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與孩子情緒同在

參考文章:與孩子的情緒同在

「…只有死掉的人才永遠不會受挫、不會失敗、不會痛苦、不會心碎」!

我們是不是經常告誡孩子們不要這麼容易發怒?不要動不動就顯露負面的情緒,彷彿我們把情緒做了一個二分法,「好情緒」、「壞情緒」。

留佩萱老師在文章裡面談到,如果我們把情緒很簡單的做這樣的二分法,我們很容易就會選邊站,認為只有「好情緒」才可以顯露,「壞情緒」則必須壓抑。當我們升起悲傷、難過、憤怒、緊張諸如此類的「壞情緒」,傳統的教育告訴我們必須要忽略這些情緒,甚至要想辦法抑壓它。倘若把身體比喻成一座森林,這座森林裡有各式各樣的情緒。崇建老師提到「…森林裡有晃動的獸,浮躁的獸、不安的獸、憤怒的獸、焦慮的獸、害怕的獸……,各種野獸潛伏其中,有時候能被覺察,有時候無法覺察,有些時候刻意避開,這些野獸帶來的各種氣味,各種騷動的可能,即是頭腦衍生的思維,頭腦衍生的思維,又引來眾多獸的足跡,簡直可以說是「生生不息」。」

當了解到情緒並不會因為我們試圖壓抑而消失無影無蹤,我們更應該去探索情緒帶給我們的訊息。

如果是孩子有情緒,我們可以練習與孩子的情緒同在,文章指出「…接納孩子擁有的感覺,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感受,並且讓孩子知道:『我知道你現在有這些情緒,我在這裡和你一起。』,也就是說,當孩子悲傷難過時,你只要陪伴著那份悲傷就好,不要告訴孩子「不要再難過了」或「這件事情沒什麼好難過的啊」。你願意讓孩子難過,然後和這份悲傷共處

來上過崇建老師工作坊的朋友應該會聽過老師提到他與外甥女「三三」的一段對話。「三三」因為想要玩溜滑梯不願意回家而大發脾氣,老師先試圖同理孩子,告訴她「我知道妳生氣」,給情緒一個名字,讓孩子能夠與情緒同在,情緒慢慢釋放之後再給予規則。簡單的步驟就能很快地處理孩子不願意回家的問題。然而,處理孩子情緒的問題之前,最困難的事大人自己的內在。如果大人內在不夠安然、穩定,外在顯現出來的通常也會急躁、不安。

回過頭來,留佩萱老師文章裡提到「受挫、失望、憤怒、心碎、焦慮,這些令人難受的情緒都是「活著」的一部分,就像心理學家蘇珊‧大衛(Susan David)所說,不用感受這些痛苦的情緒是「死掉的人才有的目標」,因為只有死掉的人才永遠不會受挫、不會失敗、不會痛苦、不會心碎。」

覺察情緒、承認情緒、接受情緒、允許情緒,才有辦法轉化騷動的情緒,讓應對行為更為泰然。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26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915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