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課後問與答分享2]-阿建老師二月工作坊

 

「愛的表達,不用解釋。先跟自己連結後表達愛,會留下餘韻。」阿建老師如是說。

每一道關係題,都是自我關係的延伸;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感知更是內心世界的延伸,因此當你恐懼不安,請回到自己身上,增加自我覺察與認識,讀懂內在的感受,才能更有能量地迎向生活。情緒是一道能解鎖內在冰山的密碼,通透它,更了解自己了…我們就能讓自己的愛豐厚起來。


問:
記得老師有說:生氣的背後是悲傷,我想請問「擔心」、「害怕」、「悲傷」、「孤獨感」….其他情緒的背後是什麼呢?謝謝你們
答:
所有情緒的背後,幾乎都與悲傷有關。當靠近、穿透了悲傷的情緒,後面的平靜和諧就進來。大致如此。

問:
1、呼喚名字一定是名字嗎?可以呼喚姊姊或弟弟嗎?
2、老師提到過去的經驗再次提起,仍會帶來情緒,代表這件事仍在自己身體內留下印記,老師如果再提到以前的過往,會有任何情緒嗎?
3、對話可以帶來力量,從老師跟我的對話深刻感受到,那自己可以跟自己對話進而帶來一樣的能量嗎?

答:
1、呼喚名字這不是規定,呼喚暱稱應無問題。薩提爾曾提過呼喚名字一段,我思索可否稱呼弟弟、姐姐?我想當然沒問題,但若要嚴格說來,也許那是一個角色。
2、我提及過去的事,我不記得自己有什麼情緒?但是情緒乃是生物正常的表現。
3、跟自己對話,我初期並不建議,建議先跟自己連結,能熟悉連結了,再以冰山自我探索,會比較清晰,而不會只有掉入頭腦。

問:
很喜歡阿建老師的課,也很希望更深入了解阿建老師的薩提爾課程有分初進階嗎? 還是會有不同班別著墨不同的部分
答:
我目前只有一階。若是我有了二階,我會清楚的請長耳兔公告,此為進階的課程。

問:
課後當天晚上,我跟11歲女兒做對話,持續5分鐘好奇方式都還不錯,心想Yes 成功了,沒想到最後結尾時,她突然說,媽咪~妳是不是在練習今天上課的方法啊!一整個傻眼。結果今天和朋友對話時,很擔心馬上被發現,突然有點不太敢多問,覺得用的很卡。
答:
初期常常如此,會有卡卡狀況,持續下去就有收穫。

問:
因為隔代教養,小孩常看手機,不給他看手機他就說不知道要幹嘛了,該怎麼跟他說?
答:
跟孩子沒有話說,那是很比較悲傷的事。因為跟孩子的連結,起自與孩子內在的連結,分享他喜歡、你喜歡的事物。因此要多一點兒練習對話,交流彼此的內在,而不是先解決問題,這需要一段時間。

問:
記得老師的功課找一個人對話,我和小二的女兒可以對話許久,和國二的兒子經常有察覺自己的無力感,是否要再表達相同的主題呢?記得老師有說過有表達就可以了,是嗎?
答:
孩子的不連結,來自過去與大人對話的經驗。希望有好的連結,而此刻達不到這樣的狀況,我建議多多練習好奇,也多多練習表達,當然,自己內在要穩定,漸漸能分享彼此。要記得對話的主題,不要是功課,不要是電腦,或者是關於你對他的期待,那些對話都容易卡住,在練習熟悉對話之後,再接觸這些主題。

問:
平時深呼吸,發現有情緒時就覺察自己情緒6A,有空時再梳理自己的冰山,這樣的流程是對的嗎?
答:
我建議時常深呼吸。時常覺察與陪伴自己,先這樣就夠了。冰山可以等與自己熟悉了,再好好梳理。

問:
以前聽崇建老師演講說一致性很難,麥田裡的老師一書也說一致性很不容易,上次羅志仲老師也說一致性很難,這次上課崇建老師也再提到一致性很難,但我看了一些薩提爾家庭治療實錄,在整個治療流程裡,到達後半段時,薩提爾會依照家庭成員的言行是否趨近一致性,來判斷自己對話的成效。當然,在治療流程中,薩提爾是不會使用像一致性的術語來對話,而是貼近這家人的心,用生活話語與這家的各個成員對話,而這樣就可以帶出家庭成員言行的一致性,可見在薩提爾心中一致性並沒有很困難,而且是治療裡最重要的方向與目標。

不曉得我對薩提爾的治療是否有解讀不當?只是我一直覺得不應該把達到一致性困難化,應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達成,而且除了四種應對姿態之外,就只剩這個一致性的姿態,學了薩提爾,不相信這個還能相信什麼呢?一致性應該有程度上的差別,像越小的孩子在我看來就越趨於一致性,一二年級生,一致性十分接近,到了三四年級,一致性有些改變,但程度不大,到五六年級,一致性就變得更多了,個別差異也更明顯了,但總體說來,一至六年級生都比老師們還趨於一致性,這些孩子的生命變化是很有趣的,而一致性一詞我認為可重新定義,讓這個詞的描述可貼近生命,實用化。我不知道對於一致性一詞有沒有嚴謹的學術性定義,我總覺得應該樂觀的善用這個詞,讓它更活化的貼近生活各種人際樣貌。
老師,有沒有新想法可以活化一致性這個詞的應用,而不是把這個詞置於困難的泥沼裡?

答: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試著在這裡回答,看有無觸及你的問題。
我在工作坊表達的,有兩個部分:
一是,一致性不容易說明。二是,一致性的表達不容易。

先談不易說明的部分。一致性的說明,我並未看見很準確,或者讓我不困惑的解釋。一般人在說明一致性,通常是說明在乎自我、情境與他人。但是越深入冰山,越發現單一自我一致,就很難準確解釋,都讓人有疑惑的部分。
為何如此呢?比如自我一致性,對自己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應該能體驗或明白,從上到下的連結,可以被稱之為一致性。
但是冰山的層次,常發現感受並不容易發現,觀點也不易澄清,期待、渴望亦然,比如我不知道我生氣,我不知道我的觀點,其實是符合父親的觀點,我不知道我的期待,是從何而來?…….因此一致性就顯得有點兒複雜。

一般常聽見歸納對一致性的解釋,有三個層次,一是連結自我,與自己和諧。二是與情境和諧。三是與萬物和諧。

但是這仍是一個讓人困惑的解釋,主因仍是自我的連結。在工作坊的第一天,我們所呈現的對於感受的覺知,幾乎很少人有覺知,那麼自我要如何連結呢?連感受都不容易了。這就是這個議題複雜而眾說紛紜的部分。

還有一種說明,就是我的訊息我表達了,有人認為是一致性了。我說了我想說的話,那就是一致性,若是不表達,就不是一致性,但表達可能包含著四種姿態,那麼怎麼才稱做一致性呢?這就是讓人困惑之處。
因此,一致性不容易說明。

至於一致性的表達,因為普遍不清楚一致性定義,也就不容易理解一致性表達。
先前提過一致性說明,通常是說明在乎自我、情境與他人。因此表達的時候,能表達自我、情境與他人,就是一致性表達。

有一次工作坊時,我的老師瑪麗亞‧葛莫利,利用一天的時間,讓眾人練習一致性表達。當時所有上台的學員,在台前練習示範一致性表達,老師幾乎都說不是一致性表達。
那麼瑪麗亞的一致性表達,會是什麼呢?據「我」的解讀,表達時要連結到渴望,老師認同為一致性表達。
這裡提到薩提爾女士進行家庭溝通,書裡的溝通,通常能連結彼此內在,比如父親能認可孩子,能表達對孩子的愛,看見孩子的價值。孩子願意連結父母,願意接納父母,因此溝通變得通暢。
我以為的一致性,定義比較嚴謹,需要在當下連結自己。
我以為的一致性表達,因為並不容易,所以我將「好奇」放入溝通,這是2019年全球薩提爾大會,我向貝曼報告:因為一致性表達不易被理解,我期待眾人先練習「好奇」。
我就文字表現,大概就這樣表達。


(Photo by Ileana Skakun on Unsplash)


🥕2020 心靈對話沙龍春季班 (台北)
講師:魏瑋志(澤爸)趙安安、李儀婷、曹中瑋、陳品皓、胡美齡等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416
🥕李崇義老師【跨越溝通藩籬,強效對話練習】(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509
🥕李崇義&洪善榛工作坊(台中)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530
🥕陳志恆&胡展誥老師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613
🥕洪善榛《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書會-台中星光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609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新竹)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620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626

🥕李崇義&洪善榛工作坊(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905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