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課後問與答分享]-阿建老師七月工作坊


七月底,阿建老師工作坊的課堂上,不乏重複來上課數次的學員朋友們,大家總是在真實生活的實踐中,累積了許多的實務經驗(失敗經驗),再次回來課堂,練習再練習。
小編對其中一位現場學員說:「妳的認真令我敬佩。」
答:「我只是知道,我不想再困在原地而已。」

問:
因為我想在閱讀教育上耕耘,希望可以在閱讀上帶入對話,老師有什麼建議,或是有沒有推薦的相關書籍呢?
答:
以對話運用在閱讀,是非常好且必須的方式。因為傳統的閱讀,是跟孩子說明、講解,進一步則是討論,討論文本需要提問,因此將對話運用在閱讀,讓孩子擴大視野,也瞭解孩子的思維,擴大孩子的生命經驗,我以為是很重要的方式。
一般的閱讀討論,先融入提問,與孩子一來一往問答,好奇他們的想法,這是主軸。若要進一步,則是將提問帶入生命經驗,那就是在提問中帶入回溯。
若要透過閱讀文本,幫助孩子釐清內在,養成更深厚的素養,那就以「故事」為冰山探索的點,進入冰山的脈絡裡提問。
一般坊間的書,有「問題」、「ORID」都可以參考,我也正規劃「冰山閱讀提問」的書寫,在此之前,我的「閱讀深動力」,提到如何以文本跟孩子討論,並且引導孩子進入文本的提問呈現,可以參考。

問:
回到紅塵俗世的現實環境裡面,如何讓自己覺知後,仍然可以為五斗米折腰?
答:
覺知之後,就知道自己的慣性應對,因此可以重新決定,自己要怎麼應對?比如過去常因為長官的頤指氣使,讓自己感到委屈,感到憤怒,當有了初步的覺知之後,覺知自己的感受,好好照顧自己。那麼就可以重新決定應對,若是過去的應對是討好,或者指責,那麼可以帶入多一點兒的好奇,或者一致性的表達,或者仍選擇四種應對姿態,都是可以的選擇。
當使用了不同的應對,長官的應對也會改變。當然,若要選擇離開,那也是可以的選項。
但要提醒的是,「為五斗米折腰?」這個觀點的進入,正是為自己定調委屈的能量,而不是一股自由的能量。能明白自己的侷限,可以慢慢改變內在,再慢慢修正、改變應對,告訴自己有所承擔,也有所選擇,自己是自由的人,很重要。

問:
靜心時,如果思緒一直飄走該怎麼辦,以及如何減少一直用頭腦對話。
答:
思緒一直飄走,是初期接觸靜心的人,常會有的狀況。先接納這樣的狀況。
其次,初期學習靜心,讓自己簡短時間,比如一分鐘、兩分鐘,在這一兩分鐘內,學會覺察自己的狀態,拉回專注的自己。這需要常常練習,大腦就容易一致。
若是可以的話,每天先練習幾次一兩分鐘靜心,一陣子時間,就能感覺自己的進步。

問:
課程結束了,我還是很不捨,我離開了大家我有不捨與被遺棄的感覺。我知道老師(崇建、崇義)老師答應我,工作坊是我心靈的家,我知道我有力量。但是我還是很痛,很痛,很痛~
答:
妳是個重感情的人,這是一個溫暖、可愛的自己,邀請妳先接納這樣的狀態。
心痛的感覺,也是一種進步,過去的成長經驗,不想再心痛了,不想再感覺那種苦了,常有人就會封住感受。當開啟了感受,這些酸楚、痛苦的感覺,就會呈現,有時如排山倒海而來,這就是初期跟自己的連結,那是一個可能被自己封住,很久沒有感知的自己。
因此視心痛是一個成長,學會如何體驗感受,又能讓自己有一個安全的感覺,這些學習是新的學習。
為何要接納失落與心痛呢?因為成長的歷程,都會有這些感受,學著靠近與接納這些感受,豐盛的自己就會慢慢被品嚐,那也是長大的指標,我謂之為成長。

問:
目前沒有, 未來問問題的管道是?  還是回鍋上課?
答:
寫臉書訊息問我,我都會回應,只是比較簡短。
成長的歷程,透過上課被開啟,認識一個狀態,並且在日常練習。
但是日常會有很多挫敗、未滿足期待,有時又將人拉回慣性,因此,除了落實日常練習之外,可以想一想,在能量處於低頻率的狀態,可以透過音樂、靜心、成長書籍將自己拉回來。或者一段時間參與其他課程,也是可以給自己的選擇。

問:
腦袋略知冰山的脈絡,但實際與夥伴練習對話,仍然無法如想像中走冰山問話,該如何改善?
答:
剛剛開始練習冰山探索,即是如此的狀態。通常的練習是先學會好奇,先不要記住冰山的路徑,若是好奇久了之後,成為習慣,那麼不妨記錄一下,自己的好奇是如何進行的脈絡?可以和伙伴討論,自己的對話,和伙伴有何不同?有沒有自己忽略的問話方向?再者,可以參閱我書中的個案,在每一句問話之後,選擇進入的脈絡,是否和自己相同?可以有何不同問話?是否有所學習?
如此練習,通常進展就會快速,這是我認識的伙伴們,共有的狀態。

問:
我想組織一個付費的練習小團體。
答:
這可由自己發動,或者問問長耳兔可否促成或者安排?過去我的學習,即是有兩個三人組,不斷練習後的成果。
長耳兔回應:可以在長耳兔交流社團,裡邀約三人小組練習對話。

問:
有關第三天,觀點的簡報可以提供嗎?謝謝老師
答:
觀點的簡報,是否可以在十月份之後,再跟長耳兔索取?因為那是一份新簡報,讓我先在九月份之前,先講座完成之後,我再分享。

問:
1.我開車在高速公路上,三個孩子在車上,(小學四年級*2、二年級*1),小孩吵架打起來,怎麼處理?或者,二個小孩在我面前吵起來,很有情緒,第三個在旁邊幫腔,(通常是二個大的,指責小的),我該怎麼處理?
2.我學習到如何一對一的對話,但一對多的時候,要怎麼對話呢?3.任何地方都可以對話嗎?如果今天在夜市,小孩吵起來了,當下也可以在那個地方對話嗎?還是只要我是穩定的,不管環境的吵雜都是可以對話的
答:
1、永遠處理的都是自己內在。設想,若是自己內在安然,那麼就算不處理,也是可以的,亦即接納了當下的狀態。因為,沒有孩子不爭執,這個現狀在內在安然之後,就會多出很多空間。
當問這個問題時,通常是問如何解決?
若有了接納這狀態的心理,那麼無論如何對話,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就不會是個問題。
若是這樣要如何處理呢?這是我經常遇到的狀況,但是若非現場講解,我很難以文字說明,因為有各種狀況,並非有一套策略,而是有一個脈絡,有一個方向。那個具體的方向與脈絡,是讓孩子為自己負責,讓孩子被瞭解,讓孩子感受到關懷。
2、一對多也是一樣的方式,通常一對一談話熟練了,一對多的對話也就有了心得。但是我仍需要現場講座,若是未來,我有針對教育問題,現場提問與應對的講座(我有這樣的考慮),你來提問好了。
3、對話本就需要情境。但是環境很干擾,當然就不容易。而環境之下的選擇,看自己的狀態。比如我的學員,每次約談話,都是在麥當勞,那是個嘈雜的環境,但是他越來越近入狀態,那就比較不受干擾,但是一般狀況下,情境本就是重要的。因此,不是只有好奇,還要表達,溫柔而堅定的表達規則,表達你的關注,這是重要的。但夜市去逛街,孩子突然出現爭執,或者心裡不爽的狀況,本就是個棘手的考驗,建議給自己更多放寬的條件,逐漸去嘗試。

問:
這次在課程中獲得了很多回饋,但在一對一面對崇建老師時,眼淚不自覺就開始掉下來,心中起伏好大,即使老師只是用眼神關心,就馬上有情緒,也發現自己容易在那種情緒失控的狀態下動來動去,內心感到的是很不安與丟臉,且急於應對當下的狀態 ,回到家面對這件事,心中還是有很大的情緒,每當描述或是寫下此事件,還是會有眼淚,心裡也悶悶的,面對這樣的自己,我想請問老師,我還可以做哪些努力或者練習,讓情緒可以平靜呢?
答:
若是情緒不干擾生活,那麼建議跟情緒更多專注相處,這也是工作坊裡所教導的。
因此每日覺察與回應自己,每日有覺知的深呼吸,是一個重要的練習。
若是情緒干擾了生活,那麼在情緒狀態中,為自己冥想陽光、慈悲與愛,能讓情緒被胞覆,讓身心得到力量。
或者,情緒太多流動時,列汶教授教導右手放在脥下,左手抱住右臂膀,感知自己的身體,並且感覺身體的流動,這也是有幫助的。

問:
目前沒有什麼想問的,但是希望以後有問題時能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請教老師。今天看老師忙著跟其他同學說話。其實想當面跟老師說聲謝謝。如果可以請幫我轉達。也謝謝長耳兔完成了一個精彩的課程。
答:
用臉書訊息問我即可。感謝你的參與。

問:
1.在好奇的部分,老師有說到,當想要引導一個標準答案就很容易踏入誤區,但當好奇牽涉規則時,引導孩子負責,就善於使用「怎麼辦?」那這裡的引導不也是引導嗎? 如同老師在對話練習中,在結尾常常會問當事人願意改變嗎?想長大嗎?有勇氣改變嗎?但當當事人說:不確定或沒把握,老師會進一步告訴他願意的益處,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引導到我們想要的期待嗎?(我希望妳要勇敢、要長大)
2.在原子那部分,老師提到負面能量,我想請教老師,如果當事人那活下去就是靠著這一股負面情緒所激發的能量,那這個負面情緒是正面還是負面呢?謝謝
答:
1、關鍵不是不要引導,關鍵是不要引導「標準答案」。
冰山的探索,最後的終點,不是引導到標準答案,也不是引導到自己的期待,而是引導到冰山層次的渴望,那是人的生命力。若引導致生命力,那麼生命就會為自己負責,生命就有了力量。
比如「想長大嗎?」長大才能為自己負責,才是生命力的驅動。
通常回答不想的,那就是生命力卡住了,正式要探索生命為何卡住?因為每個人都想長大。所以在對話中,可以看見,不想長大的案主,內在還有一個聲音,是想要長大,只是卡住了,很多害怕,我們幫助案主挪開害怕的大石頭,如此而已。
2、若是靠著一股激發的情緒活下去,也是可以的。只要案主說可以,那就可以了。沒有區分正向或者負向情緒,只有這股情緒運用於何方?
比如因為憤怒,所以努力向上,爭取更多的自由或價值,這依靠的是憤怒的能量。
當然,憤怒的能量運用久了,有時會出現困惑與痛苦,想要改變再探索就行了。

問:
1.要怎麼知道身體的變化是否正常?即使已經過了一週,身上仍到處都能感受到電流或膨脹感。
2.可以如何有效訓練自己客觀的描述?
答:
1、我無法評估是否正常?沒有影響生活就行了,因為是身體的感受,感受並未帶來更多不適感即無妨。
因此是否正常?這需要自己評估。通常,改變常帶來困惑與恐懼,因為那是一個陌生的狀態。
電流與膨脹感,我通常視之為禮物,若是不排斥這樣的感覺,我常邀請停在那樣的感受中,去專注感受。
2、客觀描述,可以找一同上課的伙伴,設定這樣的功課練習,記錄一下生活的語言,在與人討論事物,或者處理孩子狀況,表達出來的語言,不妨寫下幾句,自己斟酌或者與伙伴討論。


 

🥕李崇義老師【對話練習】(台北)
 
🥕洪善榛老師《心教》讀書會X對話練習(日間場)
 
🥕李崇義老師&洪善榛老師工作坊(台北)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926

🥕羅志仲老師【進階】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1009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1109

🥕羅志仲老師【進階】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1121

🥕林良晉&程馨慧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書會x對話練習(高雄)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1013
 
🥕陳志恆老師&胡展誥老師工作坊(台中)
 
🥕李崇義老師【對話練習】(新竹)
 
🥕洪善榛老師《心教》讀書會X對話練習(夜間場)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