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Charles Lee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美國連鎖量販店Costco好市多在上海首家門市開幕,營業沒多久卻被迫提前打烊。」原因是上海人為了嚐鮮,早早就大排長龍等待,就為了購買限量商品諸如打折的愛馬仕包、茅台酒等等。
看到Costco在上海開幕受到眾多民眾擠爆,我想起住在北京的那幾年的消費習慣。在去到北京以前,我跟太太兩人在台灣也是經常去逛Costco,只不過我們當時都會避開人多的內湖店,而到人較少的汐止店採買日常。Costco採用會員制,不過因為是Wholesale (量販店) 的概念,很多商品單價確實比外面便宜一點,只不過大部分的商品都需要整箱大量採購,用不完也經常是浪費。
剛住北京的那一年我很訝異竟然沒有Costco,不過替代的國外超市卻不少,包含Walmart (沃爾瑪)、Tesco (特易購)、Sam’s Club (沃爾瑪旗下的會員制商店)、Jason’s Market等等。但我們其實最常去的卻是住家附近的傳統市場,東三環外偌大的市場大部分賣的都是日常用的青菜、水果,我們經常逛一次就可以買足一整週的蔬果,一般而言大概50元人民幣就可以搞定。我們大都選取最愛吃的油麥菜(類似台灣A菜)、蒿子桿、苦菊、黃瓜花等都是當地的食材,對於進口的水果或蔬菜我們就很少挑選了。我太太不知道從何開始養成了吃當地、當令蔬菜水果的習慣,除了減少碳距離以外,當地、當令的食物也特別鮮美 – 當然也有可能一部分是情感上的因素。
即便後來我們搬到了北美,我們更常去Costco,但選取的食材大部分也是當地的生產的,反而很少吃從亞洲進口的食物了。這讓我們完全置身於當地的環境中,可以細細品嚐每一個地區生產的食材,感受一下這樣的食物與過往吃過的經驗有何不同。從環境的角度來看,我們倒是很能回到當下了。
Costco我們經常去的一個原因是 – 加油。北美很多的Costco都附設有加油站,加油的單價也比外面便宜,因此就算連平時不購物,我們至少每星期都會到Costco加油一次。甚至,我曾有從溫哥華當天開到聖荷西,也有從加州聖荷西一路開車到佛州邁阿密的經驗,幾乎沿途停靠的都是Costco,一來可以借用洗手間,二來也方便加油。可以說Costco是我們北美的好朋友之一了。
看到上海人瘋狂到Costco購物的景象,不免聯想起自己過去的經驗。若是大家能夠經常Appreciate (欣賞感謝) 周遭的事物,或許也不用趕著一窩蜂擠爆新分店。用心品味周遭,你會發現生活當中原以為的理所當然,竟也變成那麼的細緻、美好。
當然,也許有人就是為了「人擠人」的體驗而去也未可知。你看看,不但是上海,連河南鄭州新開了Ikea分店,也一日內湧入了八萬人搶進呢。
看到這樣的新聞搭配上與自己不同的經驗,倒也覺得有趣,值得記上一筆。
陳桂芳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920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1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