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每個都不同,這就是教養之路精彩又困難重重之處 。
郭老師的文字中,反思裡帶著溫暖,提供不同的思考,同樣能提供不同的思考,傾聽著友人,也分享著自己。與大家分享此段書摘。
作者:郭葉珍
朋友抱怨她的媳婦冷淡,招呼她,她點點頭就進去房間了,開玩笑也不會笑,親戚來家裡聊天,她自己卻躲房間裡做自己的事,親戚悄悄地問說是不是婆媳關係不好,讓她丟盡了顏面。
我說:「可以感覺到妳很失望。」
朋友說:「家人嘛,既然決定要嫁來我們家,就得像是一家人的樣子嘛,客人來了也不出來打個招呼。」
我說:「等等,她是嫁到妳們家,還是跟妳兒子結婚?」
朋友說:「這有什麼不一樣嗎?」
我說:「如果她結婚時的心理設定是跟妳們整家人結婚,那她就會認為有親戚來她應該要出來聊天。如果她的設定是跟妳兒子結婚,你的親戚又不是我的親戚,我為什麼需要出來聊天。」
朋友說:「結婚就結婚,我怎麼會問過她是怎麼想的。但是住在這個屋子,大家就得像是一家人相親相愛。我是很盡力的對她好了,噓寒問暖,問她疫情有沒有影響生意,道早安道晚安,她還是一副「我有要跟妳做朋友嗎?」的樣子。如果她那麼討厭我和我先生,為什麼不搬出去呢?」
我說:「妳說的這個狀況讓我想起辦公室文化。有些公司的氣氛很好,大家一起叫外賣,下班約出去吃飯逛街,有些公司就是沒什麼交流,下班大家就各過各的生活,也不會彼此聊家裡有什麼人,多問一些,人家還會給妳個眼神,似乎在問妳:我有要跟妳做朋友嗎?妳知道我家有什麼人對業務有什麼幫助嗎?」
朋友說:「在後者的公司上班也太痛苦了吧?」
我說:「的確是不怎麼舒服,至少是遺憾啦。但如果妳是老闆,妳會因為這樣叫那個不融入群體的員工離開公司嗎?」
朋友說:「如果那個員工對公司有幫助當然不會要他離開公司啦。」
我說:「那妳和妳兒子的關係怎麼樣?」
朋友說:「很好啊,我們無話不談。」
我說:「那妳兒子和媳婦關係怎麼樣?」
朋友說:「很好啊。」
我說:「妳想要妳兒子搬出去嗎?」
朋友說:「好好的搬出去幹什麼?」
我說:「妳和兒子的關係就像往常一樣。如果妳媳婦的存在不妨礙妳原本和兒子同住與良好的關係,那也不過就是往日的樣子。而妳媳婦不理妳妳也沒什麼損失,只是眼睛痛而已。」
朋友說:「你的意思是就把我媳婦當作不打算跟我當朋友的公司同事囉?那我要去跟我媳婦宣布,從今天開始,我不期待她了,她只是跟我住在同一個屋子裡的人而已。」
我說:「妳記得那個太陽和北風的故事嗎?有一天,北風和太陽相遇,兩個人打賭,北風提議誰能讓路上的行人先把衣服脫下來誰就贏。於是北風呼呼的吹,路上行人只是把衣服裹得更緊,而太陽栩栩升起,陽光普照,行人覺得暖了,便把衣服脫下來。
當妳去跟妳媳婦說妳不期待她了,她只是住在同一個屋子裡的人而已,她會覺得妳是太陽還是北風?」
朋友很委屈:「她當然會覺得我在威脅她,像北風一樣啦。可是難道我就要讓她這樣糟蹋我?」
我說:「她不跟妳聊天,不跟妳開玩笑,看起來是還沒有到糟蹋的地步啦,比較像是沒有依照妳的期待活而已。」
朋友說:「可是很難啊,真的很難啊,一個家變成這樣,我不能要求我家回到一家和樂的樣子嗎?」
我說:「如果看妳所有的,不看妳沒有的,妳們家還是一家和樂。」
朋友歎一口氣:「所以又是要去感恩感恩感恩,看我有的,不是看我沒有的?好煩喔,根本做不到。」
我拍拍她:「要把自己從地獄般的心情中解救出來,除了願意時時感恩,練就自己一身看自己擁有的,不看自己沒有的認知路徑,我想不出別的辦法了。」
朋友說:「我哪像妳那樣已經成仙了?」
我說:「沒有喔,沒有喔,我也是一直在練。」
有一天我哥哥跟大家說,他要買第三輛車,是要給他兒子開,然後我弟弟就說,他也計劃要買某一台車,現在還在排隊。他倆興致勃勃的放試駕的影片給全家看,我弟弟跟我說,等他換車,他就把現在剛買的車給我。
我閃過一個念頭,平平都是人,也都一樣努力,怎麼命會差那麼多?我哥哥可以買第三輛車,家裏也有三個停車位,而我弟弟可以開著新車,想著更新的車。就在我閃過這個念頭的時候,我弟妹說,哎,這些男人啊,不是有車能動就好了嗎?弟妹的話瞬間把我打回現實。
我要幾百萬的車幹什麼?我連試駕的影片都看不完了,他們說的車子我現在要覆述給你聽都有困難了,我要一個我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的車子是要幹什麼?
我根本就只是因為別人有,我就覺得為什麼我沒有。而我卻不知道我去要那個別人有的東西是要幹什麼?我需要嗎?我要來以後會如何?我是不是要去保高額的險?我是不是要去租另一個停車位?
況且,多少人有我這樣的兄弟,自己要換車,第一個念頭是要把還在開的新車給阿姊?我只看到自己沒有的,沒看到自己有的。
所以,我不是神仙喔,每一天我都迎接種種的挑戰,釐清我是想要還是需要,挑戰我的期待是否符合現實。透過一次一次的釐清,我的心就像擦玻璃一樣,越擦越亮。」
你的期待不見得是真的你的期待,你的想要也不見得真的是你想要的。
要能夠讓怨恨、嫉妒與失望的心停歇,你得要願意,願意感恩,願意看自己有的,不看自己沒有的,願意去釐清是需要還是想要。就這樣不斷不斷的練習,你會一天比一天的因感受到滿足,而不只是「知」足而喜樂,平靜且安詳。
(Photo by guille pozzi on Unsplash)
長耳兔官網:https://lopwilldo.com/?p=14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