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冒險的玩,孩子不焦慮

冒險的玩.jpg

參考文章:冒險的玩,孩子不焦慮

曾經有一個七歲大男孩的媽媽談到她的兒子時描述,她的兒子很膽小,公園附近的遊樂設施溜滑梯他都覺得太高,每次叫他爬上去溜下來他都不願意,怕得要死。媽媽擔心孩子這樣的性格將來長大了很難跟社會競爭。

這樣的擔心是有點道理。孩子若是習慣待在舒適圈裡,不願意接受冒險或挑戰,除了競爭力無法鍛鍊之外,也有可能誘發將來的焦慮症。

此文章談到「所謂的「冒險的玩」,摻雜了自由的喜悅和適當的恐懼,總是充滿驚險,令人感到雀躍振奮。不管是鬼抓人、打打鬧鬧、爬樹攀岩,還是蓋城堡,各種刺激感十足的遊戲,讓孩子有機會突破自我設限,自信心、挫忍力,以及勇於冒險的態度也就油然而生。」

然而我們時常看到周遭的父母經常訓誡孩子,不要爬太高會掉下來、不要去玩沙子弄得全身髒、要小心不要摔倒,這些話語都在傳遞一個「不要做冒險的事」的訊息。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的結果會讓孩子顯得依賴,並且時常對挫折感到不耐煩。適度的冒險可以讓孩子磨練耐性與激發創造力,更可以在遊戲的過程當中培養耐挫力。


李崇建老師台中工作坊七月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19

李崇建老師新竹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12

張瑤華老師台北工作坊七月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29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915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接納為改變之母

接納為改變之母

參考文章:接納為改變之母

[文章分享]

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是事情發展不是你預期的,你有什麼感覺?

趙安安老師的文章裡提到:「有兩句話要記下來:如果事情不能改變,我煩惱又有何用?如果事情可以改變,我又何需煩惱呢?我們要真的能夠接受它,然後處理它。」

感受的變化有千百種,最常見的不外乎生氣、難過、驚訝、害怕、緊張、悲傷等等。在工作坊的現場我們經常可以見到老師會協助學員核對自己的情緒,說出自己的感覺。許多時候,我們可以很明顯可以看出來過去我們很習慣忽略自己的感受,連表達時都會以為「期待」是種感受,覺得「觀點」是感受。有的人會說「我感覺我應該要接納自己」、「我覺得孩子不夠認真」、「我感覺他不愛我」。

因為我們過去受到了「業力」的綁架,我們幾乎不大表達自己的情緒,甚至認為只能有正向情緒,而負面情緒應該要壓抑。在面對重大事情的時候我們幾乎被自己的情緒給掌控或是淹沒,下層腦佔滿了空間,理智腦自然無法正常運作。

推廣正念的趙安安老師說,「當我們看到煩惱的時候,試著跟它在一起。一開始雖然不好受,但當你願意接受它、與它共處,才能穿越它。穿越以後,你會發現原來這是一份禮物,原本的痛苦會變成祝福,讓你的生命越磨越亮。」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2018夏季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c

張瑤華台北工作坊七月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29

寫作師資培訓營 – 故事作文核心術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18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把問題留給孩子自己解決

用力回應

參考文章:請把「問題」留給他們自己解決

做一個稱職的父母實在不容易。很多時候擔心孩子遇到了困難不知道怎麼解決,因此急於想要提供「解決方案」,迫切希望孩子能夠照著大人的步驟解決事情。有的時候又擔心給得太多,孩子反而變成「媽寶」,凡事都要倚賴大人而沒有辦法自己獨力解決。

在工作坊現場裡老師提供了很多面對孩子的應對技巧,但其中最關鍵的是,我們當看到孩子在發牢騷或是遇到問題的時候,作為大人的我們是怎麼看待自己內在的波動呢?我們是不是常把孩子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而開始產生焦慮呢?當焦慮的時候,我們怎麼面對自己的焦慮?如果無法先處理自己的情緒而急於給孩子答案,往往事倍功半。

在教養的環節裡,很多家長知道這是「教」與「養」兩個字的結合。因此家長們往往想要「教」自己的孩子怎麼解決問題。崇建老師常說,給答案不是不可以,但給答案通常與孩子不會有深刻的連結。給了過多的答案,就變成薩提爾模式裡指出的「超理智」。我們一定都遇過學校裡的老師滔滔不絕講道理,而自己昏沈欲睡的經驗吧。

文章裡頭講述,當孩子面臨問題而跑來跟父母訴苦的時候,家長不要忙著找答案,試著理解與支持即可。「…不管大人孩子,我們都有覺得煩惱或害怕的時刻,而很多的問題,我們並不是不知道怎麼做,只是需要「感覺被了解」和「感到安全」後,才更有力量去面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溫暖而時刻存在,但並非讓孩子依賴。

依賴的孩子在沒有了父母幫忙之後會跌倒無法站立;而有了父母愛的孩子內心知道父母是支持他們的,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2018夏季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c

張瑤華台北工作坊七月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29

寫作師資培訓營 – 故事作文核心術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18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Up in the air

日前有個學員來參加志仲老師的工作坊,他雖擔任公司的人資主管,但對於他的工作,他興起了想轉換跑道的念頭,原因是,他的工作內容很大一部分都跟資遣員工有關。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讓他頗為困擾,因為面對即將被遣散的員工,很多時候他的立場很尷尬,想勸員工往好處想,但怕員工聽不進去。若是要跟員工一起罵公司,跟他的職責又不相符。因此他想來學習在職場上如何更好的跟人溝通。

很多人想必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不論是自己或是在工作上都會遇到被解僱、自己解僱別人或是其他同事被解僱的經驗。即使沒有,我們也能夠想像那些被解僱人的心情。面對著下一個工作不知道在哪裡、家庭經濟頓失支柱的風險,很多人情緒會起伏相當劇烈。如果你是負責解僱別人的經理人,你要如何面對形形色色的即將失業員工呢?

2009年有一部電影”Up in the air”(中文”型男飛行日誌”),由George Clooney(喬治克隆尼)飾演一位專門負責解僱公司員工的企業資遣專家,他常年飛來飛去就是幫他的企業客戶以專業的手法解僱員工。這部電影主要講述克隆尼飾演的萊恩,在常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之後,突然發現他準備敞開心房,和一位女子發展一段感情。萊恩因為職業關係,一直都在搭乘飛機,租車並住在旅館,他也對此樂於其中,他的全副家當都可以裝在一只手拉行李箱,他也是各大航空公司的貴賓,享受著被人服侍的快樂人生。他的人生目標就是累積到一千萬英哩的飛行哩程數,但是當他快要達到目標的時候,他突然發現自己心中一片空虛。電影原名”Up in the air”的意思是常年在空中飛行,也有另一個意思是”懸而未定”,它既說明了主角因為職業的緣故需要不斷到處旅行,也形容了主角的心態總是懸浮空中無法安定。

先撇開主角自身內心空蕩的故事主軸,我們可以來看看他解僱人時使用的「專業技巧」。在這個電影片段裡,主角萊恩照例跟員工說明了來由,並且帶著剛出道的新人娜塔麗一起前來解僱某家企業的員工鮑伯。鮑伯想當然耳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並且拿出他子女的照片,詢問萊恩跟娜塔麗,他要怎麼跟他的子女解釋。

新人娜塔麗是個常春藤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她嘗試用理性的方式來勸這位員工鮑伯:「你或許低估了你離職後的積極效果,你的孩子也可以從你的工作轉換中學習到這點。」這句話試圖用正面的方法給予這位員工激勵,並且告訴他一些道理。但問題是,被解僱的員工聽不進去啊!我都要被Fire了,你還在跟我扯什麼正面積極效果?

萊恩在接手對話之後,他跟鮑伯有了這樣的對話

萊恩:「…你的履歷表上面寫道,你曾經輔修法國廚藝。大部分的學生都選擇到肯德基這樣的速食店打工,你卻選擇了到鬥牛士端盤子賺學費。」「然後你大學畢業到了這家公司工作,他們第一年付你多少錢讓你放棄當年的夢想?」

他們第一年付你多少錢讓你放棄當年的夢想?

這是一個當頭棒喝!思考一下,你當年為了多少錢,你放棄了你的夢想?這是在「渴望」層次敲邊鼓的問句。你的夢想難道只值得那些錢嗎?在為了經濟奮鬥這麼多年之後,難道我還要繼續放棄我當年的理想嗎?這個問題在鮑伯的心裡迴盪。

深刻的對話帶來深刻的覺知。當我們意識到原來我們渴望的自我價值都遠比金錢價值更高的時候,剩下的就是追逐的勇氣了。原來說道理(超理智)在這個時候這麼惹人厭,而在渴望處切入是這麼的溫暖。

萊恩在敲中員工心房之後繼續說道:「我看過許多人一輩子替同一家公司賣命,他們就像你一樣,每天打卡上下班,卻不曾有一刻覺得快樂,你現在有機會了,鮑伯,你現在有重生的機會了。」

我從現在開始要為了「快樂」而努力,而不是為了金錢。這是夯實了鮑伯的渴望。從前的我不敢這樣做是因為屈就於經濟的現實,但現在這個被動機會反而可以化為我主動追求夢想的契機啊!

原來,倘若我們善用了冰山架構,這其實是可以幫助我們在職場運用得宜的。

不過,千萬不要因術而失道,我們若是一味地追求技巧,而不是真心誠意的理解冰山架構,會相當危險。這套實際是從自我出發的道理,皆是先關照自己內在,進而真正關懷他人。若是只重技術,我們很容易失去他人信任,自我內在也會受到紛擾衝擊,一如電影裡面的男主角,雖然解僱人的技巧甚高,自己卻找不到心靈的棲身之處。自己內在安穩之後,唯有真正同理他人,關懷他人,才能夠更貼近自己、更貼近他人。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2018夏季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c

寫作師資培訓營 – 故事作文核心術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18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台北七月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29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以愛為名的操控

u4ee5u611bu70bau540d.jpg

參考文章:「不論我做什麼都是錯的!」爸媽以愛為名的操控,只會讓孩子心生怨恨

[文章分享]

指責型的父母很少不會見到打岔型的孩子。

很多人一定有過這種經驗,不管跟父母分享什麼事情,父母的開頭語多是批評、不以為然,要不就是拿你跟別人比較。這樣的父母親通常最後面臨到的就是孩子的離家。

依附關係若是逃避型或是焦慮疏離型的家庭,往往孩子跟父母的連結就會越來越少,加上生活沒有交集,很有可能一年都見不上一次孩子。文章中這個案例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孩子跟父母失去了連結,即便心中還是愛著父母,但卻希望能夠離得越遠越好。

「和最親近的家人一起生活,卻絕口不敢和他們談工作和心情;無論快樂或傷心,回到家後,反而要裝作若無其事。「在家還要繃緊神經,還要繼續表裡不一,讓我好累。」」孩子回到家裡反而像是成天都處在作戰狀態之下,也難怪家庭關係越想要緊密,卻越把孩子推得更遠。

愛是渴望,希望孩子成材是種期待。兩者本不應該互相依存,但用錯了方法,就只會兩敗俱傷。「當父母對兒女的關愛用錯了表達方式,結果終將是把兒女推得更遠,推到他們的生活範圍之外;最合適的距離,只能遙遠地相愛」。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2018夏季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c

寫作師資培訓營 – 故事作文核心術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18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台北七月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29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生命中的貴人

這一段畫面肯定會留在小孩子的心中很長一段時間。

影片裡這個小男孩怯怯懦懦地想要問教宗一個問題,即便教宗只是安詳地坐在台上聆聽小男孩的心聲,但這個小男孩實在提不起勇氣公開發言。旁邊的人不斷鼓勵,教宗也鼓勵他發問,但男孩始終沒有辦法在公開的場合將他內心的問題化為語言。教宗給了男孩一個提議,請他走上前去,讓他能夠在教宗的耳邊呢喃,把問題輕輕地告訴他。

小男孩慢慢地走到教宗身旁,把他的問題闡述了一遍。之後教宗替小男孩發聲,「這個小男孩的父親不久前去世了,男孩的父親是個無神論者,但卻讓他的四個孩子都受洗成教徒」。男孩的父親是個好人,小男孩心中的疑問是,他的爸爸是否能上天堂呢?因為爸爸不是個天主教徒。按照天主教的教義,信主才能得到永生,沒有相信上帝的父親能夠上天堂嗎?

教宗跟大眾說到,這樣一位父親的心就好像上帝的心一樣,他將四個孩子都受洗,這樣的人上帝會拒絕他嗎?你們認為上帝會遺棄他的子女嗎?你們覺得這樣一個好爸爸,上帝會遺棄他嗎?教宗說,不會的。上帝愛人如子,像這樣的爸爸,上帝是不會拒絕他的。教宗對著小男孩緩慢而肯定地說著,當你的父親還不相信上帝時卻相信你們的受洗會得到天父的庇蔭,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上帝肯定要接納你父親的,請你幫你的父親禱吿。

許多教徒看了這段影片不以為然,覺得教宗違反了天主教的真義。但相信在這個孩子的心中,教宗的這一番話能夠陪伴他度過許多風風雨雨。這是奠立愛的基礎。

羅志仲老師在工作坊授課時常帶領學員做冥想,讓學員回想生命歷程當中是不是有貴人在生命中出現過,細細聚焦那個當時出現的貴人對自己的正向影響。張天安老師在做家庭雕塑時,會以成年人之姿來撫慰過去幼小的受創心靈。這些都是汲取我們生命當中既有的資源,這些積極、正向的資源就是我們能夠不斷跌倒又爬起的力量。

教宗這一番話無疑會讓孩子受用一生。雖然不見得這個孩子能夠永遠順風順水,奠定的基石也不見得永遠穩固,但是這番心靈的滋潤倘若好好運用,會幫助這個孩子在挫折時得到許多力量。不管你是不是教徒,只要你相信,這份力量就會存在。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2018夏季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c

寫作師資培訓營 – 故事作文核心術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18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台北七月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29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巨人之星 鈴木一朗

u9234u6728u4e00u90ce.jpg

1973年10月出生的鈴木一朗今年已經45歲,日前宣布高掛球衣準備擔任水手隊特助的身分,指導球隊。以如此「高齡」的年紀還活躍於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員相當少見。

鈴木一朗出生於日本愛知縣,他的父親鈴木宣之在學生時代曾經是棒球選手,後因為受傷退出,是一位棒球狂熱者。鈴木從小學時期就接受爸爸宛如斯巴達式教育的強迫練習,每日讓鈴木下課之後練習打擊到11點。在父親的期望下,鈴木小學六年級時寫的作文「我的夢想」中就立志要成為一位一流的職業棒球選手。

雖然父親鈴木宣之曾說「棒球對他和一朗都是件有趣的事」,但一朗聽到媒體轉述後卻加以駁斥。一朗說:
「只有他才覺得有趣好嗎?
對我來說,這種訓練過程根本就像在演『巨人之星』,
有太多瀕臨凌虐的邊緣。
但我從不對父親說『不』,
因為我知道,
他正在盡他最大的努力來幫助我。」

為了讓鈴木在棒球上更為出色,父親硬是將習慣右手的一朗調教成左打,這樣能夠讓他距離一壘更近,縮短跑壘距離和時間,宣之也教他如何在揮棒後迅速就定位跑壘。日復一日的魔鬼訓練之下,鈴木一朗確實在職棒界大放異彩。一朗連續十個球季200安打、單季最多262安打紀錄、連續39次盜壘成功、日本職棒加美國職棒共計4257支安打世界紀錄在在都奠定了他將來進入名人堂的保證。

然而,鈴木一朗某次對媒體談到他的父親是個「騙子」,身價1.7億美金的他與妻子在美國生活基本上都與父親不再有連結,這跟一朗從小收到父親嚴格訓練要求有關。

前一陣子長耳兔在社團裡提了一個問卷調查,請社團成員回答下面的問題。

「斯巴達的教育造就了鈴木一朗的成就,卻也造成父子兩人無法抹滅的鴻溝。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教育孩子?」

羅志仲老師曾經說過,如果是他,他會選擇跟孩子多一點連結。在社團裡,絕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我不會強迫我的孩子,我要的是與孩子的連結更勝於所謂的成就」這個選項,只有少數人選擇「我會選擇鈴木一朗父親的方式,寧願孩子恨我,也要讓孩子有成就」這個選項。我們不禁好奇,既然許多人認為與孩子有親密的連結更甚於逼迫孩子,讓孩子日後有成就,又怎麼會有許多人會因為孩子的功課,或是孩子不想唸書而焦慮不堪呢?

與孩子有連結,父母希望能夠愛孩子、孩子也能夠愛父母,這是許多人的渴望。很多人或許想在上述的選項之外得到「我希望與孩子連結,也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兩者得兼這個選項,但常常事與願違。很多人忽略了冰山底下的期待與渴望其實是不一樣的層次,不應該互相綑綁。我們期待孩子能夠出人頭地、能夠出類拔萃,但當我們期待落空的時候,這個失落是我們的,並不是孩子的。期待的是我,失落的也是我。

如果能夠分清楚期待與渴望的不同,我們可以很清楚發現,當期待落空的時候,那個渴望的愛仍然存在啊。處理自己的失落之後,父母依然是孩子最堅毅的基石與支柱。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我們對父母是不是也是同樣的情況呢。你希望得到一切的成就但跟父母失去連結嗎?如果不希望,那個期待是什麼,渴望又是什麼呢?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2018夏季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c

寫作師資培訓營 – 故事作文核心術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18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台北七月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29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孩子,謝謝你

 

0ce30c1a3093dde282a8f58566b4a760

參考文章:不想讓女兒複製人生  這位母親選擇了離家

[文章分享]

母親節剛過,許多人在歡慶母親節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對於這個節日是冷漠或甚至不舒服的。對於那些過母親節反感的人來說,有可能是喪子的媽媽、有可能是喪母的孩子、有可能是與媽媽關係冰凍的孩子、有可能是與孩子關係冰凍的媽媽、有可能是選擇打算生育成為媽媽的人,也有可能是那些極度想要成為媽媽的人。這些不愛過母親節的朋友們,我們同樣想著你們。

耳聞有些朋友在母親節這一天就顯得特別緊張,他們既想要讓媽媽開心過個好節,又擔心表現不如媽媽預期,反而被媽媽酸言酸語,甚至被情緒勒索。這種焦慮型的依附關係著實讓親子之間難以承受。

每個人成長過程當中受到父母的影響相當巨大。洪雪珍在文章中以一個厭食症患者作為例子,一個忍耐壓抑習慣的媽媽給孩子帶來的示範同樣是忍耐與壓抑,「…所以當女兒從母親學習到用忍耐而生活著,忍耐本身成為目的時,她就患了厭食症。」媽媽的日常生活習慣無形當中也傳遞到孩子身上,「…精神科醫師從母親著手,讓母親認識到,由於自己的忍耐造成女兒的厭食症,母親才記起很多生活細節,驚覺到自己有多麼忽視女兒,她說:「我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光是自己的事就焦頭爛額,想的就是要忍耐過去,心裡太苦了,因此從來沒有問過女兒的心情。」這時候,母親也才明白到,女兒盡了多大的力氣陪伴在身邊」

在母親節之後,或許除了感念母親偉大的付出之外,作為母親的朋友也可以給予孩子一些溫暖的反饋,「…謝謝你的陪伴,因為有了你,我真開心,努力也有了意義!」親子關係勢必會堅實並且帶有溫度。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2018夏季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c

張瑤華台北工作坊七月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29

寫作師資培訓營 – 故事作文核心術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18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比干vs淳于髡

會說故事讓你上天堂;不會說故事讓你捶心肝 (本想說挖心房的,但太殘忍了)

先來看讓你捶心肝的例子:

公元前1029年,當時的商紂王,為了自己的享樂,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他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一時間市井當中怨聲載道。

比干是商紂王時期的丞相,同樣也是商紂王的叔父,他不但品德高尚,是個翩翩君子,而且敢於直言進諫,他曾多次規勸紂王不要過於沉迷享樂,可這更是激怒了當時沉溺於酒色的紂王,在他眼裡比干是臣子,而臣子又怎能干預帝王的私生活呢?因此他把比干的話當成耳邊風,行為舉止絲毫未改善,比干見此是又氣又急,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

最終,比干來到紂王尋歡作樂的摘星樓,跪地三日不去。可他這一忠貞的行為卻最終激怒了紂王,紂王不但命人殺死了比干,甚至還挖出了他的心。就此一代忠臣最終隕落,觀比干一生,實在是可敬可嘆,令人唏噓不已。

再來看上天堂的例子:

根據史記記載,戰國時期,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
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

齊王身邊近臣都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嗎?」齊威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齊王似乎明白了什麼,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激發將士出擊。諸侯們都感到震驚,紛紛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由此長達三十六年不衰。

最後來看一個真實的例子:

查理的同事小劉做事盡心盡力,帶領的團隊也都相當獲得客戶的肯定。小劉一日沮喪地跑來跟查理訴苦,説她去跟老闆徵求年終加發獎金給團隊的同事們,這項提議卻被老闆給否決了。她據理力爭強調她們團隊費心費力把事情做到客戶都讚賞,她們的付出應該值得這筆獎金才對。老闆怎麼可以不體恤員工的辛苦,連這一點錢都不發。老闆給小劉的理由是,雖然團隊表現良好,但是團隊帶來的業績並沒有明顯增加,因此沒有多餘的預算可以發給員工額外的獎金。

查理問小劉:「這個團隊這麼辛苦,有沒有想過增加一些人力來減輕團隊的負擔。」小劉回應說,「我們當然想啊,但是老闆這麼摳,怎麼可能讓我們加人。依照現在的狀況,我們工作量還可以負擔,多給工作都沒問題,只是需要激勵獎金讓團隊士氣提高。」查理跟小劉說:「我來跟老闆談看看。」

查理跑到老闆面前提出了一項提議,「小劉的團隊業績我有辦法增加15%,老闆你想不想知道?」老闆對於增加業績當然有興趣,這時查理繼續說道:「我打算讓客戶在既有的成本之下多付出15%的預算給我們,但前提是必須讓員工加薪。」老闆説:「小劉也來要求獎金。行,只要我們業績能增加,多餘的利潤拿來加薪沒問題。」

過了幾天,查理去見了小劉團隊所服務的客戶。查理跟客戶提出一個想法:「現在的團隊服務效率很高,但看起來還有進步的空間。我們打算讓你的產品線能夠提升50%的產能。但現在困難點在於,我們必須增加30%的成本,透過增加外部人力,以及利用績效獎金讓整個團隊達到這個目標。」客戶一聽,只要增加30%的成本就能增加50%的產能,這個提議是積極有效的。於是客戶便答應了這個提案,給予小劉團隊額外30%的預算去達到這個預期50%的產能。

查理拿到了額外增長30%的業績,順利讓老闆給小劉團隊加薪並且加發年終獎金,小劉獲得了同事一致稱讚,除了有預算讓大家加薪還有機會增加人力,部門同事受到激勵也覺得增加到50%的產能不是問題了。這一章故事,讓老闆拿到新的業績,讓小劉在同事間出了頭,讓客戶可以獲得高效的產能,查理轉個身就把事給辦了。

看了這幾個故事,你還覺得說故事不重要嗎?

今年夏天僅此一場!

大人學習說故事在這裡報名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5070349191023570086

小朋友說故事在這裡報名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708c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快一點

[文章分享]

有小朋友的家長下次可以自己計算一下,一天當中要說幾次「快一點」。估計這是父母的習慣用語了,尤其是孩子在學齡期每天從早到晚似乎都需要催促個幾聲才行。

其實當我們呼喊孩子「快一點」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充滿焦慮呢?同樣的,當孩子聽到我們不斷呼叫著「快一點」的時候,他們的情緒也會跟你「同調」,變得急躁起來。倘若我們能夠改變語氣,多用正向的口吻,孩子的情緒也會得到安穩。

文章中所提,「慢慢來就好了」、「這句話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心,於是能從容不迫地穿好鞋子。在一旁看著孩子的母親,臉上也露出溫柔的微笑,充滿慈愛。」有可能這麼簡單嗎?

人與人相處很容易會產生「同調」的作用,也就是孩子的情緒會響應父母的情緒,伴隨父母的情緒來配合變化。我們若是無法安定自己內在,急於想要叫孩子儘速完成事情,那麼孩子的內在肯定也會起伏不定,無法得到安然的養分。

「只要平心靜氣地開口說話,…就算是孩子也會心平氣和地接受喲!」這需要平常就做練習。或許從現在開始這麼做,你可以觀察自己跟孩子是不是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19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張瑤華老師台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609

李崇建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625

李崇建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

2018夏季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c

李崇建老師台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