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讀後心得


611259

by 朱芳儀 
(文末有贈書活動辦法)

初看到這書名,心酸了一下。但也不得不接受這書名想傳達的意念
「我就是我,而你是你」—即使是家人,也不存在理所當然的應該
也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圖片,一個人從關係裡長出勇敢的翅膀,自由的飛翔。

在長耳兔的沙龍裡,曾經聽過陳志恆老師在課堂上調查,生活裡,最難溝通的是誰?(朋友們不妨也選選看)
1、子女 2、伴侶 3、父母

同學歪著腦皺著眉思考著,結果,「父母」這個選項,獲得多數票的勝利
志恆老師接著又說:「但很奇怪,所有的溝通課,針對子女多、伴侶的也有一些,針對父母的課程,卻是相對較少的。」

沒錯,若您剛剛選擇的不好溝通對象也是父母,那假設有一堂針對父母的溝通課,您會想要聽聽看嗎?

很多夥伴可能會想:「要改變父母太不容易了,畢竟他們都老了。」

的確,長輩們已累積了幾乎快一輩子的慣性,加上東方文化不太能允許「以下犯上」的傳統的道德框架,讓對長輩的溝通,似乎有些窒礙難行。
「如果反映出自己的意見,是否就是不孝順?」
 
這本書都是在解析這樣常見難解的習題
內容很好讀,故事的敘述流暢,彷彿正在看韓劇。

各種樣式的親情牽絆,成年子女與年邁父母的關係糾結,歷歷在目
這些故事雖然發生自另一個國度,但在我們身邊不乏這些故事的影子

韓國與台灣同屬東方文化的框架,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和樂而永遠在一起的大家庭,是一個理想傳統家庭畫面。
而現實則往往沒有那麼美好,理想的畫面其實忽略了多人性,有許多說不出口的壓抑與傷痕。只因親密的家人,對彼此存在著許多過高的期望,期待對方成為一個夠好的子女,期待對方成為一個夠好的父母,成為關係中的阻礙,親人之間的「理所當然」變成了壓力來源,令人想逃離這段關係
本書十分強調界線的劃分,關係與距離太過親近,界線往往彼此交疊,彼此踩著對方的界線,讓彼此都很不舒服。
當然在紙上談兵講著「拉界線」似乎很容易,作者也沒有忘記實際執行的困難,許多成年子女困自己自的罪惡感、愧疚感、與失去父母的恐懼之間,所以才會選擇讓自己的界線屢屢被侵犯。

任何的選擇都是有背後的意義,也有選擇之下必須負擔的責任。

作者也提出了幾個做法來翻轉觀點–「改變觀點就能填補衝突的鴻溝」
曾聽謝欣惠老師分享,自我整合的其中一個步驟,便是讓父母回到「人」的位置,當父母年老,其實要面對身體的衰老與不便,衝擊是很大的。加上面對自我價值因工作能力的消失而逐漸崩塌,因此想要藉由子女的關注、或是藉由一些言行來保留自己的存在感
把父母從父母的位置放下來,回歸到面對一個單純的人,才能生出同理與好奇。
同理與傾聽,對年邁的父母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那些長輩們一再重複的故事、武裝的情緒,與難以承受的情緒勒索,無非是希望在身體衰老之後,不會被忽略及遺忘。這個人性共通點,以切進彼此內心的縫隙。

然而照顧自己也是必須的,三明治世代(同時面對養育子女與照顧年邁父母),是一個很辛苦的時期,適時的表達,我的作為雖不滿足對方期待,但卻十分理解對方內心的渴望。
也讓父母把期待降低,讓子女也重新回到「人」的位置,表達出困境與局限,但處在這個困境裡,我們依然可以祝福彼此。

閱讀此書之後,慶幸我們都已踏上學習之路,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年邁父母的角色,從現在開始學習將照顧自己的方式內化為身體的一部分,將變成未來年邁時的養分。自己學習滋養自己,而不將自我價值寄託於子女或外界事物,時時刻刻認出自己的位置。

▴《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 贈書方式
⋆ 參加辦法:
① 本文按「讚」
② 公開分享本文,並轉貼本文,並請在文字最後加上 #悅知文化
③ 在本文下方留言「已分享」
⋆ 名額:1名 (隨機贈送)
⋆ 得獎通知:將於下週五在本文公告得獎者,請得獎者務必於五日內「主動私訊」我們,超過五日將自動候補得獎者。


在〈“「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讀後心得”〉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長耳兔心靈維度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