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心得分享]帶著愛,專注等待脆弱的自己


專門研究情感與同理心的學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博士指出:「脆弱」,是面對冒險和不確定時,產生的深刻恐懼和不安全感。

「脆弱」不是軟弱,不是輸的感覺,更不是毫無保留

沒有走過脆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勇敢。當我們願意在生命每個當下直視脆弱,同時也撬開了自信、喜樂、創造力與一切可能性。

這位學員的心得分享,讓我們看見,等待、貼近那個脆弱的自己,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但無比珍貴的是,那個受傷的自己,不再被我們遺棄了,長大的我們,可以帶著穩定、接納的力量,等待她,帶她回家,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

[學員心得分享]

一致性的表達:「正向、一致性的回應對方,表達自己,而不被勾住。」

我有時會在感受和事件中來回探索,諸多情緒讓自己陷在事件中,分析、說故事……,操作6A也没用,我無法或不願意全然去感受。是因為痛苦之身太濃稠,現實壓力太迫人,我得用頭腦強迫自己先“停止下來”,提醒自己回到當下,覺察到自己“被勾住”了,意識回到當下,才有空間去接納自己的不接納,就是托勒說的「第二次臣服」。

往往,看到我自己的無意識後,現今發生的事件對我造成的不舒服感會減輕,也可能會鬆動原有觀點,出現新的選擇。但過往未滿足的期待、未好好關照的感受,未被看見的渴望,下次再遇到類似事件,它仍會被勾起,只是力道似乎變小了;如此,一遍遍的遇事覺察,時時回到當下,問自己:「我發生了什麼事?」,直至「臣服」,是我以為的「修練」之道。

沙龍課程上,夥伴的敞開,情緒的流淌…,直至三人小組練習時,我仍無法心神回到課堂,回答”我是誰?”

我明白我對自己的「自我安頓」太粗暴。所以我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但只能看著,看著,我還無法帶她回家。

彼得.列汶:「在創傷中的應對,若孩子膽怯與害怕,要讓孩子放心,但是不要鼓勵他,在那個時候有任何進一步行動。只要和孩子待在一起,全心全意,注意他,支持他,耐心等待恐懼消退」。對待孩子如此,對受傷的自己更是如此。我還在安靜「等待」。我會帶她回家。

後記:再重新看這篇一個多月前寫得心得,我的痛苦之身似乎變淡了,對小時候的自己有更多的微笑,與允許。允許:倔強、彆扭、孤僻、憤世…..,與堅韌、天真、不放棄…。我不等待帶她回家了。允許、信任之處,就是家。

(圖片取材自網路)


陳桂芳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920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1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長耳兔心靈維度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