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謝謝你的雞婆

by 李崇義/Charles Lee

回台灣成立長耳兔至今,籌辦了不少的工作坊,我看到很多夥伴從中成長,很多人原本一個個眼神裡還充滿著困惑,在跟著長耳兔長期學習之後,幾年後漸漸成為穩定的力量,除了自身安定,家庭也開始轉變。

我也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不少夥伴在得到一些對話法門之後便覺得如獲至寶,開始急於想要幫助他人。

好幾年前我記得在一場工作坊裡,現場有位學員因為目睹自己的親人輕生而有了創傷,他在親人過世後也曾經陷入憂鬱,很長時間無法走出來。工作坊裡他看著老師在台上的示範而有了很大的觸動,坐在台下的他不斷地抽蓄、掉淚。

這位學員自己陳述了親人過世後的痛苦,都令在場的同儕們動容,不少人產生了憐憫之心。

下課期間,有位夥伴過去陪伴這位學員談話,試圖引導他能夠走出悲傷。

上課前,夥伴告訴老師:「我剛剛有幫忙XXX,讓他可以說說話,排解心裡的悲傷。老師,還有什麼我需要幫忙的嗎?」

老師厲色回應說:「你憑什麼去幫他?」

這位夥伴面色鐵青,不明所以。

夥伴課後轉述這個過程給我聽,我詢問道:「現場的老師這樣說,你受傷了嗎?」

「我受傷了。」明明好心想要幫助別人,怎麼會換來老師的這一句質問?

我不太認同老師回覆這位夥伴的話語,因為這是指責的姿態,不過,我能明白這位老師的用意。

當我們看見一個人有了悲傷,有了失落,我們是不是急著想要去「幫助別人」,讓他人別再悲傷、別再失落了呢?終歸到底,悲傷之人未必需要他人的幫忙,畢竟他沒有出口求助。

別人未求助,我們可以關心嗎?

可以的,適度地關心可以表達我們願意連結的善意,但過多的干預通常只是反映了我們無法接納自己的失落。

我曾經看過有一位學員在上課時連結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而有了大量的悲傷,她摀著臉逕自走向洗手間,期間一位夥伴見狀追上前去急著詢問她怎麼了。那位學員僅表示她需要自己一個人獨處一下。但夥伴不願放棄,還在洗手間外等候那個悲傷的學員。

不允許他人憤怒,不允許他人孤單、不允許他人悲傷,興許這是我們的慣性。在初學習的階段,我也經常覺察自己,看到別人落淚了,好像總該做些什麼才對,直到反覆地覺察、接納跟調適,我才明白,原來那些都是我的內在無法允許自己啊。

我經常在上課的時候遇到這樣的問題

「老師,你的課很棒,我希望我的老公也來上課,因為他很需要來聽這樣的課,改變他自己。」

這一類的問題我大概的回應都會先圍繞在「需求」上。這是妳的需要,還是妳老公的需要?老公是否曾經表達過他需要上課來改變自己呢?

對話的目標是能夠連結自己也靠近他人,倘若我們誤解他人的需求,把自己的需求解讀是別人的需要,我們就很難跟人在同一個平台上有交集了,這也是對話的誤區。

我明白許多人帶著熱情與積極的心態想要助人,但釐清需求是一個基本的關鍵。別要一股熱情被澆了冷水,頓時讓自己從拯救者陷入成受害者的角色,這樣就不美了。

適度表達關心,允許他人能夠悲傷與失落,同時覺察跟回應自己的內在,這是我們可以不斷練習的。莫要一廂情願地以為別人都需要我的幫助,否則有可能會換來一句

「謝謝你的雞婆!」


🥕李崇義老師線上聊心室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619

🥕李崇義老師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723

🥕李崇義老師對話練習-台北星光場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804

🥕李崇義老師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820

🥕謝姵穎老師線上講座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630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 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

(Photo by Antonino Visalli on Unsplash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