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是死的,怎麼帶走適合自己的學習不僅是需要有老師的引導,適度的開放自己也是重要的元素,邀請您細細品嘗Cammy對於課程的真心分享。
—
by Cammy
老師將『溝通』有系統的拆解為「停頓」、「傾聽」、「應對姿態」、「表達」、「對話」等五大部分,透過對話互動,練習傾聽、練習核對,體驗溝通互動當中的五種應對姿態。
我想,在溝通當中,如果可以多聽對方說說他的感覺,我或許會更了解對方。
在家庭生活中,偶爾跟父母有爭執、跟伴侶有爭執、或是跟孩子有爭執,往往是因為他堅持一件事,我堅持一件事,我想可能還有另外一個角度是包容這兩個,而我可不可以透過好奇與對話,用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
過程中如果對方有情緒,我只需要傾聽就好,並且我覺察自己,是否有評價?有感覺?我為我自己的情緒負責,他需要為他自己的情緒負責,這都是我們自己的生命功課。
在夥伴的提問,志仲老師說明『孝順』與『慈愛』那段,讓我對孝順有新的看見,原來,親情與伴侶關係之中,家人當然可以提出他的期待,然而對他的期待,我可以有我的評估,我需要做的是設定好我的界線,而界限並非死板的,而是可以有彈性的。我不需要全然滿足對方的期待,那不表示我不愛對方,我可以愛對方,但不一定要孝順。對許多人來說,孝順可能是一個規條,而孝順不等於愛。
老師帶領的「貴人冥想」,實在體驗好深刻。每一位生命中出現的人,在冥想中鮮明現前,當中挑一位貴人,對他訴說我的感謝,我熱淚盈匡,滿滿的感動像湧泉般從胸口衝上喉頭哽咽。
回頭看過去,生命走到此刻,真的滿滿的恩典,有太多的貴人,在過去來不及或沒機會,好好的感謝,透過冥想,更可以一致性的表達。
我喜歡,我也願意在未來的生活中,多多的練習。
從志仲老師的家庭雕塑中,看見四種應對姿態的變換,讓我有好多的反省,我們原來是這樣的方式溝通、過生活。
當孩子出現一些溝通上的指責,或是浮躁過動⋯⋯等等狀況,都要回來檢視我們父母本身,日常中是如何應對孩子?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605李崇義老師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723陳志恆 & 胡展誥聯合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508洪善榛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書會vs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518陳雪如老師《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讀書會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629 其他場次報名連結請參考粉絲頁置頂文章。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PS: 團體報名另有優惠,請私訊長耳兔。
(Photo by Ivan Aleksic on 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