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李崇建老師工作坊 新竹/台中場

親愛的夥伴們 午安,

阿建老師工作坊,此刻開放報名!!

話不用多說,快看好地點及日期,手刀報名去!

「從自我成長到生活運用-薩提爾模式導入」工作坊-新竹場
講師:李崇建
時間:2021/3/12(五)-3/14(日) 9:00am~5:00pm
地點:新竹市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12

「從自我成長到生活運用-薩提爾模式導入」-李崇建老師工作坊-台中場
活動地點:台中市
時間:2021/4/9(五)-4/11(日),共三天,9:00am-5:00pm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409

溫馨小提醒,當您在「Accupass活動通」訂購票券後,請記得兩天內付款,否則系統會視為無效票,並將票券釋出給後續訂票的人唷。請訂購後記得至您填寫的聯絡信箱查看繳費單信息。

提醒您:報名完成之後不能更換場次。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 李崇建老師工作坊 新竹/台中場

§ 李崇建老師「從自我成長到生活運用-從薩提爾模式導入」工作坊 §

各位兔夥伴,大家期待新竹及中部場次要開課囉!

請確認好網路是否暢通、app是否已更新過、是否已先加入accupass會員

邀請左右鄰居、親朋好友同時記得設定好鬧鐘

明日中午12:00開放報名
明日中午12:00開放報名

「從自我成長到生活運用-薩提爾模式導入」-李崇建老師工作坊-新竹場
活動地點:新竹市
時間:2021/3/12(五)-3/14(日),共三天,9:00am-5:00pm

「從自我成長到生活運用-薩提爾模式導入」-李崇建老師工作坊-台中場
活動地點:台中市
時間:2021/4/9(五)-4/11(日),共三天,9:00am-5:00pm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公告]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www.accupass.com

*提醒您:報名完成之後不能更換場次。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文章分享】-說話比較直,錯了嗎?學習對人體貼又不失真誠的說話方式

作者: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我常應邀在教師研習中,與各級學校的老師們談如何與家長有效溝通,也就是「親師溝通」。親師在孩子的教育或教養上,應該是合作關係,而非敵對。然而,卻常因為溝通表達的不適切,釀成誤解,最後悲劇收場。

說話太直接,好心被雷親?

前一陣子,有位老師在研習中分享:「我終於明白,如果要有效溝通,就不能太真誠!」我不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這是老師們的內心話,帶著委屈與無力的;顯見在與家長互動時,吃了不少虧、吞了不少淚。

「如果太真誠,就會不小心說出真心話,講話太直接,原來也不行!」換句話說,有不少人打從心底認為,「有話直說」是一種真誠的表現。那是一份善意,更是自己的本分,希望透過直接點出孩子或家長的問題,提醒改善。然而,招來的卻是對方的反感。

類似現象在組織管理中也常見。主管直接指出員工的缺失,要求改進,本意是期待員工知錯能改,常是恨鐵不成鋼;沒想到,員工卻禁不起責難,不但沒改善,背地裡到處說主管壞話,令主管感嘆「好心被雷親」。

於是,有企業主管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連一句重話都不能講」。

你沒有做錯,但卻沒有效果

很久以前,有位母親告訴我,她感到很心寒。

有次接到老師電話,老師說,孩子曾形容自己的母親很難相處,不喜歡媽媽。繼續追問才知道,孩子告訴老師,媽媽總是管東管西,愛數落、愛挑剔,講話很傷人。

「原來,我在孩子的心中,是這樣的形象呀!」這母親對孩子的大小事,親力親為、盡心盡力,不論是學習或生活常規,勤教嚴管;卻換來孩子的負面感受,內心委屈不已。

我問:「孩子說妳管很多,總是批評、數落,是真的嗎?」

「也沒錯啦!可是,孩子犯錯我能不管嗎?我只不過是直接地點出孩子做錯了什麼,要求他改善罷了!我如此用心,難道做錯了嗎?」

為了知道更多,我請她舉出生活實例,當孩子犯錯需要被糾正時,她究竟是如何表達的。聽完後我說:「妳沒有錯,而且,我能感受到,妳對孩子滿滿的愛!於是,愛之深、責之切吧!」

母親點點頭,我繼續說:「然而,對青少年而言,卻是無效的!」

看見行為背後的善意

在人際溝通中,追求效果是比證明對錯還重要的。於是我問:

「妳這麼對孩子說,目的是什麼?」

「我希望他知錯能改,不要一錯再錯,要我一再提醒。」

「如果,孩子可以做到,妳說的那樣,有什麼好處呢?」

「未來,他才會是個有規矩、有教養的人,而我也能夠比較放心,這樣我就盡到當父母的本分了。」

「我明白了!妳期待孩子能長成一個成熟懂事的人,而如此,妳會知道自己是個盡責的母親。我很好奇,是什麼讓妳願意如此盡責呢?」

「因為,他是我的孩子,我愛他,我是為他好呀!」

「那麼,孩子感受到妳的愛了嗎?」

「我……我不知道,應該沒有吧!」

「如果,今天有其他的表達方式,可以達到改善孩子行為的效果,同時,讓孩子感受到妳的愛,妳願意嘗試嗎?」

這母親用力地點點頭。於是,我與她分享,同樣的意思,可以用「正向聚焦」的話語來傳達,帶給孩子成長與改變的力量;而過去「負向聚焦」的說話方式,即使直接了當,但孩子聽了不舒服,便會心生對抗、拒絕改變。

這母親聽明白了,說她願意試試新的溝通方式。

依然真誠,只是換個體貼的說話方式

當這位母親向我訴苦時,我可以選擇直白地說出她做錯了什麼,要求她改。但我知道這麼做,只會讓她感到更無力,因為,她本身就處在沮喪與挫敗之中。

我選擇先肯定她這麼做的正向意圖,看見她的努力與對孩子的愛,讓她感受到被理解,而知道:「我沒有做錯,只是方法需要調整」。於是,接下來,她會更願意接受我分享的建議。

我沒有直接說出她的問題,代表我不夠真誠嗎?不,我依然真誠——我很想幫助她,更希望她能夠脫困;只是,我得尋求更有效的表達方式,能讓對方感受到力量。因此,我不只真誠,更帶有一份體貼。

所謂體貼,就是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盡可能貼近並關注他人的內在感受。背後思考的是:「當我這麼說,對方感受到的是壓力,還是動力?」起心動念仍是想幫助對方,當然不失真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話能感人、亦能傷人

說話是門藝術,有時候甚至得字斟句酌。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面前的人,此刻的心理狀態如何?他是否有力量去承受那赤裸裸的指責與批評?或者,他其實處在匱乏無力的狀態,內心已經傷痕累累,需要的是更多理解與鼓勵?

如果我們願意在說話時,除了真誠,也多一份體貼,多幫對方想一想,說出的話語,究竟是「帶給對方力量」,還是「拿走對方的力量」,這時,你會選擇婉轉且不失善意的表達方式。

要對他人有影響力,話語通常要能帶給他人力量。當一個人越能感受到被充分理解,而且擁有正面的自我價值,他越願意向對方敞開心胸,越能接受對方的意見或觀點,有效溝通就此發生。

(本文撰寫於2021年1月13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文章出處: https://reurl.cc/MZZak3


🥕陳志恆老師《正向聚焦》讀書會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420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03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2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0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7

🥕成蒂老師工作坊-進階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526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Telegram: https://t.me/lopwilldo

(Photo by Harli Marten on Unsplash)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正向聚焦》讀書會-陳志恆老師

【正向介入,也可以不棄守規範】

by 陳志恆心理師
 
上週與海外的家長有一場線上講座,才知道,因為疫情的關係,國外的孩子無法出門上學;家人之間長時間相處,難免有摩擦,相當辛苦。
 
有位家長問到,女兒在電腦前做遠端學習時,偶而會偷偷連線去其他網站,而沒有專心在課堂上。該如何透過正向聚焦與孩子討論這件事呢?

「誰能在3C面前不分心呢?」

我們得先理解,孩子會分心,是正常的。當然,該要求的事,還是得要求。那麼,如何以「正向聚焦」介入這個問題行為呢?

*
找個適當的時機,與孩子開啟討論:
 
「孩子,我可以和你聊聊嗎?」(找對時機)
 
「最近,我有幾次觀察到,你在線上學習時,會分心去逛其他網站,或者觀看影片。我們之前有約定,上課時要專注,不能逛瀏覽其他網頁或做別的事,你還記得吧?」(客觀描述、重申規範)
  
「這令我有些擔心,我希望你可以在上課時,保持專注。」(表達感受與期待)
 
「我知道,上課會感到枯燥乏味,難免想要去看其他網頁。你其實也不想分心,而是在排解無聊,是嗎?」(關注正向意圖)
 
「同時我也發現,你不是每次都是這樣子的。很多時候,你可以整堂課下來,全神貫注,沒有分心做其他事。我知道,你很努力在控制自己不要分心;我有看到你的努力,這很不簡單呀!」(關注亮點)
 
「我很好奇,當時你是怎麼做到能長時間不分心?如何做到自我控制的呢?你願意想一想,並和我分享嗎?」(師法過去)
 
*
以正向聚焦的方式與孩子討論問題行為,歸納而言有六個步驟:
 
(一)#找對時機:在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討論。
(二)#客觀描述:不誇大事實也不迴避問題。
(三)#負責任的情緒表達:在充分安頓好自己情緒後,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正向解讀:說出孩子問題行為的可能正向意圖,表達對孩子困境的理解。
(五)#關注亮點:找到過去那些「有做到、做得到」或「沒做到,但沒那麼糟」的時刻。
(六)#師法過去:從過去成功經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資源。
 
在這裡要強調的是,「正向聚焦」絕對不是棄守規範,只看孩子好的,無視孩子的犯錯。反而,我們更要和孩子事先做好約定,並讓孩子知道,遵守規範能獲得什麼,違反規範則要承擔什麼自然後果。
 
*
回答完後,提問的家長恍然大悟,很後悔沒有把我的回應示範給錄音下來。沒關係,我就記錄在這裡。這是個珍貴的提問,讓大家都有學習的機會。
 
你也想親自體會正向聚焦的力量嗎?
你也想將正向聚焦使用得更到位嗎?
 
你需要更多的實做與討論。好消息是,我與 「長耳兔心靈維度」合作,今年4-5月將於台北開辦「#正向聚焦讀書會」,每週一次,連續五週,深度練功。
 
#手刀報名https://bit.ly/3oFLKwB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菜菜子日常】鬼滅之刃


by 高麗菜菜子

我家的擺設,充分反映小學生流行現況。

之前放眼望去,滿坑滿谷的「角落生物」,這幾個我總是搞不清楚誰是誰,胖嘟嘟的生物挺可愛的。
過一陣子角落生物被小學生打入冷宮。取而代之,全部都是「鬼滅之刃」。

比背課文還熟,兩個孩子信手捻來,就可以背出鬼滅裡的人物,他們擅長甚麼呼吸,是甚麼弦之幾的。全部是同學之間口耳相傳聽來的。實在太讚嘆,這樣就背的滾瓜爛熟,我腦中突然浮現努力教課的老師,在角落哭泣的畫面。

有時候,想要參與一下他們的話題,好奇翻翻牌卡問他們:「這是誰啊?他的絕招是啥?」,女兒回答我幾題之後,她提議了一個方法

「媽媽,這樣從頭跟妳解釋,太累了」,她嘆了一口氣….「還是我們一起看影片?」
聽起來似乎是個好主意。

我打開了電腦一查,影片分級有點模糊,有平台顯示甚至標示「16+」,也就是說,我家兩姊弟都還不能看。

「吼唷! 沒關係啦!!  可以啦,班上同學都看了。」女兒慫恿著我

此時,菜菜子做了一個不良示範,我讓他們看了影片。
看的時候蠻開心的,全家看得很過癮。但報應很快就來了。

當天半夜,我被發抖的女兒搖醒。

「媽媽,我在害怕….」,她不停的發抖,貼在我手臂上的胸膛,我可以感受它的咚咚咚咚的跳動。

我緊抱住了她:「害怕沒關係,媽媽陪妳。」

但,她的害怕整個排山倒海,我雖然不斷的用擁抱、語言,但她似乎聽不進去,依然抖個不停。

此時,我忽然想起了去年長耳兔課程,陳志恆老師教的NLP。
NLP是甚麼呢?  朋友們可以谷歌一下陳志恆老師囉,老師解釋的比菜菜子清楚。

我把燈開亮一點。請女兒先跟著我一起想像。

「妳現在想著妳剛剛最怕的畫面。」這對此時的她一點也不難,她根本整個人都陷在那個畫面裡。

「然後,我們一起把手伸出來,碰到這個畫面囉!!  然後,伸出兩根手指頭。把這個畫面縮小…..縮小……,然後移動到角落去。」

她舉起手,跟我一起在空中筆畫、筆畫。

「嗯,然後呢……妳有聽見影片恐怖的聲音嗎?」
「有!」

「那,這裡有顆音量鈕,我們把它轉轉…….轉小聲一點。」

「媽媽,音量鈕是甚麼?  為甚麼是用轉的? 不是用按的嗎??」

(OhOh…   我忘了這個世代的差異……….)

「對,用按的,按到小聲小聲,一直到沒聲音……..」

帶領她做些動作的同時,她的發抖也同時消失。

「妳現在覺得好一點了嗎??」
「嗯嗯,好多了。」

這時,我再一次堅定的跟她說:「妳如果還會再害怕,也沒關係,我會一直陪妳。」

她點點頭,還是抓著我的手臂,跟著我的引導一起呼吸。吸氣…..感覺空氣在鼻子裡,有點涼涼的。呼氣,感覺熱熱的。
這樣反覆還不到十次的專注呼吸,她睡了。

雖然是不同派別的方法,但合在一起,還真是好用。
把彼此都拉回「心靈容納之窗」之內,對話才能聽得進對方的心裡。

感謝志恆老師!!  也感謝菜菜子本人有學習跟運用,但是!  同時內心請自己去罰站面壁十分鐘。

影片有分級,爸媽請遵守唷!!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03

🥕李崇義老師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23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2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0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7

🥕陳志恆老師《正向聚焦》讀書會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420

🥕成蒂老師工作坊-進階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526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Telegram: https://t.me/lopwilldo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我們之間」-薩提爾模式「進階」工作坊

「關係」,是人、事、物之間的關聯。

當我,遇見另一個人,變成了我們。我們在彼此心裡種下期待幸福的種子。原以為這顆種子的成長,只是我跟你之間,卻慢慢發現,我從我的家庭而來、你從另一個生長背景而長成了現在的你,關係不是你我,而加入了你我的家庭,以及你我的成長故事,這些差異,成就的可能是愛,也可能是礙。

如何將礙,轉變為愛。滋養灌溉關係中的種子,讓它茁壯,朝向期待幸福的路上前進。

歡迎對探索原生家庭、關係互動、與自我成長有興趣的夥伴,一起來參與這認識自我、也認識關係的過程。

*本課程為進階工作坊,報名時需經長耳兔審核後才可順利進入完成繳費報名。

「我們之間」- 薩提爾模式「進階」工作坊 – 台北場  
講師:成蒂老師
時間:2021/5/26(三) ~ 5/28(五)     9:30am-4:45pm  
地點:台北市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52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我們之間」-薩提爾模式「進階」工作坊

成蒂老師說:「親密關係不僅僅是柴米油鹽,而是人生中最好的機會,去遇見自己和對方真實的自我,滿足彼此內在深處最核心的渴望,它會激發一個人最脆弱的部分,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和最可以療傷的地方。」

親密關係是許多人一生中重要的課題,但它並不容易,常常讓人感受到挫折,要怎麼從「你」和「我」發展成「我們」這是薩提爾女士認為當兩人相遇時的重要任務,亦是兩個個體成為「我們」的歷程。

長耳兔首次邀請到瑪麗亞.葛莫利(Maria Gomori)老師在台灣與大陸工作中最得力同事「成蒂老師」,替長期困在關係中痛苦及焦慮不安的學員在工作坊現場解惑。

敬邀您一起
重寫過往軌跡
拾起自身資源
共築美好夢想

活動地點:台北市
講師:成蒂 老師
時間:2021/5/26(三) ~ 2021/5/28(五)     9:30am-4:45pm

*本課程為進階工作坊,報名時需經長耳兔審核後才可順利進入完成繳費報名。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公告]
*長耳兔的票券,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如下:www.accupass.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文章分享】-代代相傳

踏入薩提爾的學習旅程後,小編漸漸地從大光圈的個人清晰成影漸漸地看見我與父母小光圈中的家庭動力影像,要把光圈拉到更小更遠看到祖父母的圖像,更是需要更多的自身覺察與耐心。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我以為我是複製爸媽的思考及行為模式,是來自於不自覺的代代傳承…


By 嚴霆

2020年11月28日,陰雨天。

今天中午,我與父親在家吃麥當勞。聽到電視裡面說到了阿根廷球王馬拉杜納逝世的消息。父親習慣性地開始說起陳年往事。知識淵博的他,貌似很想告訴對於體育賽事不太熱衷的我,馬拉杜納的球王之路。

他說,那陣子他剛好從英國讀完碩士回到台灣。1982年,由於阿根廷進犯了英國的海外領土—福克蘭群島,於是英國就在福克蘭群島跟阿根廷打了一場仗,這也就是舉世聞名的福克蘭戰役。英國前後只花了七十多日,就將軍隊千里迢迢地送到了地球彼岸,擊敗阿根廷,收復海外失土。

隨之而來的,則是數年後的另一場足壇大戰—1986年墨西哥世足賽。在準決賽裡,阿根廷對上英格蘭。球王馬拉杜納曾在這次激戰中,帶著球一口氣連過五人,成功射門。

話鋒一轉,父親說,當時僅三十歲、從英國取得電機碩士學位的他,一聽說福克蘭戰役在即,便提筆寫了一封長信,寄到位於倫敦唐寧街10號的英國首相官邸。信的內容,則是提供當時的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由父親親自為英軍參與福克蘭戰役所規劃的戰略佈局。

沒多久,遠從地球的彼岸傳來了回聲。柴契爾夫人親筆回信,感謝父親的熱心獻策。父親嚼著麥香魚堡,眉飛色舞的樣子,大概像是諸葛孔明跟劉備談著隴中對一樣得意洋洋。

我心想,要是我能得到這般殊榮,應該會回家大肆宣揚才是。但是,一旦被問到有沒有跟爺爺分享過這件事,父親臉色一沉:「沒有,這個 都是我自己的事,沒有跟他講過。」

shutterstock_305013731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鏡頭拉到1937年的上海。當時,我的爺爺正在上海讀大學,不確定他是讀中文還是歷史,只確定是文科生。我以為爺爺是文弱書生,不過聽父親說,爺爺年輕時還在丹陽縣運會拿過田徑冠軍。

 

二戰爆發後,知曉家鄉被日軍佔領的他,悲憤異常。隨即坐火車回到故鄉丹陽。進城門的時候,有倆日本軍官站在門口。外地回來的人要列隊先向他們鞠躬,才能進城市。

據爺爺描述,他當作沒看見那倆日本人,逕自直往城門奔去。其中一個日本軍官硬是伸手把爺爺拖住,不讓他過。於是爺爺就出拳暴打他們兩人,一路打到他們其中一人撿起遭到痛毆後掉在地上的步槍,用槍托往爺爺身上招呼,霎時間,都止不住這場激烈的打鬥(沒開槍的原因不明;幸好沒開槍,不然就沒有我了)。

(註:忘了說,我在學習NLP以前脾氣也是如此,堪稱家族遺傳。)

估計是不想殃及家人,爺爺在丹陽城裡到處躲藏,隔了幾天才回到家。不知道曾祖父是否覺得這樣脾氣火爆的兒子,實在難以管教、抑或是真心希望兒子從軍報國。翌日,爺爺就坐了火車,投了黃埔軍校。從一名大學文科生,正式成為一名抗戰軍人。

我想,當時爺爺心中對於文史的學海浩瀚,仍懷抱著希冀盼望,但是放眼所及,卻是國破家亡的無可奈何。看似是斷然地投筆從戎,然而當時此中糾結,怕是免不了的。爺爺退伍之後在公家機關任職,退休之後,還到法國鑽研紅學,取得巴黎大學的中文博士學位。

擅長書法的他,年輕時多次舉辦書畫展,甚至長期為名譟一時的畫家們ODM代工題字,其書法功力蒼勁深厚,可見一斑(這其中令我不解的是,身懷絕技的他,為何總是為他人做嫁?稍後我們會談「信念」這回事)。

據兒時印象,爺爺是對於任何事物要求都很高的人。吃飯要吃好的、穿要穿好的,不只是寵孫時出手闊綽,平時生活起居亦然。律己甚嚴的他,每天下午都會固定穿上成套的運動服,堅持梳起整齊的油頭才會出門散步。

鮮少聽過爺爺稱讚誰,多半是針砭時事居多。至於爺爺對於父親的相處態度,也多是以命令口吻、內容以表達要求居多。

就在前幾天,身為培訓講師的我,接獲了一間「做辦公室跟窗戶的軟體公司」聯繫,希望我為他們做NLP相關的培訓。我覺得非常榮幸,但是卻在吃飯時,決計對此事隻字不提。

父親不願意與他的父親分享,自己有榮幸能與英國首相魚雁往返。那時,他三十歲。而此刻的我,也是三十歲。此刻,吃著雙層牛肉吉事堡的我,像被雷打到一樣。驚覺好似有一種神秘的集體潛意識,流淌在我嚴家三代(甚至更久)的靈魂裡。

爺爺與父親的關係、我與我父親的關係,就好像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代代傳承,至死不渝。

爺爺與父親相處的時光我並未參與太多,我六歲時爺爺便去世了。從小到大,父親對我照顧無微不至,也讓我在物質生活上比起同學,堪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但是我從未感覺父親曾經認同過我的努力與成果。

shutterstock_1504135310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的文章在小學六年裡上過四次校刊,父親說我的文章多經過母親的建議修改,所以都算是造假。還曾說我的文章都是因為拍老師馬屁,才能上校刊。小學被同學絆倒摔在地上。父親告訴我,一定是我素行不良才會遭此橫禍。

大二時因感情失利,心情低落影響課業,以致成績告急。期中預警通知書寄到家裡,父親叫我把統計課本帶回家裡。他拿起了我的統計課本端詳一下:

這些書本側面泛黑的痕跡,是前次考試的範圍,你讀了書所以考了60分,但是後面的書是白的,顯示你根本沒有讀書,根本是懶散地浪費時間。

大三的時候,參加了校內的藝文比賽,我得到新詩組冠軍、散文組第三名。當時的我,也絲毫沒有想與父親分享喜悅的念頭。(料想著與他分享之後,大概又有一頓排頭吃。或許他會質問我,寫出這種爛東西還敢拿出來丟人現眼,嚴霆你到底還要不要臉?)

父親曾說,他小學時曾經參加台北市的書法比賽。參賽當時可以寫兩張作品,將較好的那幅送出參賽,另一幅可以帶回家。父親把略為遜色的那幅字帶回家後,身為(火爆的)書法家與文學博士的爺爺,餘光瞄了一眼,拋下一句:「寫得什麼鬼字。」豈料,參賽成績公佈,父親的作品是當屆冠軍。當時的他,年僅小學五年級。推想當時父親帶回家的作品,其程度當能吊打許多一流好手才是。

心理學大師榮格醫師曾有一項舉世聞名的理論,稱為「集體潛意識」(在國家、民族、家庭中代代相傳;並非被遺忘、而是從未被意識到;深具影響力的意識)。沈思良久的我,把這發生在我家、複雜的「家族潛意識」模型捋一捋,大致如下:

  • 父親,自認才能過人、堅持用自己的價值觀與高標準看待兒子,並從未認為兒子表現值得嘉許,抑或高過自己。
  • 兒子自認才華過人,卻難以得到父親的正面評價。
  • 兒子為了得到父親的肯定而努力,卻無法得償所望,因此更加努力。更加努力,以換得更多的失落。
  • 兒子學會了在形式上,放棄與父親溝通;潛意識並未放棄得到父親的肯定。
  • 兒子的身心不合一造成了心智的內在耗損。
  • 心智耗損的兒子,後來終成了父親。

於是乎「努力,卻換來失落;自卑而糾結的負面意識」代代相傳;這些實當被即刻瓦解負面情緒、習慣、信念,像是無窮無盡的迴圈,互為因果,又牢不可破,把我們家(至少)三代人困在其中,不明所以,難以自拔。

shutterstock_78257179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NLP中的P(Programming)直翻叫做「編碼」,簡單來說,就是運作我們一切內在意識的信念、價值觀、與主觀感受。世上一切外在「結果」,若皆是「信念」所造的產物,我們的身體,則是「證明內在信念」的工具。換言之,人身只是承裝著「信念」的一個軀殼,而信念、價值觀亦是一個人的真正意識的主體。

我們常常看見那些生活哀苦的人,鮮少能吐露正面積極的言語,多以消極負面的話語居多。反之,我所熟識的企業家,縱使創業時期篳路藍縷,發展過程也不時暴起暴落,我卻從未聽到他們說出「錢很難賺」這句話。更常聽到的,是他們曾經克服了什麼困難、或即將解決什麼難題。

哪怕只是自說自話,亦都會加重信念的強度,互為因果。然後,將自己的信念,代代相傳下去。「成功地察覺究竟是什麼信念,運行著自己的意識與軀殼」,則需要請你好好沈澱一番。具體的作法,則是時不時地自問自答。

為了讓我們的血液裡頭留下好的信念,移除不必要或不合時宜的信念,去蕪存菁,以下請大家有空思考這5個問題:

  1. 你如何看待你的父母?
  2. 你的父母如何看待他們的父母?
  3. 觀察一下,其中有什麼共通點嗎?
  4. 這些共通點中,哪些常令你能量滿滿,而你卻鮮少察覺?
  5. 這些共通點中,哪些常令你能量低下,卻不知其原因?

深思這些問題,有助於找出那些貫徹在你家庭、或家族中的信念。當你有意識地,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察覺到這些信念的人,這些信念與價值觀中較為優異的部分,將得以延伸、而較為負面的信念,也有機會就此煙消雲散,到你為止,並且到此為止。

願看完這篇文章的你,能讓「帶有能量的信念」,注入你家族的血液與基因裡,生生不息、與之長存。喔對了,至於什麼才是「正確的信念」?而什麼又是「負面的信念」呢?

沒有人可以限制你或糾正你(我又不是你爸),你說的算!

文章選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4351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03

🥕李崇義老師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23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2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0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7

🥕陳志恆老師《正向聚焦》讀書會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420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Telegram: https://t.me/lopwilldo

(Photo by Rod Long on Unsplash)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台中場

「人們因相似而聯結,因相異而成長」,這是薩提爾女士的信念。
但「相異」,卻也是親密關係的絆腳石。
如何將彼此的相異化為成長的助力? 這是伴侶關係間,通往對方內在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與孩子之間、與伴侶之間,甚至與自己之間,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桂芳老師的溫柔將帶出無比力量,帶領夥伴用全新的視角看待問題。

「活在愛中的秘訣 – 運用薩提爾模式增進親密關係」工作坊
活動地點:台中市
時間:2021/2/27(六) – 2021/3/1(一),共三天,9:00-16:15(課後練習時間最晚到17:30)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27

溫馨小提醒,當您在「Accupass活動通」訂購票券後,請記得兩天內付款,否則系統會視為無效票,並將票券釋出給後續訂票的人唷。請訂購後記得至您填寫的聯絡信箱查看繳費單信息。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文章分享】-同理對話小技巧


By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關係的修復,最重要的是雙方都要有「意願」,而意願往往與內在的情緒有關。

讓雙方持續衝突的原因,表面上是互動的方式,但實際上則是內心的「奇檬子」。

可是在親子衝突中,我常看到父母親雖然想要修復關係,但往往只是用自己慣用的方式,然而當孩子沒有給出父母親所期待的回應時,爸媽可能覺得挫折、失落,也可能會生氣,結果這些負面情緒很可能又會造成雙方的衝突。
想要跟孩子(或伴侶)修復關係,在對話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這三個原則:
負面的評價經常會讓人覺得受傷,對於修復關係當然沒有幫助;過多正向的評價也可能讓對方覺得你在討好他(而這也不是你原本的模式)。另外,當你進行評價的時候,會讓對方覺得你好像站在比他還要高的位置來說三道四。
過於理性的分析,經常讓人感受不到你的關心與溫度,而且當你分析過了頭,可能又會把「誰對誰錯」加進來,讓對方失去與你談話的意願。
雖然很多人認為要幫助對方,就要幫她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建議。不過,有些問題其實解決不了,而對方也知道這一點。
不管你給的建議是不是有效,有時候會讓對方覺得你好像站在一個比較厲害的位置,有時候或許對方也試過你說的方式(但無效),又或者當對方不想接收你的建議時,也會讓氣氛有些尷尬。
不論問題是否能解決,其實我們可以做的不是給建議,而是讓對方長出面對問題的勇氣和意願。這時候最好的方式是傾聽、並且同理對方的情緒。
這時候,我們可以試著派上同理心的說話技巧:
「我猜(覺得)你應該___(情緒),因為(我發現)___(事件)」
舉例:
❤我猜你應該很難過,因為你被誤會了。
❤我想你一定很欣慰,因為家人都知道你是那麼努力。
❤我猜你或許蠻失落,因為大家都沒有看到你的用心。
❤你很挫折對嗎?明明很認真準備,卻沒有獲得期待的成績。
如果你正想要與某個重要他人修復關係,不妨把這些原則放進您的溝通與互動過程中。
祝福您!

                                           
一場優質深刻的對話,仰賴著對話者主動且關愛眼前人的真誠心,邀請有心者加入崇義老師的對話練習學習行列。

文章選自: https://www.facebook.com/npchcg1/posts/3400007840128643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03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2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0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7

🥕陳志恆老師《正向聚焦》讀書會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420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Telegram: https://t.me/lopwill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