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討厭父母是正常的
「我們老是為了他抽菸、沉迷手機的問題吵架,我……我甚至覺得……他恨我。」
媽媽非常艱難的吐出「他恨我」三個字,眼淚瞬間潰堤。媽媽的心好痛,為孩子付出所有,最後卻成了孩子心中最厭惡的人,對話超過三句就會吵起來,這完全不是媽媽所期待的親子關係。
其實,這位媽媽並不孤單。在我輔導青少年的過程中,聽過許多青少年告訴我,他們也曾經恨過父母,或是此刻正在生父母的氣,覺得再也無法跟父母待在同一個空間中,滿腦子想要離家。
#恨的背後是愛是渴望療癒
「我告訴我媽,其實當年她站在老師那邊一直罵我、叫我去死,我覺得很受傷。沒想到我媽的反應竟然是否認!她說她完全不記得有這樣的事情,還指責我怎麼一件小事記這麼久,說我心眼有夠小。」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共通經歷。無論是正經歷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或者曾經是孩子,現在已經長大、生子的成年人,都難免受過來自於父母的傷害。
很多時候,父母無心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會讓孩子感覺受傷。但受傷是沒關係的,就像學走路一樣,孩子總會跌倒,在受父母教養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受傷,這就是成長的一部分。只是,父母與孩子本身,都有責任去療癒傷痛,將傷痛轉化為扎實的愛。
青少年對父母表達恨意的背後,是因為邁入青春期的他們,開始長出一點自我,開始覺得有力量。這給了孩子勇氣,對父母表達童年的傷痛。孩子要的其實很簡單,只是希望父母可以看見這個傷,安撫當年那個受傷的小孩,讓他們可以釋懷。
#孩子討厭我,該如何回應?
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當年就是做錯了,罵他沒什麼不對啊!就開始跟孩子爭論對錯,或是覺得父母權威受到挑戰。其實,行為的對錯不是重點,重點是父母當下的處理方式,讓孩子有了心結。例如,孩子可能認為爸媽不愛自己,認為自己是糟糕的等等。
安撫孩子情緒的目的,是去處理這個心結,讓孩子能夠以更健康的心理素質邁向成人。到底該怎麼去修補親子之間已經造成的裂痕呢?以下是療癒傷痛的三個關鍵步驟:
#勒住舌頭,少說多聽
首先,一定要勒住舌頭。好好聽孩子說就好了,不管孩子說的對或錯,都不要反駁,傾聽就好。如果在聽的過程中,家長自己也覺得委屈、有情緒,那麼,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很重要。
#好奇的探問
等調整好自己的狀態,能夠跟孩子聊聊的時候,假裝自己對事件全然無知,當個採訪者,用純然好奇的態度,探問更多當下互動的細節,透過好奇的探問,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其實是很尊重、在意孩子的,這會鼓勵孩子願意繼續說。
#看見孩子的受傷
許多父母第一次聽到孩子表達恨意時,會感到非常羞愧、否認孩子的指控,或是開始指責自己不是一個好父母。其實,恨的反面是愛。孩子不是真的覺得父母很差勁,只是希望大人能夠有雅量,能承接他們的負面情緒。
身為成人的你,如果覺得有足夠的勇氣跟能量,能夠承接孩子的負面情緒,鼓勵你在聊天的過程中,主動詢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爸媽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很受傷?」這或許能讓假性親密的親子關係,進入到更深層、更有安全感,也更真實的愛與信任。但前提是,成人的自己真的準備好要跟孩子談這些了。沒準備好也沒關係,只是時機未到,生命總會找到出路,不急於一時。
以上文章摘錄於《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陳雪如諮商心理師
邀請您一同來瞭解青少年的心理,也來探索過去青春期的自己。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讀書會】(線上)
日期: 2023/7/1(六) 9:00am-4:00pm
講師:陳雪如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