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留佩萱博士文章分享】-2020年,謝謝你教我如何當個人類

在歲末年終亦是溫暖的此刻,小編祝福各位擁有一份繽紛感恩安穩的內在能回應今年全球環境的不安穩。

By 留佩萱博士

九月多,美國西岸三州發生多起森林大火,加上強風把煙吹過來,我居住區域的空氣品質到達危險程度,有一個禮拜多的時間,我無法開窗、無法出門,讓每天習慣出門慢跑和散步的我身體非常不適應。「我現在真的是完全、完全無法出門。」電話中我跟朋友說,說完,我們兩個開始大笑。

疫情帶給這個世界許多失落與哀傷、我們熟悉的那個世界消失了、過往生活型態不見了,疫情中我們見證了許多荒謬和令人憤怒的事情,我們感到悲傷、無助、氣憤、焦慮、恐懼。但是還好,我們還有幽默,還有笑的能力。

對我來說,二○二○是學習失去的一年,過去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一件一件被拿走:正常工作型態、社交人際關係樣貌、可以安心地出門到不同地方、和人實際見面…等等,全部都消失了,我沒想到,原來有一天新鮮空氣也會消失。「Universe可能覺得,你們這群不知感恩的人類,我再把新鮮空氣拿走,看你們知不知道要感激!」我笑著說。「那下一個拿走的會是什麼呢,是水嗎?電嗎?」朋友在電話中笑著回應。

然後,兩個多禮拜後的某天傍晚,停電了。

當時我坐在沙發上讀著書,我頭頂上的閱讀燈和家中其他燈熄掉了。「噢!停電!」我想到公寓大樓幾天前發了通知,好像說今天晚上六點到半夜十二點要施工會停電。我看到通知單內心的解讀是:應該是這段期間因為施工,所以可能偶爾會跳電一下之類的,不太可能從六點停電到半夜吧?結果六點一到,準時停電。

我看著窗外,再一個小時天就會黑了,手中的書很精采我想繼續讀下去,所以我坐在地上倚靠著窗戶,用日光再讀個幾頁,直到天色越來越昏暗,然後我想著:在黑暗中,沒電沒網路,我要幹嘛?

於是,我坐在沙發上,什麼都沒做,就這樣坐著、坐著,天色越來越暗。

這似乎是今年疫情爆發後,我第一次讓自己的大腦和身體都停下來,什麼都不做。

當Surge Capacity用完了

前陣子讀到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科學記者,她訪談了幾位心理學家談論面對疫情的心理狀態。其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安‧馬斯頓 (Ann Masten)解釋,當災難發生後,我們身體會進入壓力反應,讓我們有更多能量可以面對災害,她把這樣的能力稱為 “Surge Capacity” (類似「湧上來的能力」)。

讀到這個詞時,我回想起疫情剛爆發的前幾個月,我的確在使用我的Surge Capacity──當時雖然焦慮,但是我充滿精神和力量在做各種事情:我聽了數十場要如何面對疫情的線上講座、Podcast、讀遍網路上各種相關文章,也在部落格上寫了一系列疫情中如何照顧心理健康的文章、整理資源、辦講座…等等,我的Surge Capacity讓我充滿能量面對疫情,我也很享受這種充滿能量、在解決問題的感覺。

然後,跟許多人一樣,幾個月後,我的Surge Capacity用完了。

馬斯頓教授解釋,Surge Capacity是用來應付短期壓力的、本來就無法持久。通常災難結束後,過一陣子就能恢復正常,但這場世界大流行最弔詭的,就是它不斷持續在進行、並沒有真的「結束」。就像你一邊清理強颱帶來的風災殘害,但颱風還是一直吹襲造成更多破壞。這樣的生活過了超過半年,當然會覺得耗竭、疲倦、無力又無助。

我意識到,過去這段期間我身體的Surge Capacity用完了,但是我的大腦卻不知道。

我習慣每天早上出門慢跑,但就有那麼幾天身體連跑步的力氣都沒有,然後我的理性腦會開始批評:「你要去跑步才會健康!現在出門!」有一陣子吃比較多不健康食物,大腦就會責備:「要吃得健康才對,抵抗力不好被感染怎麼辦?你在國外不可以被感染!」有些時候我感到很浮躁、疲倦、沒有力氣做事情、無法專注,理性腦就會批評:「不能浪費時間,要善用所有時間好好學習,現在時間這麼多你應該要做更多事情!」

比起身體的疲倦和耗竭,我發現帶來更多壓力的,是我腦中評價自己「這樣不對,應該要怎樣才對!」的聲音。我發現,雖然我寫了這麼多疫情中照顧心理健康的文章,但我的理性腦,似乎還不真的理解「現在有疫情」是什麼意思。

過不好,也很重要

這篇文章中寫著:這樣規模的世界大流行,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第一次,我們都是第一次在面對這件事情,你當然不需要做得很好!

讀到這句話時,我內心緊繃的感覺似乎鬆開了一些──喔,我不一定要過得很好!是啊,我們並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個疫情、都是一邊面對一邊學習。過去正常生活消失了,這樣的情況持續這麼久,都是前所未見的。我們第一次面對前所未有的狀況,不一定都該知道怎麼辦、不一定要過得好。

過得不好,也沒關係。

文章中採訪了另一位明尼蘇達大學教授波林‧玻斯 (Pauline Boss),玻斯教授是研究「模糊性失去」(Ambiguous loss)的專家,她解釋,「模糊性失去」沒有一個明確清楚的失去和結束,譬如你的親人失蹤了,雖然他的身體不見了,但是心理層面上你覺得他還在,或是親人得到失智症,雖然身體在,但是心理已經不在了,這些都是模糊性失去的例子。

這場疫情我們也在面對模糊性失去──我們的生活全部被改變了,但窗外看起來世界又好像一切正常,讓我們的大腦覺得很困惑。難怪,我的理性腦覺得現在一切都很好,還是用過往的標準檢視我、覺得我應該要有能力做到很多事情。

我反覆讀了這篇文章好幾次,讓自己把這些資訊讀進心坎裡。過去幾個月,我的大腦和身體似乎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現在她們終於靠近、互相理解了。我了解到「因為疫情,生活很不一樣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段期間,學生和同事常常分享,疫情期間他們心情起伏上上下下,我也一樣,有時候覺得過得很好、很有精神,有時候覺得耗竭無力、很悲傷,這些都很正常,我們都不孤單。

過得不好,不但沒關係,過不好,還非常的重要。因為當你掉入谷底,你才能慢下來;當你本來的內心世界破碎後,你才能開始重建一個新的世界。

唯有當我們瓦解碎裂,才有機會看見碎片、看見不同部分的自己。因為裂成碎片,才有機會清除捨棄不再適合你的部分,才有機會放進新的東西,重新拼湊起新的自我。通常開心順遂時,成長與改變很難發生;讓自己有機會瓦解──去哀悼、去感受悲傷、讓自己破碎,才能重建與成長

所以,請允許自己過不好、給自己機會瓦解,因為裂開了,光才照得進來。過不好,不但沒關係、還非常寶貴重要。

一場疫情,教我如何當個人類

沒有人說人生一定會順遂,生命不會都給我們想要的東西,不會都照著我們要的樣貌和計畫前進。這場疫情讓我看見自己的不同部分──我有力量、有包容理解、想要貢獻幫助他人;我也有侷限、有自私面、有不安全感、有恐懼、憤怒與無助。這些都是我,都是身為人類的一部分。

原來,二○二○年是在教我如何當個人類──我們都不完美,但是都很完整;我們都有缺陷,也都值得被愛;我們很脆弱,同時也很堅強;生命很易碎,同時也充滿復原力;我們都會犯錯,同時也在成長。生命有許多事情我們無法掌控,但我們可以掌控事情發生後、要如何回應。

然後不管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都很好。接納自己的狀態,可以在低谷待一陣子,允許自己瓦解、花點時間讓自己破碎。因為唯有先瓦解、才能重建。

在痛楚、未知、焦慮與恐懼中,我們還是可以保有笑的能力、有想像力、有希望、有人與人之間真摯的連結。

謝謝二○二○年,教我如何當個人類。

文章選自: https://reurl.cc/odW1ll 


🥕林良晉、程馨慧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書會x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105


🥕洪善榛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116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03

🥕李崇義老師對話練習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23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22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0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10327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Telegram: https://t.me/lopwilldo

(Photo by Hanny Naibaho on Unsplash)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