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我與自己的距離」陳志恆 & 胡展誥聯合工作坊

曾有夥伴課後形容兩位老師
「志恆老師像寒冬中的太陽,熱情溫暖
展誥老師像炎夏中的微風,舒服與放鬆」
 
邀請各位來現場體驗及品嘗
〈一個像夏天x一個像冬天〉找自己的聯合課程
 
「我與自己的距離」- 陳志恆 & 胡展誥聯合工作坊-台中場
活動地點:台中市
時間:2021/9/4-9/5,共二天,9:00am-4:15pm
 
溫馨小提醒,當您在「Accupass活動通」訂購票券後,請記得兩天內付款,否則系統會視為無效票,並將票券釋出給後續訂票的人唷。請訂購後記得至您填寫的聯絡信箱查看繳費單信息。
 
PS: 團報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菜菜子日常】過去的失落、眼前的期待

by高麗菜菜子

菜菜子超喜歡「俗女養成記」,看戲成傻子,跟著邊哭邊笑,演的彷彿就是自己的故事。

伸長脖子盼到了俗女2,光是第一集,我就刷了三遍。
這一段小嘉玲與媽媽的吵架片段,加足了洋蔥,淚腺被激活。

朋友們,懷疑過自己不是爸媽親生的嗎?
不免俗的,我也懷疑過,小嘉玲也是。

上了國中,在她還沒感受的壓力之前。就先感覺到媽媽變了。
從媽媽的眼睛看出去,看到似乎不只是一個孩子,背後還有自己的未能滿足的期待。

媽媽苦過,妳別一樣受苦。
媽媽自卑,希望妳以後可以在人前抬頭挺胸。
或許媽媽沒機會了,但妳有。

媽媽內心的各種吶喊,到了冰山表層,小嘉玲卻只感覺媽媽比會飛的蟑螂還恐怖。

上國中、上國中…上國中到底有甚麼了不起!!
直到一句:「媽媽只有國小畢業」
讓我們跟小嘉玲一起直視到媽媽的脆弱,也才都明白了。
原來,上國中對媽媽來說,真的….很了不起。

菜菜子是個女兒,也是媽媽。
這兩種身分,讓我體驗了這兩種視角。
我常切換著視角去看待親子之間的糾結,每次切換,似乎就多一些理解

小時候,我的媽媽總是將她生養我有多辛苦掛在嘴邊,聽的我心裡很混亂。
我的存在,是不是造成妳很多麻煩阿?
是不是我….就應該要符合一下爸媽的期待啊?
可是…我不是故意的啊….

直到我當了媽,抓著床欄流淚流汗,也花了兩天把孩子擠出來。
不自覺的,我開始期待他們身上有一部分是我,應該也要跟我朝同一個方向

在愛裡,有好多分不清的,期待與恐懼交錯
恐懼也會帶來 短暫的力量,但也把彼此的距離越推推遠。

嘉玲的媽媽那落寞的背影,是個傷心的小女孩,住在一個大人的軀殼裡。
坦承面對自己的脆弱,也願意呈現自己脆弱的同時,距離也近了一些

親密關係裡,期待難免,失落更是。
戲如人生的劇中,你們體會了些甚麼?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ZKWRYTD_M



🥕蔡倩渼、洪善榛及洪珊如老師 三人小組線上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901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022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211

🥕 胡展誥老師一日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204

🥕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112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 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為什麼越溫柔的人,越容易破壞關係」

在關系中最難的事情,其實是 尊重自己的感覺 。
學會去表達這種感覺,是關系走向和諧的開始。


By 天雅

柔情似水,是對一個人的贊美。
能做個溫柔大方的人,也是很舒服的一件事。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溫柔常常變了味。
尤其是女性,總被要求溫柔地對待周圍的人:有意見不能直接說、包容不滿的情緒、心胸要寬廣……。
這時 “溫柔” 不再是大方有力,而成了攻擊性的壓抑。
並且,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關系。

你也許有點驚訝。
這種 “溫柔” 不是很隨和嗎?為什麼會破壞關系?
在此,我想來講講「溫柔」背後隱藏的一些心理機制。
這個破壞機制的形成,往往包含兩種形式。



第一種:攻擊性的轉移。

一個壓抑了攻擊性的溫柔女性,多半比較順從,不會拒絕別人,也不會攻擊別人。
而當帶著這份溫柔進入到親密關系時,她們常常會不自覺地營造出一種氛圍:柔弱的我,抵擋不了外界的槍林彈雨,所以你要充當一個剛強的守護神,來保護我。
也因此,她們往往更容易激發伴侶的保護欲。
但這份保護的背後,其實隱含著一種微妙的攻擊性轉移。

我有一個朋友,性格溫和,為人友善。
親朋好友平時有事找她幫忙,大到借錢,小到去她家借宿,她一般都是來者不拒。
但婚後幾年,她的老公卻仿佛變了樣,變得不近人情,攻擊性越來越強,使得客人再也不上門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我的這位朋友,面對著外人的過度索取,表面沒有反擊。
內心卻壓抑著憤怒、委屈、不情願等一系列不舒服的感覺。
“ 溫柔 ” 的本性使然,她沒有力量當面拒絕,只能選擇壓抑這種感覺。
而背地裡,她又會有意無意地把這份無力與委屈透露給她老公。
當她老公察覺到這份壓抑和不舒服的時候,出於保護的本能。
會在無形中承接了這份憤怒,替她作出反擊:
送她去單位給她壯壯膽子,替她拒絕借錢的親戚……

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她,也保護了夫妻兩人的共同利益。
但遺憾的是,柔弱的她始終無法與老公站在同一戰線作出反擊。
在這個過程中,她老公一人 承載著雙倍的憤怒 ,變得越來越暴戾。
而當對方最後承載不了那麼多情緒,把這份暴戾的部分指向她的時候,便成了殘忍。
這份殘忍,來自於我想說的第二種破壞機制:



攻擊性的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誘導他人做出某種特定反應的行為模式。
在攻擊性的投射性認同中,越溫柔的妻子,往往越容易誘導丈夫在關系中做出持續攻擊。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這位朋友。
一開始丈夫偶然把暴戾指向她的時候,她也是一副甘願受欺負的模樣,不做任何反擊。
而不反擊的背後,其實還隱含著另外一層含義:
「我是柔弱的;我沒有能力作出反擊;我是允許你傷害我的。」


時間長了,她在對方心中關於 “柔弱、無能、願意被傷害” 的形象也愈加鮮明。
在往後的日子里,丈夫便開始習慣性地攻擊她、傷害她,並且不會覺得這有什麼不妥。

反而覺得她是願意承受這份傷害的。
從最初的偶爾嫌棄,到後來尖酸刻薄的語言暴力。
甚至還伴隨偶爾突如其來的情緒失控、一言不合就把家裡的東西摔得稀巴爛。
最後,兩人都被折騰得筋疲力竭,不得不結束掉這段維持 7 年 的婚姻。

這種攻擊性的投射與認同,在親子關系中也尤為常見。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混世魔王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對他無底線包容的溫柔母親。
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以自我為核心,意識不到搞破壞的底線。
也因此,他在其它關系中多半是被排斥、不受待見的。
為了釋放內心的挫敗與憤怒,他唯有不斷退回到母親的溫柔懷抱。
通過一次次變本加厲的攻擊,來掩蓋自身 “虛弱、無力” 的部分。
在這樣的親子關系中,兩人都不好過。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攻擊性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事件時,常常會令人產生委屈、憤怒、不情願等內在不舒服的感覺。
這種感覺,往往會令我們產生一種破壞、毀滅的沖動,形成隱蔽的攻擊性。
正常、合理地釋放這份攻擊性,非常必要。
一方面 ,它可以避免因過度自我攻擊而引發疾病,形成自我防禦;
另一方面 ,它可以向外維護自己的界限、捍衛自己的權益,形成自我保護。
但遺憾的是,古往今來,女性似乎一直被規勸著,要溫柔一點,文靜一點,當一個賢妻良母。
甚至許多男性,也傾向於尋找溫馴、乖巧,聽話的女性伴侶,以此來彰顯自己的雄性魅力。
從而給女性形成一種 錯覺 :越溫柔,越受待見。
可事實上,這份溫柔,更像是架在女性身上的一道枷鎖。
迫使她們卸下身上的武裝與防禦,使得她們只能在關系依靠他人力量來尋求保護。
一旦在關系中遭到攻擊性,她們不僅沒有反擊能力,反而還會由此招致更大的傷害。

那要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要先拋下這道溫柔的枷鎖,意識到攻擊性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提到釋放攻擊性,許多人第一反映是吵架、打架等暴力行徑。
這其實,正是因為前期存在壓制和隱忍,它才會走向這番激烈的形態。
那攻擊性的最初形態是什麼呢?

說白了,就是你內心不舒服的感覺。
不要懷疑自己的憤怒,也不要因為自己的憤怒而感到羞恥。
而是要學會去註意,去覺察:
你是在委屈自己嗎?是在忍耐嗎?是在壓抑憤怒嗎?
但凡這些不舒服的感覺被你壓抑在內心裡,不作表達。
它們日後都會形成隱蔽的攻擊性,轉移或投射給關系的另一方,去再度傷害你。
與其接受這種隱蔽的二次傷害,不如學著在當下,去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形成 良性循環。

在關系中最難的事情,其實是 尊重自己的感覺 。
學會去表達這種感覺,是關系走向和諧的開始。

有一次,我在朋友阿玲家做客,有一個場景令我印象頗深。
那天早上,她為女兒做了一份營養早餐。
但女兒因為腸胃不舒服,心情不好,向阿玲大吼了一聲。
阿玲:“ 我很用心地為你準備早餐,你可以不吃。但你這樣子沖我大吼,傷害了我,令我很難過。”
女兒:“ 媽媽,對不起,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當被女兒吼的時候,我相信阿玲的心裡是不舒服的。

而當她把這種不舒服表達出來,並得到女兒的回應的時候,這份不舒服也便跟著消散了。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一次表達,都能換來對方的體諒。

甚至有的時候,表達完了還會引發新的矛盾或鬥爭。
也因此,很多人都不敢表達,或不習慣表達。
但我想說,那又有什麼關系呢?
真正的表達,需要放下對外界的期待。

要知道,我們有表達的權利,別人沒有體諒的義務。
我表達的,僅僅是我的感受,我的態度。

因為我想把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從體內釋放出來,以此來保護自己。
我表達了,我放鬆了,我也就解脫了。

至於別人怎麼回應,那是他的事。
“ 我表達我的感受 ” 與“ 別人體諒我的感受 ” ,是兩個獨立的事情。
但至少,通過表達,我們能更加清晰地決定一段關系的走向。

就像在親密關系中,如果你明明很清晰地表達了對方的做法令你很不爽,但對方卻絲毫不顧及,屢教不改。
那麼,也許是時候考慮離開這段關系,去給自己找個更加舒心的歸宿了。
真正的溫柔,是建立在內心強大的基礎之上的。
哪怕有人真的可以用溫柔來對抗世間萬物,那也存在一個重要前提,他的內心是坦然、舒適的。
優先尊重自己的感覺,為自己的感覺而活,才是和諧關系的最終答案。


文章選自: https://mp.weixin.qq.com/s/x9AsfoACjc6eH1Y_lIYuyQ?fbclid=IwAR2S_TdzOEL7Wi5Ye_tolh1W2npNI4CyEUm8muI370ETX2jr4vwSDixwqps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初階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0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進階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20114

🥕蔡倩渼、洪善榛及洪珊如老師 三人小組線上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901

🥕李崇建老師工作坊


🥕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進階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009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 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
(Photo by Maria Lysenko on Unsplash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20210203-1080x540
「…..像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的游泳教練,
牽著你的手,帶著你慢慢地向前划水,
即便你游不快、或者不熟練,
也絲毫感受不到他有任何催促,
天安老師給予的東西,
貼近了我生命當下所需要的,
並安全地陪伴我引導我往前去看見,
我很享受天安老師在對話中,
給予我的接納、安全感、跟溫暖。」

這是學員在天安老師課後的心得回饋。
有學員問天安老師:「老師是不是有魔法?」天安老師笑了笑:「魔法在你們身上。」
透過老師的引導,讓時空穿梭,在愛裡與自己相遇、重生。

「在愛中成長」-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活動地點:台北市
時間:2021/11/12  ~  11/14(五六日),共三天,9:00am-4:15pm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112

溫馨小提醒,當您在「Accupass活動通」訂購票券後,請記得兩天內付款,否則系統會視為無效票,並將票券釋出給後續訂票的人唷。請訂購後記得至您填寫的聯絡信箱查看繳費單信息。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天安老師曾說:「探索冰山的基礎練習中,我推薦的形式是在 Maria Gomori 老師的工作坊中學到的,先「走」冰山,有時間再「寫」下來。所謂的「走」冰山,是真的用「走」的!拿八張卡片(可以自行製作)按照順序,每張卡片相隔一小步,在地板上排成一列,如下圖,從「行為」開始,一邊體驗、一邊往下走,走到哪一個層次,就進入內在去體驗那個部分。」

工作坊的意義即是幫助每位想學習、想探索、想了解自己或關係的你有著不一樣的體驗學習面貌,從身體肢體出發的學習不同於以往上課老師在台前教課、台下的自己只聆聽的學習模式。

若想走一趟改變之旅,真心推薦天安老師獨特的「走冰山」學習模式。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明日開放報名,時間與地點如下:

「在愛中成長」-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活動地點:台北市
時間:2021/11/12  ~  11/14(五六日),共三天,9:00am-4:15pm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公告]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www.accupass.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當一個沒有亞斯特質的孩子,生長在亞斯父母的環境裡

這類族群與成長經驗必須被說出來,有越多不同經驗的家庭故事,這些充滿疑惑的孩子才有資訊可以對照和解釋。這是沒有人犯錯的隱形壓力,別讓自己落入二選一(我錯或父母的錯)的陷阱裡,並重新思考自己的那些過去要怎麼安放。

過去已經過去,我們現在能選擇,要如何向前到未來。

這篇文章提醒相同處境的孩子,你不會是孤寂的,找到社群共同扶持,帶著痛苦前行,為自己活著,清楚確認與爭取自己的想望,力量與未來會浮現。



By 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在特殊教育的網路群體裡,很多是父母聚在那討論他們的亞斯孩子該如何教育,彼此支持不為人知的辛苦。亞斯特質是遺傳來的,父母也從孩子確診後反觀自己,發現自身也有亞斯特質,重新認識自己與人生。

但有少部分反過來的情況,沒有遺傳到亞斯特質的孩子,卻生活在父母雙方都有亞斯的環境裡。在情感上他抓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在認知上家裡理性邏輯與社會人情世故明顯不同又不相容,導致成長中他常感到孤寂、無措、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定位這個生命。

孩子的視野

孩子是跟從家庭長大的,他所處的家庭即是全部的世界,父母身教的價值觀與行為對應,也昭示了何謂生活對錯與做人信念。

這世代的親職教養,提供了以往數倍之多的資源,網路可隨時查詢與交流,只要父母願意主動去找,無論孩子是什麼狀態,通常會有人回應。

各種因素無法調整教養的父母,雖然仍會用體罰、精神壓力(把你趕去睡公園)之類的傳統管教,然若太過頭,那些具體的身體傷痕、言語羞辱的聲量,就會有線索讓老師、鄰居及醫護人員即時通報,讓政府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介入(不是把父母抓去關啦,而是提供家庭諮商、資源媒介等服務,嚴重者會安置孩子到機構,但就長遠來看,先各自生活面對自己的議題,日後再回歸也是好的)。

家暴為何需要其他人友善通報,因為孩子沒有比較過其他家庭,不知道有其他的選擇,會內化父母的視野與歸因,而單純地以為「不乖被打」就是應該的,自然不會產生「我的父母管教過頭了,我要向外求助」的概念。

孩子不是亞斯,而父母是亞斯卻不自覺,他的童年是悶悶不解

亞斯特質屬於發展障礙的一種,是遺傳的。現代教養很快地從孩子的反應發現「他不同於社會常態」,進而就醫評估怎麼教比較好,減輕父母的焦慮與壓力。也由於孩子的確診,使父母回頭審視自己是否也有亞斯特質,雖然不致影響生活,卻能解答他們成長中卡關的困惑。

遺傳是機率,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亞斯特質;比較困難的是,孩子不是亞斯,但父母是未自覺的亞斯。孩子可以適應、配合社會,乖乖地不惹麻煩,自然也「沒有問題」而「不被發現」。可是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刺激,他有情緒時需要安撫與教育、關係需要穩定交流與安全感,但在亞斯特質的情盲影響下,亞斯父母只能就事論事、解決生活問題,無法給予明確的情感互饋與教導(有時還否認感受的存在)。

父母為未自覺的亞斯人,孩子從小面對異於社會常態的生活標準,不知該相信什麼的學習混亂,令他跌跌撞撞,家裡理性與社會人情是明顯兩套不同的處世系統;可是他說不上來,只能歸因為自己笨、不夠理解所致(因為別人都可以很自然學會)。

孩子的經驗沒有家人附和(沒有客體關係的對照),他常被忽視、不被關注,經常「感受到孤獨」,也不懂父母奇特的理由與行事(因與社會共識相悖),對於自己的想法或情緒感到錯亂。這些感受無法形容,更難以當下表達/爭論,常處於自我懷疑。

這樣的孩子在發展過程裡是痛苦的,悶悶不解後甚至會有憂鬱症,但也說不上來到底怎麼了。

「卡珊德拉症候群」是指一方為亞斯,而伴侶始終在情感面得不到回應的隱形痛苦症狀,看來,也可以形容當父母是亞斯時,孩子無法言喻的得不到回應、沒安全感與自我懷疑。

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會稍微好轉,因為同儕關係與支持進來了,他們改從同儕間,學習過去未學到的情緒表達及社會價值觀。當孩子離家求生後,他接觸了更多不同的社群,體驗到自己的想法被傾聽、被認同和肯定,不舒服感被正視,也發現有些人跟自己一樣,他才開始對人生產生希望,身心狀況逐漸恢復,學習打點生活,與人更深刻的建立連結與關係。

父母雙方是亞斯,孩子無法反駁的精神痛苦

父母雙方剛好都是亞斯,兩人處世邏輯相同,即使夫妻吵架嚷嚷著離婚,也多像孩子爭吵而已,他們生活平淡,講求控制與秩序,只在固定領域活動。但因能遵循「職業角色」,導致外人看不出哪裡有差異。

只有同處的家人才知道,他們的情緒表達與應對很孩子氣,固執、突然暴怒、過度細節和自我中心(只專注於自己生活與想法,不顧慮他人),他們熱切地向孩子表達善意與何謂正確,但缺乏情緒同理與彈性,導致相處變成強迫和壓抑。

底下為這些孩子的心聲:(故事已改編)

「我的父母並不理解我長年告訴他們的,我對他們的包容與忍讓,還有很多對於家的想像我都不敢說,只為了減輕他們的壓力。但回到儲物嚴重的家,看著社經地位算高的媽媽,只要我回家就睡在地上(把床讓給我),總是表現出壓力很大但又努力想讓我舒服的樣子。」

「明明我們跑到親戚家打擾借住,父母晚上一點多跟早上八點都在大聲爭論,像個孩子。爸爸很兇的指正媽媽說『大條的不算是毛巾!小條幾公分內的才是。』」

「我不假思索地請媽媽『去開個車,讓我放個東西好嗎?』時,她自言自語「我聽不懂耶,是要把車子開走,還是要開車門呢?為什麼要開車子,好奇怪」,結果兩人都在指正對方的說詞。」

「父母總是不斷激怒我,對於我的情緒,他們都反應『好害怕跟你說話,你很可怕又愛生氣,知道嗎?』、『你的性格特別差,出去一定會遭遇問題的』、『真辛苦,我總是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奇特』。因為家中二比一的人口,感覺長期被霸凌接受他們的裁決,後來我去看精神科和長期諮商,他們還是嬉皮笑臉認為沒事。」

「父母兩方都是亞斯,只有我一個人感覺到不對勁,我在家族間或社交上常要幫他們收拾善後,卻不可能期待他們這樣同等的照顧我。而且當下無論我怎麼解釋情緒,他們都聽不懂……不斷浮現過去這類的精神痛苦。」

這類的故事很多,心理師也曾遇過一家三人可能都是亞斯,而最小未成年的孩子可能不是,所產生的互動結果。突然有一天,最小的孩子選擇和伴侶一同自殺。然而奇怪的是,悲傷輔導時家人都說彼此感情好,卻說不出最小的那位「過程經歷了些什麼」,即使在對方自殺後「也完全看不出過去哪裡奇怪」。他們既無法解釋孩子怎麼了,整件事也是一頭霧水。

這家人不能理解問題哪有不能解決的,只是孩子不跟他們講,平常也沒有打罵啊,就是莫名其妙地,人就走了,讓他們感覺受傷。

事後這家人鮮少悲傷反應,有時哭卻也答不出在哭什麼(只說得出是「想念」,但喚不出情緒事件),他們生活很快恢復例行,即使發現每個人會偷偷悲傷,會擔心再有家人莫名消失的焦慮,他們也覺得是個人的事,不需要諮商。自述相處無事又自覺親密的家庭,怎麼一點也無法解釋那孩子怎麼了,反而是孩子與伴侶(外人)較為親近呢?

當情緒需求沒有出口,又被不知名的阻礙所擋,且是親愛的父母帶著無辜、無知與天真的自然反應所擋,忽視孩子感受,問題解決就好。這些大大小小的情緒壓抑與困惑,可說是種「沒有人犯錯的隱形精神虐待」。結果越相處越折磨,沒有人支援,反駁也得不到答案,孩子感到孤寂,不能確定自己的感受到底是如何,才會失去希望。

當亞斯父母老了,孩子擔憂無法照顧他們一輩子

孩子若成功地長大(接近劫後餘生的感覺),自我概念也是搖搖晃晃的,好不容易離家獨立不受影響,在社群生活中建立自信與掌控感,一旦等父母老了,他要回家照顧兩老,就又再次感覺到莫名的威脅。

孩子心裡明白,父母想好好相處,但卻沒有能力,即使他直接表達期待跟憤怒,父母也不懂其意。相處模式自始不變,他只能改變自己。還沒有成家呢,他就已經覺得身負重任,要繼續照顧兩個大孩子,真不知如何面對這種處境的人生。

目前這類處境的孩子,以女性的反應較為明顯,國、高中時就會有莫名的憂鬱程度,找不到明確原因(常被誤以為是青春期叛逆所害,但並不是)。這可能與女性較敏感情緒,又慣於討好他人,從他人反應來確認「我是誰」的認同發展有關。

這類族群與成長經驗必須被說出來,有越多不同經驗的家庭故事,這些充滿疑惑的孩子才有資訊可以對照和解釋。這是沒有人犯錯的隱形壓力,別讓自己落入二選一(我錯或父母的錯)的陷阱裡,並重新思考自己的那些過去要怎麼安放。

過去已經過去,我們現在能選擇,要如何向前到未來。

這篇文章提醒相同處境的孩子,你不會是孤寂的,找到社群共同扶持,帶著痛苦前行,為自己活著,清楚確認與爭取自己的想望,力量與未來會浮現。

文章選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951


🥕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828

🥕蔡倩渼、洪善榛及洪珊如老師 三人小組線上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901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022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211

🥕 胡展誥老師一日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204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 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
 
(Photo by Steve Shreve on Unsplash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 <和諧方程式 - 深刻對話工作坊> 羅志仲老師

志仲老師的課程中往往沒有過多的華麗包裝,有的是實在真切的生命對談分享及對話脈絡傳授,如何幫自己在現實對話中找回真心誠意的對話初心,且看老師在工作坊的示範及引導。

疫情即將解封的時刻,讓自身的自我成長不因疫情而中斷,邀請你來現場工作坊體驗老師的魅力。

「和諧方程式-深刻對話工作坊」
講師:羅志仲
活動地點:台北市
時間:2021/8/28(六)-8/29(日),共兩天,9:00am-4:15p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828

溫馨小提醒,當您在「Accupass活動通」訂購票券後,請記得兩天內付款,否則系統會視為無效票,並將票券釋出給後續訂票的人唷。請訂購後記得至您填寫的聯絡信箱查看繳費單信息。

* 團報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 歡迎糾團一起參加 ~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一個媽媽來談話

By 洪珊如

她期待自己跟孩子都能有自信且快樂,不用討好別人,希望知道要怎麼教養孩子。

她說:「看到孩子就像看到小時候的自己,討厭~是當下升起的第一個看法」

我陪著媽媽探討小時候的自己,有了情緒的流動,和小時候的自己說說話之後,媽媽表示心裡感覺舒坦了些。
媽媽覺得孩子經常逃避事情,用親親抱抱來試探她,她也覺得孩子沒有自我,總是看別人臉色,這很辛苦,不希望孩子像以往的自己一樣⋯同時也提到孩子若是做好一點點,便會來問自己是不是很棒?

我問:『媽媽這時會稱讚她嗎?』

媽媽搖搖頭

我:『不稱讚的原因是什麼呢?』

她說:「應該做好的事有什麼好稱讚的!」

〔聽到這我看到了以往的自己,當時自己也認為-做好是應該的,沒做好就要處罰,這是理所當然〕

她說:「而且每次稱讚就尾巴翹的高高的,下次表現就不是這樣了」

我:『有曾經發生過的例子嗎?』

她說:「有一次掃地掃乾淨,我說,妳今天很棒地板掃得很乾淨,結果隔天就不是這樣子了」

我:『媽媽現在不稱讚孩子了,孩子都能夠掃得很乾淨是嗎?』

她說:「還是一樣有時候乾淨,有時候會不乾淨」

媽媽突然一愣,接著說:「這好像跟我有沒有稱讚她沒關係」

〔我知道媽媽看見了,但我還是繼續提出詢問及核對〕

我:『媽媽的意思是?』

她:「我了解了,她是想要我肯定她,不是說我表揚她就應該做的很完美,我對她要求太高了,我了解了。」

〔只是帶著好奇去探索的對話方式,總是帶著神奇的力量。從一開始媽媽的觀念(做好是應該的、稱讚會帶來反效果)到後來轉變成(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應該在她有好表現時肯定她的)。
如果我帶著想說服媽媽、改變媽媽的觀念,這樣的想法和她對話,那麼我們很可能會陷入彼此觀念的拉鋸戰,那情況有可能不歡而散或者我提供了不適合這位媽媽的建議。
如今我可以藉由好奇提問,協助來者找到自己的答案,這是這些年學習為自己帶來的新視野!〕
最後,我確認媽媽的感受。

我:『現在的感覺跟一開始有不同嗎?』

她:「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那麼在之後對女兒的相處跟教養上、媽媽有想到可以怎麼做是適合妳的嗎?』

她:「多誇獎她,我知道該怎麼做比較好了。」

於是我們的談話在這裏結束。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因此我若是給建議並不見得適合來對話的人,陪伴對方經由探索找到適合的方式,我喜歡這樣的感覺。〕


🥕蔡倩渼、洪善榛及洪珊如老師 三人小組線上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901

🥕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828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022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211

🥕 胡展誥老師一日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204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 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脆弱

關係中,沒有人喜歡爭吵,但卻難以避免爭吵。
電影「婚姻故事」中,經典的男女主角爭吵的那場景
曾經相愛而太了解對方弱點的兩人
每一句爭吵都踩著對方那曾經坦白的脆弱,招招致命
在衝突裡,我們學到了甚麼?

作者:陳雪

從前我最怕吵架,為了避免衝突,我會隱忍、討好、刻意回避情人間已經發生的問題,轉而退縮到自己的世界,把這些可能的衝突,變成消磨愛情、對關係幻滅的藉口。真的爆發爭吵時,我把聲音都埋進心理,一點一點地對對方失望,嘴上卻都不說,好像即使愛情推向盡頭,也不及我的自尊重要。

我總習慣在戀愛開始時,將對方的一切都想像成「美好」的,幾乎像是在「角色扮演」一樣,還不懂得如何愛人,如何與人相處的我,扮演著想像中「情人」的角色,兩人意見不同,或對某件事有不同的決定,最後我會主動退讓,心想著,我沒關係。

現在回想起來,那些隱忍、自以為的體諒、為了避免衝突的轉移,是我自己缺乏勇氣,我既缺乏勇敢表達意見的勇氣,也缺乏敢於面對衝突、並設法尋求溝通與解決之道的勇氣,甚至,最後在關係逐漸破裂時,我也沒有勇氣把自己心中所感受的說明,只是尋求另一段戀情做為出口,心想著「我就是這麼糟」。

那時,自信太低自尊太強,無法與他人相處,卻又害怕孤獨,「戀愛」成了我的救命丸,我總是在戀愛,即使許多時刻,我還不知道如何去愛,我只是投身進入另一段迷霧。

愛情發生問題了,我只想逃。

一個人為何與另一個人的相愛,是最神秘的事,這份神秘使墜入情網的戀人欣喜若狂,使得我們無暇思及兩人真實相處時可能會遭遇的種種碰撞,我們甚至根本對對方還一無所知,或者所知道的也不過就是在極短的時間裡所見所聞,從自己的心境裡所見的倒影。

衝突、爭執、意見不合,代表著這兩個人從愛的幻覺裡,真正進入真實的狀態了,你們的價值觀、生活習慣、對感情的看法,對未來的期待,甚至,看待彼此「目前與將來的關係」可能都有極大的差距。

爭吵不是愛情的殺手,而是對愛的提醒,愛情並不只是風花雪月,浪漫即可,當爭執出現,我們會見識到自己與所愛的人「另一種面貌」,有時甚至是可怕的,你沒想過他發起脾氣會是那麼兇,你也沒想到自己生氣起來,會變得如此刻薄,在某一瞬間你對愛情感到失望,「如果真的愛我,為何這樣指責我?」「或許是我不愛你了,不然,剛才為何有一瞬間,我甚至感到討厭你?」

我想,愛與喜歡最大的不同,就是,愛一個人時,你也可能對她產生負面的感受,某些部份的他你覺得並不總是「可愛」的,甚至,他的某些作為,你也覺得有待商榷,

愛情一開始是建立在彼此的喜愛之上,然而進入關係後,這份喜愛會開始加入其他元素,我們必須跨過某些「不喜歡」的時刻,進入理解,而不是急忙著把這份「不喜歡」的感受立即劃為「不愛了」「你不是我理想的對象」,除非涉及個人至為重大的價值,覺得只要觸犯就不可能為伴,否則,我想戀人們之間的差異,正好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窗口,我們透過對一個人具體的認識,理解,因親密相處得到的機會,方方面面地去認識一個人,感受他的美好、以及矛盾、軟弱、錯亂、以及尚未完全成熟的部份,也像鏡子一樣看到自己的這些,在一個愛的關係裡,戀人願意透過這些「負面」深刻觸摸對方的靈魂,探入對方不欲人知的脆弱,並設法透過理解而得知,相愛有時就是陪伴著彼此度過這些時刻。

與阿早相處的時光裡,我學習安靜下來看見自己,有許多時刻我都感到害怕,起初對於懷有如此複雜難解的過往的我,自己也無法全然理解,有很多時刻的衝突,是因為我太害怕被她看見我的軟弱與脆弱,有時我只是想要「贏」,我不想他看到我的問題,太長的時間裡我對愛情錯誤的理解,我不知道原來有人即使知道、看見了你的脆弱,發現你慣性逃避,知道你會為了保護自己說出傷人的話,她知道你種種「缺點」,會糾正、指出那些,但這並不意味著「不愛你」,我們花費了許多個日夜,曾經大聲地爭吵、辯論、甚至失控地互罵,那些我以往非逃走不可,覺得「太不堪」了的情況,在那些我們一人一個房間,氣憤得不想見到對方的深夜,我以為這份愛已經沒救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我們不適合」。

然而,後來我學會,立刻放下倔強,我會在無論如何失控的情緒中,靜下心來,主動去找他,去拉拉他的手(即使她氣得不想理我),我輕聲地對她說話(就算他不回答),即使我知道她還在氣頭上,我覺得我得把這話說出來,我還是要表達我依然愛她,才能安心去睡覺。

那些看似不甜蜜、不可愛的對話,起因都不是為了傷害,而是為了表達、理解,即使在那樣的惡聲裡,我也聽得出其中的善意。

阿早與我合好的方式是緩慢的,第二天我們鮮少交談,但她還是會做早餐,上班時,會傳一個「晚上吃什麼」之類生活性訊息,但我知道,這是他的方式,再給他一點時間,就會回到常態。我們知道,這些都是情緒,只是爭吵,不傷害愛情,我們會回到好的狀態裡。給自己與對方時間。

每一次的爭吵,都讓我發現自己的問題,與身上尚未痊癒的傷害,每一次的合好,都讓我看見愛情的堅韌並不是在那些甜蜜的時刻,而是你們如何度過難關。

「我看見你的脆弱,我不喜歡你某些習慣,你這樣那樣可能是錯誤的。」戀人為我們指出這些,並不是要讓我們傷心、難堪,這些都包含在愛之中,重要的是,發現了之後,如何繼續去愛,如何好好地愛。
我感受到自己慢慢變強,是在可以徹底看見自己的軟弱、自私、脆弱、恐懼之後,我不再設法去遮掩,不再害怕看見戀人眼中我自己的倒影,我願意靜下心來好好與她討論這些,我知道我還需要很多時間才有能力處理,但我們不放棄。

有那麼一天,你本以為所謂真正的自己是不可能為人真正所愛的,可是有那麼一天,你相信了這份愛,不僅僅是因為被好好地愛過,而且是因為你也開始去愛了。愛上不完美的對方,與不完美的自己。

選自《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

文章來源:陳雪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660030768

長耳兔官網: 


🥕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828

🥕蔡倩渼、洪善榛及洪珊如老師 三人小組線上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901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022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211

🥕 胡展誥老師一日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204

✅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 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 

(Photo by Hanna Morris on Unsplash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羅志仲老師進階工作坊


「就算外在無法選擇,內在永遠有選擇。」—羅志仲老師
有選擇,意味著得到內在的自由,也就是心的自由。而「自由」、「選擇」,卻又和「負責」密不可分。

然而,身陷在人生的課題的迷宮裡,往往看不到自己仍有選擇的路。志仲老師的引導,帶領夥伴從迷宮中,當站上更高的視角,就能看清楚自己卡在哪裡。在如何在「自由」、「選擇」與「負責」之中找到平衡。
 
志仲老師的進階課,也是人生的進階課,突破舊模式的窠臼,找到心的新路徑。

—- 【和諧方程式 – 深刻對話進階工作坊】—-
活動地點:台北市
講師:羅志仲
時間:2021/10/9(六)-10/11(一),9:00am-4:15pm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009

溫馨小提醒,當您在「Accupass活動通」訂購票券後,請記得兩天內付款,否則系統會視為無效票,並將票券釋出給後續訂票的人唷。請訂購後記得至您填寫的聯絡信箱查看繳費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