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Louise TZU / 陳姿瑾
最近我很瘋蕭邦國際大賽,從比賽選手中的演奏姿態跟神情想起年幼學琴及練琴的自己。
記得每次一對一鋼琴課時,老師總在我旁邊說:姿瑾,多一點音樂性。
每個學期末考試的評語總是:我音樂性不夠、音樂性要加強。
當年幼時我的曾問老師什麼是音樂性?
老師只是模糊告訴我,你看:有些演奏家在彈琴的時候,會跟著音樂流動,你看他的身體,會靠近鋼琴跟遠離鋼琴。
你下次試看看,要多一點的時侯,就靠近鋼琴?
其實我也不太明白老師所說的多一點是什麼意思?
我的程度只能解讀到,那應該就是大聲一點,手指頭感覺往鍵盤裡面彈(有彈過琴的夥伴或許會比較清楚,往鍵盤裡面彈,其實不太好出力)。
下次上課,當老師說:多一點音樂性,我就開始把我的身體往前傾,然後為了不要太不自然,就小聲的時候再慢慢把身體往後搖動。
接著老師就會再說:姿瑾,再多一點。
我就搖更大力,轉更大圈。
當我努力扮演好老師所說的音樂性多一點的畫面跟肢體,我就可以感覺到老師言語中給我的壓力會小一點。
實際上,我的感知卻是薄弱,我無法分辨什麼是音樂性,也不知道這首曲子帶給我能有什麼感知及頭腦面,我能夠認得譜上的所有符號及文字所代表的中文意思,但只能按照譜上的符號(大聲f、小聲p、漸強 <、漸弱 >、漸慢…等)做等比例的彈奏。
此刻想想,我也算認真配合,現在回想當時,畫面中彈琴的自己其實滿有趣的。
只是每次看到成績下來,都有失望跟難過,久了,長年主修都是最後一名,真的很不想要收到期末術科成績單。
最後,因為不明白什麼是音樂性的我,理性腦出來告訴我:你還是選擇其他道路吧?
這幾年學了薩提爾,終於有點懂了,什麼叫做「音樂性不夠」
我也明白,如果當我遇到不知道什麼是音樂性的孩子,我會帶他先認識情緒跟身體感受,安排一些活動讓孩子的感受有機會被打開跟看見,並且用開放的心態適時跟孩子討論,你的感覺是什麼?
我猜想正因為當初不懂,現在才能比較懂也更能體會不懂的人在想什麼吧(?)
附上這次鋼琴大賽我喜歡的音樂家之一(KYOHEI SORITA )及我很喜歡的曲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bMF5wS7Mr4&list=PLTmn2qD3aSQtHC0bfi20SZHHLqrv-TwUu&index=15
「對話開啟覺知、從覺知改變慣性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119 「在愛中成長」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112「當下的力量-正念減壓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204「活在愛中的秘訣-進階」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20114「找尋星空中北極星 — 長耳兔2022師資培訓」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FWZoXv25aAY67BVm7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 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
(Photo by Marius Masalar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