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身邊一對友人夫妻在談話時,有一段對話好美,令我印象深刻:
但是他這次沒有,我雖然知道他不太開心,可是他這次沒有讓他的焦躁影響到跟我與孩子們的相處。」
by 朱芳儀
幾年前,我曾經把家裡的沙發丟掉
為何丟沙發呢?
因為我覺得它是家裡最沒用的家具
我的觀點是,人,是不可以休息的,一定有事還沒做完,一旦屁股沾上沙發,變成沙發馬鈴薯,就是一種退步。
這樣的框架不只框自己,也連帶著要求我的家人如此(沙發丟了,他們也沒得坐)
但事實上,不准自己休息的我,真的把事情完成、也做好了嗎?
並沒有。
一邊擔心著永遠刪除不完的代辦事項,手機上停不下來的工作訊息
躺在床上腦袋依然轉個不停,身體很累,心卻睡不著
在公司的時候想家裡的事,回到家裡,心卻還在公司沒有下班
明明非常努力,卻懷疑自己不夠格,總覺得背後有人在對我議論紛紛
離完美永遠差一截,不知道自己在追趕甚麼
一陣子之後,我開始出現一些症狀,焦慮的時候會嘴唇麻,全身無力,想做但做不了任何事。
身體用生病的方式告訴我,他想休息了
焦慮的警鈴是現代人難以關掉的聲音,環境的變遷,使得我們每一個人都變得多工,多工雖有多工的好處,但也帶來心靈的沉重負擔,在長時間多工及3C藍光的刺激的狀態之下,很容易衍生出焦慮的副作用。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焦慮與刺激的交互反應,可能從青少年就已經開始。
身與心,漸漸的失衡
Being是一個用中文很難精準表達的狀態,卻是在慌亂忙碌的現代世界,最需要學習的與培養的。
不只是工作需要Being、生活需要Being、休息更是需要Being。
但我很幸運能有機緣,跟著展誥老師學習
展誥老師整個人就很「台南」,有種古城的安穩寧靜、也有股台南美食的甜甜暖意。我很欣賞老師常常分享美食資訊、分享生活,是一個誠懇如實的人
我也相信,只有真的活在當下的人,才能如此的品味生活。
而老師的課程,很大的特點是「體驗性」。
「體驗」是很重要的環節。
因為只有身體經驗過,頭腦才會記得。
老師一步步細細的引導,體驗過後會發現身上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感覺是體驗的第一步,經驗逐漸累績,變成一種新慣性
每每在老師的課程結束,都會感受到一種很舒服,像是春天一股溫暖的風圍繞,整個身體暖暖的,跟頭腦也是同步的,充實感充滿。
當身心處於混濁紊亂的狀態,透過展誥老師的引導,讓自己停下來,當一杯濁水靜下來,所有思緒裡的雜質漸漸沉澱,身心恢復透明清澈,一個透明的物體,就不容易被外在的事件影響而投射。
在焦慮煩躁的時候,身體往往要花好大的力氣,去對抗這些內在的不舒服,就好像左手拿矛,右手拿盾,不停地自己打自己。
這樣的自我耗損,讓我們失去動力、也失去能量,更別提此時去抵擋外在那些無法控制的變化。
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停下來,身與心一起找回共同的節奏與腳步,才能夠一致的合作,停止自己跟自己作戰,並肩完成生命的挑戰。
在這堂課裡,我看見:
當然,展誥老師的課程設計帶來了很多生活的智慧與平靜之流,讓我在忙碌之餘不忘記時時要為自己充電。
除了自我的內耗之外,我看見自己在人際關係裡也是如此。關係中的挑戰,其實是必須要面對那些不舒服的情緒,如果我可以對情緒有所接納,那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便會容易許多。
我深信,展誥老師的課程,是一個能夠改變生活品質、人際關係、工作效能的練習,是一個值得擁有的能力,是平靜的關鍵。
寧靜致遠,停下來,才能夠繼續往前走。
【專屬購課連結】>> https://cplink.co/Vb8RfzCJ
【長耳兔粉絲專屬折扣】 >>【RA150】,12/26前購課輸入可再享150折抵~
覺得焦慮或壓力大時,能清楚思考及判斷嗎?
常會不知不覺就吃完一整包洋芋片,卻不知道為什麼?
明明平常可以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但不知道為什麼卻有理智線斷掉、情緒大暴走,成為吼叫的爸媽?
當你面對壓力狀態下有情緒時,是習慣先把心情放一邊先處理事情還是不自覺地讓身邊的人都知道你滿滿的情緒?
如果有一門課程是可讓你的感受得到自由,學會擁有自在生活的能量並提高情緒的靈敏力,你想要嗎?
如果你曾飽受情緒困擾,讓我們一起從被動不自覺的情緒旋渦中蛻變成主宰自我情緒的主人,實現擁有掌握主動權的人生。
<課程內涵>
1. 情緒覺察:運用同在模式與自我重啟連結。
2. 情緒轉化:以積極想像鬆動卡住的情緒能量。
3. 拓展力量:打造突破困境的最佳表現狀態。
陳志恆老師【與情緒溫柔共處】課後心得分享
「我最喜歡這個課程裡,老師示範的逐步抽離。因為我很容易陷入情緒當中,影響自己、影響別人,學會了逐步抽離,便可以將自己從情緒之中抽離出來,獲得平靜」
「我學習到怎麼去緩解焦慮,焦慮一直是我的議題,很開心在這個課程上學到實際的方法,我更可以平靜的面對孩子」
「我願意試試老師教方式,去面對生活上的不如意,有個感覺,改變自己真的是比起改變他人相對容易的,哈哈」
「在面對生活很多狀況的時候,原來是需要先安頓自己的情緒,情緒安穩,才有辦法面對問題」
「我學會了更積極的方法,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陪伴自己度過低潮的不舒服」
「逐步抽離當下的情緒,雖然感覺有點難度,但我願意練習,在做決定之前,先深呼吸三次」
「我最大的收穫是學習逐步抽離。我是一個很容易陷入情緒當中的人,不僅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別人,學習到這個好方法,希望能跟自己與關係逐步邁向和諧」
邀請您親身來體驗NLP的魔力與魅力。
———————————–
課程名稱:「與情緒溫柔相處」(台北)-2023/12/2 (六) 9:00am ~ 4:15pm
*三人以上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希望大家藉此找到學習的夥伴
by 高佳均
週日,天氣變冷的第一天
by 芳儀的多重宇宙
我常常開玩笑,說我「生前」最喜歡買減肥的書(生小孩之前)。
當時想盡辦法,想讓自己身上的脂肪少一點,巴不得身上少塊肉
只要有甚麼兩周減肥5公斤之類標題的書,不囉嗦我一定買!
生了小孩之後,減肥暫時放一邊去,書架上開始增加了「如何育嬰」的書,然後一路買到「如何教養」的書籍
書架上都是我滿滿的期待,當然也有不少的失落
有時候,書上的教導的很清晰,用頭腦想也似乎不難,但實踐起來總是踢到鐵板
我發現,不管是減肥還是教養,最卡關的,都是「情緒」。
當不舒服的情緒一來,比如我最擅長拿手的「焦慮」跟「緊張」
手就忍不住想去開冰箱,嘴巴就一定好像要嚼一下甚麼。尤其甜點,高糖份下肚一開始衝上來的的爽快感,隨之而來是罪惡感,然後又責怪自己,怎麼老是忍不住。
我覺得「教養」其實跟「減肥」好像
面對家人、孩子,情緒平穩的時候,一切都很能按著老師書上所寫、課堂所教的操作。但當理智線斷裂那瞬間,所有道理被熊熊怒火燃燒的灰飛煙滅,一點不剩。
怒吼之後,又是滿肚子的罪惡感。我發現「情緒」似乎是這一切的關鍵密碼。
假如有一些方法,可以讓情緒不再淹沒理智,可以讓平時苦心學習的方法用的出來,那是真的是很值得學習。
陳志恆老師的「與情緒溫柔共處」的課程,我在其中獲益良多。
我曾經利用志恆老師教的方法,陪伴半夜因為看鬼片而發抖的女兒,度過難眠的夜晚,利用NLP,讓女兒的害怕漸漸的和緩、變淡。
也曾經利用老師的方法,讓自己憤怒的高張情緒,從想要掐對方的脖子,變成可以專注的平緩呼吸,最後,竟然有辦法去思考對方的冰山(想掐對方脖子的時候,誰管冰山)。
我記得有一堂課,有位夥伴舉手問老師
「情緒雖然和緩了,但問題還在啊!」
是的,沒錯。
但,可以接納衝擊、可以接住情緒的時候。看待事情的眼光,是可以完全不同的,內心多出了空間,可以去觀照自己,也有餘裕去換位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有了選擇,就有機會很不一樣。
志恆老師帶領著大家實際體驗,這些與情緒溫柔共處的方法。
在現場實際體驗過是很重要的,那樣才能真可以從課堂帶走這些方法,不管用在自己身上,或是陪伴家人度過情緒風暴,都是相當實用,自用助人,兩相宜
*三人以上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
希望大家藉此找到學習的夥伴
————————————-
by KC
這次的工作坊,在欣惠老師的引領下,在生命年表的環節中,向夥伴敘述了深埋心底十五年的過往。
十五年來,因為覺得自己罪不可赦,所以無法遺忘,所以芒刺在背。
十五年來,知道自己是罪人,而不敢再提及,無論對象是誰。
十五年來,明知道自己被禁閉在心裡面的枷鎖,但反而覺得是種贖罪。
自己一直知道那是冰山中不去碰觸的禁地,因為不能碰、不敢碰,也不想碰。
但或許是欣惠老師緩慢地敘事語調,或許是姿態,或許是那種不預設立場的包容,亦或許是等待,在與老師共存的環境中,我覺得安心,即使夥伴們都是初次見面,但仍肯無所保留的全盤托出,毫無畏懼。事後回想,覺得自己好勇敢、好坦然,也好驚訝。
在與夥伴敘事的過程中,好多早已遺忘的細節隨之湧現出來,但悲傷及情緒的潰堤也遠超過自己所想像及承受,我放聲的大哭,也忘了有多久沒有這樣的哭泣。
謝謝夥伴的感同身受,謝謝夥伴的深深同理,也謝謝欣惠老師當下與我簡短的對話,我真的覺得,我不再一直往下墜,我,被接住了。
隨著情緒的潰堤,伴隨而來的是長年以來的頭痛復發,但這次卻痛得厲害,且痛到工作坊結束後的隔天,不再隨著睡眠而消失。求救於姿瑾老師,很謝謝姿瑾老師的溫暖回應,對於我的情況,她隔空剖悉的好精準,也提供了很多方向的解方。文字中感受的出她真摯的關心,真心的感謝!
隨著工作坊的結束,雖然隔天馬上被忙碌的社畜人生拉回現實。
但回到真實人生,回到此刻,回到當下,總有那麼一些的不真實感,與混沌感,有種像是像是自己在夢遊的狀態。
生活有更加美好嗎?好像沒有不同。
家庭中的那本難念的經依舊難念、
生活中的紛紛擾擾仍然要面對、
忙碌的生活及肩上的重擔依然存在。
但,內心好像多出了一些甚麼。
那是一種面對過後的坦然,也是一種看見過後的誠實。
多出的,是那麼一絲絲內心的涵容能力。
這,真的是工作坊的魔力,沒有體驗過,很難意會。
雖然,我仍無法原諒當時的自己,但我知道,我能接納我的不接納。
我知道,我能看見了。
那個一直不敢碰觸的冰山,我,終於敢直視你了。
———————————-
by 陳志恆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覺察,就是知道自己怎麼了?
想要安頓雜亂惡劣的情緒,首先要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有一定程度的覺察。
有人問我,如何覺察,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覺察?
這是對覺察的覺察,是更高層次的覺察。
大多數的人,在沒有刻意練習覺察功夫時,常常是「不知不覺」的。也就是,難過時,不知道自己正在難過;生氣時,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氣;沮喪時,不知道正在沮喪。
通常是透過他人的回饋,我們才得以看見自己的現狀。甚至,當別人告訴你:「你看起來很生氣」時,你還會反射性地說:「我哪有?」。
然而,透過他人的回饋,我們確實有機會開始自我覺察。這時候,若你有意識地觀察自己,你會發現,自己確實正在生氣、難過、沮喪、無力或內疚。
到了第二個層次,就是「後知後覺」。
當對孩子怒吼之後,才發現剛剛勃然大怒;在上台演講過後,才發現剛剛是如此緊張。
在情緒浪頭上,我們並沒有覺察,但情緒退去後,看到現場滿目瘡痍時,才猛然發現剛剛的自己,正處在情緒暴風中。
後知後覺,總比不知不覺好。
更高一個層次,則是「即知即覺」。在每一個情緒起伏的片刻,在每一個身心波動的當下,都能立刻辨識出自己身心狀態的變化,並且有意識地做出適切的反應,而選擇「不反應」也是一種反應。
這是相當理想的狀態,你開始有能力與情緒共處了。
那麼,有沒有可能「先知先覺」呢?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因為知道在某些情境下,自己有可能出現某些情緒或身體反應,因此提早預作準備,讓自己避免身陷劇烈的情緒風暴中;或者,至少身心震盪不會這麼大。
要能夠「即知即覺」或「先知先覺」,需要對自己與周遭環境有足夠的敏銳度,而敏銳度是可以經過不斷練習而來。
如何練習呢?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選擇一小段片刻的時間,進行自我覺察練習。
像是,每天洗澡時,不是無意識地進行洗澡的動作,而是放慢速度、分解動作,有意識地觀察自己是如何洗澡的,當搓揉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時,身體的反應或感覺是什麼。
把意識帶到當下,你就開啟了覺察。
從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即知即覺,到先知先覺,一次又一次練習,你會越來越有能力自我覺察。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14660053351780&set=a.199569908194135
——————————-
【與情緒溫柔相處】
日期:2023/12/2 (六) 9:00am ~ 4:15pm
地點:台北市
講師:陳志恆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