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謝欣惠
你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如人、不夠聰明、不夠漂亮、不夠成功,但是你無法否認你的歷史中,你曾經幫助小動物、得到某位大人的稱讚、有人欣賞喜歡你、有人不如你。
為什麼要回溯自己的生命史、探索自己的原生家庭?因為要還自己清白,以及給自己脫下虛幻面具的機會,因為要活的真實自在、穩定和諧一致,而非完美,當我們追求完美,眼前是美麗的目標,但說穿了就像有個鬼魅在後頭追著你,使你不敢停下來,這是一個搞笑又真實的比喻了。
回溯自己的生命史,就像照鏡子,許多面向都能清晰的被記錄,你才得以認出自己對自己的偏見、幻象、小看,靠近自己、認識自己、親近自己,倘若有許多你無法面對的汙點、難堪,透過回溯,你才有機會用現在更加成熟有智慧的自己,引領自己重新學習、改變。
有個事業成功的女士,她非常害怕自己的憤怒,因為她童年曾經在玩耍的過程中,憤怒一觸即發,失去理性的毆打妹妹,她被自己嚇到,她的良知使她對自己感到難堪、丟臉,至此她不再允許自己憤怒和生氣,避免再度失控打人。這段記憶的浮現,是因為她女兒的憤怒,當她看見女兒生氣耍脾氣、摔東西,她也失控的指責、懲罰,而後充滿焦慮不安,也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自己沒有教好女兒,一連串的混亂念頭,導致她精神緊繃,一下對女兒生氣,一下又跟女兒道歉,她失去了立場與分寸,也開始跟先生起衝突。
當生命史攤開,她想起這段記憶,想起了她的害怕、難堪、不安,以及給自己一個「再也不」的要求,她困住了,吂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接納憤怒的自己,更不知道該怎麼接觸憤怒的女兒,她只會用同樣「再也不」的方式,要求女兒不要生氣、不應該生氣。深呼吸,覺察我們自己,是不是我們其實也有類似的事件,也下了一些決定,成為我們的規條,自動化的謹守規條,也無意識的用此來對待我們身邊的人?
讓我們來認識當年這個小女孩:她經驗到生氣、她失控了、她打了妹妹、她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她有良知,這些都是她所陳述的事實,但是我好奇的是,這個事實在小女孩的脈絡當中,或者成長當中的意義會有什麼呢?
她平常會對妹妹有生氣的感受嗎?
她的家庭當中,可以有生氣的感受嗎?
大家都怎麼表達或處理呢?
當她有生氣時,在這個家庭中會如何被回應呢?
當她做錯事,通常大人又是如何回應她?
會跟她說明或教導她?還是會關心她、詢問她?
她的家庭是允許犯錯的嗎?
許多的好奇,在她的回顧下有了完整的故事:
原來她的媽媽在生完妹妹後幾個月過世了,媽媽在過世前告訴她:你是姊姊,你要多照顧妹妹,爸爸要工作很忙,你要分攤家事,不要讓爸爸太辛苦…。
得到母親的認可與任務,女孩真得負起責任,勤做家事,打理自己,也照顧妹妹,當年她才五歲,妹妹未滿一歲。小女孩慢慢長大,妹妹也依賴小女孩,跟著姊姊到處玩到處跑,感情非常好,但是,這位女士回憶起「我想到我其實會忌妒妹妹,當她跟大家玩在一起很快樂的樣子,我發現我是生氣忌妒的,我討厭她過的天真沒有煩惱,我恨她的
出生要讓我成為母親,而不是母親的小女孩……」,女士放聲哭泣,因為她發現最深層的感受不是生氣,不是對妹妹多討厭和生氣,是她對母親過世的生氣和難過,她失去母親,她感到無力又害怕,她以為只要努力就好像母親會在活起來,她想念母親,不要母親離開,不要母親給的任務。
當時,五歲的她,得到的照顧也僅僅是大人們的安置,沒有人會跟她關心詢問她,陪伴她經歷所有的心情,她只是被告知該做什麼,而她的乖巧,也得到許多人的稱讚,也因此,她連生氣、難過、悲傷的心情,都不知道能不能表現出來,那就更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面對了。
原來這是一個「失控暴力」的歷史,但是,其實這是一個失去母親恐懼茫然的故事。
小女孩用努力、照顧妹妹、分擔家事、體諒爸爸、獨立、自律與過世的母親連結,但她終究是個小女孩,有著小女孩對母親的渴望,以及失去母親的害怕傷心難過,我問女士:你現在有女兒,你能理解小女孩需要母親的照顧和愛的心情嗎?
如果小女孩哭鬧,是因為小女孩很壞嗎?
女士搖頭說不是,她只是想要母親抱,想要撒嬌,只是還不會說。
我問:你能明白這個,你會怪你女兒嗎?還是會理解她而後教她?
女士回應:我不會怪她,我會跟她核對,我會教她,我也會擁抱她。
我最後問這位女士:那你現在可以理解當年的你,失去了母親,會生氣、難過、想念,無法像你現在擁抱女兒一樣得到母親的擁抱,也無法得到母親的教導,而這不是你的錯,你可以理解並且原諒、接納自己、擁抱自己了嗎?這位女士終於可以真正的釋放悲傷,也撕下「我很暴力」的標籤,慢慢地,有機會重新安放歷史,並用現在的自己,重新理解與選擇如何表達生氣。
在這段記憶的喚醒與更新後,這位女性很勇敢地做了幾件事,她跟妹妹說了當年的事,也像妹妹道歉,妹妹說早已經忘了,但是我相信這個道歉對關係,和這位女士極其重要。因為她愛著妹妹,她只是太想念母親。
好多我們對自己的認識,都建構在某個事件和事件的結果,忽略了事件底下作為孩子的我們的內在真相,也因此我們必須倚賴外在的定義,來認識自己,最終遠離了真實的我。
Satir女士說:每個人都充滿了應對世界的所有資源寶藏,只是等待我們去發現。倘若我們無法與自己的真實連結,我們認識的不是真實的我,而是被事件結果或他人所定義的我,那我們又怎麼有辦法發現並整合我
們所有的資源寶藏呢?
「家」是我們第一個學習的場域,有太多資源寶藏除了天生帶來的,就屬家庭學習的最多,家人猶如生命老師,經歷家庭工作的忙碌、老、病、死、衝突、煩惱經濟、家族親戚問題等,小孩是觀察者、學習吸收者、模仿者,從中累積學習各種特質、能力,表現在許多事件中,那怕是被打了躲起來,仔細覺察,都可能發現祈禱、控制、想要變好的能力與決心。探索原生家庭,就像偵探追蹤真相,而這個真相是你的生命力、精神、本質,內容有哪些?
只能等待你自己去發現了!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 「話出愛的力量」-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16 「與情緒溫柔相處」-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617「《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從覺察到放鬆-自我照顧與提升 / 人際關係工作坊」-台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a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