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話出愛的力量

_劉瑋芊
by 劉瑋芊

前幾天身邊一對友人夫妻在談話時,有一段對話好美,令我印象深刻:

太太分享著先生這幾年透過覺察而帶來的改變,想起一次先生遺失錢包的經驗。

太太開心的與我分享:「我老公之前如果類似錢包不見的情況,整個人會變得很焦躁、會很在意。

但是他這次沒有,我雖然知道他不太開心,可是他這次沒有讓他的焦躁影響到跟我與孩子們的相處。」
先生聽了在旁邊說:「那是因為那個錢包是你送的阿。」
 
太太接著說:「阿所以我說就再幫他買一個啊!可是他又說不要。」
 
接著先生又說了一段話,具體細節有點模糊了,似乎是關於為什麼不需要太太再幫他買一個的解釋…
我聽到這裡,忍不住打斷了他們兩個的對話。
我詢問先生:「你說那個錢包是太太買的?」
 
先生點頭。
 
我進一步好奇先生:「那如果是你自己的錢包,弄丟了你還是會一樣自責嗎?」
 
先生停了一秒,臉上一抹笑容浮現,說「不會啊,就再買一個就好啦。」
 
聽到這裡,我的內心浮現很大的感動。
 
我忍不住發問:「剛剛那段話你們有沒有聽見什麼?」
 
太太的個性有些直率與傻大姐,聽到我這麼問,傻了傻笑著說:「聽到什麼?」
 
先生在我這麼問後,也停下來狀似不解地看著我。
 
我忍不住說著:「我聽到了一段好美的對話。你說如果這是自己買的錢包,那再買一個就好了。但因為是太太送的錢包,遺失了內心裡就多了好多糾結。
 
我聽到了遺失那個錢包,好像你遺失了老婆給你的一份愛,於是延伸出好多自責。」
 
太太露出像少女般的微笑,看向先生,立刻說:「所以我才說我再買一個給你就好啦!你又說不要…」
看著他們兩個人的互動,我的內心感覺有更多震盪。
 
我看向先生說:「你有沒有聽見,老婆雖然是說要給你再買一個錢包,但我聽見她想要再送你一份愛,再讓你帶在身邊?」
 
先生聽到此,也露出一抹內斂的微笑,說「我不知道耶,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
這是對話中的一小片段,但在這段對話後,我看見兩個人臉上的線條瞬間變得更加柔和,也更願意表達對彼此的關愛。
*
日常生活中有好多類似這樣的片段。
 
當我們停留在冰山的表層,針對事情的發生、脈絡、邏輯做討論與交流,很容易淪於「談事情」。
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若要感受到深刻的連結,需要有更多的安靜與寬闊,去諦聽言語背後,在表達著彼此心中什麼樣的「渴望」。
 
也需要我們更細微的聆聽自己的內心,覺察自己話語的背後,想要送出的禮物是什麼?
*
我想起了我與媽媽曾經的一段爭吵。
 
在過去看到我為園裡的事務搞得焦頭爛額、情緒起伏不定時,她曾對我說:「我不懂你為什麼事件都處理完了,還要去想這些會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好像是人家朝著你丟大便,你不讓大便飛過去,還一把抓過來聞?」
若是用安靜的內在去聆聽,會聽見媽媽很大的心疼與不捨,與希望女兒趕快放下才能夠找到平靜的心願。
但當時的我,只聽見媽媽說我抓大便來聞,為什麼那麼執著不願意放下,因此針對媽媽的「大便說」表達了很多的不滿與抗議。
 
再回頭看,我嘴裡的抗議,說著的其實是渴望媽媽的接納,與渴望媽媽能夠陪伴那個已經渾身遍體麟傷的女兒。
 
但在那個當下,母女倆沒有太多覺察,因此陷入了很多冰山水面上,針對道理、邏輯的辯論。

*
這幾年的學習歷程與體會,在11/30開始,每週四晚間7:30-10:00,在長耳兔心靈維度「話出愛的力量」帶狀的對話課程中,有機會與感興趣的朋友們分享。

除了分享,也設計有很多環節,讓參與者有更多的練習與體會。

若您對於如何聆聽與表達渴望,在與人互動中享受到更多的連結與滋養,歡迎您報名參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話出愛的力量】(線上) –2023/11/30、12/7、12/14、12/21、12/28、2024/1/4 每周(四) 晚上 7:30 ~ 10:00pm
講師:劉瑋芊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生氣背後的需求

(1)
by陳韋蓁/Sophia

「我女兒很愛生氣,常常為了小事而發怒。」朋友無奈地說。

「她以前會這樣嗎?」

朋友想了想回答「有時候會。」

「都是瑣碎的小事,像是鞋子、餐碗…一天生氣哭鬧好幾次」嗯~聽起來是注重細節的孩子。

「比如說,牙膏也可以讓她生氣。」

「她生氣的是什麼啊?」我很好奇牙膏可以生什麼氣。

「就是妹妹刷牙後,牙膏沒擠好,她看到就會很生氣。」朋友苦笑著。

「那她是生氣牙膏沒擠好,還是生氣妹妹啊?」

朋友愣了一下「欸~我沒想過耶……如果不是妹妹弄的,她應該不會這麼生氣吧!?」

*
記得小時候,我曾經買了某個花的種子,輕輕地把它種在小盆栽裡。每天認真往土裡澆水,端著盆栽去陽台曬太陽,期待著它發芽。

盼啊~望啊~當土裡冒出細細小小的嫩芽,我開心得又叫又跳,欣喜之情溢於言表。那是一個生命從無到有呢!
隔天當我再去關照小花苗時,發現嫩芽探出頭附近的土壤鬆動,細小的花莖歪斜,感覺就像被拔起又種回去,奄奄一息。

我生氣的質問弟弟,跟大人告狀。大人一派輕鬆的回應著「沒關係啦!種子再種就有了,有什麼好生氣的!」
不說還好,大人這樣說我更是生氣到哭,好像一切都是我小題大作,都是我的錯。

而這件事到現在我都還記得!

*
大人們通常希望小孩別吵別鬧,乖巧就好。

所以往往看到事情的表象,想著怎麼解決問題,忘了事件或情緒的背後,大概會有個原因。

重點是,大人要能夠先內在穩定,不會被忙碌繁雜的事物綁住而煩躁,才能冷靜看待人事物。

當腳步能慢下來,才能夠有機會用放大鏡檢視觀察細節,通常就能發現事件背後所隱藏的訊息。

可能是孩子希望被安慰,希望被理解,希望有人可以主持公道。

如果大人可以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就不會覺得他是找麻煩或無理取鬧,也比較會有好的親子溝通。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51877956959729&set=a.455033806644147

————————–

【話出愛的力量】(線上) –2023/11/30、12/7、12/14、12/21、12/28、2024/1/4 每周(四) 晚上 7:30 ~ 10:00pm
講師:劉瑋芊
【《轉念的力量》讀書會】(線上)–2023/12/5, 12/12, 12/19, 12/26 (二) 7:30pm-9:30pm
講師:尼娜、陳韋蓁
 
【生活在愛中的秘訣】(台北)–2023/12/8(五) ~ 12/10(日) 9:30am-4:15pm (第一天和第二天課後討論最晚至17:30)
講師:陳桂芳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8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2024/1/19(五) ~ 1/21(日) 9:00am-4:30pm 講師:李崇義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40119



【阿薩母教養-工作坊】(台北)-2024/1/20(六) 9:00am ~ 4:15pm 講師:高佳均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只有先停下來,才能繼續向前

(1)by 朱芳儀

幾年前,我曾經把家裡的沙發丟掉
為何丟沙發呢?
因為我覺得它是家裡最沒用的家具
我的觀點是,人,是不可以休息的,一定有事還沒做完,一旦屁股沾上沙發,變成沙發馬鈴薯,就是一種退步。

這樣的框架不只框自己,也連帶著要求我的家人如此(沙發丟了,他們也沒得坐)

但事實上,不准自己休息的我,真的把事情完成、也做好了嗎?
並沒有。


一邊擔心著永遠刪除不完的代辦事項,手機上停不下來的工作訊息
躺在床上腦袋依然轉個不停,身體很累,心卻睡不著
在公司的時候想家裡的事,回到家裡,心卻還在公司沒有下班

明明非常努力,卻懷疑自己不夠格,總覺得背後有人在對我議論紛紛
離完美永遠差一截,不知道自己在追趕甚麼

一陣子之後,我開始出現一些症狀,焦慮的時候會嘴唇麻,全身無力,想做但做不了任何事。
身體用生病的方式告訴我,他想休息了

 

焦慮的警鈴是現代人難以關掉的聲音,環境的變遷,使得我們每一個人都變得多工,多工雖有多工的好處,但也帶來心靈的沉重負擔,在長時間多工及3C藍光的刺激的狀態之下,很容易衍生出焦慮的副作用。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焦慮與刺激的交互反應,可能從青少年就已經開始。
身與心,漸漸的失衡

Being是一個用中文很難精準表達的狀態,卻是在慌亂忙碌的現代世界,最需要學習的與培養的。
不只是工作需要Being、生活需要Being、休息更是需要Being。

但我很幸運能有機緣,跟著展誥老師學習

展誥老師整個人就很「台南」,有種古城的安穩寧靜、也有股台南美食的甜甜暖意。我很欣賞老師常常分享美食資訊、分享生活,是一個誠懇如實的人
我也相信,只有真的活在當下的人,才能如此的品味生活。

而老師的課程,很大的特點是「體驗性」。
「體驗」是很重要的環節。
因為只有身體經驗過,頭腦才會記得。

老師一步步細細的引導,體驗過後會發現身上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感覺是體驗的第一步,經驗逐漸累績,變成一種新慣性

每每在老師的課程結束,都會感受到一種很舒服,像是春天一股溫暖的風圍繞,整個身體暖暖的,跟頭腦也是同步的,充實感充滿。

當身心處於混濁紊亂的狀態,透過展誥老師的引導,讓自己停下來,當一杯濁水靜下來,所有思緒裡的雜質漸漸沉澱,身心恢復透明清澈,一個透明的物體,就不容易被外在的事件影響而投射。

在焦慮煩躁的時候,身體往往要花好大的力氣,去對抗這些內在的不舒服,就好像左手拿矛,右手拿盾,不停地自己打自己。
這樣的自我耗損,讓我們失去動力、也失去能量,更別提此時去抵擋外在那些無法控制的變化。

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停下來,身與心一起找回共同的節奏與腳步,才能夠一致的合作,停止自己跟自己作戰,並肩完成生命的挑戰。

 

在這堂課裡,我看見:

 

  1. 展誥老師用雷達清單來提醒自己,是不是又陷入到一些負面想法導致自己不斷的內耗。
  2. 我被自己的想像給困住了,原來我不斷想要改變外在事物,那是一種having而忽略了這個當下我們的being受到衝擊
  3. 我能夠明白情緒的流動是一個必然也是健康的,展誥老師的STOP情緒調節法讓我能夠可以在衝動做事前停頓一下
  4. 把生命定位從外在拉回到「我」的身上,看看每一個時刻的我怎麼了,是不是又被慣性拖著跑

 

當然,展誥老師的課程設計帶來了很多生活的智慧與平靜之流,讓我在忙碌之餘不忘記時時要為自己充電。


除了自我的內耗之外,我看見自己在人際關係裡也是如此。關係中的挑戰,其實是必須要面對那些不舒服的情緒,如果我可以對情緒有所接納,那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便會容易許多。

我深信,展誥老師的課程,是一個能夠改變生活品質、人際關係、工作效能的練習,是一個值得擁有的能力,是平靜的關鍵。

寧靜致遠,停下來,才能夠繼續往前走。

【專屬購課連結】>> https://cplink.co/Vb8RfzCJ
【長耳兔粉絲專屬折扣】 >>【RA150】,12/26前購課輸入可再享150折抵~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與情緒並肩,一起前進

.png
覺得焦慮或壓力大時,能清楚思考及判斷嗎?

常會不知不覺就吃完一整包洋芋片,卻不知道為什麼?

明明平常可以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但不知道為什麼卻有理智線斷掉、情緒大暴走,成為吼叫的爸媽?

當你面對壓力狀態下有情緒時,是習慣先把心情放一邊先處理事情還是不自覺地讓身邊的人都知道你滿滿的情緒?

如果有一門課程是可讓你的感受得到自由,學會擁有自在生活的能量並提高情緒的靈敏力,你想要嗎?

如果你曾飽受情緒困擾,讓我們一起從被動不自覺的情緒旋渦中蛻變成主宰自我情緒的主人,實現擁有掌握主動權的人生。

<課程內涵>

1. 情緒覺察:運用同在模式與自我重啟連結。

2. 情緒轉化:以積極想像鬆動卡住的情緒能量。

3. 拓展力量:打造突破困境的最佳表現狀態。

陳志恆老師【與情緒溫柔共處】課後心得分享

「我最喜歡這個課程裡,老師示範的逐步抽離。因為我很容易陷入情緒當中,影響自己、影響別人,學會了逐步抽離,便可以將自己從情緒之中抽離出來,獲得平靜」

「我學習到怎麼去緩解焦慮,焦慮一直是我的議題,很開心在這個課程上學到實際的方法,我更可以平靜的面對孩子」

「我願意試試老師教方式,去面對生活上的不如意,有個感覺,改變自己真的是比起改變他人相對容易的,哈哈」

「在面對生活很多狀況的時候,原來是需要先安頓自己的情緒,情緒安穩,才有辦法面對問題」

「我學會了更積極的方法,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陪伴自己度過低潮的不舒服」

「逐步抽離當下的情緒,雖然感覺有點難度,但我願意練習,在做決定之前,先深呼吸三次」

「我最大的收穫是學習逐步抽離。我是一個很容易陷入情緒當中的人,不僅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別人,學習到這個好方法,希望能跟自己與關係逐步邁向和諧」

邀請您親身來體驗NLP的魔力與魅力。

———————————–
課程名稱:「與情緒溫柔相處」(台北)-2023/12/2 (六) 9:00am ~ 4:15pm

講師:陳志恆


*三人以上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希望大家藉此找到學習的夥伴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天氣冷了孩子不穿外套怎麼辦?

.jpg
by 高佳均
週日,天氣變冷的第一天

出門前我跟妞說
「今天變冷囉,妳要不要去陽臺感覺一下?」
周六天氣明明還很熱,周日就變冷?

自然地~妞沒有理會我,出門前也沒有拿外套。

好吧,這是讓孩子從經驗中學習的好機會,

於是我一聲提醒也沒有地,就一打二出門了。

在外面一路上走走跳跳

孩子的活動量大,身體會產生熱量

其實對一些怕熱或體溫比來就比較高的孩子來說,
「涼」不旦沒有困擾,可能還是更舒適的天氣
回程已傍晚,氣溫又再低了一些
我們騎摩托車,怎麼可能不冷呢?

我和燁都長袖長褲的包著
唯獨妞,無袖上衣、加上超簿5分褲
她還坐在摩拖車前座方
吹到最多風的,就是妞了

一個紅綠燈停下來,我關心縮著的妞「會冷嗎?」
妞點點頭:『嗯…很冷…』
我還沒回應,燁倒是急著回
『媽咪,我很怕冷,所以我沒辦法把外套借給妞哦…』
(嗯,我沒有要叫你幫忙。)

我:「妞,我看妳兩手都起雞皮疙瘩了,這麼冷,妳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比較不冷嗎?」
妞看著我思考了一下,憋著嘴,搖搖頭…

「我有想到一個好方法,妳想聽嗎?」
妞點頭

「妳要不要坐到後面去?坐在我跟燁的中間,就不會在前面吹風了?」
於是,我們將摩托車停在路邊,重新調整位置。

妞一坐到中間,我跟燁都感受到她身上的低溫
我:「妳可以把手伸進我的外套口袋,口袋裡有絨布,妳會比較溫暖。」
就這樣,我們騎回家了。

到家後我請妞先洗手、喝杯溫開水,暖暖身子。

後續,沒有展開對話、沒有引導、沒有說理。
這事,就這麼結束了。

昨天週一,變得更冷了,上學前我一樣問妞:
「今天變得比昨天更冷哦,妳要不要去陽臺感受一下外面的溫度?」
妞去陽台待了10秒,
進屋子後,就到房間找了厚長褲來穿了。
.
這是阿德勒教養中談的 #自然結果法

不提醒不嘮叨

允許孩子為自己做選擇
讓孩子體驗他選擇的結果

爸媽不出手救援給孩子外套

也不唱衰看好戲跟孩子說你看吧冷死了吧不聽話吧

拿捏實際狀況,在孩子需要時,伸出援手

這是表達愛與接納,但並非完全介入或出手解救

整個過程
妞決定自己要穿什麼樣的衣服、要不要穿外套
滿足了她想要的:為自己「作主的權利」

天冷很冷,妞也從經驗中體驗、和學習
大人沒有救援、也沒有嘲笑、唱衰、講道理

在孩子真的很冷的時候
也記得給孩子一點溫暖,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依然是被愛被關心的。
隔天,孩子出門前,因為前一天的經驗
妞就自己願意穿上長袖衣褲和外套了。

(是不是這樣的教法~真的很輕巧!)

妞不是因為大人講道理學會要穿外套的

也不是被大人逼著穿外套

所以穿外套一事,沒有破壞到親子感情

我們的相處~氣氛融洽,空氣中是愛的流動。

妞是因為身體真實的感受到冷熱而學會了

隨著天氣變化,她可以如何照顧自己?

這是我們在阿薩母教養日常中做的事

教養,打開來看,其實都不是些很厲害的事

而是生活中的點滴日常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10978057704307&set=a.702583118543802

——————————

【阿薩母教養-工作坊】(台北)-2024/1/20(六) 9:00am ~ 4:15pm
講師:高佳均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與情緒共處是關鍵

by 芳儀的多重宇宙

我常常開玩笑,說我「生前」最喜歡買減肥的書(生小孩之前)。
當時想盡辦法,想讓自己身上的脂肪少一點,巴不得身上少塊肉
只要有甚麼兩周減肥5公斤之類標題的書,不囉嗦我一定買!

生了小孩之後,減肥暫時放一邊去,書架上開始增加了「如何育嬰」的書,然後一路買到「如何教養」的書籍
書架上都是我滿滿的期待,當然也有不少的失落

有時候,書上的教導的很清晰,用頭腦想也似乎不難,但實踐起來總是踢到鐵板

我發現,不管是減肥還是教養,最卡關的,都是「情緒」。
當不舒服的情緒一來,比如我最擅長拿手的「焦慮」跟「緊張」

手就忍不住想去開冰箱,嘴巴就一定好像要嚼一下甚麼。尤其甜點,高糖份下肚一開始衝上來的的爽快感,隨之而來是罪惡感,然後又責怪自己,怎麼老是忍不住。

我覺得「教養」其實跟「減肥」好像

面對家人、孩子,情緒平穩的時候,一切都很能按著老師書上所寫、課堂所教的操作。但當理智線斷裂那瞬間,所有道理被熊熊怒火燃燒的灰飛煙滅,一點不剩。
怒吼之後,又是滿肚子的罪惡感。我發現「情緒」似乎是這一切的關鍵密碼。

假如有一些方法,可以讓情緒不再淹沒理智,可以讓平時苦心學習的方法用的出來,那是真的是很值得學習。

陳志恆老師的「與情緒溫柔共處」的課程,我在其中獲益良多。
我曾經利用志恆老師教的方法,陪伴半夜因為看鬼片而發抖的女兒,度過難眠的夜晚,利用NLP,讓女兒的害怕漸漸的和緩、變淡。

也曾經利用老師的方法,讓自己憤怒的高張情緒,從想要掐對方的脖子,變成可以專注的平緩呼吸,最後,竟然有辦法去思考對方的冰山(想掐對方脖子的時候,誰管冰山)。


我記得有一堂課,有位夥伴舉手問老師

「情緒雖然和緩了,但問題還在啊!」

是的,沒錯。

但,可以接納衝擊、可以接住情緒的時候。看待事情的眼光,是可以完全不同的,內心多出了空間,可以去觀照自己,也有餘裕去換位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有了選擇,就有機會很不一樣。

志恆老師帶領著大家實際體驗,這些與情緒溫柔共處的方法。
在現場實際體驗過是很重要的,那樣才能真可以從課堂帶走這些方法,不管用在自己身上,或是陪伴家人度過情緒風暴,都是相當實用,自用助人,兩相宜

*三人以上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心靈維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pwilldo
希望大家藉此找到學習的夥伴

————————————-

【與情緒溫柔相處】(台北)–2023/12/2(六) 9:00am-4:15pm
講師:陳志恆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孩子沈溺手機

現代人手機無法離身,無時不刻都要拿出來滑一下才感覺不被這個世界淘汰,隨著短影音流行,我們連碎片時光都被塞的滿滿的,似乎也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我有朋友家裡堅持不買電視,因為怕孩子太常看電視而不愛學習,甚至眼睛受損,但孩子在家中養成了看手機的習慣。

有些朋友有訊息焦慮,手機上只要有未讀訊息一定要點來看看,不能留著未讀訊息在手機上,即便那只是廣告。
.
曾有家長問,她的青少年孩子整天在家裡玩手機,飯桌上也不愛與大人交流,怎麼講也講不聽,家長到底該怎麼辦?

「有例子嗎?」我問。

「有啊,像是上星期家裡有親戚造訪,大家在餐桌上吃飯的時候,孩子都自顧自的玩,也不跟親戚聊天。」

我問現場的家長們,如果你的爸爸媽媽有朋友來訪,或是你到先生的家庭裡作客,如果這些人講的話題根本無法激起你的興趣,或甚至時不時要語帶譏諷你,這時候你會不會想要拿手機出來滑,當作沒聽到?
許多家長紛紛點頭說,會。
.
當我們要求孩子在餐桌上不要看手機時,語言會是責罵或是譏諷嗎?

像是「講都講不聽」、「有客人來了,這麼沒禮貌」、「跟你說幾次」

青春期的孩子們最後多數會回覆「好啦」、「知道啦」、「等一下啦」作為反擊。

與此同時,假設孩子真的放下手機,想要好好與大人聊天,我們能找到適合的話題切入嗎?我們可以跳脫「最近學校如何?」「功課難嗎?」這類只在乎成績的話題嗎?

還是大人其實只顧著成人之間的交流,不知道要怎麼跟青少年孩子談話?如果是這樣,孩子怎能不拿起手機呢?
.
我曾經在餐桌上看見友人的高中兒子滑手機,他正看著抖音沈浸在嘻笑的娛樂世界裡,友人只是搖頭說道:現在的孩子實在太沈溺於手機,也不跟人談話的。

看著友人無奈樣,我心裡思考著要如何開啟與青少年之間的話題。

當時我喚著青少年的名字,詢問他:你們學校有沒有校花,或是男生都會喜歡的女孩子長什麼樣子,能給我看看這些同學的IG嗎?

青少年剛開始一臉狐疑,不知道我想做什麼。我告訴他,我只想了解現在高中生都會討論什麼樣的女生,看看跟我們過去的年代有什麼不同。

青少年知道我的來意後,就找了幾個女生的IG圖片分享給我,趁機也跟我談了一下學校男女生流行的穿著打扮。
.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孩子喜歡滑手機,而是我們沒有找到他有興趣的話題,無法真正進入他們的世界裡。

我在《內在黑洞》一書裡回覆菜菜子關於青少年網路上癮議題時也提出了幾個簡單的方法,但真正的目標還是要靠大人們先發揮一些創意,找到能夠進入孩子的接入點,否則就如同我們在陌生的環境裡,同樣會想要拿出手機打發時間一樣。

「想要與青少年的孩子連結,最重要的是真誠,而不是敷衍;是積極傾聽,而不是消極應付。」
.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2024/1/19(五) ~ 1/21(日) 9:00am-4:30pm
講師:李崇義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直視,我的冰山 

(12)

by KC

這次的工作坊,在欣惠老師的引領下,在生命年表的環節中,向夥伴敘述了深埋心底十五年的過往。

十五年來,因為覺得自己罪不可赦,所以無法遺忘,所以芒刺在背。

十五年來,知道自己是罪人,而不敢再提及,無論對象是誰。

十五年來,明知道自己被禁閉在心裡面的枷鎖,但反而覺得是種贖罪。

自己一直知道那是冰山中不去碰觸的禁地,因為不能碰、不敢碰,也不想碰。

但或許是欣惠老師緩慢地敘事語調,或許是姿態,或許是那種不預設立場的包容,亦或許是等待,在與老師共存的環境中,我覺得安心,即使夥伴們都是初次見面,但仍肯無所保留的全盤托出,毫無畏懼。事後回想,覺得自己好勇敢、好坦然,也好驚訝。

 

在與夥伴敘事的過程中,好多早已遺忘的細節隨之湧現出來,但悲傷及情緒的潰堤也遠超過自己所想像及承受,我放聲的大哭,也忘了有多久沒有這樣的哭泣。

謝謝夥伴的感同身受,謝謝夥伴的深深同理,也謝謝欣惠老師當下與我簡短的對話,我真的覺得,我不再一直往下墜,我,被接住了。

 

隨著情緒的潰堤,伴隨而來的是長年以來的頭痛復發,但這次卻痛得厲害,且痛到工作坊結束後的隔天,不再隨著睡眠而消失。求救於姿瑾老師,很謝謝姿瑾老師的溫暖回應,對於我的情況,她隔空剖悉的好精準,也提供了很多方向的解方。文字中感受的出她真摯的關心,真心的感謝!

 

隨著工作坊的結束,雖然隔天馬上被忙碌的社畜人生拉回現實。

但回到真實人生,回到此刻,回到當下,總有那麼一些的不真實感,與混沌感,有種像是像是自己在夢遊的狀態。

生活有更加美好嗎?好像沒有不同。

家庭中的那本難念的經依舊難念、

生活中的紛紛擾擾仍然要面對、

忙碌的生活及肩上的重擔依然存在。

但,內心好像多出了一些甚麼。

那是一種面對過後的坦然,也是一種看見過後的誠實。

多出的,是那麼一絲絲內心的涵容能力。

這,真的是工作坊的魔力,沒有體驗過,很難意會。

 

雖然,我仍無法原諒當時的自己,但我知道,我能接納我的不接納。

我知道,我能看見了。

那個一直不敢碰觸的冰山,我,終於敢直視你了。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 (台北)–2024/2/24(六) ~ 2/25 (日) 9:00am-4:15pm
▴ 講師: 謝欣惠
☛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40224


【話出愛的力量】(線上) –2023/11/30、12/7、12/14、12/21、12/28、2024/1/4 每周(四) 晚上 7:00 ~ 9:30pm
講師:陳姿瑾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先同理再說理

(11)
by 陳韋蓁/Sophia

早上出門,女兒緊繃著一張臉。

以身為老母的觀察,這傢伙大概是沒睡飽。

上車後,我開口試探。

「想睡覺?」

「嗯~」她不是很想講話。

「昨天晚上很晚睡嗎?」

「昨天中午沒睡午覺,老師叫我們做事情。」她抱怨著。

「那你昨晚沒早點休息?」我有意識的修飾一下用詞。

「功課就很多啊~~」她聲音轉大,情緒上來。

我接著想說:那就要好好安排管理時間,不要再看手機了,這樣你就可以早早寫完功課睡覺。

但,我勒住舌頭,踩住煞車,不讓話衝出口。

我若是她,大概不想聽到這樣的話吧!那她想要甚麼呢?

我停頓了一下,深呼吸。

她需要的是,能同理她的情緒跟感受。

於是我說:「嗯嗯~你應該覺得很生氣跟煩躁吧!」

頓時,她的臉部線條柔和許多。感覺頭上那把三丈高的火,瞬間變成小火苗。

我沒再說話。她也靜靜地坐著。

到學校,下車前,她說:「媽媽再見。」口氣平穩多了。

我們常習慣性的跟孩子說道理,給建議。

對青少年來說,其實這些道理孩子們都懂,只是做不到。

如果能先關心他遇到什麼挫折跟困難,讓他感覺父母的同理和關愛,會比說道理來得重要。

「我看到你講話很大聲,你好像很生氣。」

「你很想睡但不能繼續睡,我猜你覺得很煩燥,對嗎?」

我常覺得這是魔法咒語,當我溫和平緩的說出孩子的情緒時,他好像瞬間就被看見跟理解了。那情緒通常就會漸漸緩和下來。

但這前提是,父母內在要先穩定,確認自己情緒是沒有被勾動的。

如果我是大吼著說,「我看到你講話很大聲,你好像很生氣~~」

聽的人會是感覺一把火向他燒來,他的防衛機制會升起,轉更大火噴回去。

突然想起,女兒小時候跟我對嗆,大概就是這個畫面吧。

#點出情緒很重要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44308504383341&set=a.455033806644147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2023/11/17(五) ~ 11/19 (日) 9:00am-4:30pm
講師:李崇義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117


【生活在愛中的秘訣】(台北)–2023/12/8(五) ~ 12/10(日) 9:30am-4:15pm (第一天和第二天課後討論最晚至17:30)
講師:陳桂芳
 

【與情緒溫柔相處】(台北)–2023/12/2(六) 9:00am-4:15pm
講師:陳志恆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2


【阿薩母教養-工作坊】(台北)-2024/1/20(六) 9:00am ~ 4:15pm
講師:高佳均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 (台北)–2024/2/24(六) ~ 2/25 (日) 9:00am-4:15pm
 講師: 謝欣惠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10)
by 陳志恆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覺察,就是知道自己怎麼了?

想要安頓雜亂惡劣的情緒,首先要對自己的身心狀態有一定程度的覺察。

有人問我,如何覺察,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覺察?

這是對覺察的覺察,是更高層次的覺察。

大多數的人,在沒有刻意練習覺察功夫時,常常是「不知不覺」的。也就是,難過時,不知道自己正在難過;生氣時,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氣;沮喪時,不知道正在沮喪。

通常是透過他人的回饋,我們才得以看見自己的現狀。甚至,當別人告訴你:「你看起來很生氣」時,你還會反射性地說:「我哪有?」。

然而,透過他人的回饋,我們確實有機會開始自我覺察。這時候,若你有意識地觀察自己,你會發現,自己確實正在生氣、難過、沮喪、無力或內疚。

到了第二個層次,就是「後知後覺」。

當對孩子怒吼之後,才發現剛剛勃然大怒;在上台演講過後,才發現剛剛是如此緊張。

在情緒浪頭上,我們並沒有覺察,但情緒退去後,看到現場滿目瘡痍時,才猛然發現剛剛的自己,正處在情緒暴風中。

後知後覺,總比不知不覺好。

更高一個層次,則是「即知即覺」。在每一個情緒起伏的片刻,在每一個身心波動的當下,都能立刻辨識出自己身心狀態的變化,並且有意識地做出適切的反應,而選擇「不反應」也是一種反應。

這是相當理想的狀態,你開始有能力與情緒共處了。

那麼,有沒有可能「先知先覺」呢?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因為知道在某些情境下,自己有可能出現某些情緒或身體反應,因此提早預作準備,讓自己避免身陷劇烈的情緒風暴中;或者,至少身心震盪不會這麼大。

要能夠「即知即覺」或「先知先覺」,需要對自己與周遭環境有足夠的敏銳度,而敏銳度是可以經過不斷練習而來。

如何練習呢?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選擇一小段片刻的時間,進行自我覺察練習。

像是,每天洗澡時,不是無意識地進行洗澡的動作,而是放慢速度、分解動作,有意識地觀察自己是如何洗澡的,當搓揉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時,身體的反應或感覺是什麼。

把意識帶到當下,你就開啟了覺察。

從不知不覺、後知後覺、即知即覺,到先知先覺,一次又一次練習,你會越來越有能力自我覺察。

原文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14660053351780&set=a.199569908194135

——————————-

【與情緒溫柔相處】
日期:2023/12/2 (六) 9:00am ~ 4:15pm
地點:台北市
講師:陳志恆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2

✓ 歡迎三人以上揪團參加同場工作坊,私訊我們享有團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