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薩提爾模式是自我認可模式

摘自Virginia Satir

「 我是我自己,

在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完全的像我。

我能去除那些不合適我,並在創造一些新的。

我擁有我自己,因此我能駕馭自己。

我是我自己,而且我是好的。」

桂芳老師常提到,薩提爾模式是自我認可模式。

在工作坊裡,桂芳老師很重視每位學員的期待與需求,老師會引導探究小時候的經驗,對成人自己無形的影響。

看見了,我們可以有所選擇而有不同發現與改變。

包括我們如何與他人溝通、應對人事物的價值觀 ,對自己的期待及想要滿足的渴望;甚至受過去經驗影響的「自我價值感」,都可以有新的覺察。

認識真實自己、接納肯定自己,找到內在平和,與人建立和諧的關係。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邀請你一同來體驗桂芳老師溫柔細膩的穿透力,開啟更寬廣的生命與關係向度。

✱ 桂芳老師明年將銳減工作頻率,夥伴們千萬要把握今年最後一場工作坊的機會喔!

【生活在愛中的秘訣工作坊一家庭溯源與自我整合 】

講師:陳桂芳

地點:台北市

時間:2023/12/8(五) ~ 12/10(日),9:30~16:30(課後練習時間最晚至17:30)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8

✓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鬥陣話修-2024年元月場

崇義老師在「冰山對話」書中提到,他對游泳,從小就有恐懼。因為他印象中每次學游泳總是被罵。

「怎麼這麼笨,腳要踢水啊!」

「你要放鬆啊,不要緊張。」

「教你幾次怎麼都不會,到現在還不會游泳?你自己要大膽練習呀。」

聽到這些話語,崇義老師漸漸地沒有了學習游泳的興趣。

我們在跟孩子溝通也是如此,如果每次都是用類似上述的說話方式,你覺得孩子還會想要學習,想要跟你說話嗎?

那要怎麼辦呢?

打破慣性,需要透過覺察來看見自己;需要用練習來改變說話方式。

長耳兔的「鬥陣話修」,提供對話練習的空間,由志工督導來陪你練功。

在這裡,你可以嘗試,你可以犯錯;有機會覺察,有機會改變。

從對話練習中,慢慢調整解決問題的慣性思維,進而達到關注自己,理解他人。

想體驗阿建老師工作坊提到的乒乓球的對話是如何運用在生活中?

想明白崇義老師工作坊提到的從對話開啟覺知之路徑?

藉由每周一次的線上練習

幫自己從練習中找到適合的對話方式。

幫自己找一個適合跟安全的場域能增加練習的意願跟自信心。

讓我們從練習出發、從挫折中成長。

備註:

長耳兔志工擔任三人對話的督導,觀察與協助對話練習(並無授課)。

以小班、小團體演練為目標,人數有限,參加者請儘量全程參與。

課程因為需要練習對話,皆需要參與人設備及環境是可以開啟鏡頭與麥克風。

【鬥陣話修-免費線上督導對話練習】

時間:2024/1/9、1/16、1/23、1/30,連續四周,每周二晚上 7:30-9:00pm

地點:線上(ZOO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1290353257281485360

歡迎在長耳兔參加過李崇建老師工作坊、李崇義老師工作坊或帶狀課程者,免費報名參加。

請於報名時填寫曾經上過以上兩位老師工作坊的上課日期,長耳兔會以該上課記錄做審核標準,請勿填寫即將上課的日期。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免費線上講座〉【學習如何愛的旅程 -愛人X愛己X愛生活】

【練習"愛自己"的旅程】

By 劉瑋芊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在思考生命的意義。

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為什麼要念書?人死後會去哪裡?

這些問題在我16~17歲,離鄉北上唸高中時,常在深夜浮出水面。

我被這些問題擾的心慌。

再加上高二下那一學期,遺傳性的甲狀腺亢進在我身上發功。

頭腦裡的思緒、失控的心跳、吃藥後不斷發胖的身體、一落千丈的成績…

從外人眼中一位允文允武的學霸,瞬間變成身體虛弱的學渣。

我開始思考,若是拿掉了學歷、成績、表現、身分證字號…

退去所有一切後,我到底是誰?

我的父母皆來自貧困的家庭。家中的經濟條件靠著母親年輕時創立的教育事業得到翻轉。

從小父母常叮嚀和與我分享:「以後唸完書就回來繼承家業。」

我將這番話聽進心裡,"未來"對我來說,不是待探索的世界,而是已知的家業。

不清楚自己是誰,也思索不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從17歲開始,我常感到焦慮與憂鬱。但卻也極度不認同焦慮與憂鬱的自己。

衣食無虞又不需要擔心未來找工作,怎麼這樣還不知足?還會憂鬱?太不像話了。

內在的自我撻伐,更讓我感覺身陷谷底。

我試過很多方法企圖驅趕焦慮與憂鬱:打電動、打球、禪修、與朋友夜唱夜遊、上夜店、拒絕唸書、重拾書本瘋狂唸書追求書卷、減肥、路跑、讀各式各樣的書籍…

無論在享樂當下多盡興、無論成績爛或好、無論體脂肪高或少,焦慮與憂鬱就是如影隨形。

它們伴隨著我成長。一路陪著我出國唸書、成家、立業。

驅動著我不斷嘗試,看怎麼樣能與自己和解?找回對生命的熱情?

在30歲那一年,我接觸到了薩提爾模式。

遇見薩提爾模式,是焦慮與憂鬱送我的禮物。

我發現,焦慮與憂鬱,不是原因而是結果。

它們的根源來自於:多年來我習慣在心底不斷評價自己。也習慣用外在的表現,來評斷自己是否有價值。

用對待商品的方式在對待自己,也難怪在過往的那些年之中,經常感覺到坐立難安與沒有生命力。

*

在這條愛自己的路上,

從過去把自己「物化」,到練習看見自己是「活生生的人」。

從扮演好父母或世人眼中的「角色」,到練習真真實實的「做自己」。

從追求完美,到練習在實踐中學習。

走著走著,我回頭看,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跟自己和解了~(感動擦淚)

從討厭自己,到欣賞與深愛著自己。

這是我練習"愛自己"的旅程。

邀請您在12/27晚上8:00-9:00,一起來聽我分享「學習如何愛的旅程:愛人 X 愛己 X 愛生活」

➤長耳兔 OPEN講

12月27日(三) 晚上 8:00 ~ 9:00 pm

▴ 講師:劉瑋芊

▴ 地點:線上免費(zoo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1200235071867264349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

《探索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

愛,是一個人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帶來的傷,孩子往往也默默地承接吸收了。

父母關係的不和諧,同儕之間的人際困境,學業成績的考試壓力…等等,都是讓孩子深感焦慮與困住自己的議題。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這本書裡一個個兒童心智科診間的故事,串起父母的擔心與孩子的眼淚,也揭開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

想爸爸想到心痛的男孩,真正不捨的是被丈夫拋棄的媽媽;父母爭奪監護權而選擇沉默的女孩,是希望能維持住這個家;少年嚴重失眠,認為考上理想學校,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家庭的爭執,父母的不快樂,孩子其實都懂,他們都看在眼裡,只是無法說出口,甚至在有些家庭裡,孩子還會成為夫妻關係角力的犧牲品。

孩子不但承接大人的情緒,也會最直接吸收大人的所有焦慮、傷痛。

更多時候,孩子無形中扮演了家庭照妖鏡的角色,用他們的情緒跟行為問題,反映了家裡大人的狀況。

在功課成績的嚴格要求下,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只有焦慮和壓力,沉重的石頭壓得孩子幾乎無法呼吸。

兒心科醫師謝依婷,常常必須扮演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翻譯,安撫雙方的情緒,試著疏通與重建親子溝通的路徑。

過度堅強的孩子只是為了被愛,常翹課逃家的孩子是不想面對孤單,過動跟亞斯的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貼標籤。

兒童心智科醫師與孩子,不僅僅是醫病關係,彼此之間更需要有著安全感與很深的信賴,才能張開接住孩子的那張安全網,讓孩子可以有喘息的空間,能夠做出不同的選擇。

身為父母,唯有好好地穩定自己的狀態,給孩子的才會是愛,而不是勒索。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大大小小的事件,父母無法完全保護孩子不去面臨這些考驗,但可以「調整自己面對孩子的態度」。

苦口婆心的嘮叨、擔心緊張的責備、恨鐵不成鋼的要求,都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唯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理解和關愛。

才能陪他一起面對,成為他的靠山。

➤長耳兔 好書導讀《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 12月2日(六) 晚上 7:00 ~ 8:00 pm
▴ 講師:謝依婷醫師
▴ 地點:線上免費(zoo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1130120018918286510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生活中的正念練習

《生活中的正念練習》
By 陳韋蓁

拔牙那天,運動走路回來,洗個舒服的澡,換上衣服,準備吃早餐。

醫生說要吃飽一點,那要吃甚麼呢?喔~不,拔牙是下午,所以應該是中午要吃飽。

沖上一杯掛耳咖啡,配上茶葉蛋,找本新書來看。

胡君梅老師的《上班不再心好累》,講生活中的正念練習。

嗯~我蠻需要的。

「注意力持續留在口腔裡,領受咬下去的感覺、食物的變化。」

「如果發現有些念頭想法出現,計畫著今天、回顧著昨天••••天馬行空,稍微知道就好,試著刻意地邀請自己,把注意力帶回自己身上,帶回眼前的食物,帶回當下真正在做的事情,那就是一吃早餐。」

書裡寫道。

看到這裡,我決定闔上書,認真的來品味早餐。

鹹香軟Q的褐黃色蛋白,茶葉蛋的蛋黃在嘴裡綿密的化開。以前怎麼不覺得這茶葉蛋這麼好吃?

接著又忍不住拿米餅來品嘗,卡滋卡滋~這可能是我今天吃過最硬的東西了吧!我想,拔完牙齒就無法吃這個了。

好好地喝一口咖啡,微苦不澀,今天特別順口,刻意放慢咀嚼的速度,米餅鹹中帶點甜,烤得微焦酥脆的餅,上面還有白白的點狀糖霜,像是下雪的痕跡。

嘴巴咬著,心裡想著,還有甚麼事還沒交代,還沒做,因為下午要拔牙,拔完可能腫脹疼痛需要休息,得好好安排。別漏了才好。等等中午要吃比較好呢?

發現念頭飄走了,再把注意力帶回眼前的米餅。

說真的,那天的早餐讓我印象深刻。

吃的東西跟平常一樣,但是吃的感覺跟心情很不同。

尤其拔牙前的焦躁不安,似乎被那頓早餐給安頓了。

《上班不再心好累》這本書來得真是時候!

書中有32個生活跟職場上的正念練習,從早餐、上班、會議、午休、通勤到睡前。

每個篇幅都不長,編排加上插畫,讓人看了好舒服。

尤其插畫風格顏色溫暖,清新自然,有些配上小語,好適合當明信片或手機桌布。

我選了幾張拍下來,放在手機裡,偶爾提醒自己正念練習。

有時候,也會隨意翻到某個章節,嗯~今天就來做這個練習。有點像抽籤看看今天運氣的概念,也挺有趣的。

很喜歡這本《上班不再心好累》,可以隨身攜帶,有機會就翻翻,有空就照著做練習。

很適合想要學習正念,擺脫情緒壓力,練習照顧自己的朋友。

➤長耳兔 好書導讀《上班不再心好累》
▴ 11月29日(三) 晚上 8:00 ~ 9:00 pm
▴ 講師:胡君梅老師
▴ 地點:線上免費(zoo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1060254465764768200

*圖片出自《上班不再心好累》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面對衝突時,你會如何應對?

當事件來臨,面對衝突時,你會如何應對?

在關係中,你選擇怎麼溝通?

不管應對與反應是什麼,每個行為都來自你過往生命經驗的累積,。

和諧的關係,良好的溝通,是需要用心經營的。

當你能關照自己並接納情緒,那麼你也能給予他人溫暖和力量。

當你能用寬闊的眼光看待事物,那麼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當你能真誠一致的表達自我,那麼你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衝突,問題在於你如何面對跟應對這課題。

讀懂言語背後的需求,看清行為背後的訊息。

就能讓愛流動,融化彼此的冰山。

當你擁有對話的好體質,就能拿到連結他人的鑰匙。

讓我們一起創造和他人深入連結的機會。

【話出愛的力量-冬季班】

➤ 講師:劉瑋芊

➤ 時間:2023/11/30、12/7、12/14、12/21、12/28、1/4 連續六周、每周(四) 晚上 7:30 ~ 10:00pm

➤ 地點:線上(zoom)

➤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07200639272140543224

溫馨小提醒,當您在「Accupass活動通」訂購票券後,請記得兩天內付款,否則系統會視為無效票,並將票券釋出給後續訂票的人唷。請訂購後記得至您填寫的聯絡信箱查看繳費單信息。

✦ 歡迎三人以上揪團一起報名上課,私訊我們享有團報價。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李崇義老師工作坊-台中

【活動公告】李崇義老師-台中工作坊
 
很多朋友來工作坊裡學習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我覺察」,但是很多人會有困惑:我們不是應該排除情緒的干擾嗎,怎麼需要不斷的覺察自己的感受,還要接納自己的感受?
 
過去我們用慣性來過生活已經習慣了,但開始要違抗這個慣性的時候會相當不舒服,所以身體自動會有抗拒,就像撕開一個結痂的皮會經歷的痛楚。
 
不少人問:我可以再回到以前的慣性嗎,我不要再覺察了可以嗎?
 
「當然可以!」這是我的回覆。
 
在這個問題的背後,我們其實更要好奇的是「如果你這麼痛苦,你怎麼會想要克服這個覺察的議題呢?」
 
我打個比方。
 
前一陣子我為了開一個真空罐頭,施力不當的情況下罐頭敲碎在料理台上,導致我手指劃破一個大口子,在匆忙清洗之後我就拿著OK繃封住傷口,沒想到,我的手指上的傷口過了幾天之後開始起膿,隱隱發癢也做痛。
 
這時候我們會問,你要撕開那個傷口重新清創嗎?
 
如果不要,你能允許傷口長時間隱隱作痛嗎?如果要,你能接納清創時的不適感嗎?
 
過去受傷時,我可能可以透過指責別人,覺得都是別人的錯,而不是我的問題來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但開始學習自我覺察,一切的矛頭指向了自己,不只要重新體驗傷口的疼痛,彷彿還要再挖深一點來讓自己更痛。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很想回到慣性,回到那迷迷糊糊不願考慮太多的自己。我想發脾氣、我想暫時逃離。
 
為什麼要那麼辛苦自我覺察?
 
為什麼不可以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吃爆米花,悠哉過好每一天就好?
 
我跟著慣性也過得好好的,為什麼我一定要自我覺察?
 
「如果這麼痛苦,那你幹嘛要覺察呢?」
 
自我覺察就像清創傷口。割傷手以為水沖一沖就好。後來才發現,忘了清理傷口裡的膿。為了清理膿必然要重新將傷口拉開,會很痛,但想讓它好起來大於一切,所以我選擇清創;但如果我可以忍受現在膿包的痛、接受它爛掉,那我也可以不要清創,就這樣自然而然讓它存在。
 
每一個人都有絕對的自主。認真思考過後,自主做出的每個「選擇」都能讓我們更有存在感、更有力量。
 
要不要自我覺察,都是我們的選擇。
 
你可以做,你也可以不做。要問自己的是:
如果我不做這件事情,我會受到的更大的後果是什麼?
 
你能夠忍受嗎?
 
如果你不能,做一點改變會痛,你要嗎?
 
如果你要,我陪你走一程,你想試試看嗎?
 
如果你想,我們就來試試看,
 
我們陪你。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假日
講師: 李崇義
地點:台中市
時間:2024/1/19 ~ 1/21 (五六日),共三天,9:00am-4:15p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0060847531748803140
✓ 每場工作坊僅提供單場單次使用,恕不提供延期或換課使用,請留意報名日期及縣市再報名。
✓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李崇義老師工作坊-台中

By 李崇義/Charles Lee

《非走不可的彎路》

小雅的女兒早已經研究所畢業,也找到了西雅圖的科技公司上班,收入相當不錯。女兒在西雅圖打算自己買房子,準備與男友進入婚姻。

「那不是很好嗎?」

「唉,我想要去西雅圖找女兒,可是她都拒絕我,不想要我去。最近幾年我見到她的次數越來越少,她自從研究所畢業後就漸漸跟我疏離了。」小雅嘆了一口氣。

「是什麼原因知道嗎?」

「可能是跟她男朋友有關吧。幾年前我覺得她當時男朋友年紀太大,兩個人觀念上一定有差異,他又離過婚,所以勸她不要跟她那個男朋友交往。」

「她聽進去了嗎?」

「沒有,但到最後他們自己分手了。」

「那不是如你所願?」

「可是我女兒還是不願意跟我說話。」

「原因是?」

「她現在這任男友是個白人,身上刺青很多,看起來很花心。我只是叫她要好好想想,是不是真的要跟這種男生在一起,她就覺得我管太多,不想跟我談。」

小雅臉上的無奈像是一個心急卻又無處使力的媽媽,眼見著女兒一步步走近危險境地,但怎麼呼喚她也不願意回頭。

「女兒現在的這任男朋友你見過嗎?」

「見過一次,話不投機。」小雅說。

「那你怎麼知道他很花心?」

「唉,看一眼就知道了,更何況這個男的工作不穩定,將來還不是需要靠我女兒。」

小雅說女兒跟她很像,當年她認識前夫時,她父親就不贊成,可是當她決定要跟這個男生在一起之後,什麼話都聽不進去,搞到最後她也跟父親似乎變得很疏離。即便到最後跟前夫離婚,她也不願在家人面前示弱,不想要家人給予任何的同情。

所有的痛苦都需要小雅一人承擔,她知道這條道路難走,所以不要女兒走上同樣的路。偏偏女兒這點跟她很像,在進入了感情關係後就聽不進小雅這個媽媽的話了。

百感交集地小雅似乎看見了女兒正在走著同樣一條彎路,但她跟自己的父親一樣無能為力,她突然對父親感覺到萬分抱歉。

與此同時,小雅想知道,為何女兒把她推得遠遠的,明明母親的忠告是多麼正當與合理,難道女兒的父親外遇離開家庭給她的教訓還不夠嗎?

女兒的想法看起來不一樣,她一心只想要建構自己的家庭,逃離母親的抱怨與控制。

「女兒像誰?」

「像我。」小雅說。

「哪一部分最像?」

「獨立、聰明但固執。」小雅搖了搖頭。

「如果真的像妳那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然不好,我走的路太辛苦了。」

「嗯,如果你的道路有個終點,你希望的終點是什麼?」

「唉,我希望得到幸福吧,簡簡單單的幸福。」小雅眼眶紅潤。

「那就好辦了。」

小雅抬起頭來,不明所以。她人生道路上充滿了挑戰,從台灣放棄好工作來到美國照顧小孩,為了這個家庭但卻讓丈夫離去,現在女兒長大後也不想跟她交心,這怎麼可能會好辦?

「你不是說女兒像妳嗎?如果妳擁有幸福,女兒不就能夠擁有幸福嗎?」

小雅眼神充滿困惑喃喃說道:「什麼意思?」

「重點不在妳女兒,而在妳。小雅,妳要幸福嗎?英文的幸福跟快樂是同一個字。Do you want to be happy?」

小雅愣了一下。

“Do you want to be happy?”

聽到這裡,小雅眼淚大量流出之際,身體不斷抖動,她一方面想要克制自己突如其來的情緒,但另一方面卻像山洪暴發怎麼阻擋也都是徒勞。

一個曾經走過彎路的媽媽帶著滿身的傷,她把全身的關注力放在孩子身上卻忽略了自己的追求。一個沒有快樂的媽媽卻希望自己的女兒快樂、幸福,多麼弔詭!

女兒像是媽媽生命的延續,但卻又是獨立、不受羈絆的個體。當媽媽看不見自己的幸福終點,又怎麼能看得見女兒的幸福終點呢?

小雅未嘗不知道,母女二人想要連結的關鍵鑰匙在自己手上,只是怎麼樣也沒想到她將自己幸福鎖在保險箱裡不見天日。她總以為孩子的成就、感情順遂就是她功成圓滿之時,但幸福的保險箱卻是深鎖在自己的心房,久久未能發現。

一位母親曾經走過彎彎曲曲的道路,當她到了人生的中年,見到女兒有可能也要步入自己的後塵,她說什麼也想要阻止自己的女兒。

這讓我想起了張愛玲經典的短篇文章「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麼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能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如果媽媽走過彎路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幸福,那麼請相信女兒也可以,因為那條難走的彎路都走過,還有什麼挺不過來的呢?作為媽媽能做的不是擔心女兒,而是發揮母親的愛與關懷,時刻給予溫暖。在女兒開心、雀躍之餘,母親可以帶著微笑鼓勵、欣賞自己的孩子;在女兒跌跤、碰壁的時候,母親張開雙臂,接納與安撫女兒的傷口,作為她永遠的後盾。

但媽媽需要先有幸福,才有張開雙手的力量。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假日

講師: 李崇義

活動地點:台中市

時間:2024/1/19 ~1/21 (五六日),共三天,9:00am-4:15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公告]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www.accupass.com

✓ 每場工作坊僅提供單場單次使用,恕不提供延期或換課使用,請留意報名日期及縣市再報名。

✓ 長耳兔課程目標為心理教育而非心理治療,請自行評估身心狀況再決定是否能參加課程。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轉念的力量 ── 改變思維、啟發成長

轉念的力量 ── 改變思維、啟發成長
 
所有的改變都源於心念的轉變。
 
每個人都有遇到挫折或困境的時候,這些困境可能讓我們感到無助、絕望或困惑。
 
運用轉念,我們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重塑我們的觀點,並啟發我們去追求改變與成長。
 
轉念的力量在於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當我們面對挑戰時,我們常常被消極的想法所困擾,例如「我做不到」、「這太難了」或「我命中注定要失敗」。
 
這些負面的思維模式會限制我們的視野和行動,阻礙我們達到目標。然而,如果能夠轉念,將這些負面想法轉化為積極的信念,就能夠開啟新的可能性。
 
當我們學會轉念,以不同視角與心態迎接人生的挑戰和機遇時,我們能夠發現更多的可能性,並充滿勇氣和希望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長耳兔讀書會,12月將與你共讀《轉念的力量》,操作練習轉念的方法,翻轉你的念頭,讓你有不一樣的思維與看見。
 
課 程:《轉念的力量》讀書會
講 師: 尼娜、陳韋蓁
時 間:2023/12/5, 12/12, 12/19, 12/26 每周(二) 連續四周 晚上 7:30pm-9:30pm
地 點:線上
報 名 網 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5
 
▴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好書導讀】《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線上免費課程)

「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
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
 
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
 
兒心科醫師謝依婷想說:
 
一個孩子破碎,是傷痕疊加,壓力積累;修復之路也需要伴著孩子和家庭,一步一步地走,無論前進或後退,每一小步的鬆動都是進步。
 
謝依婷醫師:「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一位媽媽帶小男孩看診,因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實真正心痛的是不甘丈夫離去的媽媽
 
夾在爭監護權、相互指責的父母之間,小女孩左右為難──才六歲的她,只能以沉默守護她的家。
 
遭性騷擾的女孩強忍委屈,最終不堪壓力而崩潰──被母親質問「你為什麼不小心」,讓她自責都是自己的錯。
 
高三少年嚴重失眠,爸媽卻只問「考試有沒有考好」──難道在爸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媽媽內疚帶孩子看診,害他被貼上過動標籤──但標籤從來不是診斷本身,而是光看到診斷,就對孩子下意識地負面評斷。
 
愛是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的傷,孩子亦默默地盡數承接、吸收了。
 
在診間,叛逆少女無力地說:「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了?」家長指責拒學小孩:「廢物!不努力!」
 
自殘的憂鬱女孩,媽媽生她時難產死亡,她被整個家視為罪人……謝醫師以行醫十年所見,描寫二十餘種親子困境的典型。但這些孩子不只出現在診間。這些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最心愛的寶貝。
 
長耳兔心靈維度好書導讀系列,特別邀請兒心科醫師謝依婷,來分享她的新書《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
 
歡迎夥伴們來參與,有機會可以與謝醫師提問討論兒少議題。
 
➤長耳兔 好書導讀《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 12月2日(六) 晚上 7:00 ~ 8:00 pm
▴ 講師:謝依婷醫師
▴ 地點:線上免費(z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