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兒的週六書房】《活用卡內基訓練帶出快樂成功的孩子》未來怎麼做?親子教養必會的六個關鍵力。


By  克萊兒

教養書百百種,能屹立不搖數十年的卡內基訓練,你會好奇黑幼龍老師是怎麼樣帶領孩子們學習的嗎?是什麼原因讓以前的孩子們長大成人後,仍願意選擇卡內基課程,給自己的小孩參加?黑幼龍老師提出兩個,讓父母扣問自己:

「我未來要怎麼做,才能更快樂?」

「我未來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周圍的人更快樂?(特別是我們的孩子!)」

身為一個看似人生勝利組卻沒自信,甚至有些自卑的母親,以自身的學經歷來說,看這本書非常有感,跌跌撞撞的童年,因為有了孩子,直到大女兒十歲,才真心覺悟到不管自己有多努力改變,要如何教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呢?

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比高學歷或高薪都還來得重要。不過,內心強大不是靠閱讀就能有的、也無法藉由上課聽老師授課就學會的,自信,需要透過體驗,不論是課堂裡、課堂外,「#練出來」、「#活出來」、「#用出來」。對於實踐者的我,很是認同,因為要不是喜愛閱讀的我,還喜歡在生活中化成行動,我現在應該不會還活著。

書裡講述到卡內基訓練特有的畢業學長制度,學長回來充電,是志工、是過來人,也是分享者,更是落實卡內基的價值。

「經營我們的事業,和經營我們的人生一樣,最大的危險不在於可能會失敗。最大的危險是,我們忘記是怎麼成功的。」

人容易忘記自己是怎麼成功的,像是孩子剛學騎滑步車時,只會用走的,等到學會騎腳踏車時,根本不記得自己曾經這樣不會。好加在智慧型手機的使用,都能留下影片回憶,來強化自己內在的信心。

從不會到會的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才是我們真正所重視且需要的心態與能力。人生有無數次從不會到會的學習歷程,透過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能讓正在學習者獲得力量繼續練習。

💎 擁有自信:和《與成功有約》的七個習慣其中之一「主動積極」是相同概念。

「從內在信心著手,一個決定改變孩子一生。」

裡頭有一個故事,是小二女兒從小口吃,被同學嘲笑,變得更加內向,被推派參加學習障礙孩童朗誦比賽。媽媽決定讓她上卡內基訓練,12 個星期後,可以上台演說,侃侃而談,最後還考取明星高中。

我看完淚崩~因為有很深的觸動,當初母親帶同樣口吃的我去大醫院的語言治療,母親辦事回來接我,看見治療師大罵我,我哭得唏哩嘩啦,她直接帥氣地跟治療師說:「我帶孩子來學說話的,不是來給你罵的,我們自己回家教!」

正向回饋對人建立信心是有極大的影響。父親常跟我們說:「好聽話別人會說,所以我都講難聽話,這樣你們才會進步。」所以我還真的沒聽過他講過我的好聽話~從回顧過往,到閱讀這本書,兩相對照,再問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母親?既然當初看見孩子出生時,只求健康平安快樂,那麼,我有朝快樂之路邁進嗎?還是無形中複製了相同模式在對待孩子?

💎 善於溝通:#傾聽與表達

這與薩提爾的對話模式很雷同,三人小組的對話練習,讓學員們能透過練習體驗到對話的力量。而書中所提到的:

「溝通,也不是從課本教材學會的。表達能力、聆聽能力更是透過互動練習中,體驗而來的。」「說,要說到對方想聽;聽,要聽到對方想說。」

每天都在與家人相處,學習有意識地互動,不再自動導航模式,失敗和沮喪是日常,但偶爾的成功讓人感到振奮,願意持續努力下去~

💎 人際互動良好:知心好友只求有,不求多。黑幼龍老師說:「知心好友深厚的交情,必須在 #感受 層次互動,能給予彼此 #重要感 和 #歸屬感。」學習看見每個人的優點和感謝他人的幫助,是可以透過練習學來的。

當然也包括作父母的我們。這與「#成長性思維」是相同,「#人人都能學」,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潛力,只要你願意嘗試。

「人的內心深處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青少年需要被關注,更需要被肯定。」「人的本質中,最強的驅策力就是重要感。而重要感常常來自讚美與激勵。」

關於此點,我有深刻的體悟。正值國九生的大女兒處於不穩定就學的狀態,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她,持續肯定她的努力,就算失敗,再試一次就好。

書中還有提到

💎 活出熱忱
💎 面對壓力
💎 發揮影響力

裡頭有很多故事,還有其他人的實踐分享,都給人很多啟發與思考,就留給大家到書裡欣賞~

在無限可能的未來,我覺得這些能力都比念書考試來得重要,倘若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獲得蛻變,那麼,會是多麼美好的人生呢?而我,願意努力嘗試看看!

「一個常常幫助別人更快樂的人,自己通常也會很快樂。」

聽黑幼龍老師和李崇義老師的對談 podcast 《 EP 05|帶出快樂成功的孩子》,話語中感受到黑老師是真的很享受其中,非常快樂!一家人的互動生活,他是卡內基最傑出的實踐家與提倡者,真正活出卡內基的人生!一起分享給大家~

#黑幼龍 #卡內基訓練 #帶出快樂成功的孩子 #閱讀筆記 #手寫#長耳兔心靈維度 #克萊兒的女子言己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長耳兔心靈維度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