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留 佩 萱
前陣子有機會回台灣過年,很開心能見到家人、朋友、以及因為工作認識的夥伴們,也偶爾會被問到:有在寫下一本書嗎?下一本書要寫什麼?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上市後,我也常想著這個問題──接下來,我想寫什麼?一直以來,我希望可以藉由文字帶給大家療癒,而至今寫了四本書、踏入心理諮商領域十一年後,最近的我開始重新思考:療癒是什麼?
我想起了前陣子讀到Leah Lakshmi Piepzna-Samarasinha的著作 “Care Work: Dreaming Disability Justice”,其中一個章節讓我非常印象深刻。作者寫著,她去見一位新的心理治療師,這位心理治療師在網站上寫著自己是「創傷知情」、網站內容也讓她很有共鳴,她很開心似乎找到一位合適的治療師。而第一次諮商會談時,這位治療師問:「所以,妳之前做的諮商,有把妳童年的性侵創傷解決了嗎?」
作者聽到這句話非常訝異,跟治療師解釋:她不覺得性侵創傷能被「解決」或「治好」,而是一個她要學習如何共處的議題。她感受到治療師不以為然的態度,於是第一次諮商會談結束後,她就再也沒有回去了。
讀到作者寫的諮商經歷,我思考著:我們是如何看待療癒?我們認為療癒是什麼?
這幾年心理健康越來越被重視,我很開心看到大家開始談論傷痛和療癒;而同時,我也聽到諮商室中的個案們問著:「為什麼已經過了這麼久了,我還有這些痛苦?」「為什麼我還沒有好,還會有這些情緒起伏。是不是我有問題?」這些評價不僅來自他們內心,也來自周遭的親友,讓他們對於「還沒成功療癒」充滿了羞愧與自責。
我意識到:我們是不是塑造了一個「完美療癒」形象,讓大家認為一旦「成功療癒」後,就該呈現某種樣子──正向思考、快樂、不會焦慮、沒有情緒起伏、不用再感受到痛苦。
當然,可以療癒傷痛是很美的事情,能夠變得正向也是很好的事情,這也是許多心理治療師在諮商、書籍、演講、課程中在幫助大家學習的事情。但是,當療癒變成了很嚴苛的標準,變成了劃分「成功或失敗」、「好或不好」的準則,那麼,我們是不是把療癒變成了一種武器?用來壓迫自己與他人?
Care Work那本書中,作者Piepzna-Samarasinha提到了「完美倖存者」(“good” survivors)這個詞彙。你可能會在電視、影集、Podcast、社群網站上看到這些完美倖存者──他們過去經歷了創傷,然後做了一段期間的心理治療後,一切都治癒了。他們克服了、放下了,不需要再談論過往的創傷了,也不會再被影響或觸發情緒。他們不吵鬧、不會有劇烈的情緒波動、不會干擾別人、不會干擾這個社會。這樣「完美倖存者」成為許多人心中認為的療癒該有的樣子。
相反的,那些沒達到療癒標準的人就被視為「糟糕的倖存者」(“bad” survivors)──這些人依舊感到破碎、依舊感受劇烈情緒、依舊攜帶著深深的悲傷與哀悼、依舊在談論過往創傷、依舊會被觸發痛苦,而不管過了很久,依舊會記得這些傷痛。對於這些人,社會大眾評價他們太過情緒化、怎麼過了這麼久還沒好、怎麼還沒克服與放下。這些人也對於無法完美療癒感到羞愧。
作者Piepzna-Samarasinha解釋著「健全主義」(Ableism)如何深深烙印在我們如此看待療癒的思維中──在一個健全主義社會中,大眾認為「健全」才是正常的、才是好的,這個社會訂定一套什麼叫做健全的標準,不符合的就被稱作身心障礙、被認定是有缺陷的、是次等的。並且,我們認為不健全的東西都應該要被修好或治好,不然就是破碎的。用這樣的思維來看待心理傷痛,於是我們認為那些劇烈痛苦情緒是破碎、不健全、需要被修好的,許多心理學也都是用這樣的角度看待心理治療,要把那些負面情緒和想法都消除。
我們現在所知的許多心理治療理論主要來自於西方(歐洲白人)思維,這些思維奠基於白人至上主義、父權主義、資本主義、健全主義、異性戀主義…這些是來自歐洲殖民所主宰的思維。而這幾年我被「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文獻所吸引,開始慢慢開啟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讓我不禁想著:會不會我過去十多年沉浸的這套西方心理治療思維,對於療癒的理解根本就是錯誤的?
或許,有些傷痛永遠無法被修好,因為那些傷痛實在太劇烈了,需要永遠被記住。或許,這個社會塑造出「完美倖存者」是為了鞏固某些權力,因為當倖存者都被治療好了、安靜不吵鬧了,那麼社會就可以維持現狀,就不需要去面對處理那些造成性侵與暴力的社會體制。或許,當我們能把痛苦與悲傷視為生命中美麗又重要的元素、而非視為缺陷,那麼社會看待療癒的方式就會很不一樣,或許我們不會再苛責受傷的人要趕快療癒好,而是能夠改變社會體制,去支持與滿足人類多元差異的身心需求。
所以,療癒是什麼?這個問題我還在持續思考與探索。去年讀到“Sacred Medicine”這本書,作者Lissa Rankin醫師寫到:「治癒」(Curing)與「療癒」(Healing)是不同的,在身體疾病中,我們認為治癒(Cure)是指疾病消失,但療癒 (Heal)這個詞的意思是「成為完整」(Becoming Whole)。Rankin醫師在書中寫的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她說:「有些人被治癒了但是沒有被療癒,有些人被療癒了但是沒有被治癒。」
或許,療癒所指的成為完整,並不是要趕走痛苦情緒,而是要把所有情緒和所有面向的你都找回來,讓他們有空間、能和諧共處。完整包含了光明與黑暗,包含了喜悅與痛苦,包含了我們有空間給所有情緒與感受──痛苦、悲傷、哀悼、憤怒、喜悅、恐懼…然後知道,這些全部都是你重要的一部分。
我想,「被療癒了但是沒有被治癒」,就是能夠自在地待在破碎中吧──知道有些傷痛無法被遺忘,想起來時就是這麼痛;知道這些痛苦不代表療癒失敗、也不需要被修好,而是代表我們仍然記得,不斷記得。然後在痛苦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喜悅、意義、自己十足地活著。
文章選自:https://is.gd/A6W2kA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
「《冰山對話》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4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14
「《非暴力溝通》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10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