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仲老師自身生命轉變的歷程,一直都激勵著許多學員。也讓大家有可以效仿、實作的方向,朝自己渴望的生命風景往前努力學習、練習。
志仲老師這些改變的起點,竟是他不經意地給自己留點「餘暇」。其中方法究竟如何,邀請大家,一起來工作坊,跟著志仲老師一起練習、再練習。
作者:羅志仲
四月至今,我在YouTube已聽了將近150本書,每本聽過的書,我都做了簡要紀錄。有些書光是聽不過癮,還買來讀。這種耳、目、手並用的閱讀方式,不僅讓我閱讀量大增,眼界大開,也減輕了眼力負擔。
我聽的書極其廣泛,大多不是我原本熟悉的領域,例如商業、物理、數學、醫學、生物、網路……,有些淺嚐輒止,有些越聽越有興趣。這陣子,應青年職涯發展中心之邀,到雲、嘉、南各地演講,我便引用了聽來的最新商業、網路知識。
我聽的書裡,有一大類都在談「富有與貧窮」,但我更喜歡用「富足與匱乏」來概括。「富有與貧窮」容易讓人侷限地聯想到金錢、物質,而「富足與匱乏」涵蓋的面向更廣,我粗分為四大類:
一,經濟。
二,時間。
三,體能。
四,內在。
這四大類都可能富足,也可能匱乏。
經濟匱乏,叫做貧窮。時間匱乏,叫做忙碌。體能匱乏,叫做疲倦、虛弱。內在匱乏,會感到空虛、焦慮、孤單、不安、易怒等等。
這四大類有時可各自獨立存在,有時則會連動或並存。
前者如有些成功人士在經濟上是富足的,但內在很空虛。
後者也頗常見:許多窮人由於經濟匱乏,必須更努力工作,回到家後,體能、時間、內在都耗竭了,哪裡還有可能學習,或對孩子正向好奇呢?這也是在許多研究中,為何窮人會比想像中更難翻身?又為何經濟陷入困境的父母不易善待孩子?他們在各方面都太困難、匱乏了。
要想富足,得先有「餘」:或者在經濟上有「餘錢」,或者在時間上有「餘暇」,或者在體能上有「餘力」,或者在內在上有「餘裕」。
中年之前,我曾在經濟、體能和內在都很匱乏。回想起來,我當年無意中做了一件無比重要的事:始終不讓自己太忙、兼太多課,每週上限是10-12節課。(我有許多同儕每週兼課30多堂。)
我很窮,但是很閒。
2012年起,我將這些「餘暇」用來聽講、觀看崇建上課、參加工作坊、閱讀托勒、到山中靜心,從而改變了我的人生:我的內在較為安穩、平靜,開始有了「餘裕」;我的病痛逐一減輕甚至消失,體能開始有了「餘力」。兼課之外,我開始演講、帶工作坊,經濟條件有了改善,雖然不算富裕,至少已擺脫貧困。
這些改變的起點,竟是我不經意地給自己留點「餘暇」。
如今,藉由每日不間斷的閱讀與練習,我希望在時間、體能與內在上繼續讓自己「有餘」。在這個時代,這並不容易,我得時時提醒自己。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D92R5Q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