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李崇義老師工作坊-台中

【活動公告】李崇義老師-台中工作坊
 
很多朋友來工作坊裡學習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覺察」,但是很多人會有困惑:我們不是應該排除情緒的干擾嗎,怎麼需要不斷的覺察自己的感受,還要接納自己的感受?
 
過去我們用慣性來過生活已經習慣了,但開始要違抗這個慣性的時候會相當不舒服,所以身體自動會有抗拒,就像撕開一個結痂的皮會經歷的痛楚。
 
不少人問:我可以再回到以前的慣性嗎,我不要再覺察了可以嗎?
 
「當然可以!」這是我的回覆。
 
在這個問題的背後,我們其實更要好奇的是「如果你這麼痛苦,你怎麼會想要克服這個覺察的議題呢?」
 
我打個比方。
 
前一陣子我為了開一個真空罐頭,施力不當的情況下罐頭敲碎在料理台上,導致我手指劃破一個大口子,在匆忙清洗之後我就拿著OK繃封住傷口,沒想到,我的手指上的傷口過了幾天之後開始起膿,隱隱發癢也做痛。
 
這時候我們會問,你要撕開那個傷口重新清創嗎?
 
如果不要,你能允許傷口長時間隱隱作痛嗎?如果要,你能接納清創時的不適感嗎?
 
過去受傷時,我可能可以透過指責別人,覺得都是別人的錯,而不是我的問題來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但開始學習自我覺察,一切的矛頭指向了自己,不只要重新體驗傷口的疼痛,彷彿還要再挖深一點來讓自己更痛。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很想回到慣性,回到那迷迷糊糊不願考慮太多的自己。我想發脾氣、我想暫時逃離。
 
為什麼要那麼辛苦自我覺察?
 
為什麼不可以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吃爆米花,悠哉過好每一天就好?
 
我跟著慣性也過得好好的,為什麼我一定要自我覺察?
 
「如果這麼痛苦,那你幹嘛要覺察呢?」
 
自我覺察就像清創傷口。割傷手以為水沖一沖就好。後來才發現,忘了清理傷口裡的膿。為了清理膿必然要重新將傷口拉開,會很痛,但想讓它好起來大於一切,所以我選擇清創;但如果我可以忍受現在膿包的痛、接受它爛掉,那我也可以不要清創,就這樣自然而然讓它存在。
 
每一個人都有絕對的自主。認真思考過後,自主做出的每個「選擇」都能讓我們更有存在感、更有力量。
 
要不要自我覺察,都是我們的選擇。
 
你可以做,你也可以不做。要問自己的是:
如果我不做這件事情,我會受到的更大的後果是什麼?
 
你能夠忍受嗎?
 
如果你不能,做一點改變會痛,你要嗎?
 
如果你要,我陪你走一程,你想試試看嗎?
 
如果你想,我們就來試試看,
 
我們陪你。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假日
講師: 李崇義
地點:台中市
時間:2024/1/19 ~ 1/21 (五六日),共三天,9:00am-4:15p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0060847531748803140
✓ 每場工作坊僅提供單場單次使用,恕不提供延期或換課使用,請留意報名日期及縣市再報名。
✓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李崇義老師工作坊-台中

By 李崇義/Charles Lee

《非走不可的彎路》

小雅的女兒早已經研究所畢業,也找到了西雅圖的科技公司上班,收入相當不錯。女兒在西雅圖打算自己買房子,準備與男友進入婚姻。

「那不是很好嗎?」

「唉,我想要去西雅圖找女兒,可是她都拒絕我,不想要我去。最近幾年我見到她的次數越來越少,她自從研究所畢業後就漸漸跟我疏離了。」小雅嘆了一口氣。

「是什麼原因知道嗎?」

「可能是跟她男朋友有關吧。幾年前我覺得她當時男朋友年紀太大,兩個人觀念上一定有差異,他又離過婚,所以勸她不要跟她那個男朋友交往。」

「她聽進去了嗎?」

「沒有,但到最後他們自己分手了。」

「那不是如你所願?」

「可是我女兒還是不願意跟我說話。」

「原因是?」

「她現在這任男友是個白人,身上刺青很多,看起來很花心。我只是叫她要好好想想,是不是真的要跟這種男生在一起,她就覺得我管太多,不想跟我談。」

小雅臉上的無奈像是一個心急卻又無處使力的媽媽,眼見著女兒一步步走近危險境地,但怎麼呼喚她也不願意回頭。

「女兒現在的這任男朋友你見過嗎?」

「見過一次,話不投機。」小雅說。

「那你怎麼知道他很花心?」

「唉,看一眼就知道了,更何況這個男的工作不穩定,將來還不是需要靠我女兒。」

小雅說女兒跟她很像,當年她認識前夫時,她父親就不贊成,可是當她決定要跟這個男生在一起之後,什麼話都聽不進去,搞到最後她也跟父親似乎變得很疏離。即便到最後跟前夫離婚,她也不願在家人面前示弱,不想要家人給予任何的同情。

所有的痛苦都需要小雅一人承擔,她知道這條道路難走,所以不要女兒走上同樣的路。偏偏女兒這點跟她很像,在進入了感情關係後就聽不進小雅這個媽媽的話了。

百感交集地小雅似乎看見了女兒正在走著同樣一條彎路,但她跟自己的父親一樣無能為力,她突然對父親感覺到萬分抱歉。

與此同時,小雅想知道,為何女兒把她推得遠遠的,明明母親的忠告是多麼正當與合理,難道女兒的父親外遇離開家庭給她的教訓還不夠嗎?

女兒的想法看起來不一樣,她一心只想要建構自己的家庭,逃離母親的抱怨與控制。

「女兒像誰?」

「像我。」小雅說。

「哪一部分最像?」

「獨立、聰明但固執。」小雅搖了搖頭。

「如果真的像妳那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然不好,我走的路太辛苦了。」

「嗯,如果你的道路有個終點,你希望的終點是什麼?」

「唉,我希望得到幸福吧,簡簡單單的幸福。」小雅眼眶紅潤。

「那就好辦了。」

小雅抬起頭來,不明所以。她人生道路上充滿了挑戰,從台灣放棄好工作來到美國照顧小孩,為了這個家庭但卻讓丈夫離去,現在女兒長大後也不想跟她交心,這怎麼可能會好辦?

「你不是說女兒像妳嗎?如果妳擁有幸福,女兒不就能夠擁有幸福嗎?」

小雅眼神充滿困惑喃喃說道:「什麼意思?」

「重點不在妳女兒,而在妳。小雅,妳要幸福嗎?英文的幸福跟快樂是同一個字。Do you want to be happy?」

小雅愣了一下。

“Do you want to be happy?”

聽到這裡,小雅眼淚大量流出之際,身體不斷抖動,她一方面想要克制自己突如其來的情緒,但另一方面卻像山洪暴發怎麼阻擋也都是徒勞。

一個曾經走過彎路的媽媽帶著滿身的傷,她把全身的關注力放在孩子身上卻忽略了自己的追求。一個沒有快樂的媽媽卻希望自己的女兒快樂、幸福,多麼弔詭!

女兒像是媽媽生命的延續,但卻又是獨立、不受羈絆的個體。當媽媽看不見自己的幸福終點,又怎麼能看得見女兒的幸福終點呢?

小雅未嘗不知道,母女二人想要連結的關鍵鑰匙在自己手上,只是怎麼樣也沒想到她將自己幸福鎖在保險箱裡不見天日。她總以為孩子的成就、感情順遂就是她功成圓滿之時,但幸福的保險箱卻是深鎖在自己的心房,久久未能發現。

一位母親曾經走過彎彎曲曲的道路,當她到了人生的中年,見到女兒有可能也要步入自己的後塵,她說什麼也想要阻止自己的女兒。

這讓我想起了張愛玲經典的短篇文章「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能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如果媽媽走過彎路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那麼請相信女兒也可以,因為那條難走的彎路都走過,還有什麼挺不過來的呢?作為媽媽能做的不是擔心女兒,而是發揮母親的愛與關懷,時刻給予溫暖。在女兒開心、雀躍之餘,母親可以帶著微笑鼓勵、欣賞自己的孩子;在女兒跌跤、碰壁的時候,母親張開雙臂,接納與安撫女兒的傷口,作為她永遠的後盾。

但媽媽需要先有幸福,才有張開雙手的力量。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假日

講師: 李崇義

活動地點:台中市

時間:2024/1/19 ~1/21 (五六日),共三天,9:00am-4:15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公告]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www.accupass.com

✓ 每場工作坊僅提供單場單次使用,恕不提供延期或換課使用,請留意報名日期及縣市再報名。

✓ 長耳兔課程目標為心理教育而非心理治療,請自行評估身心狀況再決定是否能參加課程。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轉念的力量 ── 改變思維、啟發成長

轉念的力量 ── 改變思維、啟發成長
 
所有的改變都源於心念的轉變。
 
每個人都有遇到挫折或困境的時候,這些困境可能讓我們感到無助、絕望或困惑。
 
運用轉念,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重塑我們的觀點,並啟發我們去追求改變與成長。
 
轉念的力量在於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當我們面對挑戰時,我們常常被消極的想法所困擾,例如「我做不到」、「這太難了」或「我命中注定要失敗」。
 
這些負面的思維模式會限制我們的視野和行動,阻礙我們達到目標。然而,如果能夠轉念,將這些負面想法轉化為積極的信念,就能夠開啟新的可能性。
 
當我們學會轉念,以不同視角與心態迎接人生的挑戰和機遇時,我們能夠發現更多的可能性,並充滿勇氣和希望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長耳兔讀書會,12月將與你共讀《轉念的力量》,操作練習轉念的方法,翻轉你的念頭,讓你有不一樣的思維與看見。
 
課 程:《轉念的力量》讀書會
講 師: 尼娜、陳韋蓁
時 間:2023/12/5, 12/12, 12/19, 12/26 每周(二) 連續四周 晚上 7:30pm-9:30pm
地 點:線上
報 名 網 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5
 
▴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好書導讀】《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線上免費課程)

「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
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
 
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
 
兒心科醫師謝依婷想說:
 
一個孩子破碎,是傷痕疊加,壓力積累;修復之路也需要伴著孩子和家庭,一步一步地走,無論前進或後退,每一小步的鬆動都是進步。
 
謝依婷醫師:「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一位媽媽帶小男孩看診,因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實真正心痛的是不甘丈夫離去的媽媽
 
夾在爭監護權、相互指責的父母之間,小女孩左右為難──才六歲的她,只能以沉默守護她的家。
 
遭性騷擾的女孩強忍委屈,最終不堪壓力而崩潰──被母親質問「你為什麼不小心」,讓她自責都是自己的錯。
 
高三少年嚴重失眠,爸媽卻只問「考試有沒有考好」──難道在爸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媽媽內疚帶孩子看診,害他被貼上過動標籤──但標籤從來不是診斷本身,而是光看到診斷,就對孩子下意識地負面評斷。
 
愛是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的傷,孩子亦默默地盡數承接、吸收了。
 
在診間,叛逆少女無力地說:「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了?」家長指責拒學小孩:「廢物!不努力!」
 
自殘的憂鬱女孩,媽媽生她時難產死亡,她被整個家視為罪人……謝醫師以行醫十年所見,描寫二十餘種親子困境的典型。但這些孩子不只出現在診間。這些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最心愛的寶貝。
 
長耳兔心靈維度好書導讀系列,特別邀請兒心科醫師謝依婷,來分享她的新書《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
 
歡迎夥伴們來參與,有機會可以與謝醫師提問討論兒少議題。
 
➤長耳兔 好書導讀《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 12月2日(六) 晚上 7:00 ~ 8:00 pm
▴ 講師:謝依婷醫師
▴ 地點:線上免費(zo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直視,我的冰山 

(12)

by KC

這次的工作坊,在欣惠老師的引領下,在生命年表的環節中,向夥伴敘述了深埋心底十五年的過往。

十五年來,因為覺得自己罪不可赦,所以無法遺忘,所以芒刺在背。

十五年來,知道自己是罪人,而不敢再提及,無論對象是誰。

十五年來,明知道自己被禁閉在心裡面的枷鎖,但反而覺得是種贖罪。

自己一直知道那是冰山中不去碰觸的禁地,因為不能碰、不敢碰,也不想碰。

但或許是欣惠老師緩慢地敘事語調,或許是姿態,或許是那種不預設立場的包容,亦或許是等待,在與老師共存的環境中,我覺得安心,即使夥伴們都是初次見面,但仍肯無所保留的全盤托出,毫無畏懼。事後回想,覺得自己好勇敢、好坦然,也好驚訝。

 

在與夥伴敘事的過程中,好多早已遺忘的細節隨之湧現出來,但悲傷及情緒的潰堤也遠超過自己所想像及承受,我放聲的大哭,也忘了有多久沒有這樣的哭泣。

謝謝夥伴的感同身受,謝謝夥伴的深深同理,也謝謝欣惠老師當下與我簡短的對話,我真的覺得,我不再一直往下墜,我,被接住了。

 

隨著情緒的潰堤,伴隨而來的是長年以來的頭痛復發,但這次卻痛得厲害,且痛到工作坊結束後的隔天,不再隨著睡眠而消失。求救於姿瑾老師,很謝謝姿瑾老師的溫暖回應,對於我的情況,她隔空剖悉的好精準,也提供了很多方向的解方。文字中感受的出她真摯的關心,真心的感謝!

 

隨著工作坊的結束,雖然隔天馬上被忙碌的社畜人生拉回現實。

但回到真實人生,回到此刻,回到當下,總有那麼一些的不真實感,與混沌感,有種像是像是自己在夢遊的狀態。

生活有更加美好嗎?好像沒有不同。

家庭中的那本難念的經依舊難念、

生活中的紛紛擾擾仍然要面對、

忙碌的生活及肩上的重擔依然存在。

但,內心好像多出了一些甚麼。

那是一種面對過後的坦然,也是一種看見過後的誠實。

多出的,是那麼一絲絲內心的涵容能力。

這,真的是工作坊的魔力,沒有體驗過,很難意會。

 

雖然,我仍無法原諒當時的自己,但我知道,我能接納我的不接納。

我知道,我能看見了。

那個一直不敢碰觸的冰山,我,終於敢直視你了。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 (台北)–2024/2/24(六) ~ 2/25 (日) 9:00am-4:15pm
▴ 講師: 謝欣惠
☛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40224


【話出愛的力量】(線上) –2023/11/30、12/7、12/14、12/21、12/28、2024/1/4 每周(四) 晚上 7:00 ~ 9:30pm
講師:陳姿瑾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好書導讀】《上班不再心好累》(線上免費課程)

跳脫壓力山大+身心耗竭的無限迴圈,

除了離職,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科學研究證實,正念可以有效調節壓力,讓我們身心變得更健康。

正念是一套系統性的練習方法,訓練自己人在心在,也就是讓注意力「溫柔」地與每一個當下同在,保持覺察,有助於更全面、更深層地認識自己,也更妥善地照顧好自己。

《上班不再心好累》這本書有從起床到晚上入睡的32個正念練習,能我們在原本的生活裡,透過每一個念頭都在當下的行為,為自己的身與心療癒和充電。

你會發現,「正念覺察」只是你生活軌跡裡,以另一個更高維度看見自己所思所想來賦予行動,來保持身心平衡的狀態。

胡君梅老師,是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是台灣首位透過扎實專業訓練,取得正念減壓發源地──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正念中心(CFM)認證的正念減壓老師,與正念減壓師資培訓導師。致力於將傳承自正念減壓發源地的正念智慧融合於教學中,讓正念練習可以落實於日常生活。

長耳兔心靈維度好書導讀系列,將邀請胡君梅老師來分享她的新書《上班不再心好累》,由作者親自導讀,想要學習正念及喜愛君梅老師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難得的機會。

➤長耳兔 好書導讀《上班不再心好累》

▴ 11月29日(三) 晚上 8:00 ~ 9:00 pm

▴ 講師:胡君梅老師

▴ 地點:線上免費(zoo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1060254465764768200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先同理再說理

(11)
by 陳韋蓁/Sophia

早上出門,女兒緊繃著一張臉。

以身為老母的觀察,這傢伙大概是沒睡飽。

上車後,我開口試探。

「想睡覺?」

「嗯~」她不是很想講話。

「昨天晚上很晚睡嗎?」

「昨天中午沒睡午覺,老師叫我們做事情。」她抱怨著。

「那你昨晚沒早點休息?」我有意識的修飾一下用詞。

「功課就很多啊~~」她聲音轉大,情緒上來。

我接著想說:那就要好好安排管理時間,不要再看手機了,這樣你就可以早早寫完功課睡覺。

但,我勒住舌頭,踩住煞車,不讓話衝出口。

我若是她,大概不想聽到這樣的話吧!那她想要甚麼呢?

我停頓了一下,深呼吸。

她需要的是,能同理她的情緒跟感受。

於是我說:「嗯嗯~你應該覺得很生氣跟煩躁吧!」

頓時,她的臉部線條柔和許多。感覺頭上那把三丈高的火,瞬間變成小火苗。

我沒再說話。她也靜靜地坐著。

到學校,下車前,她說:「媽媽再見。」口氣平穩多了。

我們常習慣性的跟孩子說道理,給建議。

對青少年來說,其實這些道理孩子們都懂,只是做不到。

如果能先關心他遇到什麼挫折跟困難,讓他感覺父母的同理和關愛,會比說道理來得重要。

「我看到你講話很大聲,你好像很生氣。」

「你很想睡但不能繼續睡,我猜你覺得很煩燥,對嗎?」

我常覺得這是魔法咒語,當我溫和平緩的說出孩子的情緒時,他好像瞬間就被看見跟理解了。那情緒通常就會漸漸緩和下來。

但這前提是,父母內在要先穩定,確認自己情緒是沒有被勾動的。

如果我是大吼著說,「我看到你講話很大聲,你好像很生氣~~」

聽的人會是感覺一把火向他燒來,他的防衛機制會升起,轉更大火噴回去。

突然想起,女兒小時候跟我對嗆,大概就是這個畫面吧。

#點出情緒很重要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44308504383341&set=a.455033806644147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2023/11/17(五) ~ 11/19 (日) 9:00am-4:30pm
講師:李崇義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117


【生活在愛中的秘訣】(台北)–2023/12/8(五) ~ 12/10(日) 9:30am-4:15pm (第一天和第二天課後討論最晚至17:30)
講師:陳桂芳
 

【與情緒溫柔相處】(台北)–2023/12/2(六) 9:00am-4:15pm
講師:陳志恆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2


【阿薩母教養-工作坊】(台北)-2024/1/20(六) 9:00am ~ 4:15pm
講師:高佳均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 (台北)–2024/2/24(六) ~ 2/25 (日) 9:00am-4:15pm
 講師: 謝欣惠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10)
by 陳志恆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覺察,就是知道自己怎麼了?

想要安頓雜亂惡劣的情緒,首先要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有一定程度的覺察。

有人問我,如何覺察,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覺察?

這是對覺察的覺察,是更高層次的覺察。

大多數的人,在沒有刻意練習覺察功夫時,常常是「不知不覺」的。也就是,難過時,不知道自己正在難過;生氣時,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氣;沮喪時,不知道正在沮喪。

通常是透過他人的回饋,我們才得以看見自己的現狀。甚至,當別人告訴你:「你看起來很生氣」時,你還會反射性地說:「我哪有?」。

然而,透過他人的回饋,我們確實有機會開始自我覺察。這時候,若你有意識地觀察自己,你會發現,自己確實正在生氣、難過、沮喪、無力或內疚。

到了第二個層次,就是「後知後覺」。

當對孩子怒吼之後,才發現剛剛勃然大怒;在上台演講過後,才發現剛剛是如此緊張。

在情緒浪頭上,我們並沒有覺察,但情緒退去後,看到現場滿目瘡痍時,才猛然發現剛剛的自己,正處在情緒暴風中。

後知後覺,總比不知不覺好。

更高一個層次,則是「即知即覺」。在每一個情緒起伏的片刻,在每一個身心波動的當下,都能立刻辨識出自己身心狀態的變化,並且有意識地做出適切的反應,而選擇「不反應」也是一種反應。

這是相當理想的狀態,你開始有能力與情緒共處了。

那麼,有沒有可能「先知先覺」呢?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因為知道在某些情境下,自己有可能出現某些情緒或身體反應,因此提早預作準備,讓自己避免身陷劇烈的情緒風暴中;或者,至少身心震盪不會這麼大。

要能夠「即知即覺」或「先知先覺」,需要對自己與周遭環境有足夠的敏銳度,而敏銳度是可以經過不斷練習而來。

如何練習呢?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選擇一小段片刻的時間,進行自我覺察練習。

像是,每天洗澡時,不是無意識地進行洗澡的動作,而是放慢速度、分解動作,有意識地觀察自己是如何洗澡的,當搓揉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時,身體的反應或感覺是什麼。

把意識帶到當下,你就開啟了覺察。

從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即知即覺,到先知先覺,一次又一次練習,你會越來越有能力自我覺察。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14660053351780&set=a.199569908194135

——————————-

【與情緒溫柔相處】
日期:2023/12/2 (六) 9:00am ~ 4:15pm
地點:台北市
講師:陳志恆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2

✓ 歡迎三人以上揪團參加同場工作坊,私訊我們享有團報價。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你會拿自己跟別人比較嗎?】

 
(9)
 
by 高佳均

雖然比較常讓人感到不快樂,但「比較」卻是一個很常見的心理習慣。

明明知道「比較」對自己無益,卻又做不到不比較,是許多人的困境。

如果你也同意人類無法離群所居這一概念,那麼在這樣的設定之下,「比較」就不見得只有劣勢,因為要知道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就得透過比較。

然而,當「比較」沒有高、低、優、劣,只是一個”中性的看見”,它是可以沒有殺傷力的,而是單純只是一個客觀狀態的呈現。

於是,我一直這樣相信:「不要跟別人比、跟自己比。」

前幾天偶然看到一句話:「不要跟別人比,也不要跟自己比,因為自己每天的狀態都不一樣。」
我的心彷彿觸電般…感到自己被深刻地接納了。

雖然我不跟別人比,但是當我跟自己比,在心中問自己:『今天的我是否比昨天更進步?』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是在自我鞭策。

適度的自我鞭策是健康且需要的,但當它過度時,我就變得…不能夠停下來、不能夠不努力,因為我每天都得有些成長、有所進步。

然後,沒有行動、或沒有進展,就成了我內在焦慮的來源。

原來,連跟自己比較也不需要。

是的,在每一個當下,自己的狀態都不一樣。

有狀況好的時刻、也有表現得不如人意的時候。

但是那都沒關係,因為我不需要跟自己比較。

如果要跟自己比較,那就讓那份比較,也成為一份中性的看見,如此便好。

也跟大家分享之

————————–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50458910422889&set=a.702583118543802

【阿薩母教養-工作坊】
➤ 講師:高佳均
➤ 時間:2024/1/20(六) 早上 9:00 ~ 下午4:15
➤ 地點:台北市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運用資源,找回生命力

(6)

by 佩茹

大部份的問題起源於關係,我之於自己或自己以外的人事物關係,也因此細細的去探究多數人的煩惱,會發現大多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不論是存在想法裡虛擬的或實際生活中的關係,再一層層解析後,會看到我與自己的核心價值或信念的關係。

  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工作坊,這是「遇見生命力,築出心家園」,課程說明裡有「家庭圖」、「家庭生活年表」、「面貌舞會」這些熟悉又不常運用的工具;在課程中間有一段,老師協助學員找出人物或資源角色,並邀請其它學員扮演不同人物名稱或資源,讓主角學員決定這些角色要停留在哪些位置,過程中我注意到欣惠老師會一次又一次的詢問與核對,讓主角去選擇當下的需求,看著主角與其它人物的關係互動,距離與位置隨著主角的故事進行、心情、感受……等,一次次的調整,如同在調整彼此的關係;主角和角色的關係變化,這讓我聯想到了心靈拼貼®的「能特」,「能特」的牌卡種類分別有成員卡、社群卡、同伴卡及引導卡,而一張卡則是一個「能特」,也可以稱作「能量」,不同的「能特」可以一直在常用牌堆裡,也可以暫時在盒子裡休息,可能有時候「能特」的名稱會有變化;與上課的過程很類似,兩種都是用具現化的方式呈現,直觀的去看到自己的資源/能量,也如令我最有感的找資源,當一張張的便條紙寫上我自己的資源,並分別貼在紙上時,才驚覺原來自己有著這麼多的資源,這是課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家庭圖」與「家庭生活年表」是探索與整合自己的生命史,在建構自己「歷史博物館」的過程,慢慢的去回溯生命中的故事,在過程中慢慢的清晰,從回想事件到寫出來,是一個整理的過程,而在與人分享的時候則有不同的感觸,從敘述事件裡與他人的關係/互動,慢慢的到與自己的關係/互動,逐漸的靠近本質或信念,帶出底層的渴望與生命力;在分享的階段中,我聽到一些是曾經在我身邊發生過類似的故事,在同學講述自己的感受時,有一種轉了很多彎的感覺,「真實的感受,要用轉彎的方式,感覺委屈。」,這是經常朋友來找我協助的困擾,遇到過是為了體貼他人,而經常幫自己的感覺轉彎,也有遇過無法承受,而轉彎自己的感覺,因此這一段話使我很有感觸。

  可以感覺到因為感受到是安全的,使得幾位學員很願意站出來當範例,更有學員分享了埋藏在心底很多年的事情,從一開始的安全感建立,過程中學員一起共同維繫,加上欣惠老師的接納包容,即便老師在邀請分享時,沒有學員舉手發言,老師依然尊重大家,並且對學員逐一的關照,在這樣的氛圍中,確實能讓學員們敞開心的談論。

  謝謝老師的包容與仔細,謝謝同學們的開放,謝謝工作人員的協助,更謝謝坐在課堂上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

▴ 時間: 2024/2/24(六) ~ 2/25 (日) 9:00am-4:15pm
▴ 講師: 謝欣惠
▴ 地點: 台北市
✓ 歡迎三人以上揪團參加同場工作坊,私訊我們享有團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