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張輝誠老師工作坊-線上

一位媽媽對於課程的回饋:「

雖然我是一般票,但是我全程都有跟著練習,每個對話練習都很觸動我的心,輝誠老師週六的功課,讓我跟先生,孩子產生很好的連結,我在示範什麼時候先生給我感覺到愛時,我告訴他,數年前某個晚上,我因為與他爭執他對某異性態度不明,憤而離家時,我獨自在7-11坐了很久,我也不接他的電話,然而他居然聯繫了兩個我的好朋友來找我,這對他是非常難的事,因為他是個完全沒有朋友的人,有點類自閉。因此上課中,我突然就感覺到,他去做這件事,對我深深的愛,我知道他一定從來不知道我對這個事件的這個感受,所以我這次告訴了他(他也紅了眼眶),同時間居然也理解了自己,真正的放下了當初的事件。

在對孩子說愛時,我發現自己很生硬,甚至想不到什麼孩子給我感受到愛的點,尤其是已經國一的大女兒,這讓我內心惶惶,也湧現我不夠愛她的愧疚感。這個問題一直在我心中盤旋。 當課程來到週日下午,輝誠老師提到薩古魯說,人現在的想法常與過去的“記憶”有關,也就是業力,不知為何,我突然瞬間有想法閃進來。

原來,我的媽媽從小就是一直在努力的勞力工作,沒有甚麼溫情,卻也深植我心–只要我好好賺錢,就是把孩子顧好了,情緒感受什麼的,一點也不重要。

加上我在女兒一歲時成為單親,更是強化了這個模式,我一人要扛一個家,所以好好守好經濟來源,我就是顧好這個家了,我真的一直這麼認為的。

所以即使我再婚了,先生是溫和凡事交給我處理的類型,我更是一個家庭主權的代表,孩子絮絮呱呱說著身邊發生的事,我一直無感(除非被欺負),我會看著手機,不是很專心地聽著,我覺得那沒有很重要..… 不知為何,週日的下午,我突然,接納了我自己。

懂了自己這樣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就釋懷了,我沒有愧疚不安焦慮了,我的觀點突然就打開了,不再覺得自己“沒有辦法了”,我還有很多可以跟孩子溝通連結的方式了,我可以了。 輝誠老師,謝謝你」

薩提爾對話冰山最大吸引在於,當你能靠近自我,就擁有連結他人大門的鑰匙。
這是一堂同時擁有向外對話技巧和向內靠近自己的工作坊。
輝誠老師工作坊,值得您報名參與。

本課程分為互動票與一般票,凡選擇互動票的夥伴們,將與輝誠老師一起在線上示範雕塑、展示對話脈絡。一般票夥伴,仍可參與討論與提問。

【薩提爾模式之冰山自我覺察好奇與表達工作坊】
講師:張輝誠
時間:2023/9/2 ~ 9/3 早上9:30am ~ 下午5:30pm
地點: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902

溫馨小提醒,當您在「Accupass活動通」訂購票券後,請記得兩天內付款,否則系統會視為無效票,並將票券釋出給後續訂票的人唷。請訂購後記得至您填寫的聯絡信箱查看繳費單信息。

✔ 此課程為線上活動,購票後可於票券頁進入會議室連結。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張輝誠老師工作坊-線上

夥伴U:「輝誠老師一直強調連結渴望的重要,也一直示範如何從感受連結渴望。我學到,從渴望下手原來可以如此觸動人心。對於輝誠、崇建老師將過去的創傷轉化為正向資源,十分激勵人,讓我知道我也可以有所選擇時,心裡充滿了自由與能量。」

夥伴P:「學習薩提爾的關鍵在於進到人的渴望層次,因為會連結到人的生命力” 這是我在此次課程中很重要的收穫。老師清楚地列出情意對話的目標,也帶著我們做很多的練習,一步一步拆解對話的脈絡,讓我從過去霧裡看花的朦朧感中撥雲見日,看到更清晰可行的步驟。感謝老師的無私分享與敞開講述自己的生命歷程,那種侃侃而談的真誠,真的令我感受到無比豐沛的愛與生命力在其中流動。可能那也是我在最後分享時忍不住哽咽的原因為著一切的美好而深深感動。謝謝輝誠老師兩天精彩的課程 !! 」

夥伴V:「這是我第一次上薩提爾的課程,而且還是線上的。之前只有看過書,以及上過一些老師分享薩提爾概念的課程,一直想上薩提爾正式課程,但,實體的時間,我一直湊不上,或是發現時,已經沒有報名名額了>< 透過這兩天的上課,尤其是線上的工作坊,從沒想過可以在這過程,如此觸動人心! 雖然我不是互動票,但,光是看著同學們被提問、感受的過程,那互動,好令人感動和溫暖^^ 真的沒想過線上課程,可以互動到這樣的程度,輝誠老師的內在,在那當下對每個學員時,要連結多深的渴望,才可以這樣的狀態,真的很不容易! 終於對於薩提爾的對話方式有更完整的脈絡和想法,比較知道怎麼應用在生活上~ 真的很謝謝輝誠老師! 也謝謝同學們的分享^^」 

輝誠老師在兩天的課程中,不僅有大量的練習機會,把怯步轉成向前跨的動能在回饋中,還一次次幫你修正語態和句型,這樣手把手的學習機會,不常見。

如何把聽到的話語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需要你願意大膽的練習和嘗試,讓我們一起加入學習轉化的機會。

輝誠老師工作坊,不容你錯過。

【薩提爾模式之冰山自我覺察、好奇與表達】
活動地點:線上 (Google Meet)
講師: 張 輝 誠
時間: 2023/9/2(六) ~ 9/3(日),共兩天,9:30am-5:30pm

* 課程有提供七天回放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粉絲頁公告]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www.accupass.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好書導讀《擁抱你的內在家庭》(線上免費)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書上有個關於七歲小女孩和仙女的故事:

小女孩經常被酒醉的父親毆打,母親也不曾保護她,有一天她恐懼地躲在衣櫥裡禱告:請幫幫我,我無法再承受這種痛苦了。

眼前出現一位仙女說:『我無法讓這些事消失,但我可以幫助你遺忘來度過,當未來有一天你有能力面對時,這些情緒和記憶就會再回來。我現在把這些痛苦情緒和記憶分別送到妳身體的各部位收藏著,妳會心頭緊縮、喉嚨緊繃,這些可以幫助妳不用去感受情緒。

所以妳會感到麻木、很難跟人相處、會用不被大眾認可的方式調節自我,這是你度過一切的方法,讓妳每天可以繼續生活。

妳不會永遠忘記一切,我會在你心裡留下一個小小的聲音,它會讓妳想和自己重新連結。將來當你重新把心打開時,就會感受到身體和情緒上的痛苦,而妳會有足夠的資源─妳的慈悲心、來自可信任之人的支持等等來面對這些痛苦。

妳會重新和自己連結,找回自己,妳的本質一直都在,只是被傷口遮蔽住了。』

仙女哄小女孩睡著後,揮了魔法棒說:『當妳醒來後將忘記這一切痛苦,這是妳唯一度過的方式。妳是一個美麗的孩子,我愛妳,妳的父母也愛妳,但他們沒有能力表達健康的愛。有一天,妳會知道自己真正是誰。』

你的過去也有個仙女嗎?

妳的內心也一直有個小小的聲音嗎?

這是一場神奇的旅程,讓你看見『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 IFS) 如何療癒過往創傷,重新整合與連結,讓內在系統變得和諧。

如果你也曾經像作者一樣,曾經不斷向外尋求各式撫慰自己或療癒創傷的方法,直到學習IFS,浸潤其中受益與助人。

深深相信:療癒,是內在世界的整合。我們的內在部分揹著許多重擔,這些信念和情緒有些來自過去傷痛經驗,有些來自祖先傳承或社會文化,有些早已不合時宜地讓你的內在系統失衡。

當我們能夠接納與愛自己內在每個部份,改變自己內在世界的關係,也同時改變了我們和外在世界的關係。我們與外在世界的人際關係,著實反映著我們內在系統中各部分的關係平衡狀態。

你想回家嗎? 回到你內在本質的家。

一個美好的家並不是要每個成員看起來完美,而是每個家庭成員可以感覺被傾聽、理解,可以展現真實的自我,能夠安心待在這個家裡。

打造一個內心的家,讓我的每一個內在部分都感覺到被接納。

五月底,選一個初夏的夜晚,讓我們一起來找回內心被放逐的孩子們,帶他們一起回家~

【好書導讀- 《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講 師: 胡懷文、林桂安
時 間:2023/5/24 (三) 晚上 8:00pm-9:00pm
地 點: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24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拆 解 冰 山》

By  職場裡的人類圖

瀏覽老朋友的臉書,他最近有些好消息。驀然一瞥,看到「那個人」也在其中的相片裡。「那個人」是我的某任主管,好多年前,我們曾經可以聊得上幾句,後來的變化,始料未及、也不勝唏噓。

我寫過不少關於「過去」的文章,大意無外乎是,如何以一切都過去了的心態,來看待過去。現在回頭摸著良心講,那些心態,都還存有一點點騙不了自己的睥睨:看看我現在過得多好,幸好你已經成為過去,沒有把終身託付給你、沒有繼續為你賣命。

不過,那天當我看著那張照片,心裡浮現的是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不會形容。我好像沒有任何感覺。甚至一度欣賞起「那個人」的穿著,覺得她的外套,很襯她的髮型和膚色。看起來精神奕奕,就像我們還可以平靜談話的時刻。我景仰她的沉著,學習和她一樣的思維脈絡。

我留言恭喜老友的成就,順道一一點名我對於老同事的思念。
老友很快地回覆我:我們也是。能說得出這麼多老同事名字的人不多了。下次回來敘敘舊 !

捧著那則留言,我相信裡面不是出於社群故作熱絡的客氣,第一次,我不排斥「回來敘舊」這個提議。之前忌諱與她重遇的尷尬和不情願,彷彿真正地過去了。我能想像自己和她打招呼、也許再多問候一些最近好不好的消息。

為什麼呢?老實講,現在並不是我最風光得意的時候。我過得還行,但遠遠不足以睥睨。如果有機會,很想告訴她,我為了和她爭奪那一口氣,工作到只剩半條命。贏過兩次內部獎項的提名,其中一屆抱回了證書獎章。我在個人的臉書上大大炫耀了一番,雖然我早就解除和她的臉書朋友關係,這麼做,無非是想藉由共通的朋友與同事的眼睛來證明,沒有她,我在競爭激烈的外商,反而表現得更為優異。

她曾語帶貶抑,指責我沒規沒矩,compliance (服從性)極低,年紀也老大不小了。現在提辭呈,難道想在不同公司流浪,一輩子做頭做起嗎?

那些話,狠狠擊中我自認高不成、低不就的痛處。來到新公司後,我奮發不已,很期待消息會傳回她的耳朵裡。

這就是我當時以為的「過去」。表面很謙遜、前嫌不計,事實上我計較得可多了,還妄想過她來跟我說聲對不起。相片裡的她,依然是我熟悉的招牌笑容,我不禁感嘆,全世界都把這件事情過去了,只剩下我還在跟自己嘔氣。

上周末看了一本期待很久的新書-《冰山對話》。這是植基在薩提爾冰山理論的基礎上,李崇義老師發展出來的職場對話技巧。精髓是先由內覺察與釐清自己、再往外貼近和觸動他人內在。給予同理和支持,使對話的全貌得以優化。

看沒幾個章節,就淚如雨下。我如果能夠早幾年懂得這個技巧,也許會扭轉長久以來被我定義為職場霸凌的過去。

在薩提爾的理論中,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只露出海面上的一角,而每個人也都是一面鏡子,從和他人的互動裡,不時映照出自己心內的冰山。當我們糾結於各種關係,其實是我們糾結於自己。

當然,我無意洗白職場霸凌,這是不能被合理化而忍氣吞聲的。我的思考點在於,如果能從霸凌的表象,深入探索隱藏其下的情緒、期待、我執。我將不再錯認對方的相對強勢、是因為我的絕對弱勢。我將重新認知到,在人前多盛氣凌人、人後就有多自卑慎微。張牙舞爪不過冰山表象,自己袒露在冰山上無辜純良的外在,有可能激化了對方動盪不安的內在。

我承認,當時我的心態,並不像我以為的純良。我從上一個職場離開,心底存放著前途茫茫的焦慮,而身段已經不復少時溫軟。白話來說,就是要找面子裡子兼具的工作,職銜薪水不能委屈。然後,我也有自己世俗的抱負想要完成,能夠成為一部之首,替層峰掌理溝通權責,才是我最大的渴望。

當我和她第一次面談時,彼此都沒有意識到,我們是兩座極其相近的冰山。我們選擇接收冰山上好似意氣相投的光影,渾然不覺我們互為倒影。一開始相敬如賓的時間,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一次又一次大小專案的接觸,冰山下的龐大體積,開始顯現碰撞的威力。我積極謀事、四處結營,不只是盡責、也是野心,我天真地認為,只要我夠努力,她會不會賦予我更大的權力。而她,的確視我為助力,藉此分攤細瑣的執行壓力,好承接格局更寬廣的任務派令。

我們,都在對方身上借力。這原本也是職場正常生態,不足為奇。關鍵是,我有一個過度自卑、所以很容易速迅向外膨脹的內在。我猜,這可能也是她不為人知的內裡。

因此,她越是挑剔與防備,我越是做得過頭,想證明自己不是她評價的這麼差勁。現在回想起來,我要做的很有可能只是向外鬆手、向內好好面對她一次,而已。開誠布公地拆解那些指桑罵槐背後的情緒,來自彼此都被隱藏得很好的幽微縫隙。

我太快就陷入受害者的格局,殊不知在對方的視野裡,她也認為自己是飽受威脅和越界之苦的受害者。那時,我有好多好多情緒,最大的內在情緒,都指向一個念頭:好不容易換了一個環境,我居然又搞砸了。我怎麼會這麼脆弱。

於是我力圖振作,即使我的內在狀態已經殘破不堪,結果就是振作也被視之為挑釁。這引發了可怕的負面循環,我連基礎的工作都做得很差勁,於是她更有理由朝我步步進逼。最後我徹底地崩潰了。不用上班的周末清早,莫名恐懼得直打哆嗦,瑟縮的眼淚,紛紛落進陽台樂觀向陽的盆栽裡。哭泣的原因,重蹈了童年以來、諸多挫敗的內影。

我憎恨她、鄙棄她、很常與人分享這段被我稱之為霸凌的過程,直到那一天再度看到她的留影,發現自己已經對她失去了所有的情緒。

我為自己開心,這代表我跳脫了受害者的框架,有能力以不同的角度,來咀嚼她曾經留下的印記。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宇宙讓我在此時閱讀到這本《冰山對話》,她在我人生中佔據了夠多的篇幅,該是時候翻頁、讓新的篇章開啟。

在翻頁之前,我想留下這個章節最寶貴的認知:不管眼前面對多難的事、多賤多機歪的人,don’t get it personal,別歸咎自己,而把它當成是對你內在狀態的示現與考驗。誠實連結自己的內在,為何會覺得這些令人難以忍受?試試李崇義老師建議的方法:看見、承認、允許、接納情緒,認可所有內在的發生,讓它們引領你觸碰真正的核心及源頭。

我很喜歡《冰山對話》的其中一句話:人,是要學習自我負責,而不是自我究責。是的,我感謝這段經歷,讓我從毀殺性極為強烈的仇恨值中,看到自己的全貌與職責,不再怪責自己,不再遷怒對方。

有時,要探勘內心的冰山,可能得花上一輩子的時間,謝謝她替我縮短了摸索的時間,使我更早地面對了內在的碎裂和崩解,將自己重建成一個無懼於直視內在缺陷的人。並且懂得,每個人的外在彰顯,悲欣苦樂,都只是冰山一角。永遠嘗試溫柔地觸碰對方冰山下的水域,如同我們一次一次、努力向自己的更深處,潛游而去。 顯示較少

文章選自:https://is.gd/7PiKob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14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平日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09

🥕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04

🥕 「話出愛的力量」-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16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話出愛的力量-管理篇

By 劉瑋芊

沁泡在薩提爾、非暴力溝通、腦神經科學、同理與陪伴等心理學幾年下來,我發現自己逐漸在管理的風格上產生了轉變。

我一直是個喜愛閱讀和進修的人。

過去在與工作夥伴談話時,當夥伴們有疑問前來問我,我常會侃侃而談,談哪本書說了什麼概念、要怎麼運用、這樣思考/做的好處有哪些、我自己運用起來的成功經驗有哪些、我曾經遭遇過哪些挫折…等等等等。

這樣談話的方式,我觀察幾年,發現有下面幾個缺點:

1. 每次談完我都覺得頭很暈@@(話講太多了…囧)
2. 有時候說太多會不曉得到底說到哪裡去了?
3. 對與我談話的人到底有沒有幫助?我其實不知道(也不知道我說了這麼多,到底對方聽到了什麼)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Carl R. Rogers 在《成為一個人》這本書裡面,談到「協助關係的特徵」。

在閱讀與不斷練習後,我漸漸有了深一層的領悟與體會,也因此改變了過去拼命說、拼命分享、知無不言的管理風格。

什麼是「協助關係」?

Carl Rogers說,所謂的協助關係,指的是其中一方,有想要讓另一方成長、改變、發揮潛能的意圖。這樣的兩者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協助關係」。

用這樣的定義來看,夫妻之間、親子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主管與部屬之間、甚至是同事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樣的「協助關係」。

哪些元素,能夠讓這樣的「協助關係」實際產生到助益,幫助另一方改變呢?Carl Rogers綜合了自己的研究與經驗,歸納出幾點。我將對我而言很有共鳴與重要的,整理如下:

1. 協助者是否能夠讓對方(被協助者)感受到信任與可靠?並且讓對方感覺協助者是內外一致的?

2. 協助者是否能展現溫暖真誠的關懷,視對方為一個不管如何都很有價值的個體?

3. 協助者是否願意去了解對方?展現同理心,去了解一個事件,對於被協助者的意義是什麼?

4. 協助者是否願意去接納對方展現出來的所有樣貌?

上述這四點的學習,在管理上對我產生的影響,是過去我會在稍微聽到夥伴描述問題或困惑時,依照我自己的理解與想法,開始一連串的分享各種看法和知識。

但在了解到要真正建立一個對他人有助益的協助關係,重點不是我說了多少,而是「我願意了解與接納對方多少?」有了這樣的體悟,在管理上,我與夥伴的互動,就從過去的說多聽少,轉變成聽多說少了。

舉一個最近發生的互動為例:

一位老師向我分享她最近與家長互動的一些片段。對於某些環節,她感覺她做到她該做的,但是內心卻總覺得她是否可以做更好?

她向我分享這件事情時,若是過去的我,大概就是會在聽完她的敘述後,開始說我的觀點與看法,最後再為她做出「做的已經很好了!」或是「可以做更好!」的判斷。

若是我認為她已經做的夠好了,而她自己不認為,那我大概會花很多時間,去說服她是如何如何的已經盡力了、夠好了。

但這次,我就只是靜靜的聽著。並且在聆聽的過程中,適時的提出能夠幫助我更貼近她內心世界的提問:

「那這樣處理後,妳覺得呢?妳自己認為做得夠好了嗎?」

「如果妳覺得可以有更好的處理,那是什麼?怎樣的處理是”更好”?妳可以多說一點嗎?」

「在妳心中有這個”更好”的選項,那當時選擇用第一個方式應對,妳背後的思考是什麼呢?」

「妳的意思是,沒有用可能”更好”的方式去做回應,是因為妳的顧慮是……」

「妳覺得這些顧慮是重要的嗎?」

「在看到了妳之所以選擇用第一個方法去做回應,是因為內心深處有這些顧慮,現在再回頭看自己當初做的選擇,覺得怎麼樣?自己處理的夠好了嗎?」

並且適時的提出我的看見:

「我看見這件事情雖然處理完,但妳一直放在心上。」

「我觀察到妳雖然已經在教學現場多年,但依然很用心慎重的在經營和分享。」

最後,在這樣的對話模式下,她更理解了當時她做出選擇的原因,也發現其實自己心中所謂的「做不夠多」是因為她考量到尊重與界限等議題,做出來的判斷。

在這樣的看見之下,她突然說:「那我做的很好!這些是很重要的判斷!」

最後,我才簡短的以我的觀點與學習,給她我的回饋:「妳這樣做在我看來,在界線的拿捏上很恰當。我認為是很有智慧的判斷。跟妳的看法一樣。」

我發現,當管理的模式從「拼命告訴別人該怎麼做?該怎麼想?」轉變成為「靜下心來傾聽對方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這樣想?」

機構裡的文化,從過去的「凡事都要問過主管」轉變成為「自主、有能力做判斷、疑惑時適時提問」的當責文化。

而身為管理者的我,雖然說的比以前少,但大家卻感覺比以前,更了解與貼近他們的內心。在團隊合作上,也比過去更加具有向心力。

邀請您一起來參加「話出愛的力量」,透過練習傾聽、停頓、同理、表達理解等對話基本功,體驗與人深入連結的美好。


🥕 「話出愛的力量」-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16

🥕 「與情緒溫柔相處」-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617

🥕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04

🥕 「在愛中成長 – 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06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妳明明想要,但妳到底在怕什麼?

By  高 佳 均 / lulu

「妳明明想要,但妳到底在怕什麼?」

已經想不起來從何時開始,我有個「眼不見為淨」的劣習。當我遇到棘手、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我就會逃避、不去看這個問題。如此,我就可以當它不存在,不用去面對這份壓力。

這樣的「打岔」,確實讓我輕鬆不少,但也讓我經常處於不暢快不通透的狀態中,也對自己不夠滿意。甚至,在我的生命中,也發生了一些無法挽回的遺撼和後悔。

因育兒踏上學習心理學的歷程後,我開始慢慢重新整理童年時期就開始養成的慣性,並在幾年的努力下,逐漸擺脫了一些我不喜歡的應對方式、及身份認同。後來,我甚至培養出另一個很珍貴的慣性:當觸發事件或議題來了,只准面對!並且,對自己誠實。

「妳明明想要,但妳到底在怕什麼?」
我的夥伴A在工作坊下課的期間,問了我這個問題。
當下我一陣臉紅,我不知道要怎麼回答,還好,助教們喚著大家回座位上坐好,上課了。

老師在講課的同時,我的腦袋卻只充滿了這句:
妳到底在怕什麼?

我也問自己:我在怕什麼?
靠!原來我還是在打岔、沒有真實面對自己。以前沒人問我,我還可以裝傻不去看,但現在夥伴提問了,我必需誠實地面對自己。(謝謝自己的新習性…雖然它有時候讓我有點痛苦…)

我拿起筆和筆記本,埋頭直寫、狂寫、寫個不停…。

第二節下課,坐在對面的夥伴A問:
「我看妳剛剛一直低頭在寫?老師講的講義裡都有啊?」
『我在寫我對自己的覺察。』

我寫下了我到底在怕的那些東西。
我寫下了:
我怕出名、人怕出名豬怕肥
我怕被看見,怕自己不夠好的那一面被看見
做人要謙虛
有目標後應該要積極

我回想起好多童年的事、看見那些我與家人互動後的我的決定,也看見許多大人曾對我說過的「教條」,有好多固著的觀點、好多不再適宜但我卻依然緊抓著的規條…而我在心中卻一直都將它們奉為圭臬。

我看見為何「我要什麼?」含糊不清,因為我有個信念:「有目標後就要積極」。是,我是這樣的,一旦我有了心之所向,就會非常努力。在育兒路上的學習和堅持,正是因為我心中對「媽媽」一角有自己的定義和目標。

我也發現心中隱微想要的那個對自己的目標、和我對於身為媽媽一角的觀點,正在打架。對我來說,在孩子6歲以前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媽媽」一角,我想要給孩子們充滿愛的童年,這是我的first priority。

我的個人目標?孩子大一點再說。

原來,我的冰山底下,內在有這麼多東西交纏著,衝突著,難怪我覺得困惑、混亂、一直想尋找答案,即使我不知道那答案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那天,對自己有這麼多看見後,我在筆記本的末端寫下:
“我可以要我想要的。”

雖然當時我還混亂地不知道我到底想要什麼。

我問自己:
我真的想當一個講師嗎?

有時候人真的很奇怪,在參加長耳兔師培前,我就已經有些許的帶課經驗了,但我卻一直不認為自己是講師。

那天,我告訴自己:
我就是來嚐試、來探索的。
我願意允許自己失敗。
我可以去要我想要的,不論最後我是否得到。

然後我得到結論了:
是,我想要成為一個講師。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這是真的。

在師培期未的工作坊中,一個師培夥伴這樣形容帶課中的我:
「站在講台上的Lulu,在發光。」

後來,在崇義老師的信任和推薦下,我也有更多機會,到不同的國中國小、及政府單位,分享薩提爾成長模式。

學習者們也給了我許多回饋:有學習夥伴因能與自己連結了,而落下感動的淚水;有家長開始試著了解孩子,並因與孩子有了深刻的對話而感到接納和激動;也有老師因開始嚐試與學生在感受上靠近,而更能夠同理學生。

阿德勒的「社會情懷」,一直是我生命的北極星。在師培結束後,驀然回首,現在的我,就正在以一種很有社會情懷的方式,善用自己的能力,在服務他人啊!(泣…這是為自己感動的眼淚)

12個參與師培的夥伴們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每個人的特質不同,也各自帶著不一的期待而來。而在這一年結束時,我們各自蛻變成自己的樣貌、有著獨特的豐盛;相同的是,我們的心,都滿滿的。

老實說,最初在填報名表單的時候,對師資培訓的計劃我並沒有抱太多期待,也沒有真的想當一個講師。比較像是來看看我還能做什麼?我只是穩穩感覺,我可以來這裡。回想起來,這是內在真我的聲音在對我發出召喚。

這趟旅程…美好極了!

然而最美的,非關我最終究竟是否成為了講師。
最美的,是這一年來的轉變歷程。我與長期縈繞著我的議題:孤單、羞愧、焦慮、悲慟…等,直球對絕了!就在這些有夥伴共學和彼此陪伴及支持著的日子裡。
還有更美好的,是我認識了一群知心的學習夥伴,這是一份,不會隨著program結束而消逝的禮物。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不論你想要成為講師,或你只是想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學習夥伴一起學習成長,第二屆長耳兔師資培訓招生中,名額有限,想要,就趕緊去報名吧。

【2023長耳兔師資培訓】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PJDqSTuFtLWcbG4H8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李儀婷老師工作坊-台北/高雄

【每天一點愛:在亂流裡當一根砥柱】
By  李 儀 婷

父母是非常神聖的存在,帶著愛的父母,可以帶來強大的穩定。

而手足,則是一種很微妙的存在,既相愛,又相殺。

父母如何介入手足爭執,過去我提倡「不介入」,那是因為我擔憂父母的內在不穩定,影響了介入的立場。

但如果父母是穩定的,那麼帶出來的方法就非常多樣化了,有機會可以試著當亂流裡當一根砥柱。

家裡的老二川川和老么一一,經常玩在一起,卻也經常吵在一起。

川川曾在弟弟不在身邊時,讚嘆的說:我覺得我們家一一很帥,而且非常溫柔,是一個非常棒的弟弟。

然而弟弟一旦在身邊,川川就會像個氣場強大的女霸王,對弟弟的一舉一動都看不順眼,動不動就要指正弟弟的行徑,要是弟弟不聽勸,就會嚴厲斥責一一。

二姐川川氣場非常強大,聲音尖銳,只要一出聲責罵弟弟,沒有一次弟弟能承受得住,每每總是被激得哇啦亂叫,甚至崩潰哭泣。

這個時候,我會靜靜的在旁邊觀看他們爭執,聆聽他們爭吵的聲音,在必要的時候,也偶爾做一根在激流湍急的河流中的砥柱。

一次姊弟又爭吵了,一一的情緒已經到了臨界點,眼看就要崩潰,我幽緩的開口了。

我:一一很生氣吧?

一一聽聞我這麼說,瞬間情緒消去了一大半。

一一:對,姊姊都一直罵我。

我:要是我,我也會跟你一樣很生氣。

一一眨眨眼睛,情緒又消去了一大半。

一一:真的嗎?

我:誰被這樣尖銳的責罵,都會生氣的,沒有人喜歡被罵。

一一嘴角稍微翹起,覺得自己完全被同理了。

這時,旁邊的川川不開心了。

川川:我又沒怎樣!

我:我沒說你呀!

川川:你剛剛不是跟弟弟說我很兇嗎?

我:對呀,我覺得你對弟弟真的很兇。

川川:我沒有兇阿,我又沒有怎麼樣。

我:覺得你很兇,是我和弟弟的感覺,你覺得沒有兇,是你的感覺,你可以繼續認定自己沒有兇,而我們也可以認定你是很兇的,這兩者都可以存在,都沒有錯,所以我沒有要責怪你,也沒有叫你改,我只是想告訴弟弟,我懂他的感受,我想陪他熬過傷心的情緒。

川川雖然不服氣,但是無可奈何,最後只得摸摸鼻子不說話。

手足爭執,幾乎是在有手足的家庭裡常見的景況,而在亂流裡當一根砥柱,陪伴受傷的孩子度過難熬的情緒,是我對孩子的愛。

「內線法」裡的「界線」,可以以「人」為主體,切開責任,也可以以「觀點」為主體,允許每個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觀點」。

想學習好的教養,「內線法」的使用一定要熟捻。

喜愛儀婷老師的夥伴,千萬不要錯過,老師實體工作坊的功力傳授。

「愛的賽局理論」-台北場
時間:2023/9/16(六) ~ 9/17(日),共兩天,9:00am-4:15pm
活動地點:台北市
講師:李儀婷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916

「愛的賽局理論」-台中場
時間:2023/12/9 (六) ~ 12/10 (日),共兩天,9:00am-4:15pm
活動地點:台中市
講師:李儀婷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1209

✓  每場工作坊僅提供單場單次使用,恕不提供延期或換課使用,請留意報名日期再報名。
✓  文章選自:https://is.gd/e3cFM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讓孩子體驗挫折,但不是刻意折磨孩子

身為家長的我們,不僅要給予孩子關愛,同時,希望孩子能擁有面對挫折的能力,在給愛與教導的兩端,該如何拿捏,這就是我們自身的功課。

By   陳志恆

前一陣子去演講,談到有些高敏感氣質的孩子,特別在意他人評價,也很容易因為一些挫敗而感到沮喪。這樣的孩子很需要大人予以溫暖支持,並提供他們更多成功的經驗。

微小且正向經驗的累積,會提升一個人的效能感,更相信自己的做得到,而願意繼續投入艱難的挑戰中。

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有家長問到:「但是,都沒讓孩子經歷挫折,如何提升孩子的挫折容忍力?」他說:「一直給孩子成功經驗,就好像養在溫室裡的花朵,未來可能不堪一擊呀!」

另一位家長也問到:「對呀!像我的孩子,最近學騎腳踏車,拆掉輔助輪後,他一直學不會,嘗試幾次就想放棄了。我們鼓勵他再試試看,他便生氣大叫,弄得我也很火!」

「老師,他是不是挫折容忍力不夠呀?我是不是應該繼續逼他練習呢?」

我想起,我的女兒學習騎腳踏車,在有輔助輪的狀況下,很容易上手,騎得飛快。當把輔助輪拆掉,要她試著騎騎看時,她就做不到了。

一開始,我也是很有耐心地扶著她,幫助她體驗平衡,但她仍無法上手,挫折之下便大發脾氣。我再有耐心也被快磨光,便說:「不想練習,就先別騎了!」

我知道,這是氣話——氣她對我發脾氣,也氣她這麼容易放棄。我也想著,哪個孩子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跌倒,傷痕累累地學會騎腳踏車的呢?小時候,我也曾經跌進家裡附近的水溝,在水溝中大哭呀!

「孩子發脾氣,我就讓他別騎了,會不會是過度保護呢?」我心想。

然而,我因為心情不平靜,孩子也還不開心,就先結束這一回合。

雖然做不到很生氣,但卻沒有放棄
過幾天,我陪女兒去公園去玩耍。女兒看到一些孩子在騎腳踏車,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

「那個姊姊讀國小了嗎?」女兒指著其中一位女孩,腳踏車騎得又穩又快。

「我不知道,有可能喔!」我說。

女兒注視那女孩許久,我說:「你想不想學會騎腳踏車呢?」

「嗯!」女兒點點頭。

「那我們再來嘗試好嗎?」女兒說好,我們便回家牽腳踏車來練習。這一次,她還是抓不著訣竅,一直騎不上去,又要我別放手,最後又生氣尖叫。

在我的耐心用完前,我告訴他:「沒關係,我們下次再練習吧!」

「不要!我想要騎!」我很訝異,女兒雖然生氣,卻沒有放棄。我連忙給予肯定:「我看到你一直騎不好,但又堅持要學會,雖然很生氣,但還是沒放棄,你很棒喔!」

我再多擠出一些耐心,繼續陪著她練習,雖然,還是沒成功,但我相信,有一天她終究會學會。因為,我看到她眼裡那份想要駕馭腳踏車的渴望。

然而,如果我不斷要求她反覆練習,逼她立刻就得學會,失敗了就責罵或嘲笑她,或者,當她生氣或洩氣時,根本不願意關注或安撫她。這看起來像是磨練,但卻很可能讓她對騎腳踏車這件事,與負向情感連結在一起。

未來,就算她學會了騎腳踏車,大概也不太喜歡騎;或者,對學習任何新的交通工具,都會心生畏懼。

對孩子的要求,需考量孩子的身心狀況
不少大人認為,在過度保護的環境下,孩子無法容忍挫折或面對失敗。因此,會刻意讓孩子經歷失敗,甚至,對孩子祭出嚴格的要求,以磨練孩子的心智,藉此提升挫折容忍力。

說真的,大人要提供孩子多少程度的保護或磨練,必須視孩子的狀況而定。我們需要提供孩子嘗試挑戰的機會,讓孩子有機會體驗成功,但也不輕易剝奪孩子面對挫敗的機會。

同時,我們還須注意挑戰的難度,是否與孩子的發展階段及能力水準相吻合;以及,若有可能經歷挫敗,挫敗的後果是否是孩子能承受的?如果超出孩子身心能負荷的範圍,讓孩子處在長久、艱困且難以跳脫的困難處境中,對孩子而言就是毒性壓力,可能就此打垮孩子。

我確實也認為孩子需要適度體驗挫折,但卻不需要刻意拿過度艱難的挑戰來折磨孩子。像是,超齡的學習進度、過多的作業量、不符合比例原則的懲罰性抄寫、沒有任何協助就要求孩子承擔的任務等,很容易讓孩子在一再挫敗之下,萌生放棄的念頭。

我挺過了來了,但我也放棄了
剛上小學時,我看到班長站在台上威風凜凜地維持秩序,也很希望有一天能當上班長。小四時,我終於有機會被老師選派為班長。然而,當我站在台上,事情卻和我想得一點都不一樣:教室亂轟轟、同學不服管教,甚至,被本來玩在一起的好朋友討厭。

我才知道,當班長一點都不神氣。我回家向母親訴苦,母親心疼我,便打電話向導師反應,看看能不能讓我不要當班長了。

導師告訴我母親:「擔任班級幹部是一個磨練孩子心智的機會。」我母親也同意。第二天,導師找我談話,傾聽我的困難,並告訴我,可以怎麼做會更好。同時說:「遇到麻煩,就來告訴我,老師會挺你!」我的內心感到很溫暖。

上了國中,我又有機會被推選擔任班長,同樣的麻煩再度發生。除了要額外花心思處理班務外,事情沒做好,會被老師責罵,班上的秩序不佳,老師第一個責怪的對象也是我。

我感到既委屈又沮喪,便鼓起勇氣向老師訴說我的困境。沒想到,老師劈頭就是一陣怒罵:「讓你當班長,是給你機會磨練自己,結果你卻遇到一點困難就哭哭啼啼的,像話嗎?」

我知道,老師是為我好,想給我磨練的機會,但卻沒能給我任何支持與協助,只要我硬著頭皮接受挑戰。我確實將任期給做完了,但我也暗自發誓,以後這類工作能閃則閃。

有時候,大人以為的磨練,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折磨。如果又缺乏適當的關心、支持或陪伴,孩子不僅沒有發展出該有的韌性,反而就此逃避退縮。大人看到孩子脆弱不振,又反過來給孩子更多的要求與壓力,讓孩子永遠處在毫無成就感可言的痛苦之中。

挫折確實是一種磨練,但也別磨練過了頭。

文章選自:https://is.gd/JUyFrG


🥕 「與情緒溫柔相處」-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617

🥕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04

🥕 「話出愛的力量」-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16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

🥕 「遇見生命力 築出心家園-薩提爾模式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8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走一趟自我內在歷程的師資培訓

By   林 桂 安

我在2021年底決定報名長耳兔的師培課程,2022年經歷了線上聚會、討論、練習及最後的展演,並獲得多次珍貴的演講及辦工作坊的機會,一次次的讓我看到自己的能力有所進展,也一次次的察覺到需要改進的地方。

如果我能夠讓多一個人看進內心,或是讓多一個人體會到真誠的接納,那就是我希望做的事情,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

感謝長耳兔及崇義老師的信任及幫助。

這個師培課程很特別,「技巧」與「知識」的傳授是有的,但並非訓練的重點,對我來說它反而更像個內在的歷程,它關乎「你如何與一群人相遇?」、「你如何在眾人的獨特之處感知到那個共有的部分?」、「你如何在這些碰撞中看待自己?」、「生命讓你真正關切的是什麼?」。於是,我獲得的就不只是上述跟「師資培訓」直接相關的東西,雖然那確實很重要、也讓我切實的實踐了我想去做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經過這一年,我多了好多值得深交的朋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都帶給我驚奇跟學習,拓寬了我的眼界。我們看著彼此從生硬到熟悉、從真的很菜到勉強還可以(這主要是我,其他人都很厲害了)、從照本宣科到直指人心,這難道不是最奢華的體驗嗎?!

上完工作坊再也沒有結束時的失落,因為我知道有一群人會跟我一起分享這一切,他們知道我在說什麼、哪些是不容易的,看著我已經走了這麼遠了。

「站上舞台」只是一部分的結果,對我來說「舞台」是一個傳遞力量的地方。
「力量從哪裡來?」,經過這一年,我會說它從真實的生命經歷、掙脫侷限而來。
這個課程就是這樣,愈是真實的投入,愈是滿載收穫。

感謝2021年的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謝謝崇義老師跟姿瑾老師設計這樣的課程、並用寬闊的包容心與真誠的陪伴帶領我們走過整個歷程。


🥕 「2023長耳兔師資培訓」-台北
報名網址: https://forms.gle/PJDqSTuFtLWcbG4H8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14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平日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809

🥕 「話出愛的力量」-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16

🥕 「與情緒溫柔相處」-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617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陳志恆老師工作坊

「不要哭,哭不能解決問題!」
「這有甚麼好生氣的?!再生氣沒有人喜歡你囉!」

你對這樣的話感到熟悉嗎?

小時候,若是感到委屈而哭泣,或是覺得不公平而生氣時,大人總是這樣跟我們說。

於是,我們就學到了:哭不能解決問題,生氣會沒有人喜歡我。於是,聰明的我們,就會把難過跟生氣隱藏起來,不能表現出來,因為這是不對的。

長大後,被主管責備委屈了,跟同事吵架生氣了;滿滿的情緒,不能表達,累積在心裏。像一顆情緒氣球,慢慢的越吹越大。可能有天孩子哭鬧不停,頓時情緒暴漲,碰!就爆炸了!你情緒失控,對著孩子咆嘯怒吼,冷靜下來後,又充滿懊悔自責。

身為人,都會有情緒,情緒沒有好壞對錯,是從來都沒有人教我們該怎麼跟情緒好好相處。

當你對情緒一直視而不見,它就會不斷出來騷擾你,讓你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定,這是你想要的嗎?

其實透過有系統且刻意的學習,就能慢慢與情緒共處,擺脫不自覺的情緒漩渦,成為主宰自我情緒的主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多年在深入校園直接面對青少年的各種困難,從事青少年輔導的工作,也是美國NLP(神經語言程式學)認證的高階訓練師。

本課程會導入NLP的技巧,讓在你學習的過程中,能有清晰的概念跟操作方向,老師將會一步步帶領你覺察自己,走出情緒的泥沼裡。

陳志恆老師工作坊 邀請你親身體驗

【 課 程 資 訊 】
課程名稱:「與情緒溫柔相處」
日期:2023/06/17 (六) 9:00am ~ 4:15pm
地點:台中市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617

✓  歡迎三人以上揪團參加同場工作坊,私訊我們享有團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