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


20180610-022122_U3260_M421128_8f69

參考文章:資優生跳樓!最心碎台劇拍下「乖孩子」淚水

「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

根據新聞報導,2017年9月開學沒有多久,「…新北市驚傳一名北一女高一新生穿著制服跳樓身亡悲劇,據了解,女學生父母都是高學歷,兩人都念醫大,父親建中畢業,在苗栗開業,母親同是北一女,夫婦倆育有2女,從小就讓她們受扎實教育,女兒小學五年級時,全家一起看電影,還會交心得報告,就連母親節卡片上,都寫著關於段考、課業等相關字句。」

公視即將在七月上映20週年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五個單元故事之一的〈茉莉的最後一天〉便是以這個題材作為開場。許多家長或許無法接受,戲劇的角度或是故事的情節貌似都在批判父母,怎麼不是檢討孩子自己本身犯了什麼錯誤呢?心理諮商師胡嘉琪在臉書發文提到,「深信 ”我都是為你好“ 的父母,常常深信自己的孩子不會是這些影集中的孩子。因為,這些父母是用一種非常二分法的方式在看世界。所以,他們可能真的就只看到自己行為的好處,完全看不到壞處。」

許多父母誤解了,在個案探討時其實重點不在於批判父母的行為,而是我們怎麼能夠從每個故事當中看到不同面向的可能性。在每個原生家庭裡頭,雖說父母的角色有可能帶給孩子不一樣的創傷,但別忘了父母也是提供孩子資源與養分的最大來源。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在未成年以前的家庭基本就帶給了他們近乎所有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好與壞都是並存的。

當然透過戲劇的張力,或多或少都渲染了故事的真實性,許多家長也未必能夠接受,也有的家長甚至會開始演起自己的內心戲,認為孩子不知道感恩還一味的怪罪父母,內心認為別人的例子不適用在自己身上,胡嘉琪老師説:「我猜,越是戲劇化的挑戰這些家長,這些家長越容易進入否認狀態。」

在學習的路上我們或許也會遇到類似的挫折,在課堂裡獲取的知識往往回到家裡毫無用處,除了回到慣性之外我們也會習慣性地批判自己。但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跌倒、站起來,我們終究會更有力量,如同羅志仲老師所說的,我們的改變不會是一個線性直線的成長,而會是高高低低的曲線,但大體來說仍然會是個上升的狀態。

從戲劇《茉莉的最後一天》來看,編劇洪茲盈也提醒,『…媽媽是愛孩子的──雖然劇中媽媽的表現完全是個控制狂,但從茉莉死後媽媽不斷糾結、不斷想知道女兒死因這點來看,「那背後有很大的愛,但當愛表現出那種方式,就會出現很多遺憾……」』

戲劇與故事都是一種警示與借鏡,當我們有更多的覺察、心靈之窗能夠更開闊,我們便可以容納更多元的聲音、包容更多不一樣的生命經驗。

跳樓的北一女新生只留下了「不用找我了,那就是我。」這張字條,無疑令人心碎。若能從每個人的生命故事當中投射自己的經驗,獲得一點啟發與覺知,這樣的故事可以帶給我們更積極正面的意義。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26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915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長耳兔心靈維度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