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課後問與答分享-阿建老師5月工作坊

工作坊裡,我們都體驗到了,靠近自己、連結自己,竟是這麼陌生的事。
阿建老師說:「覺察與照顧情緒,專注進行功課,人的狀態就能改變。」這是多麼重要、且美好的練習。

與兔朋友們分享,阿建老師回應學員們的暖心問答。

問:
課堂中可以很明顯感受老師常在情緒裡工作,我也感受到在情緒中工作的力量,但當我如果面對需要有足夠信任度及慣於壓抑情緒的人時,問不出感受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答:
那就先學會接納,因為進入內在,就是神聖的旅程,接納他人的狀態,學會更謙卑面對生命,就是進入冰山之門的基礎。


問:
謝謝老師,打開了我的心視野。請教老師
1. 如果面對衝突,當下自己也覺察無法控制情緒,可是現實狀抗無法離開現場。該怎麼處理才不會讓自己情緒失控?
2.當我感受到對方不開心的時候,為了避免自己受傷,慣性驅使我要先生氣,讓對方先受傷。覺察到這邊之後就卡住了。
答:
1.沒有一定的標準,重要的是,可以當自己的觀察者,在一次次練習中,為自己規劃出流程(sop),只要覺察力提高,覺察感受、思考與應對姿態,自我照顧能力提高,那麼就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決定怎麼應對。
2.學會覺察之後,往往是事後覺察,事後覺察亦無不可,重點是,你可以問自己,那你想要什麼?想要更敏銳覺察情緒?想要為自己生氣負責?而不是發展出傷人的模式?若是的話,就關注自己,每次遇到同樣的狀態,能否讓覺知更早進來?能否在覺知的狀況下,為自己做什麼?你可以決定不受傷,當別人這樣應對時,只要你決定不受傷,你不用生氣也能不受傷,因為你是自由的,你的內在自己決定,也可以為自己自由決定應對。


問:
關於去體驗自己的情緒,老師提到自責、對自己生氣、覺得自己或他人可憐,是對自己沒有幫助且要改掉的習慣,想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的情緒是在連結自我時,需注意不要陷入誤區的呢?
答:
通常進入情緒,擁抱情緒,與情緒同在,在丹尼爾高曼的腦神經說法中,我將之歸類為「以感官為所緣」,誤區通常是一:思考、畫面趁隙而入,誤區二是,專注力不夠,若以擁抱一個人譬喻,專注擁抱與不專注擁抱,亦有等級上的區分,學習專注的同在,大致如此。


問:
請問老師覺得一段良善且深入關係的培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答:
良善深入的關係,通常越誠實面對自己,誠實看見自己的感受,看見自己的過去,接納與愛自己,那就是與自己的關係良善的開始,亦是與他人關係的起點。


問:
小孩子感受情緒的連結有時不知道怎麼用字彙表達,大人可以說出來類似的情緒字眼,讓小孩選擇嗎?
答:
可以,選擇情緒,可以多一點兒,最後加上一個開放的「還有其他的嗎?」讓孩子不會只有封閉的選項,封閉了還未說出口的情緒。


問:
有時候面對情緒或身體反應會需要很久的時間,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要處理而不能一直專注,該怎麼辦?
答:
生活中應該抽得出十秒,甚至三秒,覺察與照顧自己,這需要練習,當這樣的練習久了,自然面對問題時,內在應對就專注多了。
其次,每日撥出2分鐘靜心,漸漸增長靜心時間,亦是一件很有幫助的活動。


問:
在經歷每天的練習呼吸、靜坐、覺察,生命裡最大的創傷的練習,上課的第二天的晚上,在敘述他人生命的傷時,一句他人「我好恨我媽媽!」突然自己的喉嚨卡住,像是被口水嗆到的想咳,但咳不出來,吸不到任何空氣,再多的深呼吸只有喉嚨的扭曲,鏡中的自己像是孟克的吶喊般,腦海中出現許多不能說的傷痛,抓著自己的手,感覺自己的存在,腦海畫面出現了對著我笑的老公,一口氣突然由內在竄進喉嚨,舒緩了當下像是生命即將結束在片刻的恐懼。想請問阿建老師,若是再發生相同感受,要如何幫助自己?謝謝你們!
答:
1.看看能否在安全、你可以承受的狀態下,停留在喉嚨的感官上,去深刻的感覺。那後面除了恐懼之外,伴隨來的應是悲傷,學習與之深深同在。
2.在進入那個感受層次之後,為喉嚨、身體送上陽光的冥想,送上深深的愛。若是喉嚨的感受緊鎖,在過去的經驗中,通常是有話說不出,試著在那之後,說出自己內在,可以試著從憤怒著手,進入悲傷,再進入放下的接納與愛。


問:記得老師說對自己的情緒給予引導,而不是對話,對話會回到腦袋層面。但若想要更進一步的探索,該如何對自己好奇?是將覺察情緒與好奇兩個階段分開進行?或是建議請其他人協助對話、探索?又或是….?謝謝老師
答:
1.對話層次,貝曼老師的示範,他的對話常以專注的精神力量,引導案主進入內在,因此對話脈絡是一件事,引導進入內在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但自我對話,通常不易在感受上停頓,因此在頭腦層次的操作上就增加,有時候會以為自己跑了一遍冰山,已經瞭解了什麼?但是內在並未深刻解決什麼?
2.在感受中停頓與連結,與對話進入冰山的狀態,是兩個方向的功課,前者類近於創傷治療、正念、身心靈連結功課,後者類近於治療,但是自我冰山的對話,很常有的狀況,是進入「小我」掩蓋「我」的狀態,以為自己跑過了。我觀察冰山的運用者,雖然能瞭解了自己的原因,但是在精神力量上面,深刻解決困擾狀態者較少,因此在理解腦神經科學、創傷治療與正念的課題之後,我比較主張在感受中學會連結,再進入冰山的對話之中。
但這裡需說明的是,這個概念並非薩提爾模式提出或者強調的概念,是我提出來的概念,若與一般薩提爾模式的理解者不同,是很可能的狀態。因此對話的狀態,我比較傾向請他人協助探索。


 🥕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807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台北)
 
🥕張天安老師進階工作坊(台北)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828

🥕李崇義老師對話練習課程(台北)
 
🥕洪善榛老師《心教》讀書會X對話練習(日間場)
 
🥕李崇義老師&洪善榛老師工作坊(台北)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台北)
 
🥕林良晉&程馨慧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書會x對話練習(高雄)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1013
 
🥕陳志恆老師&胡展誥老師工作坊(台中)
 
🥕李崇義老師對話練習(新竹)
 
🥕洪善榛老師《心教》讀書會X對話練習(夜間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1124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Telegram: https://t.me/lopwilldo
(Photo by Vincentiu Solomon on Unsplash)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