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陳雪如
「小孩在家會對你亂發脾氣的舉手?」
我在對家長做親職講座時,很常問家長這個問題。
至少有1/3到1/2的家長,會默默把手舉起來。
「恭喜!」我說。家長們面面相覷。
家長1:「恭喜甚麼!我為他付出這麼多,結果他對我最壞!」
家長2:「我小孩超假,對外溫和有禮,在家像小霸王,別人稱讚我家孩子,我都跟大家說不要被他騙,他超會演戲!」
「大大的恭喜!」我又說了一次。
小孩在家,會對父母亂發脾氣,一來,代表跟父母關係夠穩固。父母提供孩子足夠安全感,孩子知道,在父母面前,不用戴上面具,也不用時時表現好,偶而任性、失控,也會安穩地,被父母接住。
但父母接納孩子情緒,並不代表孩子對父母不禮貌的行為是正確的。這兩件事要分開來談。孩子確實需要學習用適切的方法,對父母展現情緒。
只是,孩子願意對父母展現負面情緒這點本身,是值得被肯定的。
我遇過好多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戴著面具、在家裡對父母,也戴著面具。他是個好學生、好孩子,跟同學父母關係和睦,內在卻非常孤單寂寞,孩子覺得沒人願意接納真正的自己,也好怕顯露真正的自己,會嚇跑大家。
無論是學齡前的孩子、或是國小、國高中階段的孩子,他們其實花了很多心力,在努力適應 #社會化。
孩子在適應團體生活的過程中,會焦慮、會有情緒。
有些孩子會用咬手、拔頭髮、撞牆等傷害自己的方式舒緩焦慮。
他們拼命忍住情緒,因為他們其實知道,亂把脾氣對老師同學發出來是不對的。
孩子累積了一整天,回到家中,疲倦的孩子,自制力已下降到最低點,加上在眼前的,是很有安全感的家人,孩子容易變回 #原始人 狀態、變回缺乏理性的 #小野獸 狀態。
這時候,千萬別 #評價 孩子。
「你好不可愛!」
「你好歡(台語)!」
「你怎麼這麼壞!是小惡魔!」
這些評價性的話語,不只會加深孩子的負面情緒,同時,也會壓抑情緒。
無處可安放的情緒,終有壓抑不住的一天,情緒猛獸爆發出來,傷了老師同學父母,也傷了孩子自己。
當孩子對我們亂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可以用 #關心取代責罵,#針對孩子的情緒做回應,#但同時也告知孩子我們的界線
例如:「我不喜歡你對我大吼。但我也知道,如果沒事,你不會這樣失控的說話。寶貝,你還好嗎?是不是發生甚麼事情了?我很願意聽你說。」
放下手上的事,專注地看著孩子、等待孩子。讓孩子感覺,他是你好重要的人。
如果孩子願意說,不但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感,孩子也能覺得被支持、理解跟陪伴。更重要的是,那些無以名狀的情緒,能夠透過言語,被表達、抒發出來。
除了在不相干的事情亂發脾氣之外,孩子學到,原來,也可以用好好說的方式,梳理自己情緒。
如果孩子不願意跟我們分享他發生甚麼事情,也沒關係。
孩子大了,本來就會想保有一點隱私,我們可以給孩子這樣的空間。
當我們反映孩子的狀態,詢問孩子是不是發生甚麼事情,所以才亂發脾氣,此時,我們如同一面鏡子,沒有評價的,映射出孩子的狀態。
孩子會進而看見自己的狀態。開始有機會 #停下來。 而不是繼續把脾氣發洩在父母身上。
當孩子 #停下來。孩子才有機會,把眼光從埋怨他人的外在,轉回自己內在,接觸自己,溫柔地了解自己 #到底怎麼了。#自己的憤怒,#背後的受傷是甚麼。
自己能夠理解自己,是最深刻的相遇。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冰山對話》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4「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14「《非暴力溝通》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10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