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斷 食 往 生 是 餓 死 嗎 ?

By  畢柳鶯

去年四月至今八個月中,與我有接觸的斷食善終的案例有二十六位,正在斷食的有三位。被部分家屬激烈反對而無法進行只能繼續躺著的有將近十位。反對撤除鼻胃管的醫師,以及反對病人斷食往生的家屬常會這麼說:「拔掉鼻胃管,你是要餓死病人嗎?」「你不能讓某某被餓死,這樣太殘忍啦!」

一位從小讓阿嬤帶大的孫女向我求援。八十七歲的阿嬤二〇二二年初開始快速退化,行動越來越不方便,大小便失禁,記憶力衰退。需人照顧的時間越來越長,本來都由她一人照顧,因為她要上班,改由同住在一棟透天厝的三個兒女家人輪流照顧。九月時,阿嬤不吃不喝,家人餵不來,把阿嬤送到安養中心,安養中心說阿嬤拒吃的意志力很強,所以插了鼻胃管,阿嬤兩手被套了大手套(免得亂抓鼻胃管)。

阿嬤在安養中心每天灌五罐配方奶,反覆尿路感染又合併肺炎,經常住院。她看阿嬤很生氣,也很痛苦,感到不忍心,詢問我斷食往生的方法。

我問她:「家人是否有共識?」

她說:「當初我建議不要插鼻胃管,但是大伯覺得這樣會餓死阿嬤,所以堅持要插。我回去跟他說說看,他最近去看阿嬤,說阿嬤都不理人了。」

我說:「阿嬤自主不吃不喝,其實是生命末期,不想吃、不想喝,並沒有飢餓的感覺。其實老人家不吃不喝,才輕鬆,都是一兩星期之內就往生了。她已經準備要去天上作神仙了,結果你們用一條鼻胃管把她拖進了人間地獄。趕快帶阿嬤回家,拔掉鼻胃管,還是可以餵阿嬤,她吃多少算多少,不強迫她吃。她最了解自己的身體,自有選擇。你們好好陪伴她最後一哩路,算是補償之前的過錯。」「還有,請馬上轉告安養中心,每天只要餵三罐。五罐太多了,她一定在心理嘀咕太撐了!是我們聽不懂。」

阿嬤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老二和小女兒贊成,老大不贊成。我囑孫女,讓兩位贊成的長輩與大伯溝通。來來回回討論了一個星期,最後的答案是大伯說讓母親餓死「不人道」。我的直覺是老母親吃不下,用鼻胃管強灌才是「不人道」吧!要是這位大伯一頓飯只吃得下一碗的量,我們硬灌他每天五次、每次兩碗,他一定覺得這是非人的待遇吧!

再者讓八十七歲的老母親躺在安養院裡,每天困在一張床上,只能望著天花板,吃喝拉撒睡都在一張床上,任人擺佈,豪無尊嚴,黑暗的盡頭不知道在哪裡?這樣就「人道」了嗎?我很想像陳秀丹醫師一樣反問這位大伯:「要不要試試看,像這樣插管躺在安養中心,看你能夠忍受幾天?還是幾個小時?」

為什麼他覺得拔掉鼻胃管「不人道」,因為母親不吃的話會「餓死」。所以他心目中最逆天、不人道的事情是「死亡」這件事。母親已經八十七歲了,嚴重退化、生活不能自理了,這位已經領到老人卡的兒子認為讓母親死亡是不人道的事情。跟他解釋:老人家不想吃不想喝是自然死亡,不是餓死,但是他聽不進去,無法放手。

他被「不吃是餓死」這個根深蒂固的框架緊緊的綑綁,見樹不見林,失去了理性判斷的能力,看不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從小我們對「餓死」的印象,最鮮明的是衣索匹亞等貧困國家,小朋友肚子脹的大大、眼眶凹陷讓人看了不忍的照片。其次就是中國大躍進時期餓死幾千萬人的恐怖歷史,我從書籍的描述和存活者親口敘述中知道。這些都是健健康康的人,長期食物缺乏所造成的悲劇。所以除了腹腔積水腫脹,整個人瘦的皮包骨,境況堪憐。

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自知時間已到,自主停止飲食往生西方淨土的故事,時有所聞,但大家並不會聯想到他們是餓死的。也許是對他們多了些敬重,或者以為他們有特別的修行。譬如弘一大師、廣欽老和尚等。兩星期左右不吃不喝往生,人只會稍微消瘦,外貌與常人無異。

「大往生」與「老衰死」兩本書中,用了很長篇幅說明斷食過程中身體會製造酮體或者類似嗎啡的物質,讓人沒有很大的飢餓感,也會感到平靜甚至喜悅。所以不吃不喝自然死亡,過程沒有痛苦,安詳而平靜。中村仁一醫師特別強調老衰重症者的不吃不喝,與在沙漠中沒有東西吃、沒有水喝的那種飢渴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我協助斷食往生或拔管善終的案例中,若是神智清醒者,確實仍會表達想吃或者想喝水的慾望,但是並非嚴重到難以忍受,通常以讓他們情緒舒緩的方式(例如聊天、聽音樂、唱歌、按摩等)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或者服用鎮定劑延長他們的睡眠,都可以安然度過。而且饑、渴的現象是暫時性的,會持續多少天每個人不太一樣。口渴症狀持續稍久,給予護唇膏、沾水棉棒濕潤、漱口然後吐掉,或者口含小冰塊(加入病人喜歡的口味),都可以緩解症狀。

即使病人需要經歷飢餓,我也不會覺得病人是餓死的。因為身心健康的人不會想要斷食往生,這些個案都是有嚴重的疾病及失能才斷食的,所以病人是因為罹患的疾病而死亡,並不是飢餓造成。斷食是手段,目的是提早脫離疾病所帶來的難以忍受之痛苦。

再說飢餓本是人們正常情況就擁有的一種感覺,飢餓感對人並無傷害,有許多人為了健康,規律的在做長達數日甚至數週的斷食。斷食善終過程不過兩三週,無法治癒疾病帶來的痛苦,只有越來越嚴重,而且通常長達數年,甚至是數十年。兩相比較,選擇暫時的飢餓終止無盡的痛苦,是非常划算且有智慧的啊!

有一種餓,是家屬或醫師感覺到餓。病人長期臥床,連生的慾望都沒有,更別談食慾了。

一位六十歲的男性病人,因為嚴重腦中風插管臥床十年,住在安養中心,四肢蜷曲,身上有壓瘡。唯一的女兒(三十一歲,顧父親十年,父母離婚多年)看著父親情況越來越遭,心中很不忍,也知道父親絕無復原可能,向我求援。我轉介他住到一家醫院的安寧緩和病房,醫師們還在商討如何確認病人的意願,沒想到雙手未被約束的病人,在住院隔日清晨自己拔除了鼻胃管,醫師耐心與病人溝通,病人眨眼兩下確認不想再插鼻胃管,並面露笑容。病人女兒簽署了拒絕人工營養的家屬同意書,斷食過程病人沒有任何不舒服甚至感到輕鬆,在九天以後安詳的往生,父女兩人都解脫了。女兒來信謝謝我,我說:「恭喜!」有些情況,死亡確實是喜事。

這個個案的意義重大,讓我有了新的想法。想幫病人拔管善終,假使醫師不願意,有兩個應對方法,第一是不要約束病人的雙手,病人自行拔除鼻胃管以後,細心確認病人拒絕再插的心願,尊重其心願不要再插。第二個方法是每個月要更換鼻胃管時,移除餵食管後,家屬根據病人過去表達的意願,不要再插就好了。只是中斷人工餵食以後,病人可能要十到十四天後離開,在這期間可以尋求居家安寧團隊協助。或者事先好好學習如何照顧臨終病人。居家照顧臨終親人,未來是人人應該具備的常識喲!再提醒一次,〈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何才能走的安然〉是醫護和民眾都適合的最佳參考書。

一五一六年著名的〈烏托邦〉作者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在書中對死亡的看法很先進:

「治療絕症病人的目標主要在減輕痛苦,來訪親友盡量陪伴病人聊天,安慰他們。但如果所患的病不僅治不好,而且引起極度且持續的痛苦,神父和官員們便會前來…….勸他不要再讓疾病在他身上肆虐,既然活者只是折騰就不應苟且偷生,應該懷抱希望,了斷生死,脫離這個令他受苦受罪的軀殼,自己破牢而出或者讓旁人拯救脫離牢籠…….贊同這種說法的人或者自願絕食而亡,或者由他人協助,沒有痛苦的死去。若不贊同則不強迫執行,病人仍然受到妥善的照顧。」

從這段話也可以說明自主斷食往生歷史悠久,是人類解脫無意義的痛苦之本能。

PS1:斷食善終家屬的留言之一:

在沒有進食及其他藥物下,爸爸的痰逐漸減少,晚上睡的反而較好,我在旁邊也能安心的睡滿兩個小時,因為褥瘡,每兩個小時要翻身一次。

感覺爸爸很放鬆,也好像能聽懂 一點點我對他說的話。

我爸爸傍晚在安寧病房善終了,我們家人都陪在他身旁,爸爸呼吸漸漸平緩,然後就像睡著一樣善終了。

PS2:想與我聯絡的朋友,請在我的臉書Liu-Ing Bih留下私訊,因為messenger既可留言,又方便通話。若是寫email,煩請留下電話號碼。

PS3:延伸閱讀
1:〈大往生: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中村仁一,三采文化出版,二〇一三。
2:〈老衰死:好好告別,迎接自然死去、沒有痛苦的高質量死亡時代〉,NHK特別採訪小組,三采文化出版,二〇一七。
3:〈生命的最後一刻,如何才能走的安然〉,瑪格麗特萊斯,四塊玉文創出版,二〇二一。

文章選自:http://bee1955.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5.html


🥕 「《臣服實驗》讀書會 」-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07

🥕「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11

🥕「薩提爾模式之冰山自我覺察好奇與表達工作坊」-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25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421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429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高自我價值感的神奇魔力】

By   瑋芊 / Abby

前兩天晚上吃完飯後,我請快五歲的兒子把吃完的餐盒收到廚房水槽裡。

兒子拿著桌上放的竹托盤,將他的餐碗放上竹盤,再在上面疊上我吃完的餐碗。接著把Tom用來裝黃金泡菜的小碗也放上去,最後再把一罐東泉辣椒醬放上竹盤。所有東西放妥後,他小心翼翼地端著重重的竹盤,慢慢走向廚房水槽。

我看兒子收的仔細,除了收拾了自己的餐盒,也一併收拾了桌上所有的器具。

我微笑看著他,欣賞著他端著竹盤放到廚房水槽的可愛身影,跟他說「謝謝你收的這麼仔細。」

我的目光與感謝的話語,顯然讓他內心升起了美好感受。

他嘴角上揚了起來,臉上散發著光彩,興致高昂地說:「媽媽,不然我來幫你洗碗?」

我問:「洗今天在學校用過的餐碗?」

他說:「我可以洗我的餐碗,也可以洗你們的盤子呀。」

說完,就看他一下擠著泡沫、一下拿刷子,盤子、碗、筷…刷刷刷的忙來忙去。

刷到一半,他轉頭來看著我,「媽媽你看我在幫你們洗碗,你很謝謝我對不對?」

當下我想換個方式回應,用一種不說謝謝的方式讓他感受到我的看見。

因此我回應:「看到提姆在洗自己的碗和我跟爸爸的碗,我覺得被你照顧,我感覺很幸福。媽媽感受到你在用做家事的方式愛著我跟爸爸。」

這段話好似魔法,聽到後他刷得更起勁。

刷完碗後,小跑步回客廳,開始將客廳中的小圓桌上的東西排整齊、把他的小木椅靠牆排好,接著乾脆地走進浴室準備找他爸洗澡。這一連串的行為,真是神氣。

我在旁觀看,讚嘆、感動,驚呆了。

因為他在被我第一句稱讚以前,大概是被稱讚的十分鐘前,吃飯時還在那裏扭來扭去、不斷分心。

還在沒吃完正餐以前,抓了放在桌上的洋芋片,拿了兩片作勢要吃,被我阻止後,又把用油油小手抓過的兩片洋芋片丟回袋內。

本來我覺察到內在有種想唸幾句的衝動,火氣也逐漸升起…但突然想起前天崇義老師在工作坊裡說的,「#不要走二元#要找資源。」

瞬間有一個看見:

雖然兒子用油油小手抓了兩片洋芋片又丟回袋內,但是我請他正餐吃完前不能吃,他從善如流地做到了耶。

#我跳脫了二元(註:對vs錯),#看見了兒子身上的正向資源

也就是在那個轉念之後,突然欣賞的大門打開,接著一連串的看見。

兒子瞬間成為了一個更願意做事、更積極主動的個體。

當話語提振了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也同時提振了生命力。在這個片刻,真的深刻體驗到了高價值感的神奇魔力!

文章選自:https://is.gd/SWY3SM


🥕 「《臣服實驗》讀書會 」-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07

🥕「薩提爾模式之冰山自我覺察好奇與表達工作坊」-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25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421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429

🥕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04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克萊兒的週六書房】《世界冠軍教我的 8 堂高效能課》

By  克萊兒的女子言己

身為家庭主婦,要如何培養孩子有成長性思維呢?

最近在複習 #成長性思維,把《心態致勝》、《成長性思維學習指南》拿出來閱讀,是自覺有時候還是會有固定性思維,在與孩子們對話時,會有不適當的回應。

思維要內化成自己的,除了輸入、消化,就是輸出,所以當 長耳兔心靈維度 邀請我看這本書時,我看了簡介,就立馬答應。

得誠實地說,《世界冠軍教我的 8 堂高效能課》這書名給我的感覺有點硬,世界冠軍離我好遙遠,我僅僅只是一介平凡人婦而已,這輩子也不可能踏進這些世界冠軍的生活圈裡啊~登勒!!哈哈!這就是固定性思維!我自嘲著。

翻開書開始看,出乎意料之外地好讀,三步驟:從思維心態校正,再付諸行動,最後領導團隊,沒有艱深的研究數據或心理實驗(當然還是有,畢竟作者之一達米安是心理學教授,但淺顯易懂),有的全是一個個過來人的故事分享,非常好讀好看!每一堂課的最後還有課程摘要,把重點整理出來,一目瞭然,增加記憶。

首篇給我最大的震撼故事是年僅 17 歲的青少年賽車手比利.蒙格在一場賽事意外失去雙腿,他說:「我知道那不是我的錯,但『怎麼應對』,就是我的責任了。」如今,他開著改裝過的車在賽道上繼續奔馳。

#為自己負起全責,書中舉了不少故事,來說明專注於你能控制的事,回應手邊的問題,而非頭腦裡的、過去已發生的事。

「當我們行經地獄時,
尋找怪罪的對象是人之本性。
但怪罪沒有用,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對。」

在思考如何帶領孩子的同時,也在思考什麼才是支持自己的內在動力,願意持續前進。書中用研究結果告訴大家,比起物質獎勵,#自主、#掌控感、#連結,更能讓人願意繼續努力下去。

身為家庭主婦,當自己能 #找出內在動力,就能支持自己繼續奮鬥,哪怕是大哭崩潰過,也是眼淚擦一擦、茶一喝、睡一覺,又開始恢復正常生活。當我看得見對生命有價值(我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真正發自內心告訴孩子:「你是有價值的!」

書裡用三個精英,三個臨場情境,三種掙扎,告訴我們即使是傑出成功人士,也會像我們一樣失去冷靜。#預防情緒腦壓過理性腦,是有方法可循:

1. 深呼吸,問自己真正需要做的是什麼。
2. 你的能力是什麼?
3. 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在寫心得時,恰巧遇上二女兒確診,還好已讀完此書,#保持冷靜,按照步驟一一完成必要任務,也讓家中成員各自正常生活,在變動中求穩定。即使最差的結果是全家確診,至少都有人照顧其他人。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 #發揮優勢,#不要糾結於你不擅長的事,重要的是 #你擅長什麼,找到它,然後努力去做。篇章開頭就問:看到一張成績單,你最先注意到的是哪一個成績?

關於此點,我有深刻體悟。我家兩個國中生,隨著數學的難度增加,其分數也跟著下滑,先生總只看見數學的差,卻忽略了她們並沒有因為數學成績而影響排名。在我們糾結她們的弱科時,親子關係也因而受影響,而這結果是我們所樂見的嗎?當然不是。

全人或全才是好嗎?我們能不能聚焦在 #孩子的專長是什麼? #在哪些地方表現出色?需要學習哪些知識或技能,才能充分發揮?《杜拉克談高效能的 5 個習慣》也提醒我們要「 #著重機會,而不是只看問題」。

我們能不能像書中故事,給孩子黃金種子的機會?記住 #多元智能理論,找到自己和孩子的天賦,發揮它,就能將自己的長才貢獻出來,做到利他。

某天,大女兒好奇地問:「媽咪~戰爭時,共產黨是不是應該會比較有效率地作戰,贏得勝利啊!?因為只要聽領導人下指令就行。」剛好我看完這本書,跟她說:「不一定唷~有研究去探討團體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現,發現:

「當團隊的認知越多樣化時,解決問題的速度越快。」

就像烏俄戰爭,或是妳看的小說《 永遠的 0 》,當現場不如預期時,容許越多的意見,越能找出最佳方案來應對,對吧!?」

在看團隊文化這部分章節,一直在反芻如何 #打造自己的家庭文化,#以人為本,#找尋意義,#呼喚勇氣,從自身出發,共同領導。

「高效能從來不是欺騙自己。這是關於成為你自己,是關於享受過程。」

《世界冠軍教我的 8 堂高效能課》給我一個頓悟:想要培養孩子有成長性思維,擁有高效能的生活,我們得學會負起全責,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找出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並在所有其他事情之上追求它,和你的重要他人一起感受恐懼,擁抱恐懼,帶著勇氣,過一種真實的生活。

我們,都要學會享受生活,感受生命的意義!

克萊兒的週六書房:《世界冠軍教我的 8 堂高效能課》 贈書方式
⋆ 參加辦法:
①  本文按「讚」
② 公開分享本文,並轉貼本文,並請在文字最後加上 #商業周刊  #克萊兒的週六書房
③ 在本文下方留言「已分享」
⋆ 名額:2名 (隨機贈送)
⋆ 得獎通知:將於下週五在本文公告得獎者,請得獎者務必於五日內「主動私訊」我們,超過五日將自動候補得獎者。

#長耳兔心靈維度
#商業周刊 
#世界冠軍教我的 8 堂高效能課
#克萊兒的女子言己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安 心 感

By   劉仲彬

這是個有點哀傷的現場,上個月我在Yahoo TV和彭博士聊了心理諮商的概念,沒想到事後居然被網友們酸到爆,留言現場萬箭齊發,而我的身體就像被針灸了一萬次,到現在還在漏水。
.
” 花錢聊天有什麼用,講半天,還不是要靠自己解決! “
.
綜合現場的看法,大概就是這個結論。然而問題在於,人為什麼要花錢聊天?
.
因為厲害的心理師,能夠透過這件事,為案主帶來「安心感」。
.
怎麼做呢?首先,心理師會仔細傾聽對方的故事,確認案主一路以來的情緒變化。要先能辨識情緒,才能進行同理,因為人的同理心是透過「情緒連結」產生的。
.
能被同理是一件很溫暖的事,人一旦出現這種感受,就有機會重新看待自己的處境。而心理師的主要任務,就是仔細判斷案主的處境,是否真如他所預想的糟糕?他們腦袋裡的想法是否合理?因為「對事態的誤判」,以及「認知上的偏差」,都會讓惡劣的情緒擴張到大腦的雷區,一發不可收拾。
.
於是在案主踩雷之前,心理師必須按住他們的肩膀,陪他們看清事態的發展,釐清想法的偏差,然後清點他們手中的底牌與資源。畢竟當人陷入絕望時,通常不會把上中的武器當一回事。
.
當一個人能被傾聽,情緒被接納,明白自己其實跟別人一樣時,他就能重新思考當前的處境。冷靜下來之後,發現事態並非想像中的糟糕,某些建議也沒有那麼刺耳,甚至手上的牌面還不錯時,
.
他便會感到安心。
.
傾聽,接納,同理,轉念,連成了一條讓人安心的路徑。安心感能讓情緒回歸基線,讓大腦的雜訊沉澱,路面清空之後,轉角便得以浮現。單純聊天確實無法解決問題,問題要靠自己解決,但有用的對話會成為某種指引,它能讓心穩定,讓解法出現頭緒。
.
然而這條路徑,不會只有心理師才能畫得出來。
.
牧師透過佈道,廟公透過籤條。塔羅師透過牌卡,死黨透過一通越洋電話。直播主透過鏡頭,毛孩透過體熱與脈搏。夜晚透過星芒,而人透過自己的淚光。
.
這世界有各種讓人安心的方法,心理諮商,仰賴的是病理知識與臨床經驗,以治療技巧去透視一個人的動態,安撫他的內在。專業雖有其價值,療效亦有跡可循,但它不是民眾非買單不可的選項。
.
有些時候,信仰、命盤、卦象,甚至九天玄女廖麗芳,都比會談室理的互動來得有份量,因為透過與另一個世界的對話,能撫平未知引起的威脅,透過曖昧的讖言,能投射人們心中的祈願。對某些人來說,這些才是生活的日常,至於處方籤或紀錄紙,只是為了修補異常。
.
人為了得到安心感,願意付出不同的代價,心理諮商只是其中一種。願意投資的,歡迎嘗試。沒興趣的,能找到等值的方法也很好。畢竟每個選項都是價值觀的展示,怎麼選都是自由意志,沒有誰需要被批判,也沒有誰比較文明或野蠻。哪怕是醫療端,在人心面前,都得和其他選項平起平坐。
.
心理師身為被託付的一方,與其疾聲辯駁,不如認清眼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既然只是眾多解方的其中一項,被質疑也很正常,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謙遜,精進手藝,即使萬物躁動,都要當個稱職的緩衝。
.
新的一年,衷心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安心的解方,你不一定要來敲門,但請記得善待那個讓你安心的人。
.

文章選自:https://is.gd/SUEAlt


🥕 「《臣服實驗》讀書會 」-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07

🥕「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11

🥕「薩提爾模式之冰山自我覺察好奇與表達工作坊」-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25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421

🥕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04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歸 屬 感

By 胡展誥

對許多剛上幼稚園的小朋友而言,經歷一整天充滿壓力的生活(新事物對孩子會產生極大的壓力)後,看見父母親的身影出現在校門口、與父母擁抱,壓力在那瞬間就因為眼神的關注、身體的接觸(甚至是父母身上熟悉的味道)而釋放。

網路上有好多短片,拍下孩子突然間見到久違的父母時,那種欣喜若狂、甚至無法控制地掉下眼淚的感動瞬間。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時,有些人會想打一通電話回家和家人說說話。不是為了借錢或什麼,只是覺得聽到熟悉的聲音,受傷和疲憊的心就得到安頓。

生病的時候,如果有個親人坐在旁邊陪伴著你,身體雖然依舊疼痛,心卻好像沒有這麼苦。



對人類而言,「歸屬感」是維持身心健康很重要的元素。不僅可以幫助一個人穩定壓力調節系統,也可以讓一個人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

幼兒天生就有親近父母的傾向,開心、生氣、難過,都會想要抱抱。對他們而言,那當下的擁抱,就在幫助自己穩定波動的情緒。

但別說是擁抱,許多人就連被好好地用眼神關注、專注傾聽的機會都是少之又少。

有時候甚至因為我們做了不符合對方期待的事情,就被漠視、被排擠、被毆打,甚至被趕出家門。



歸屬感是指:
你知道在對方的心裡,有一塊專屬於你的空間。
無論你是開心、悲傷、難過,都知道有這麼一個人願意試著傾聽、承接。
那樣的連結是安全的,你不用擔心因為表現得不好就被拒於門外、就被遺棄、就被置之不理。



不過,我知道對很多人而言,在成長過程中經常沒有獲得歸屬感的滿足。

所以慢慢地,我們也告誡自己:不需要擁抱、不要撒嬌、不要討愛,要成為一個獨立勇敢的大人。

可是我們卻忘了:一個被愛過的人,才能夠充分感覺到什麼是被愛的體驗,也才能夠健康地愛人;一個擁有歸屬感的人,才能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假如你已經是一個大人,請記得:#在你的身上有一個很厲害很厲害的超能力

只要你願意,一些簡單的互動,就能讓你的孩子長出大大的勇氣、以及愛人的能力。



事實上,你並不需要做什麼大幅度的改變。
只需要在現在的生活中,加入這幾個互動:

✦  如果孩子願意,經常給他大大的擁抱
✦  行有餘力,放下手機與工作,專心聽他說幾分鐘的話。不要急著給評價、否定他
✦  說話的時候看著他,看著他說話的表情與肢體動作,而不是一邊想著未完待續的工作
✦  當孩子挫折的時候,試著問他:「我能為你做什麼?」而不是急著給建議或責備
✦ 「同理」是很棒的替代回應,可以讓孩子覺得被理解、被陪伴。別懷疑,就連闖蕩江湖多年的大人,也很喜歡被同理的感覺。除非,你從來沒有被好好地同理過。
 

🥕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04

🥕 「《臣服實驗》讀書會 」-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07

🥕「薩提爾模式之冰山自我覺察好奇與表達工作坊」-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25

🥕「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11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421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靈性導師阿迪亞香堤說:「在每個困難裡,都有一個沒有困難的自己。」每個身處困難的人,都在尋找那個「沒有困難的自己」。

羅志仲老師藉由自己的生命故事,學習薩提爾模式、靜心、覺察、對話以及體會自由真義的過程,帶領著每個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的人,如何一步一步掙脫桎梏,得到真正自由。

志仲老師以薩提爾冰山與托勒為主軸,再將各種所學融入其中。透過系統化的概念,告訴你如何探索冰山,建構對話脈絡,掌握對話心法,將緊繃的僵局轉化為全新的關係。

同時架構出清晰的學習目標與步驟,幫助學員覺察自身的慣性應對,進一步改變,創造與他人關係的和諧方程式。

羅志仲老師講授的不僅僅是如何深刻的對話,更是幫助自我覺察跟看見自己狀態的自我成長課程。

如果你想好好溝通,拉近與家人的關係。
如果你想將薩提爾模式真正落實到生活中。
如果你想找到內心的平靜與自我的價值。
那麼就絕對不能錯過羅志仲老師的工作坊!

【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台中)
➤  日期:2023/03/11(六) ~ 03/12(日) 9:00am ~ 4:15pm
➤  講師:羅志仲


三人以上團報有優惠,歡迎私訊我們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薩提爾的日常生活-冰箱篇

By  陳姿瑾 / Louise TZU

與爸媽的關係中,身為女兒的角色,這是我踏進薩提爾模式中,很明確的方向之一。
文字說起來看似輕鬆,日常生活卻是不簡單。
學會觀照,是對自我的入門功課。

這陣子和夥伴一起練習,提到和爸媽關係的議題,想到幾個月前家中因為冰箱壞掉,我陪老媽去大賣場選購冰箱,出門前爸爸嘴上說著,那個容量不要買太小唷。

走進賣場後我老媽看了看,選了個最傳統款式兩門版,容量雖不是最小,但也沒大到哪裡去,我認真詢問老媽:你確定?

媽媽說:這台很好,畢竟我們年紀大了,不需要儲存這麼多東西。

看著媽媽的表情,想到我爸出門前的碎念,我本想說些什麼….但還是算了。

不久之後,大約2天左右吧,冰箱送貨到府。
老媽隨口提起:哇塞~~真的有夠小

爸爸一回到家,看到冰箱主體(186升)以前是500升,臉色臭的跟大便一樣,頭也不回的回到客廳中。

這一幕,我在旁邊靜靜看著

本來想要幫忙解釋,跟爸爸表示購買當下有跟媽媽提醒,當我意識到我想解釋,就把意識轉移到呼吸上,而那份解釋就先中止了。

此刻我問我自己,我還能做些什麼嗎? 我真的幫忙解決嗎?

我走到爸爸身邊,跟他說:「冰箱買太小,你有不開心,對嗎?」

爸爸:「對,容量這麼小,很難用…」

我:「你希望冰箱大一點,這樣就可以放你買的東西,對嗎?」

爸爸:「對。」

我:「我好像可以理解你為什麼不開心…只是你也沒辦法,因為廚房歸媽媽管,對嗎?」此刻的老爸還是無法諒解為何買不是他期待的商品。

腦中現起志仲老師在工作坊中說過:「要接納別人的不接納。」

因為想起這句話,原本想要說服我爸的話語就沒說出口了,取而代之的是:「如果我是你,我也會有不開心。」

我感受到爸爸的不舒服,就讓他的不舒服存在在客廳中。

雖然爸爸還是一直在碎碎念,不知為何,我內在的平靜卻出現了。


🥕「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11

🥕 「冰山敲敲話」-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222

🥕「薩提爾模式之冰山自我覺察好奇與表達工作坊」-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25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04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421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我眼中的志仲老師

130454219_3687526257960469_4133175895854428377_n
By  朱芳儀

我生平第一次參加的成長課程,就是羅志仲老師的工作坊。

在為人母之前,有時覺得自己超像一隻刺蝟。
跟別的人類在一起的時候,一”牙”起來,全身都是刺讓人難以靠近,如果不幸跟另一隻刺蝟在一起,那就彼此刺著很痛。
但回到自己一個人,又覺得被孤單淹沒。

雖然生活不乏打鬧嘻笑,彷彿戴著一張面具,那時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開廣播,不管廣播裡是誰,就希望有人一直在旁邊說話,讓那些聲音驅散腦袋裡的聲音們。
關掉廣播就開是電視配飯吃,食之無味。

這樣的生活持續到我當了媽。
在孩子的嬰兒時期,生活塞不下無聊兩個字,日常被尿布奶瓶與口水巾填滿,團團轉的生活一直持續到孩子上學。

在孩子開始會走、會表達開始,一心想讓他們留下美好記憶,於是我們常帶著孩子出遊。
某一天,全家在一起盤點著,那些曾經去旅遊的地方、去住過的飯店。
我請孩子們票選,去過的地方,哪個地方最好玩呢?

孩子想了一想,選了一個位在新竹山上的民宿。
那個民宿真的很美,被仙氣的山嵐包圍,有無敵山景的大浴缸,有片的空地可以跑跑,還有一隻可愛的小黑狗親人的跟前又跟後。

我問孩子:「最喜歡這間民宿的哪一點呢?」  朋友們,你們猜呢?

孩子的答案很特別

「因為那邊沒有訊號啊」

是的,那個地方在山林裡,手機完全無法使用。
於是在那兩天一夜裡,他們得到了完整的陪伴,得到了沒有在划手機的父母。

聽到這個答案,心裡酸酸的

孩子的心願,就這樣而已
與我猜想的山景、浴缸、小狗一點也無關。

「拿起手機」這個無意識行為,起因在我無法處在當下、我不想面對內心那些紛擾的聲音,於是我用這個方法來轉移注意力。
當媽媽這個角色,讓我不得不跟這個問題直球對決。

我想改變。

某天,朋友傳給我志仲老師的課程訊息。

當時的我完全是個小白,完全不認識志仲老師,但看見海報上大大的標題—「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

自、在、的、位、置

這幾個字牢牢吸住我的眼球。
多麼令人嚮往的境界。

我可以不要再當刺蝟了嗎?
我想自在的跟別人享受生活,也想自在的面對自己。

於是毫不猶豫的踏進課堂。

志仲老師高高瘦瘦,眼睛瞇瞇的,我覺得他穿上古裝應該也不違和,整個人就是仙風道骨。

他的語速慢的恰恰好,讓小白的我很容易聽進去,而我最驚訝的,是這個人竟然沒有使用智慧手機這件事(讓我確認他是古人無誤)

作為現代人,有時候忘了帶手機就會感到不安,而這個人竟然不拿智慧手機,很不容易啊!

當他緩緩的表達,其實他此刻內在有焦慮時,我也驚訝著。
焦慮方面我可是專家,但他可以如此如實的陳述,完全跟我那種團團轉、咬著指甲的焦慮不同。

所以,焦慮也可以這樣的焦法啊。
這樣看來,他並沒有太”焦慮”他的”焦慮”,反而如其所是,如此的接納這個焦慮。

在一連串聽到志仲老師與父親和解的過程,聽著他的改變所經歷的內在狀態,感動不需多說,更佩服的,是他的勇氣與力量,有逆流而上的勇敢,也有著順流而下的坦然。

在陸續跟隨老師學習的這幾年,志仲老師在內在的調整,與活在當下的力量愈發沉穩,也不吝惜的總是與學員分享著。

如果要我形容,眾多的教養方法中,學習薩提爾模式是可以作為根基的方式。
而修練讓自己活在當下,又是這根基中的基本功。
而這正是志仲老師多年的自身學習與實踐的方向,把玄妙複雜的心法講的簡單,又是我佩服萬分,很厲害的一點。

每每在志仲老師的課程中,我總是下載安裝了很多穩定的力量,是對我很受用的方法。
與自己和解、自在地與這個世界共處。

圖片:老師使用”不智慧”手機的證明,古人抱著企鵝布偶,也很不違和呢~


🥕「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11

🥕 「冰山敲敲話」-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222

🥕「薩提爾模式之冰山自我覺察好奇與表達工作坊」-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325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線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504

🥕 「從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421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線上讀書會

By   陳雪如

我明知山有虎,孩子偏往虎山行,老師妳卻要我勒住舌頭,往後退一步,跟著孩子走,甚至眼睜睜看著他受傷、犯錯嗎?

很難做到。

所以我們會不斷告誡孩子:
父母:「那個男人不好,你不要跟他交往」
孩子:「爸媽你們想太多,可不可以不要這麼邪惡、勢利!」

最後,親子上演諜對諜,為了異性,彼此鬧翻,不再互相對話。想保護孩子的父母,反而把孩子推遠了。

—-

父母:「成績很重要,未來才有好出路,你要努力面對,不能拒學逃避問題。」
孩子:「你們根本不懂我、不愛我。我怎樣你們根本不關心,只關心成績!」

明明想讓孩子未來少受點苦,可孩子最後不但拒學、都待在家打電動,而且深鎖房門與心門,除了吵架,不再跟父母互動。

—-

父母:「來,爸爸是大老闆,喬事情經驗可多了,我來告訴你現在遇到這問題要怎麼處理!」
孩子:「你都不相信我的能力,你有你的處理方式,但我並不想這麼處理,跟我個性不符啊!而且我很有壓力,沒照爸爸方式處理,出了問題,就會被數落,好像沒有犯錯的空間。」

想教導孩子如何處理事情,避免孩子吃虧被佔便宜,卻讓孩子覺得不被信任自己的能力,而且父母不允許自己犯錯。重點是,孩子根本不想採納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算了!以後有事還是不要讓父母知道比較省事。

—-

最後,終將發現,即便我們不想看著孩子受傷受苦,走在他們前面保護預防,他們卻不領情。

孩子偏往虎山行,我們沒保護到孩子,還 #失去 了孩子。

事實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受傷是必然,還是需要這樣的經驗跟空間,內在才有機會跟著長大。

#焦慮控制。#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不得不。

看著孩子可能會受傷,做出錯誤選擇,我忍住我的焦慮,陪他闖蕩這麼一回,或許,孩子沒成功登到山頂、沒制服老虎、甚至被老虎咬傷。

但重點是孩子願意讓我幫他療傷,我陪著孩子經歷那些不知所措、那些懊悔自責、那些成就收穫。

一路上的風景,無論好壞,都是一種珍貴體驗,在孩子的體驗中,有我。

孩子受傷了,但我尋回了孩子。孩子在受挫經驗中,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甚至開始覺得我的擔憂有道理,更願意向我請益。

我逐漸發現,我不需要擔憂孩子了,因為,孩子真的有能力為自己做選擇並負責。

可以提醒孩子,但把決定權交還給孩子,這是孩子的人生。

那…孩子真的毀了自己的人生怎麼辦?

年輕時,犯錯的成本相對小,如果想保護孩子,孩子沒自己學到屬於自己的經驗,當我們離開這世界,又有誰可以保護孩子?屆時,他犯的錯,成本或許已非他所能負荷。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磕磕碰碰,最愛他的我們,都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顧、受到最小的傷害,可惜的是,這份美意在說出口的當下往往被曲解,尤其是在面對青春期的小孩,孩子面臨身體的發展、內心向外渴求同儕的期盼、學校課業帶給自身的壓力,那些在大人眼中已走過的經驗,此時的孩子正在面臨著,我們該如何穿越親子間,讓愛流動。

請不要錯過,雪如老師的工作坊,邀請您一起來學習

➤  課程: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線上讀書會
➤  時間:2023/7/1(六) 9:00am ~ 4:00pm
➤  講師:陳雪如
➤  地點:線上(zoom)
➤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30701


✓   歡迎三人以上揪團參加同場工作坊,私訊我們享有團報價。
✓   本課程有提供七天回放。
✓    部分文字選自:https://is.gd/2Bduz0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線上讀書會

By  陳雪如

逃避往往是因為過度努力

最近,遇到特別多拒學的孩子。

有些是完全不去學校,有些則是慣性一個禮拜請一、兩天假。

他們有個共通點:
成績不錯。

因為成績好,因為對自己高標準的期許,也因為環境如此競爭,每天,讀不完的書,寫不完的作業。
在班上,排名代表著班級中的地位。

#明明有能力讀書卻開始恐懼學習。
要維持名次,只能犧牲一切生活品質,甚至犧牲自己心理健康。
撐了好幾年,撐不下去了,身心問題逐漸浮上檯面,開始對課業恐懼、對人群恐懼。

#好氣自己。
應該努力進步,卻選擇逃避,連學校也無法去了。

#其實逃避是過度努力面對的結果。
已經過著不是人該過的生活,
國一、國二,到了國三,加上升學壓力,氣力放盡,沒油繼續加速了。這是一台不會踩剎車的賽車,
一直衝,直到崩毀解體了,才能讓自己停下來。

#逃避比面對更辛苦也更痛苦。
如果真正逃避,是已經放棄,是變得無所謂,不會自我厭惡也不會有罪惡感。
正因為還沒放棄,所以逃避才讓人如此痛苦。
想繼續努力,可是,沒油繼續燃燒了,面對的恐懼跟痛苦太大了,只得逃避。

#換個角度想,逃避了A,卻面對了B。
例如逃避課業學習,卻救了自己一命,因為再逼自己下去,可能會發瘋吧!
以不同角度來看,或許,是終於面對自己生命課題:
▴ 我可以不這麼優秀嗎?
▴ 不這麼優秀仍認為自己有價值嗎?
▴ 該如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失敗?

即便以死相逼,也不願再去上學。
這容易嗎?
上學肯定比較容易。

比起糾結在怪罪自己的逃避,更需要的,是溫柔的,停下來,

好好理解自己到底怎麼了?花這麼大力氣去逃避,背後一定有很大的恐懼或傷痕,好好認識這個恐懼,給自己逃的空間,或許人生暫時停滯,但,以總體人生來說,或許有力量走的更長遠。

逃避是人的生存本能,逃避不可恥,如果想逃,那就逃吧!
直視恐懼,恐懼會帶來和解,生命會找到出路。
#忍受逃避帶來的焦慮也是種能耐。

你家也有這樣的青春孩子嗎?
擁有豐富晤談經驗的雪如老師將在線上讀書會一一分享她和孩子對談的心法。
一份來自父母親、師長的關愛,該怎麼進入並貼近孩子,期待您一同加入學習。

➤   課程: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線上讀書會
➤   時間:2023/7/1 (六) 9:00am ~ 4:00pm
➤   講師:陳雪如
➤   地點:線上(zoom)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粉絲頁公告]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www.accupass.com

✓   歡迎三人以上揪團參加同場工作坊,私訊我們享有團報價。
✓   本課程有提供七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