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年糕


.jpeg

by 李崇義/Charles Lee

臨界40歲的媽媽L談及了小的時候被父母遺棄的故事。

父母在L幼兒園的年紀就已經協議離婚,母親年紀尚輕因此很早就另組家庭,L則歸給父親扶養。然而父親因為忙於工作且後來另外結識了其他的女子,在她還不到小學的時候,父親決定把L交給爺爺奶奶。打從小的時候L就跟在爺爺奶奶身旁。

L對母親的印象模糊,直到L自己成家生子,跟媽媽幾乎疏離沒有來往。L面對自己的父親也多有怨恨,因為父親生意失敗,負債頗多,還需要L經濟上支應,L很想擺脫這個父親的糾纏。

爺爺奶奶在幾年前都過世了,她自小的依靠消失之後,她獨自面對這個不負責任的爸爸,她經常感覺到煩躁與無奈。

我問L,妳想要什麼。

「我只想要我爸爸別來煩我,別再來跟我要錢。」L說。

如果你是面對L的提問者,你會將對話的目標放在哪?

日前崇建在台北針對「三人對話小組」這個演練設計了一場兩天的工作坊,主要目的是希望上過課的夥伴能夠抓住對話的方向,明確知道每個人的角色跟可以操作的步驟。

在我旁聽了一天之後,有幾位夥伴紛紛來詢問我課堂上談到的問題。我將自己的見解也寫在下方,供有興趣的夥伴們一起學習、參考。

設定目標

以上面我提到的L案例為引子,在對話的初始我們應該就要為這個對話構想好,我們要如何將當事人帶到一個合宜的方向。一個好的或是深刻的對話自然不會是漫無目的,對話的帶領者要能夠發現、引導當事人走到「應許之地」。

我原以為大家在上了許多課之後,不難發現自己可以引導的方向,不過我發現有些夥伴在目標設定上有一點拿捏不準。

當你聽到L的故事,你會設定下面的目標嗎?

  1. 幫助L能夠拒絕父親
  2. 解決L童年未滿足的期待
  3. 改變對父親的觀點

如果你是以上面幾個方向來做設定,你很有可能落入了「解決問題」的導向,即便你能走到降低L對父親的期待,她的內在可能還是會有一片空虛。

其實對話的目標很簡單,都在渴望。

渴望的層次裡有連結、愛、接納、自我價值、安全、認可、獨立等等,不一而足。從脈絡上我們可以看見L認為她從小是被父母親遺棄的,所以內在裡我評估會有強烈的被遺棄感跟孤單感,這個連結到渴望的層面可以是被愛、自我價值與安全,所以我會先從這幾個面向去跟當事人核對。

在核對的時候,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圖像的技巧,而不是簡單地詢問「妳要被愛嗎?」「你想要有自我價值嗎?」這種單一直白的語言,因為這些語言過於「超理智」,很難讓人有感。

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建構一個畫面:「小的時候當妳孤單的時候,妳想要爸爸媽媽對妳做什麼,或是說什麼話?」這個畫面潛在的意涵很有可能就是「愛」,當這個畫面確認了,我們再詢問這個畫面給她帶來的感受為何,是不是她喜歡的。

當然,上面我提到的「解決問題」衍生出的提問並非不能問,也很有可能在觸及到渴望之後我們可以帶領當事人去面對問題,但這個並不是做為提問的核心目標。

縫隙

維克多 法蘭克是二十世紀很知名的「意義治療」精神病學家,他跟弗洛伊德有過很多的書信往返。不像弗洛伊德認為人終其一生的目的是追求快樂,法蘭克以為人是為了生命的意義而存活的。

法蘭克提到,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應當留有空間,而此空間就是我們回應的權利與自由。

崇建在課堂裡提到,這個空間有的時候像是縫隙,我們需要有覺知地擴大這個縫隙,把意識的光帶入,讓人看見縫隙裡的自由。

這也是我經常提到,人的慣性要能夠有覺知地可以中止。當我們遇到了外在的事件刺激,要能夠懂得先回應自己的內在,而並非很快地在外在去應對。這個內外之間的留白就是一個縫隙,光照射進這個縫隙之後,我們才能有餘力,從容地面對外在。

在你看到一個事件的當下,練習將這個縫隙帶進光線,擴大這個覺知。

「度」

這個字我以前在北京工作時老闆常說。

他說「凡事都是一個度」而已。意思就是,過與不及都不是件好事,我們要自己拿捏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該用力多少要自己能夠有自覺。

這個字聽起來玄,因為好像傅培梅時間教導的中式料理一樣,「糖少許、鹽酌量、味精適量即可。」

所有的「度」變成一種內化的經驗,無法用度量衡來刻畫。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進行對話,要能夠覺知自己的角色。我們不是心理師,有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適合,要自己能夠覺察。有些話語適合在課堂裡使用,但回到工作場合或是家庭裡,我們要能夠轉換一下語言,找出適合的話語。

比方說,「請你覺察一下,你有什麼感覺?」、「你能夠接納自己嗎?」這樣的話在日常裡出現就會彆扭,這些不是生活當中的用語,你要是經常把課堂裡使用的語言帶到家庭裡,很有可能得到的回應就是「拜託別再對我薩提爾了、別再用那一套來說話」。

不要忘了我們的身份,若是在家裡對著伴侶說:「你知道你在指責嗎?」其實當我們說出這個話語的時候就是站在一個高位對著他人指責,對方自然會覺得不舒服。

不過說到最後,「度」這個字還是像中式食譜般不容易理解,沒有一個特別的定義,全靠我們卡關的經驗來做調整。

有夥伴聽到我這些解釋時提到,有的時候提問者只是陪伴而已,需要有目標嗎?有的時候傾聽也會讓對方感到舒服不是嗎?

陪伴其實也是有目標的,我解釋。

那是一種全然的接納,這也是渴望的連結。

綜合上面的歸納,這也只是我對於崇建課堂裡談到的一些字眼做出的解釋,這也是我個人的主觀解讀,並非全然是崇建的意思。

不過有夥伴在聽了我的解釋後豁然開朗,我猜想是因為在語言的理解上,我比旁人又多了一點家庭脈絡上的認知。

芳儀打趣地說,我好像是崇建的「翻譯年糕」啊。


🥕「活在愛中的秘訣-進階」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20114

 🥕 「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工作坊」- 新竹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20219

🥕「在愛中成長」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20304

🥕「當下的力量-正念減壓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20312
 
🥕「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工作坊」- 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20318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 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長耳兔心靈維度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