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趙安安老師|中國隊輸了,姚明看哭:在情緒背後,藏著什麼樣的陰影?


2019籃球世界盃開打以來備受矚目,中國隊首戰以70:55擊敗象牙海岸,是中國隊相隔9年於世界盃嘗到勝利滋味,然而勝利並沒能延續,在與波蘭隊的苦戰中,以76:79的三分之差落敗,眾多球迷感到遺憾與不甘,不僅播報員痛哭,場邊觀賽的姚明眼中也閃著淚花。
情緒每分每秒在人類身上發生,而有些人心裡藏著一個情緒的坑洞,直到滿溢出來,才全部傾洩而出。

人人皆知生氣、發怒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血壓升高、對心臟造成負擔、不利於人際關係等等,如何轉化憤怒的能量,變成昇華自己的力量?


第一步:宣洩情緒
當我們發現自己生氣的時候,首要之務就是宣洩情緒。
生氣是一種向外的能量,是要發洩出去的,如果反而勸自己忍耐壓抑,等於是將向外的力硬逼回體內,往往容易造成自我攻擊。
但宣洩情緒要挑對方法,飆車、毆打、怒罵等不良行為的發生,便是來自宣洩情緒的錯誤方式,既沒有真正解除情緒,亦傷害到他人,後果得不償失。

在空曠的地方大聲吼叫出自己的憤怒,或將力氣釋放在拳擊、健身、球類等等的運動,有些人也會透過較靜態的方式,比如寫日記、歌唱、塗鴉等,透過這些方式讓自己的不滿有了宣洩的管道,只要情緒通了,人自然也就通了。
 

第二步:關照自己
當我們一吐怨氣、緩和情緒之後,試著把向外的能量向內轉化關照自己,做一些補充正面能量的事。
你可以感受一下,做哪些事情會讓你自己感覺到舒服、放鬆?
也許是品嚐美食料理、聽自己喜愛的爵士音樂、洗澡時加入薰衣草精油…當你把情緒宣洩掉以後,請記得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內在小孩,原來是多麼需要愛。
 
 
第三步:覺察陰影
在能量充足、心情平穩下來之後,要開始學習覺察陰影。
陰影(Shadow)是心理學中在探討人格時會提到的名詞,相當於人性中的黑暗面,猶如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小天使和小惡魔,兩者皆為人格裡的一部分,當我們選擇做其中一方的天使或惡魔,其實都是不完整的。

陰影通常在人生氣的時候顯現,細說其來源,主要分為三種:

1. 對方令人不喜歡的特質自己也有
比如有些人很討厭霸道的人,但可能自己也總是仗勢欺人、不顧他人感受,內在明知道這樣的特質是不好的,但不願意承認,因此乾脆將情緒投射到擁有相同特質的他人身上,這是第一種陰影。
 
 
2. 對方擁有自己所渴望擁有的
討厭對方的原因經常來自典型的嫉妒心理,因為對方擁有自己所渴望擁有的特質、待遇、優勢。
 
在我尚未接觸心理學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的陰影在哪裡,在團隊合作時,特別不喜歡那種不付出心力就坐享其成的人,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是會比其他人還要忿忿不平。
 
直到我認識到自己的陰影,才明白為何自己會比其他人還要憤怒,在我的成長過程當中,一直扮演著照顧者的角色,當看到別人可以被照顧、理所當然依賴他人的時候,心裡其實是感到羡慕的,但以前的我將它投射成一種憤怒和討厭的感覺。
 
當你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陰影,就不會再對這樣的人感到特別憤怒,反而生出更多慈悲心,明白自己的需要,並且更多地愛自己。
 
3. 童年的負面經歷
第三種陰影常常存在於我們的童年經驗當中,對一個人的憤怒背後,也許來自對方的行為舉止、個人特質喚起了對於童年主要照顧者(父親、母親或其它長輩)的負面記憶。
 
在憤怒的時候,試著去覺察這個陰影的來源是什麼?
 
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可以發現,原來對外在的事情感到憤怒,很多時候是反映內在的需要,需要被關懷、被疼愛、被看見、被接納,當我們可以接納自身的這些陰影、允許它存在於你的生命當中,對外的憤怒感受會自然而然地消減。
 
第四步:改變陰影
心理學裡的陰影是一種剛性的力量,使我們可以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催化劑,當你能接納、包容陰影的存在,便會生出慈悲心去接納別人,由對他人的憤恨昇華成同理他人的慈悲。
 
你發現原來對方身上不被你接受的,同時也是自己的弱點,所以當你可以接納自己的時候,自然也能包容對方。
 
或者是,當你發現對方身上有的特質是你很渴望卻未得到的,反而可以用欣賞對方的角度去看待。
 
又抑或對方引發了自己負面的童年經驗,其實是給自己修復傷口的機會,也是給自己重活一次的選擇。
 
每個人都會犯錯,當我們抓住過錯的時候,其實痛苦的是自己,當你願意原諒對方,就是放過了自己。
 
即便心裡還是會感到不舒服,但很快地你會知道,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並非來自對方,而是來自內在傷口有些隱隱作痛,因此,請給自己更多的愛,慢慢地一次次練習。
 
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不是要摒棄我們的黑暗面,而是讓黑暗面成為我們的力量,直面陰影的過程也許帶來刺痛,但相信經歷後會更加地耀眼奪目。
 
“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不是要摒棄我們的黑暗面,
而是讓黑暗面成為我們的力量。—趙安安”
 
 
(Photo by Tom Pumford on Unsplash)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留佩萱諮商師文章分享> [看不見的傷口:言語暴力反而傷害孩子更深]

franck-v-N4gn-eLEIwI-unsplash

言語傷害不但沒有教育效果,反而讓孩子長大後,繼續用這些負面核心信念看待、解讀事情。成年之後,孩子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工作職場上處處碰壁,或是承受各種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問題。

言語暴力讓人信心低落

我曾經諮商過一位美國大學四年級的女孩,她來諮商室時正受到嚴重的焦慮症困擾。她告訴我,上台報告都會讓她恐慌症發作,像是心跳加速、全身冒汗、開始顫抖、覺得自己快要不能呼吸、要昏倒了,原因是她認為台下的人一定會覺得她講得很糟糕、覺得她很差。不僅是課堂報告,面對剛認識的人也會覺得焦慮、覺得每個人都在批評她。升上大學四年級,她開始擔心找工作問題,她寄出很多履歷,但兩個月內並沒有收到任何回覆,於是她就認定:「完蛋了,我一定很爛,所以沒有公司要錄取我!」

某次的諮商過程中,我們談到如果畢業後沒有立即找到工作最糟糕的後果,她說:「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必須回家鄉跟爸爸媽媽一起住,這樣,爸媽一定會瞧不起我。」

回顧童年,她有兩個在求學路上非常順利的姊姊,她經常被拿來與姊姊比較:「妳怎麼這麼笨?」「為什麼姊姊這科拿滿分,妳就不行?」「姊姊一升上大四就拿到公司錄取信,妳怎麼還沒找到工作?」不僅爸媽數落她,連兩個姊姊也偶爾會嘲笑她,譬如:家族聚會時在所有親戚面前詢問她的期中考成績,讓她當眾出糗。成長過程中被數落批評讓她非常焦慮,也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別人一定認為我不好」。因為,從小到大,她都是最笨、最沒用的那個。

情緒傷害,就和肢體暴力一樣嚴重

很多人回顧童年時,覺得自己的童年並沒有什麼創傷,畢竟「創傷」兩個字聽起來很嚴重,好像「看起來嚴重」的事情才算數。或是,你可能會覺得:「比起被暴力相向或是性侵害,我只是被爸媽偶爾嘲笑一下而已,這應該不算什麼吧!」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哪種創傷比較「不嚴重」。

本書第一章介紹的ACE研究詢問了十種創傷經驗,研究人員分析後發現:每一種創傷造成的傷害都差不多,並沒有哪種特定的創傷事件「勝過」其他種類。也就是說,不論是被父母羞辱、嘲諷或是家人有酒癮問題,這些惡性壓力所造成的影響,和肢體暴力或是性侵害相似。

相對於較明顯的暴力行為,言語傷害看不見,也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合理化為管教的手段。

美國一份2014年發表的報告,檢視了5600多位青少年,詢問他們過去是否遭受過肢體虐待、性侵害或是情緒傷害。問卷中提到的情緒傷害就是詢問「父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是否恐嚇、羞辱、貶低、威脅孩子」等等。

結果顯示,這些青少年中約有62%的人曾經遭受過情緒傷害。不僅如此,受到情緒傷害的孩子,得到焦慮症、憂鬱症以及自殺傾向的機率和被肢體虐待、性侵害的孩子差不多。研究還指出,比起肢體暴力和性侵害,「情緒傷害」與憂鬱症、焦慮症、親密關係問題以及酒精成癮有更強烈的關聯性。

提出這個研究並不是要比較各種創傷事件,因為,每一種創傷對孩子來說都非常嚴重。但是父母可能不這麼認為,你可能會覺得,這些嘲諷、貶低的話語是為了激勵孩子、讓孩子更上進。但是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這些傷人的話語不但沒有效用,反而讓孩子在成年後,受困於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批評話語,建立了孩子的負面核心信念

台灣人本教育基金會曾經做過「破壞性語言」調查,在網路上選出成長過程中聽過的負面言語,其中,最常見的傷人話語包括: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

「你讓我很失望!」

「你很沒用耶!」

「這種成績,你沒救了啦!」

「這很簡單啊!為什麼你不會?」

「你沒那個天分啦!」

「我不是教過你了嗎?」

父母說這些話時,可能正在發洩情緒、可能覺得這樣能激勵孩子。但是,這些話語卻會讓孩子形成「負面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的信念—覺得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別人如何看待你、以及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形塑這些核心信念,這些信念又影響了孩子如何解讀、看待事情。

譬如,如果孩子每次生氣都會被父母指責「不可以生氣」,他可能就會認為「生氣是不好的」。於是,長大後,他遇到另一半生氣時就會逃開,甚至迴避衝突與對話,因為他害怕面對生氣,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不論是嘲笑、侮辱、貶低,或是不斷的指責與批評,這些話都可能形成孩子的核心信念—孩子開始相信「我很笨」、「我就是比別人差」、「我不值得被愛」、「都是我的錯」、「我就是很胖、很醜」、「我永遠都做得不夠好」。長大後,孩子會帶著這些信念生活,他可能會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認為每個人都在指責他。這些信念讓孩子有著強烈的羞恥感,討厭自己、自殘,或認為「我配不上好東西」。

或許,父母是想要教育孩子,但是這些言語傷害不但沒有效果,反而讓孩子成年後,繼續用這些負面核心信念看待、解讀事情。孩子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工作職場上處處碰壁,或是承受各種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問題。

之前,我曾請你做一個小活動,想像有台隱形攝影機每天跟拍你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現在,請回想腦海中的那段「影片」,數數看:一天中,你對孩子說過幾句負面話語,幾句正向話語?

許多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也不斷聽到負面話語,這些批評與指責是我們熟悉的溝通方式,於是,我們不自覺對孩子說出這些語言,變成孩子的惡性壓力來源。

研究顯示,每一句負面語言需要五個正向語言來平衡,才能維繫良好關係。許多父母不擅長和孩子說正向話語,但是,大腦有可塑性,我們可以藉由經常練習「說好話」,讓大腦使用負面語言的神經迴路慢慢消失,讓使用正向語言的連結越來越強壯。

(原文刊載於留佩萱《童年會傷人》/小樹文化)

(Photo by Franck V. on Unsplash)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胡展誥心理師文章分享> 【不要只是急著解決問題, 也要能學習享受思考問題】

adri-tormo-YEWvMidcKkg-unsplash

「#老師你覺得我要不要轉系?」這是大學生帶來諮商中心的典型問題。

談話的方向不脫離為什麼想轉系?轉或不轉的優劣勢分析,然後拿出相關的心理測驗,從解測的結果中提升對自己的了解,並且討論關於「選擇的困境與勇氣」。

--------------

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有一個前提叫做:「趕快解決問題」。也就是盡速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案,降低因為困惑而帶來的焦慮。

獲得了相關的回覆,然後呢?你就能下定決心要轉系了嗎?我的經驗裡,學生通常不會因為心理師的回覆就決定轉系(雖然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心理師通常也不太會直接給出建議)

--------------

⬛你的人生,找不到一套精確的攻略

熱愛RPG遊戲的人,往往著迷於享受遊戲本身的解謎、支線、練功的過程,即使第一次破關了,也會再回頭重新玩幾次,試著體驗先前沒有完整經歷的細節。

如果一開始就跟著攻略本玩,那就失去了玩RPG的意義。

在生涯中面臨困惑的時候,求助固然是很重要的行動,但如果僅憑一個陌生人的答案就決定了自己要不要轉系,某種程度就跟看了攻略本一樣。

差別只在於攻略本還可能是開發商寫的,精準度極高,而遊戲本身也不會有太多太多變數。可是你的人生難道是由別人來開發與設計的嗎?

⬛解決問題之前,是否能享受思考問題的過程?

如果困境像是一個你剛拿到手的玩具,不要急著翻開說明書找標準玩法,而是像充滿好奇的小朋友一樣:放在手上把玩、捏一捏、看看各個部分、觀察顏色、往上丟、甚至放進嘴巴咬一咬。

或許你不只是「知道怎麼玩」,還更能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

所以拿到你手上的玩具不再只有固定的玩法,同樣的,來到眼前的問題也不只是用來解決,而是用來提升你的思考深度與廣度。

⬛轉系與否,會不會根本不是個問題?

在思考轉系與否之前,通常經歷某種程度的困境:人際、課業、他人期待、自我價值等等,面對眼前的轉換,你是否也思考過:

.當初為何選這個科系?
.在這科系面臨的困境是什麼?
.在這些困境裡,讓我對自己的認識是什麼?
.這個困境只在這個科系才有嗎?
.困境因此科系而生?還是因自己而生?
.這個困境在念此科系之前曾經出現過嗎?
.是否大多數本科系的學生都會遇到這些困境?
.其他人如何面對這些困境?我們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如果不念這科系,我想念什麼科系?
.念這些科系,就不會遇到困境了嗎?
.一帆風順的學習過程對我的幫助是什麼?
.轉系的期待是什麼?
.如果不轉系,這個期待無法實現嗎?
.如何在現在的生活中靠近這些期待?
.我想為我的人生創造的是什麼?
.這些東西,藉由轉系就能獲得嗎?
.轉系是為了「獲得」?還是為了「逃避」?
.除了轉系,沒有別的選項嗎?我為什麼一定要拿到這張文憑?

會不會在思考完這些問題後,才發現轉系與否已經不是最迫切的問題。

真正迫切的是你如何面對自己的價值?如何因應他人的期待?如何解決眼前的困擾?

⬛問題是解決不完的

有些人只要看到「又」有新的問題出現,立刻唉聲嘆氣。那是因為我們把自己與問題侷限在「解決」的關係。

但在那之前,如果能夠賦予問題一個新的角色:「幫助我們對世界與自己有更多的認識、擴展思考的面向」那麼,我們獲得的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只是增加壓力源。

面對這一輩子難以計數的問題,你看到的是無數的學習機會?還是無數的壓力源?

你喜歡哪一個?

---------------

*這句話節錄自《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qDLOWD

(Photo by Adri Tormo on Unsplash)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學員心得] 70公里的眼淚

Photo by Levi XU on Unsplash

[學員心得]


70公里的眼淚


參加工作坊,但不知如何提問,也能得到觸動嗎?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工作坊結束,我一路哭回台北。

沉積多年的心結,也似乎隨著眼淚,緩緩從體內釋放。

那一路70公里的眼淚,斷線在聽著其他同學講述生命歷程的時候。

像搭便車一樣,搭著時光列車,我來到母親困難的歲月

我看到,有一個年輕的母親,在我面前述說她的心情。

那瞬間有如靈光乍現,我醒了。

我怎麼沒看見那段過去?

母親所經歷的,非常人所能承受,在我眼前重新上演
在此之前。我只看見我的失去、委屈,無法體會她的煎熬。

十多年來受害者的視角、遮蔽其他的細節。

但在困難、痛苦之中,她也沒放棄我,不是嗎?

工作坊結束的那一段路,顧不得旁人異樣眼光,我從眼淚、從釋懷中,也得到一些自由,不再用那麼多的怨恨捆住自己,從另外一個角度幫自己鬆綁了。

回到家,我很想打電話給母親。

心有靈犀,我的手機螢幕此時顯示了母親的頭貼。

母親竟然同時打給我。

顫抖的按下接聽鍵,我的語氣努力維持平靜,我接受突破,但可以慢慢來。

我還沒開口,她先說了

那熟悉的連名帶姓的呼喚。聽起來是溫暖的。

母親絮絮叨叨、生活日常、哪些東西她覺得好用好吃,專心自顧自地說,她沒聽出我的鼻音。
伸手,我按了視訊鍵,螢幕出現她的側臉,她並不知道我在看著她。

仔仔細細端詳,很久沒好好看她。

那側臉的曲線,是那樣熟悉又陌生。
何時開始,不曾放下觀點好好地看她,那個生我養我的母親。

那是用再多的評價都無法切斷的事實。

那一次,我們十年來破天荒聊了20 分鐘,沒有以往的針鋒相對,彼此傾聽了。

我看著她的側臉,她始終沒有發現,那電話另一頭是眼睛鼻子腫的我。

我該為她開心,她依然自在 ; 也為自己開心。

我們都應該掙脫綑綁,擁有獨立的自由。

Forgive,For give.

(Photo by Levi XU on Unsplash)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陳志恆老師文章分享—是孩子「脾氣差」本身有問題,還是「指責孩子脾氣差」帶來了問題?

Photo by Егор Камелев on Unsplash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前一陣子,去帶一群青少年孩子的成長課程。我在課程中,放入一個稍有難度又有些競爭性的活動。當大夥兒紛紛投入活動中,急著解開任務時,只見一個女孩站在外圍,面色凝重,還不時跺腳、嘆氣。

我過去推推她,用眼神暗示她加入群體參與活動。她嘟著嘴說:「不要!」。其他孩子見狀說:「老師,你別理她,她心情不好啦!」

我有些好奇,只見這孩子嘴裡嚷嚷:「對啦!對啦!我就是脾氣不好啦!」。頓時氣氛有些凝重。

休息時間,我前去關心,原來,她因為一直無法完成指定任務,又看到其他同學紛紛達標,因而感到很挫折。她趴在桌上,眼睛直盯著前方,看來還有些「餘氣」未消,忿忿地說:「這什麼蠢遊戲嘛!」

「我剛剛聽到妳說自己『脾氣不好』,是真的嗎?」

「嗯!」她點點頭,臉色仍然不好。

我很想知道,「脾氣不好」是她自己發現的,還是有人這麼告訴她的?她說,很多人都這麼說她呀!爸媽、老師、同學,都常這麼說,說她情緒化、愛生氣……

「妳自己覺得呢?妳也這麼認為嗎?」

「他們說的沒錯啦!我從小就是個愛生氣的人,本來脾氣就很不好。」

「妳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不喜歡,可是沒辦法,天生的,改不掉!」

女孩聳聳肩,無奈地搖搖頭。我腦中閃過一道道疑惑,是什麼讓一個孩子認為自己「天生」就「脾氣不好」?何以她如此自我認定?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她生氣或難過的時候,身旁的大人,究竟是如何回應她的?

我認為,人的行為反應都是有功能的。當一個人需要一再透過生氣或憤怒的情緒來因應問題,顯然是這個情緒能夠帶給當事人好處——要不是保護自己免於傷害,不然就是能成功解決當下的問題,提升自我。顯然,這女孩當下展現的生氣,是來自於無法解決眼前的困境,而生氣可以讓她退出一旁,不再嘗試,便能免於一再挫敗。

然而,當一個人需要透過認定自己就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人,去面對這個世界與人群時,也勢必是有功能的。有可能是,當生氣時,因為認為生氣是不好的,但又無法成功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不生氣,此刻,告訴自己「我就是脾氣不好」,可以讓自己從這個窘境中成功脫身。內心深處的小劇場會是:

「因為我的性格中,就帶有愛生氣的因子,所以,我也不需要努力去改變了。」

只是,他也不喜歡那個愛生氣的自己。

這讓我想到,過去曾在會談室中遇見一個來訪者,也常說自己脾氣不好。他告訴我:「其實,仔細想想,小時候我很愛笑,很快樂的;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人都常說我脾氣不好,後來,我漸漸就覺得自己是個情緒化的人了。」

「所以,我現在動不動就生氣!」

究竟,是「常生氣」所以被說「脾氣不好」,還是被說「脾氣不好」,所以變得「常生氣」?我仔細思索,這個案主確實點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脾氣好不好本身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脾氣好壞這件事,也就是對脾氣的評價。

我們應該不難聽到大人對生氣中的孩子這麼說:

「你脾氣很差耶!」

「這麼愛生氣,EQ真不好!」

「一點小事就發脾氣,真是個愛生氣的人!」

「遇到困難就發脾氣,真的很幼稚!」 

這樣的回應方式,正是在對孩子的情緒感受做出負面評價,背後其實是在否定這份真實的情緒感受。因為我們不喜歡孩子生氣,所以當孩子鬧脾氣時,我們就透過否定這份情緒,試圖讓孩子收起生氣。這同時傳遞出一個訊息:「生氣是不對的,是不被允許的。」

然而,生氣是一個人在遇到挫敗、受到他人不當對待時,會自然湧現的情緒感受。當一個孩子發現自己正在生氣,又不允許自己生氣時,便會對自己感到更加生氣,然後,開始想到:「大人都說我愛生氣,是個脾氣不好的人!」於是,也開始認同這個「脾氣不好」的標籤了。於是在內心對自己說:「我果然是脾氣不好的人呀!」

而這個「脾氣不好」的標籤,也無意識地讓他表現出更多的生氣,在各種場合都生氣,生氣的頻率越來越高,最後又更加證明自己確實是個「脾氣不好」的人。所以,我們看到了對情緒做「負面評價」與「標籤化」交互作用後帶來的問題——一個偶然生氣的孩子,逐漸變成時常生氣、暴躁易怒的人。

深切反省,我那剛滿一歲的女兒,恐怕也是苦主。當這不受控的小動物鬧脾氣時,我也會把「妳真是脾氣很差呀!」類似的話脫口而出。然而,有了覺察,就有改變的機會。下回,我會這樣說:

「我知道妳很生氣!」

「爸爸不給妳這樣東西,你很不開心!」

「妳被吵醒了,很難過吧!」

我要做的,並不是指責孩子自然湧現的情緒感受,而是,將孩子的情緒指認出來,傳達出一份理解,並且表現出穩定與接納的態度,將孩子當下不舒服的情緒感受給承接下來。這會讓孩子恢復身心穩定,感到安全,更加認識與了解的自己情緒反應。同時,不會因為自然的情緒感受而心生罪惡,能夠在接納自己的情緒下,學習處理與轉化自己的情緒,與情緒和平共處。

(本文撰寫於2019年10月2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RdXz1Z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趙安安老師文章|要麼控制情緒,要麼讓情緒控制你

你是一個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嗎?有實驗表明,比起愉悅、驚喜等正面的情緒,悲傷、憤怒所持續的時間達到了兩倍以上…

01

“2歲女童被拎胳膊“扔”下樓梯 保姆:我心情不好”
“因心情不好,他在廣州一公園撿磚砸死人!事後這話更讓人憤怒…”
“荒唐!男子心情不好 一路偷車“兜風”30小時”


近來聳動的標題、驚人的社會事件,似乎在層出不窮地發生著,而許多案件的起因僅僅只是來自作案者情緒不佳,究竟人們的情緒管理出了什麼問題?


你是一個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嗎?有實驗表明,比起愉悅、驚喜等正面的情緒,悲傷、憤怒所持續的時間達到了兩倍以上。

為什麼人會出現情緒反應?其實情緒反應是來自於大腦受到刺激,認知系統在處理過程中,對於刺激的解讀和推論後作出的反應。
接收刺激、解讀推論、做出反應三者的產生速度相當快,經過生活經驗的積累與學習,更是加快了反應的速度,情緒往往在瞬息之間發生。
面對走不通的路,有些人懊惱抱怨,有些人不以為意,甚至有人認為嘗試新的路徑是件有趣的事。
為什麼人接受到同樣的刺激,卻有不同的反應?因為每個人腦中的解讀模式和推論模式是不同的。
這樣的解讀方式稱為認知基模,其運作十分迅速,形成了“自動化思考”,猶如被植入晶片的機器人,遭遇刺激就立即出現反應。
 
但事實上,從刺激到反應之間是有空間存在的。

人難以避免受到負面情緒的侵蝕,無論如何不能放任自己淹沒其中,究竟該如何控制壞情緒?請檢視以下七個易生負面情緒的自我認知基模,拉開從接受刺激到情緒反應的空間。

02
第一:每個人都要喜歡我
小時候做的每一件事,都渴望父母和師長們的肯定,在求學的路上,行為舉止都希望獲得同儕的認同。
待到年紀漸長,出社會之後的我們,所受到的眼光和評價來源更加廣泛,加諸在角色上的期待也愈加沉重,形成了“每個人都要喜歡我”的認知基模,一旦接受到一點批判就會影響心情。
 
當我們發現到有這樣的認知基模,試著對自己說:“為什麼要每個人都喜歡我?沒有人能得到每個人的喜歡,最重要的是自己做事問心無愧就好!”
 
第二: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成功,那就是失敗
最終壓垮自己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比如高考放榜的成績也許不那麼理想,成績的背後綁著成功的期待,期待一旦落空彷佛人生無望。
 
扭曲的認知基模造成人們持續追求完美的表現,如果不是百分百的成功,似乎就是一個失敗者,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呢?
 
考試成績並不是唯一肯定自己的標準,比如善良、溫柔、體貼、耐心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優點,不是紙筆分數可以取代的。
 
一次的失敗並不代表永遠倒地不起,人生雖然不能倒流,但應該給自己重來的機會。
 
第三: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如何看待我
 
他人的評價與認可固然重要,但外界的眼光和自我認同,兩者的比例該如何分配?
在東方文化裡,他人的感受遠遠重於自己的感受,群體價值總是淩駕於個人價值,這樣根深蒂固的認知基模,往往使我們經常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但這就是絕對的真理嗎?還是只是一種思維模式罷了?
反觀西方文化,個人的價值往往建立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相較於群體,會更注重自我。
 
所以它並非放諸四海皆准的真理,亦非固著在文化裡堅不可移,只是一種觀點的轉變,端看你是否願意換個角度思考。
 
第四:我應該要一直當好人
“好人”這兩個字代表了必須幾乎來者不拒、有求必應、永遠為他人著想,很多時候,它帶來的壓力遠遠超乎想像,使我們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而無法做自己,一旦違反他人的期待就會陷入自責的情緒裡,並且總是學不會拒絕的勇氣。
 
每當你因為無法滿足他人的期待要求,感到辛苦、疲累的時候,自問是不是內心也有這樣的認知基模?接著再反問自己:“我真的需要一直去當好人嗎?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
從現在開始,拒絕當100%的好人,學著為自己著想吧!
 
第五:意見被否定=人格的否定
“如果人們不贊同我的意見就代表我是不好的人”,這樣的認知基模容易造成人際關係之間的不愉快。
在組織溝通中,說出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應該是被允許的。然而,若團隊成員的認知是:“如果不贊成我,代表我不好”,被反對者便容易感覺受傷或激怒,於是造成團隊溝通劍拔弩張、爭執不休。
為了避免衝突,漸漸形成有話不敢言的氛圍,使得任何實質意見、善意建言都無法發揮效益,這個團隊失去活力和開誠佈公的勇氣,同時也是對組織的一種內耗。
 
因此,我們要改變這個認知基模:“否定我的意見,不代表否定我的人格,對事不對人的意見,是為了讓團隊更好。” 當團隊成員擁有了這樣的共識,可以坦白地討論想法,營造交流創新的氛圍,績效也會隨之提升。
當你可以虛心地接受指教,並且將其視為寶貴的言語而非傷人的利刃,心也會隨之堅強。
 
第六:應該盡可能表現到最好
經常造成負面情緒的另一個認知基模是:“我應該盡可能表現到最好。”
學業成績、才藝技能、待人處事、職場表現、感情關係、事業成就…人的一生要追求的事物太多,樣樣亮眼的“人生勝利組”畢竟是少數,更何況,那些華麗的背後也許藏著許多的眼淚。
 
如果一首歌的起伏是舒緩到激昂,最後回歸平穩,那麼歌手在演唱的時候,一般會在最高亢的部分花最多的力氣、釋放最飽滿的情緒,若整首歌都在用力嘶吼,反而會模糊真正想表達的焦點。
 
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想在每一件事情都面面俱到、要求自己表現到最完美,反而容易落入失望挫折的迴圈當中。
 
試著用更寬廣的心態來看待:我們是人,能量有限、氣力有限、時間有限,可以挑選幾項事情要求自己表現優秀,但並非各方面都要以完美的標準看待,學會放過自己,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第七:尋求他人幫忙是軟弱的表現
這一點對個性好強的人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認知基模:凡事靠自己,努力證明我可以,不到逼不得已絕不會求助他人。
 
然而,尋求他人幫助真的是軟弱的表現嗎?換個角度想,比起自己埋頭苦幹卻毫無成果,適時地尋求外援,讓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是一種聰明。
在職場上,求助他人可以視為增進關係的第一步,亦是人情累積、互相幫忙的開始,人是群居的動物,沒有人可以真正做到獨善其身、離群索居,因此,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請別吝嗇發出求救訊號,也別吝嗇向他人伸出援手!
 
這七種認知基模,是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在心裡都曾冒出的聲音,既然知道這些認知基模深深地影響情緒,那何不改變它?
下一次,當你面對刺激,情緒就要湧上來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先暫緩下來思考

“我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會傷心?是不是因為具有這些扭曲的認知基模,才會導致這樣的情緒?"

心理學家Viktor Emil Frankl(維克多.法蘭克)曾說:“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那個空間就是我們選擇如何回應的力量。”
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拉開一個空間,使你有餘裕能夠發現自己的認知基模,你便擁有了選擇的權利,選擇是否要以固有的思維面對,若能換一個角度思考,你將不再被負面情緒束縛,從此,生命多了自由。
(Photo by Allie Smith on Unsplash)
 
一次的失敗並不代表永遠倒地不起,人生雖然不能倒流,
但應該給自己重來的機會。—趙安安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ZnGDMl
 
————–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1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趙安安老師文章分享]人生好難?走出困境需要的是…

Photo by Benjamin Davies on Unsplash

相對改變環境而言,“改變自己”亦非易事…遇見人生的困境,我們要把握的心法是什麼?

01
幾天前的一個夜裡,我做了一個夢。
 
夢裡的我回到初中三年級,正在面對人生第一場重要的大考,考場外的大家緊張兮兮地臨陣磨槍,不浪費應試前的一分一秒,我也不例外。
 
就在我念念有詞地背著英文單字時,急欲解手的生理反應讓我抽離夢境回到現實,當我如廁完後再度回房睡去,沒想到同一個夢仍在繼續。
 
不同的是,這次夢裡的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在夢中,眼看周遭的同學們個個神情焦慮,我出聲告訴他們:“你們不要緊張,我們這是在作夢,這不是真的考試!”想當然遭來無數的白眼,同學們無視我荒謬的言論,仍然聚精會神地背書。
 
鐘聲一響,我索性不進考場應試,不理會一旁監考老師的勸說,開始在走廊上晃悠。
 
所有考生都在教室裡振筆疾書,校園裡空無一人,走著走著,我便感到有些索然無味,新的念頭又竄入腦海:“考試結果如何也不重要,那我進去打發時間吧!”
 
因為知道自己身在夢裡,所以起初抱著輕鬆的心態攤開試卷、執筆慢書,然而隨著題目漸漸刁鑽,作答也陷入瓶頸,前額開始冒汗、筆尖在紙上停滯,時間滴滴答答地流逝。
 
最後,我在這股緊張焦慮的心情中考完試,夢醒了,天也亮了。
 
02
每個人可能面臨著不同的困境,學業、職場、感情、健康等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困境有時甚至是接踵而來的。
 
我們在其中喜怒哀樂、嬉笑怒駡;受困時苦惱、順利時雀躍,心情隨著外在的環境起伏。
 
為了渡過困境,人往往試圖改變環境,但與其費力改變環境,還不如改變自己。
很多外在的事物其實是內在心境的投射,當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內在,會發現周遭的環境也會因此而改變。良好的心態能夠讓自己化困境為順境,在當中有所學習與成長。
 
遇見人生的困境,我們要把握的心法是什麼?相對改變環境而言,“改變自己”亦非易事。
 
面對困境,我們必須先學會的是:除去自我的限制與恐懼。
 
人生當中許多的困境,有些時候卻有如夢境,往往是我們將情緒、想法帶入其中,才把夢境當真。
 
如同我的例子,若試卷上難解的題目之於我來說是種困境,起初知道自己在作夢時,即便答不出來,心情也是輕鬆的。
 
當我漸漸地掉入了夢的幻境裡,將一切當真時,便開始焦慮、緊張甚至呼吸加快。
然而,其實使我們真正恐懼的,並不是當下的事件,只是恐懼本身罷了。
事情本身並不可怕,真正讓我害怕的是心底對這一事情的解讀,帶有著過多的想像和誇大,將我們限制其中、動彈不得。
 
03
世界上的偉大發明,往往是人被困在某一種限制中,舊方法已無用,才激發出創意性的新方法。
 
因此,面對困境的解決之道,重要的便是具備創造力。
 
曾經有一個實驗,研究者將兩間教室分為:地上畫了框線的A教室、沒有作任何標記的B教室,接著讓學生分別進入兩間教室接受創造力測驗。
 
實驗結果發現,在A教室(有框線)受試的學生,其創造力的分數低於在B教室(無標記)的受試學生。
 
由此可知,當我們身陷困境當中,如同心被框線困住而受限,因此,要想具有創造力、要想脫離困境,必須先除去自我的限制。
 
“餘裕”一詞,淺地來說是指寬綽有餘的,深層來說,是指外在環境與自身之間騰出的空間。
 
讓自己保持在有餘裕的狀態、享受更多的自由,方能想出具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法。
那麼,該如何才能讓自己不被環境所困、保有餘裕呢?
 
保持正念覺察
 
正念的核心概念為:“不妄不虛"。
 
意即不落入妄想、不落入虛幻,用最單純開放的心去覺察當下、接納當下。
 
我們若能把當下的困境看作是夢境,會發現到自己是自由的,無須備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但往往知易行難,如同夢境裡的安安老師,在環境中待久之後,心也會被牽動,如同被天空壟罩的雲朵,不順遂時烏雲密佈,順遂時則日出放晴。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試著退一步成為天空?這個天空是可以看著烏雲來,同時也能看著烏雲走的。
 
試著覺察這個困境並不能真正困住自己,因為心可以創造新的夢境,並且相信能夠改變此刻身處的環境。
 
 
而對於那些在困境當中的痛苦,不用刻意排斥或隱藏,你也要知道,除了在烏雲裡痛苦的自己之外,同時還有一個廣闊如天空的你,願意擁抱痛苦的自己,以愛為TA加油鼓勵、用呼吸為TA帶來平靜。
  
 
學會正念覺察,雖然也許同樣會感到焦慮、難過,但我們的心有了餘裕,不為困境所限,就會有創造力。心找到了新的出路,這個困境是可以改變扭轉的。
那天夢醒之後,我的腦海想起一句話:“佛是醒著的眾生,眾生是睡著的佛。”
佛是永遠心靜澄明、意識清醒的,不被困境所迷惑、不因恐懼而盲目,眾生則容易受到迷惑、陷入困境,有如沉睡的狀態。
  
 
在夢境裡,我也可以知道此刻的困境是在作夢。眾生即便睡著了,內在也暗藏著看清事實的能力,猶如佛一般的意識清明。
我們在困境中只是睡著了,所以才將夢境當真,只要保持著正念覺察,不讓自己被一時的困境所惑,相信終能突破。
 
 
人生的許多困境有如夢境,很多時候,
往往是我們將情緒、想法帶入其中,才把夢境當真。
—趙安安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A1qLxY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1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心得分享]生活中的禪

第一次上薩提爾的課,就是在長耳兔遇見志仲老師。

那時的我,對生命充滿迷惘,在霧裡,我看不見自己的樣貌。

剛上小學的女兒,整天與我怒目相視,我張牙舞爪的想彰顯媽媽的地位,她也使盡全力的捍衛自己,伸出怒罵指責的手、及揮動家法的我,背後藏著一顆發抖的心。

有個內在聲音告訴自己:  我不想這樣。我想改變

第一眼看到老師,他好高,嚴肅的臉,又帶著一點詭譎的幽默。

還記得老師自嘲說,他看起來不親切。更驚訝的是,他如實的告訴大家,他當下有焦慮。

「焦慮」是可以承認並被接受的啊!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被不接納

當老師分享著與爸爸的生命故事,我的震撼,有如雷擊。

在此之前,我最常自哀自怨,看著張愛玲的這句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原生家庭沒得選,生活也沒得選,穿著一件爬滿蚤子的華服,坐立難安。

我錯了,每一個選擇都是自由的,但必須為當下的選擇負責,且內心是自由的。

我可以脫掉這襲華袍,但就得裸體,世人看我的眼光會讓我不舒服,但我可以自在一些。

那場工作坊,我雖似懂非懂,帶著一些問號離開,但卻好像看到了迷霧中,一點點的光線。

之後的生活,常常在一個事件的覺察裡,腦袋裡”登”的一聲冒出一顆燈泡

「ㄟ……..這不就是那時志仲老師說的那個!!」

那一年,我的生命,變得不太一樣,那迷霧中的光線,越來越清晰。

這次再來參加,志仲老師更升級2.0,神色自若,讓我想在他背後掛個大大的禪字。

下課時間,抓緊時間問老師,長年失眠的我,得服用藥物助眠。老師曾分享他治療失眠的經歷,我想問問老師成功的經驗。

老師問我: 「記得上一次沒有吃藥睡著的經驗嗎??」

我說:  「記得,有一次,已經兩晚沒吃藥,幾乎整夜跟時鐘對望,到第三個晚上,我放棄了,我正準備好好的跟時鐘繼續對望的那一瞬間,我睡著了。」

老師說: 「你知道嗎?  得道的高僧,在悟道前,都做了一個舉動,叫”放棄”。但這個”放棄”,是有經過努力後,才放棄,不是妳的腦袋叫你放棄,是你真心的棄。」

登!!  那燈泡又出現了!!

「不過呢」,老師說:  ⌈ 現階段,就先接受你現在的樣子吧!! 」

登登登!!! 是啊,我應該接受我自己,完整的的自己,那個仍在失眠的自己。

「恩,那我去休息一下了,下午要上課」

老師一如往常的如實誠懇,飄走去休息了

而我,沉浸在他的話語之間,我想未來的日子,這些燈泡們又會登一聲不斷的出現

我還沒完全接納自己,但已在接納的路上。

(圖片取材於網路)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1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當雙親忘記彼此是隊友時, 便在孩子面前成了競爭對手

Photo by Dimitri de Vries on Unsplash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句話說得好:「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這適用在各種類型的團隊組織中,放在家庭情境中夫妻對孩子的教養行為上,更是再貼切不過了。

每每在親職教育講座後,總會聽到與會的家長們感嘆:「老師,你說的這些話,要是孩子他爸/媽也能來聽到,那就太好了!」

這顯示出兩個問題,一是在孩子的教養上面,夫妻雙方的態度並不同調,一方積極尋求改善,另一方可能置之不理,甚至根本就是問題的來源;另一是,彼此都期待對方先改變,但彼此都對現狀感到很無力。

親職教養常是引發夫妻之間爭吵或衝突的來源。而當夫妻之間對孩子的教養不同調而出現爭執時,常會流於意識之爭。也就是,再怎麼努力溝通到最後,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最快的方式就是「指責對方是錯的」。

受到指責的一方當然得極力辯駁,當無法辯駁時,便試圖找出對方的另一個缺點予以責難,以證明自己是對的。雙方就在互相攻擊中爭吵不休,沒完沒了,始終偏離了當下最重要的事情——解決親職教養上的問題。

問題是,在這過程中,孩子很容易被捲入其中,成了雙親為了證明對錯或顯示高下的工具。曾經有個孩子告訴我:「母親總會向我吐苦水,說父親怎樣對她不好。母親的委屈我都知道,但這是她們兩個人之間的事呀!我又能怎麼辦?」

在這過程中,孩子突然間來到了一個法官的位置,雙方都要孩子評評理,裁決誰說得有道理——這豈不為難孩子?在那瞬間,一方面,父母退化成了未成熟的角色,努力爭取孩子的認同;另一方面,夫妻雙方也成了敵對的競爭對手,在孩子面前爭寵討拍。

一旦孩子需要長期回頭過來照顧父母的情緒時,便容易自我犧牲而對成長與發展有著負面影響,相關議題我已寫過許多文章探討,不再贅述(參見延伸閱讀)。

雙親其實很需要時常在孩子教養的議題上,檢視彼此現在是隊友的關係,還是競爭對手。若是競爭對手,便有可能時常出現以下狀況:

在孩子面前否定另一半。
在孩子面前抱怨另一半,大吐苦水。
要求孩子論斷父母雙方誰對誰錯。
要求孩子表明自己比較愛哪一方。
在孩子面前打破另一半設定的規矩,讓另一半難做人。
然而,雙親在孩子的教養上總會意見不合,爭吵或衝突在所難免,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請務必記得,在孩子教養議題上,你們是隊友,而不是競爭對手。

(一)提醒彼此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當雙方爭執不休時,務必靜下來想想,當前彼此之間的歧見,關注的是「解決孩子教養上的問題」,還是「證明我對你錯」。當流於對錯之爭時,往往會溝通讓失了焦,而演變為衝突或對立,使得最初彼此都關切的問題長久被擱置一旁,沒被看見。

(二)在孩子面前肯定另一半的用心

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能認同另一半對孩子的某些教養行為,因為彼此在教養標準上的態度並不一致,這是相當自然的。然而,即使我們再不贊同,也最好能在孩子面前提到另一半的好,而非數落另一半。例如,當另一半讓孩子使用手機或網路的時間過長,你並不認同時,請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氣死我了!你爸/媽真是會把你給寵壞了!」;請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知道你平常功課壓力大,才會給你更多的時間放鬆心情。」當然,事後請立刻找另一半討論,達成一致性的教養共識。

(三)在孩子面前表達對另一半的感恩與愛

家長最忌諱的就是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半:「你老爸真是遭透了!」、「我真是受不了你媽,你說,她這樣對嗎?」。可以的話,請在孩子面前說些對另一半的感恩,像是:「我很謝謝你爸,總是犧牲與我們相處和自己休息的時間,在外奔波打拼。」「你媽媽一直以來都對我很體貼,也處處讓著我,我真的很感恩,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了!」父母親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良好的夫妻關係,這是孩子成長中安全感的來源之一。

(四)即使在孩子面前爭吵,也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永遠存在

好吧!哪有夫妻不爭吵?而夫妻關係若降到冰點,總不能在孩子面前一直營造和樂融融假象,孩子其實很敏銳,仍會嗅到哪裡不對勁。不論再怎麼爭吵衝突,也請讓孩子知道:「我知道你們很擔心,但這是父母之間的事情,與你們無關。」別讓孩子誤以為是自己不乖或不好,父母才會失和。也務必讓孩子知道:「即使父母之間存在著難解的問題,但我們仍然是愛著你們的,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別讓孩子無意間承擔起家長自己該負的責任了。

(五)允許對方擁有自己的步調,也提醒彼此共同學習成長

雙親因為成長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價值觀,在教養態度上不一致也是自然的,因此,不斷溝通以尋求共識是必要的。然而,有的時候,我們也該允許另一半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孩子,特別是某些無傷大雅的小地方,否則,我們便會永遠會去找對方的缺點。更重要的是,夫妻雙方需要共同成長,相約一起參加親職教育講座、自我成長課程,或者閱讀好書分享讀書心得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當你期待著去改變你的另一半時,請先從自己改變起。你會發現,當你改變了,另一半也會開始有所不同。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heng711/111341071?fbclid=IwAR359w0WeK1G1ix9MuTknFP_I1HYZJ8iw3U-om3yuXL83R6tD1DtHcJECgc


陳桂芳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920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1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本文作者陳志恆老師為講師之一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趙安安老師文章分享]上司一句話,就讓她沮喪失望,為什麼?

圖片取材自網路

為何他人的評價可以輕易影響你?為何你總是學不會坦然自若地面對那些評價?

難以接受他人批評的人有兩種:一種人不聽勸告、剛愎自用,另一種人無法消化、耿耿於懷,心慈就是屬於後者。

學生時期的她在課業上表現優良,因此很輕易接受到來自各方的讚美。出社會後身為職場新人的她,一直保持戰戰兢兢的態度,卻在一次會議上犯下小失誤,主管當時皺著眉對她說一句:     “新來的?下次注意點。”

主管的一句話和那皺眉的表情在心慈的腦海裡重播了數千遍,讓她好長一段失眠的夜裡,消極灰心、自我批判等等情緒襲來,也影響到白天的工作效率。
 
01
同事知情後紛紛安慰她:“沒事的,下次記得別再犯就行了!”、 “新人上路多有疏失,這是難免的事,別想太多!” 這些她都知道,可她反思的是為何他人三言兩語就可以輕易影響自己?為何自己總是學不會坦然自若地面對外界的褒貶?

02
心慈的困難想必也是大多數人的難題,形成自我懷疑和批判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呢?
看似是主管的一句斥責,在她的心裡形成滔天巨浪,當他人對你的批評和評價帶給你劇烈的反應,那很有可能是來自內心更深層的原因,是這個因素使你認為自己失去價值、不被認可、不被需要…,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1. 外在:人際關係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去看,想想你身邊是否有些很重要的人,比如父母師長…等等曾使你信任尊敬的人,他們曾經對你不認可、否定你的作為或價值,使你處在一個低落的狀態。

他們給予的那些批判在你心底留下傷口,當外在環境出現一些看似不具攻擊力的言語,卻能輕易擊垮你內心的脆弱。

2. 內在:自我期待
除了外在環境的言語,形成自我批評的另一方面是內在的自我期待,當你給予自己的期待沒有如期達成,便容易動搖信心和自尊。

比如三十歲的你,覺得到了這個人生階段,朋友們都成家了,而自己卻仍是孤家寡人一個,又或者你曾經希望三十歲之前存到人生第一桶金,發現實際上離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

曾經的期待離現實好像越來越遠了,於是開始自我抨擊:“努力的這麼久,卻將人生過成這種樣子,是不是很沒用?”、“當時許下的希望,現今一個一個幻滅,我到底還是個失敗的人…”諸如此類負面言辭竄上心頭。
然而,不論是外在給予的評價或是內在賦予的期待,都可能使你無法客觀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

如果現在的你,難以接受一丁點批評,甚至會表現出消極的反應,那很有可能是你打從心裡懷疑自己的價值,好比是折損了一隻腳的桌子,東西輕輕往桌面一放,便全部坍塌。

你需要的是安靜下來思考,是什麼過去曾經為你帶來信心而現在瓦解了?

03
你的師長希望你考上全國重點大學光耀母校、你的父母希望你三十歲以前成家滿足抱孫的心願、你的主管希望你勝任這個案子為公司帶來營收…

你過於在乎他人的期望,卻沒有考慮到自己究竟能不能消受。

相較於西方人,東方人更加在意社會大眾給予的評價,認為價值存在於自身,同時也存在於和他人的關係當中,因此東方人自我概念的內涵,除了獨立自我之外,還需要考慮關係中的自我,特別是身在工作職場中,如何維持關係我與獨立我,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關係我:虛心求教,瞭解領導//
在職場關係方面,若你發現有些同事的能力和業績比自己優秀,你要做的是多去和同事建立關係、多去向對方請教,並帶著謙卑尊敬的心態,而非嫉妒和虛偽。

當我們虛心求教、誠心誠意地和對方親近時,慢慢地可以與對方建立起較親密穩固的關係,待關係穩固以後,便能從對方身上學習如何提升工作能力。
針對上司領導,要先去理解領導喜歡的做事風格和溝通方式,也就是順著毛摸,同理共情對方的立場和想法,調整自己以達到對方能接受的狀態。

//獨立我:接納情緒,改正行為//
當我們覺得自己可愛時,愛自己是很容易的;而當我們一再犯錯,愛自己就變得不那麼容易了,我們會為屢屢犯錯的自己感到懊惱羞愧。
然而,任何看似負面的行為背後都有正面的意圖,這一份懊惱和羞愧便是要提醒你趁機去修正自己,並且讓自己越來越好。
請你告訴自己:我願意放下懊惱,再次好好地愛自己,沒關係,我可以再試試看!
 
 
(圖片取材自網路)
—————-

陳桂芳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920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1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