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公告】李崇義老師工作坊-台中

《非走不可的彎路》
小雅的女兒早已經研究所畢業,也找到了西雅圖的科技公司上班,收入相當不錯。女兒在西雅圖打算自己買房子,準備與男友進入婚姻。
「那不是很好嗎?」
「唉,我想要去西雅圖找女兒,可是她都拒絕我,不想要我去。最近幾年我見到她的次數越來越少,她自從研究所畢業後就漸漸跟我疏離了。」小雅嘆了一口氣。
「是什麼原因知道嗎?」
「可能是跟她男朋友有關吧。幾年前我覺得她當時男朋友年紀太大,兩個人觀念上一定有差異,他又離過婚,所以勸她不要跟她那個男朋友交往。」
「她聽進去了嗎?」
「沒有,但到最後他們自己分手了。」
「那不是如你所願?」
「可是我女兒還是不願意跟我說話。」
「原因是?」
「她現在這任男友是個白人,身上刺青很多,看起來很花心。我只是叫她要好好想想,是不是真的要跟這種男生在一起,她就覺得我管太多,不想跟我談。」
小雅臉上的無奈像是一個心急卻又無處使力的媽媽,眼見著女兒一步步走近危險境地,但怎麼呼喚她也不願意回頭。
「女兒現在的這任男朋友你見過嗎?」
「見過一次,話不投機。」小雅說。
「那你怎麼知道他很花心?」
「唉,看一眼就知道了,更何況這個男的工作不穩定,將來還不是需要靠我女兒。」
小雅說女兒跟她很像,當年她認識前夫時,她父親就不贊成,可是當她決定要跟這個男生在一起之後,什麼話都聽不進去,搞到最後她也跟父親似乎變得很疏離。即便到最後跟前夫離婚,她也不願在家人面前示弱,不想要家人給予任何的同情。
所有的痛苦都需要小雅一人承擔,她知道這條道路難走,所以不要女兒走上同樣的路。偏偏女兒這點跟她很像,在進入了感情關係後就聽不進小雅這個媽媽的話了。
百感交集地小雅似乎看見了女兒正在走著同樣一條彎路,但她跟自己的父親一樣無能為力,她突然對父親感覺到萬分抱歉。
與此同時,小雅想知道,為何女兒把她推得遠遠的,明明母親的忠告是多麼正當與合理,難道女兒的父親外遇離開家庭給她的教訓還不夠嗎?
女兒的想法看起來不一樣,她一心只想要建構自己的家庭,逃離母親的抱怨與控制。
「女兒像誰?」
「像我。」小雅說。
「哪一部分最像?」
「獨立、聰明但固執。」小雅搖了搖頭。
「如果真的像妳那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然不好,我走的路太辛苦了。」
「嗯,如果你的道路有個終點,你希望的終點是什麼?」
「唉,我希望得到幸福吧,簡簡單單的幸福。」小雅眼眶紅潤。
「那就好辦了。」
小雅抬起頭來,不明所以。她人生道路上充滿了挑戰,從台灣放棄好工作來到美國照顧小孩,為了這個家庭但卻讓丈夫離去,現在女兒長大後也不想跟她交心,這怎麼可能會好辦?
「你不是說女兒像妳嗎?如果妳擁有幸福,女兒不就能夠擁有幸福嗎?」
小雅眼神充滿困惑喃喃說道:「什麼意思?」
「重點不在妳女兒,而在妳。小雅,妳要幸福嗎?英文的幸福跟快樂是同一個字。Do you want to be happy?」
小雅愣了一下。
“Do you want to be happy?”
聽到這裡,小雅眼淚大量流出之際,身體不斷抖動,她一方面想要克制自己突如其來的情緒,但另一方面卻像山洪暴發怎麼阻擋也都是徒勞。
一個曾經走過彎路的媽媽帶著滿身的傷,她把全身的關注力放在孩子身上卻忽略了自己的追求。一個沒有快樂的媽媽卻希望自己的女兒快樂、幸福,多麼弔詭!
女兒像是媽媽生命的延續,但卻又是獨立、不受羈絆的個體。當媽媽看不見自己的幸福終點,又怎麼能看得見女兒的幸福終點呢?
小雅未嘗不知道,母女二人想要連結的關鍵鑰匙在自己手上,只是怎麼樣也沒想到她將自己幸福鎖在保險箱裡不見天日。她總以為孩子的成就、感情順遂就是她功成圓滿之時,但幸福的保險箱卻是深鎖在自己的心房,久久未能發現。
一位母親曾經走過彎彎曲曲的道路,當她到了人生的中年,見到女兒有可能也要步入自己的後塵,她說什麼也想要阻止自己的女兒。
這讓我想起了張愛玲經典的短篇文章「非走不可的彎路」。
…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能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
如果媽媽走過彎路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那麼請相信女兒也可以,因為那條難走的彎路都走過,還有什麼挺不過來的呢?作為媽媽能做的不是擔心女兒,而是發揮母親的愛與關懷,時刻給予溫暖。在女兒開心、雀躍之餘,母親可以帶著微笑鼓勵、欣賞自己的孩子;在女兒跌跤、碰壁的時候,母親張開雙臂,接納與安撫女兒的傷口,作為她永遠的後盾。
但媽媽需要先有幸福,才有張開雙手的力量。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假日
講師: 李崇義
活動地點:台中市
時間:2024/1/19 ~1/21 (五六日),共三天,9:00am-4:15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公告]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www.accupass.com
✓ 每場工作坊僅提供單場單次使用,恕不提供延期或換課使用,請留意報名日期及縣市再報名。
✓ 長耳兔課程目標為心理教育而非心理治療,請自行評估身心狀況再決定是否能參加課程。
by KC
這次的工作坊,在欣惠老師的引領下,在生命年表的環節中,向夥伴敘述了深埋心底十五年的過往。
十五年來,因為覺得自己罪不可赦,所以無法遺忘,所以芒刺在背。
十五年來,知道自己是罪人,而不敢再提及,無論對象是誰。
十五年來,明知道自己被禁閉在心裡面的枷鎖,但反而覺得是種贖罪。
自己一直知道那是冰山中不去碰觸的禁地,因為不能碰、不敢碰,也不想碰。
但或許是欣惠老師緩慢地敘事語調,或許是姿態,或許是那種不預設立場的包容,亦或許是等待,在與老師共存的環境中,我覺得安心,即使夥伴們都是初次見面,但仍肯無所保留的全盤托出,毫無畏懼。事後回想,覺得自己好勇敢、好坦然,也好驚訝。
在與夥伴敘事的過程中,好多早已遺忘的細節隨之湧現出來,但悲傷及情緒的潰堤也遠超過自己所想像及承受,我放聲的大哭,也忘了有多久沒有這樣的哭泣。
謝謝夥伴的感同身受,謝謝夥伴的深深同理,也謝謝欣惠老師當下與我簡短的對話,我真的覺得,我不再一直往下墜,我,被接住了。
隨著情緒的潰堤,伴隨而來的是長年以來的頭痛復發,但這次卻痛得厲害,且痛到工作坊結束後的隔天,不再隨著睡眠而消失。求救於姿瑾老師,很謝謝姿瑾老師的溫暖回應,對於我的情況,她隔空剖悉的好精準,也提供了很多方向的解方。文字中感受的出她真摯的關心,真心的感謝!
隨著工作坊的結束,雖然隔天馬上被忙碌的社畜人生拉回現實。
但回到真實人生,回到此刻,回到當下,總有那麼一些的不真實感,與混沌感,有種像是像是自己在夢遊的狀態。
生活有更加美好嗎?好像沒有不同。
家庭中的那本難念的經依舊難念、
生活中的紛紛擾擾仍然要面對、
忙碌的生活及肩上的重擔依然存在。
但,內心好像多出了一些甚麼。
那是一種面對過後的坦然,也是一種看見過後的誠實。
多出的,是那麼一絲絲內心的涵容能力。
這,真的是工作坊的魔力,沒有體驗過,很難意會。
雖然,我仍無法原諒當時的自己,但我知道,我能接納我的不接納。
我知道,我能看見了。
那個一直不敢碰觸的冰山,我,終於敢直視你了。
———————————-
跳脫壓力山大+身心耗竭的無限迴圈,
除了離職,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科學研究證實,正念可以有效調節壓力,讓我們身心變得更健康。
正念是一套系統性的練習方法,訓練自己人在心在,也就是讓注意力「溫柔」地與每一個當下同在,保持覺察,有助於更全面、更深層地認識自己,也更妥善地照顧好自己。
《上班不再心好累》這本書有從起床到晚上入睡的32個正念練習,能我們在原本的生活裡,透過每一個念頭都在當下的行為,為自己的身與心療癒和充電。
你會發現,「正念覺察」只是你生活軌跡裡,以另一個更高維度看見自己所思所想來賦予行動,來保持身心平衡的狀態。
胡君梅老師,是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是台灣首位透過扎實專業訓練,取得正念減壓發源地──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正念中心(CFM)認證的正念減壓老師,與正念減壓師資培訓導師。致力於將傳承自正念減壓發源地的正念智慧融合於教學中,讓正念練習可以落實於日常生活。
長耳兔心靈維度好書導讀系列,將邀請胡君梅老師來分享她的新書《上班不再心好累》,由作者親自導讀,想要學習正念及喜愛君梅老師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難得的機會。
➤長耳兔 好書導讀《上班不再心好累》
▴ 11月29日(三) 晚上 8:00 ~ 9:00 pm
▴ 講師:胡君梅老師
▴ 地點:線上免費(zoo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1060254465764768200
by 陳志恆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覺察,就是知道自己怎麼了?
想要安頓雜亂惡劣的情緒,首先要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有一定程度的覺察。
有人問我,如何覺察,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覺察?
這是對覺察的覺察,是更高層次的覺察。
大多數的人,在沒有刻意練習覺察功夫時,常常是「不知不覺」的。也就是,難過時,不知道自己正在難過;生氣時,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氣;沮喪時,不知道正在沮喪。
通常是透過他人的回饋,我們才得以看見自己的現狀。甚至,當別人告訴你:「你看起來很生氣」時,你還會反射性地說:「我哪有?」。
然而,透過他人的回饋,我們確實有機會開始自我覺察。這時候,若你有意識地觀察自己,你會發現,自己確實正在生氣、難過、沮喪、無力或內疚。
到了第二個層次,就是「後知後覺」。
當對孩子怒吼之後,才發現剛剛勃然大怒;在上台演講過後,才發現剛剛是如此緊張。
在情緒浪頭上,我們並沒有覺察,但情緒退去後,看到現場滿目瘡痍時,才猛然發現剛剛的自己,正處在情緒暴風中。
後知後覺,總比不知不覺好。
更高一個層次,則是「即知即覺」。在每一個情緒起伏的片刻,在每一個身心波動的當下,都能立刻辨識出自己身心狀態的變化,並且有意識地做出適切的反應,而選擇「不反應」也是一種反應。
這是相當理想的狀態,你開始有能力與情緒共處了。
那麼,有沒有可能「先知先覺」呢?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因為知道在某些情境下,自己有可能出現某些情緒或身體反應,因此提早預作準備,讓自己避免身陷劇烈的情緒風暴中;或者,至少身心震盪不會這麼大。
要能夠「即知即覺」或「先知先覺」,需要對自己與周遭環境有足夠的敏銳度,而敏銳度是可以經過不斷練習而來。
如何練習呢?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選擇一小段片刻的時間,進行自我覺察練習。
像是,每天洗澡時,不是無意識地進行洗澡的動作,而是放慢速度、分解動作,有意識地觀察自己是如何洗澡的,當搓揉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時,身體的反應或感覺是什麼。
把意識帶到當下,你就開啟了覺察。
從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即知即覺,到先知先覺,一次又一次練習,你會越來越有能力自我覺察。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14660053351780&set=a.199569908194135
——————————-
【與情緒溫柔相處】
日期:2023/12/2 (六) 9:00am ~ 4:15pm
地點:台北市
講師:陳志恆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2
by 佩茹
大部份的問題起源於關係,我之於自己或自己以外的人事物關係,也因此細細的去探究多數人的煩惱,會發現大多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不論是存在想法裡虛擬的或實際生活中的關係,再一層層解析後,會看到我與自己的核心價值或信念的關係。
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工作坊,這是「遇見生命力,築出心家園」,課程說明裡有「家庭圖」、「家庭生活年表」、「面貌舞會」這些熟悉又不常運用的工具;在課程中間有一段,老師協助學員找出人物或資源角色,並邀請其它學員扮演不同人物名稱或資源,讓主角學員決定這些角色要停留在哪些位置,過程中我注意到欣惠老師會一次又一次的詢問與核對,讓主角去選擇當下的需求,看著主角與其它人物的關係互動,距離與位置隨著主角的故事進行、心情、感受……等,一次次的調整,如同在調整彼此的關係;主角和角色的關係變化,這讓我聯想到了心靈拼貼®的「能特」,「能特」的牌卡種類分別有成員卡、社群卡、同伴卡及引導卡,而一張卡則是一個「能特」,也可以稱作「能量」,不同的「能特」可以一直在常用牌堆裡,也可以暫時在盒子裡休息,可能有時候「能特」的名稱會有變化;與上課的過程很類似,兩種都是用具現化的方式呈現,直觀的去看到自己的資源/能量,也如令我最有感的找資源,當一張張的便條紙寫上我自己的資源,並分別貼在紙上時,才驚覺原來自己有著這麼多的資源,這是課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
「家庭圖」與「家庭生活年表」是探索與整合自己的生命史,在建構自己「歷史博物館」的過程,慢慢的去回溯生命中的故事,在過程中慢慢的清晰,從回想事件到寫出來,是一個整理的過程,而在與人分享的時候則有不同的感觸,從敘述事件裡與他人的關係/互動,慢慢的到與自己的關係/互動,逐漸的靠近本質或信念,帶出底層的渴望與生命力;在分享的階段中,我聽到一些是曾經在我身邊發生過類似的故事,在同學講述自己的感受時,有一種轉了很多彎的感覺,「真實的感受,要用轉彎的方式,感覺委屈。」,這是經常朋友來找我協助的困擾,遇到過是為了體貼他人,而經常幫自己的感覺轉彎,也有遇過無法承受,而轉彎自己的感覺,因此這一段話使我很有感觸。
可以感覺到因為感受到是安全的,使得幾位學員很願意站出來當範例,更有學員分享了埋藏在心底很多年的事情,從一開始的安全感建立,過程中學員一起共同維繫,加上欣惠老師的接納包容,即便老師在邀請分享時,沒有學員舉手發言,老師依然尊重大家,並且對學員逐一的關照,在這樣的氛圍中,確實能讓學員們敞開心的談論。
謝謝老師的包容與仔細,謝謝同學們的開放,謝謝工作人員的協助,更謝謝坐在課堂上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