一陣子的朋友,在探索自己的內在歷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冰山」隱喻時,常會在過程中失去方向感而不知所措。若能對於冰山的結構有更深入的了解,將會形成一個參考的地圖,在探索和轉化的歷程中更清楚前進的方向。

在我自己運用冰山的過程中,逐漸地感覺到,將冰山分成三個層面去看,會有助於我們更加理解薩提爾模式內在歷程的架構。

【可見的與不可見】

首先,更清楚的意識到冰山「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的兩部分(如圖所示,水面/曲折線是兩者的分界線)。我們常常糾結於可見的行為,卻忽略了不可見的部分,其實它才是促使行為發生的原因。

我們習慣聚焦在「可見的」、「眼見為憑」的事物上,也經常用這樣的方式評價他人。例如,父母和老師常常以孩子的行為表現為主要依據,如學業成績、守規矩、聽話…等。這些表現可以被看見,而對於人內心複雜的狀態,例如情緒上的痛苦、疑惑和否定,以及真正想要的願望,很容易被忽略。這些「看不見」的部分是生命的重要元素,但我們卻不知該如何理解它們,因為自己也是在這樣被忽略的情況下長大的。

於是我們更容易被「結果」所吸引,因為它可以被看見,可以產生被看見的影響力(獎賞、升級、錄取等)。這樣的主流價值盛行千年不墜,歷史上「成王敗寇」的評價是很典型的例子。

常在課程中聽到參與者的一些領悟:一輩子努力工作賺錢、追求成就,沒太多時間觀照自己內在需求,也就更容易忽略家人和孩子的內心需要,甚至要求他們也如此用功讀書、努力做事,等到功成名就之時,卻發現家人關係日漸疏離,內心也感到空虛,不知一生辛勞所為何來。

人面對世界的確必須採取行動,而「行為」是人主動求生存的必要途徑,也是內在力量/生命力的展現。只是,若只注重求生存而忽略了心理/精神層面,那麼生存的動力也會逐漸消磨。

如同之前「你想怎麼活?兩種選擇!」的這篇文章,提出人生面對自己生活與生命的兩種選擇:「求生存狀態」和「成長狀態」。而「行為」和「結果」容易被看見,形成人們判定自身價值的標準,這樣「求生存」的動力,就更容易讓「生而為人」的我們被「窄化」、「簡化」和「物化」。

即使學習薩提爾模式一段時間後,仍然不容易聚焦在內在歷程。要接觸內在的感受和渴望,需要一定程度的覺醒與勇氣。有些人因為害怕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困惑和痛苦,選擇逃避或掩蓋自己的真實情感,衍生種種心理困境。只有意識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願意勇敢地去面對內心的痛苦和渴望,才能真正地深入冰山中「不可見」的部分。

因此,要穿越「可見的」行為與結果,需要練習更加有意識的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和心理狀態,深入探索與瞭解「不可見」的部分,也就是冰山水面下方的區域,包含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與生命力。

【相同與不同】

這「不可見的」部分,又可分成兩個區域,一個是「每個人都不同」,另一個是「所有人都相同」(如圖所示,紫色粗線兩者的分界)。

「每個人都不同」的部分,指的是內在的「感受」(包含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這三大層面。它們都深受「成年之前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會經常出現什麼樣的感受、會如何看待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根據成長經驗形成的家庭規條與信念,以及早年形成的未滿足期待,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強大資源,同時也是我們內在主要困難所在。

「感受」、「觀點」、「期待」衍生出求生存能力,同時又是內在糾結的來源,這樣一體兩面又交錯顯現的生命歷程,呈現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內在與外在同時進行的劇場,更是一部史詩般的故事!此處,人的「特殊性」、「唯一性」被凸顯出來,我們可以用「獨特的美」的眼光與價值標準,來看待所有的生命歷程,每個人都是獨特而美好的存在!

「所有人都相同」的部分,是更深層的「渴望」與「生命力」,這是人類共有的層面以及核心的本質,也是我們尊重每一個生命的信念與依據,相信每個人都具有「平等的價值」。它們是我們生命力量與能量的所在之處,每個人的出身或原生家庭的「特殊性」,不會影響這兩個層面。

「被愛」、「被接納」、「有意義、有價值」、「自由、做自己」…更接近看似抽象的能量狀態,但又可以透過身體知覺與情緒被具體的體驗到。當「渴望」被體驗到時,就會更加流暢地連結「生命力」,整個人的狀態變得更積極正向而有活力。當我們進入到這樣的狀態,就彷彿進入到內心的「天堂/天國」,可以帶著這樣的能量回到「人間」(感受、觀點和期待層面),進而轉化被卡住的能量。

從上述冰山水面下的「相同」與「不同」,體現了薩提爾的信念「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生命力的獨特展現」,同時,在面對伴侶/親子等關係時,我們可以「在相同之處連結,在差異之處成長」。

【過渡的關卡】

從上述三個層面的結構,讓我們在探索自己的冰山時,有更加清楚的方向,也就是説,需要通過兩個重要的關卡,才能使冰山的各個層面更加流動。

第一個關卡是從可見的「行為」進入並探索不可見的「感受」、「觀點」、「期待」,而「溝通姿態」是很好的「覺察工具」,是一個比較容易的入口,是進入「不可見」的部分的橋樑。(如圖所示,第一個藍色向下的箭頭。)

比如,從自己的行為覺察到溝通姿態是「指責」時,容易覺察到比較明顯的情緒,可能是「生氣」、「不滿」、「煩躁」,而比較隱晦的感受可能是「受傷」、「無力」、「悲傷」、「害怕」…,觀點上容易聚焦在他人的錯誤上,而比較緊抓著自己的期待和標準。在「你是怎樣面對他人的?體會四個姿態!」一文中,對四種姿態都有相關的描述,讓我們更容易進入到自己的內在,覺察並體驗自己的感受,從而了解觀點和期待。

第二個關卡是從「每個人都不同」的部分去接觸、連結「所有人都相同」的部分(如圖所示,第二個藍色向下的箭頭),彷彿從內在的「人間」進入「天堂/天國」,也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從期待到渴望!」這是探索冰山最關鍵的部分,沒有通過這一關卡,很難鬆動我們固著、受限制的冰山狀態。若是在這個關卡受到阻礙,請記得,這樣的阻礙往往是成長路上相當重要的墊腳石。

【生命力的展現】

在探索冰山的歷程中,「探索」與「轉化」是同步發生的,實用而重要的「轉化」方法,是透過期待進入渴望、提升生命力。這個方法是根植於我們從出生到今天的內在歷程,尤其是感受、觀點和期待,以及由內在歷程推動自身面對現實時的行為,以及此一行為挑戰現實後所產生的回饋。

當連結渴望、生命力提升之後,就會開始由下而上滋養與鬆動冰山中的期待、觀點和感受(如上圖中下方綠色箭頭),當冰山水面下的區域開始流動、進入動態平衡之後,就會更自然而然的展現出適當、平衡而有力量的行為(如上圖中上方綠色箭頭)。
這就是探索冰山(二)–個人的基礎練習(下)一文中所分享的演練程序背後的主要想法,也是符合「我們每個人是宇宙生命力的獨特展現」這一信念,所衍生出來的具體方法。

生命力是整個冰山的核心,而冰山的每個層面,包括:渴望、期待、觀點、感受、行為,也都是生命力所顯化出來的獨特型態!

文中所提及之相關文章, 請參考老師的部落格:https://vocus.cc/user/@Andy


🥕 「在愛中成長 – 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124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

🥕「《冰山對話》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4

🥕「《非暴力溝通》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10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文章選自:https://is.gd/gorzYO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你背負了誰的傷》線上讀書會

你對於「家」的想像是什麼?心中盼望的和諧和溫暖是生活中的真實還是腦中的想像?

美有人想被被過往綁架,只是曾經歷經傷痛的你我,記憶被深深埋藏在身體中。
枷鎖並沒有因為我們成長後而解脫,過去不舒服的經驗會不時被喚起打擾著現在的生活。

如果你願意,請給自己一次相信的機會。

以量老師會用六周的時間,利用書中的故事,牽起與你共情的記憶,讓療癒之光帶入心中。
當你有勇氣回看小時候的種種,就有力量帶著他走向此刻。

破解的勇氣,需要你的相信。
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請多把握。

【《你背負了誰的傷》讀書會】
➤  講 師:馮以量
➤  時 間:2023/8/24、8/31、9/7、9/14、9/21、9/28 連續六周、每周(四)  晚上 8:00 ~ 10:00pm
➤  地 點:線上(zoom)
➤  報 名 網 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24

▴ 本次課程將安排三次課後團討及分享的時間: 2023/ 9/5、 9/19、 10/3 (二) 晚上 7:30-9:00pm 
(帶領人:陳姿瑾)

▴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