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誥心理師文章分享]「抱怨」很迷人,卻也容易迷失自我


「抱怨」,若比喻成喝酒,偶爾適量的喝一杯,是很舒壓的。

但每天喝、大量喝、或在不適合的地方喝呢?

跟著展誥心理師一起來學學這「抱怨」的藝術。

「抱怨」是一件很迷人的事情,可以發洩情緒、不用繳交稅金,若能找到人一起團罵,不僅爽度提升、又可以有被同理的感覺。

但是,同樣的話題、同樣的梗,罵久了總會有些無聊,所以需要提高刺激性。

因為你也知道對方不在你的臉書群裡,因此從原本的匿名,到後來會開始加入一些可參考的線索。這時候你的同好們會猜測,你會感到一種快感:「媽的!終於愈來愈多人知道他很可惡了吧!」但一方面也會有些擔心被對方知道的焦慮,所以故作客氣回應;「呵呵,聽聽就好,BJ4。」
罵久了,你開始出現了投射性認同,你在無意間長出一種既堅固、且難以撼動的視框,你對自己所「看見」的事情堅信不移,同時間,心裡那個容納別人聲音的空間也愈來愈狹隘。
偶而你的臉書會有正義魔人:「不要在背後說人長短。」或道德長輩:「被對方知道怎麼辦?」不過這些你都聽不進去,甚至會惱羞回道:「怕什麼?歡迎對號入座啊!」
至此,你的偏見過濾網已然形成。與你志同道合的叫做正義,與你意見相左的稱作異端;覆和你的叫做明理,質疑你的叫做酸民。
那麼,你和那個因為不理解你、不同意你而對你不友善的對方,又有什麼不同?

這時候,真正讓你感到安慰的,還是底下那些按讚、按怒以及各種酸爆的留言。
可是,這真的是你要的嗎?你要的,就只是這些酸度破表、罵人不吐骨頭的留言嗎?
你有沒有想過,每天在社群網站上面罵主管、罵長輩、罵某人,打這些文字、留這些語言,你真正期待的是什麼?還不是發言之後就沒事了,你還會花很多時間瀏覽下方的回應,如果立場與你相同,你還得克制自己不要回應太多、避免被看出你的怒氣;如果立場與你相反,你又得考慮是要開罵、還是要忍住怒氣、以維持你的形象……。

曾經,我邀請過一群人一起把平常的抱怨、謾罵用手機錄音,然後找個時間、找個安靜的地方、面對著鏡子,播出來給自己聽。那樣的感受意外地震撼。看著鏡子裡的自己,難以想像會用這種語調、這種內容攻擊另一個人。
說出這些話的人,真的是自己嗎?什麼時候,自己變成了這樣的人?
這麼辛苦地做了這些事情,你真正要的是什麼?
會不會,其實你需要的,是對方能夠理解你?能夠支持你的價值觀?能夠聽見你一直很受傷、很委屈的聲音?因為得不到這些,你很難受、很生氣,可是妳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了,所以你開始攻擊對方。
會不會也因為害怕在受傷,你引用各種理論、收集各種文章,表面上是讓自己很堅強、很完美,實際上只是害怕讓別人、也讓自己看見自己的脆弱?
如果你的篩選機制已經堅若磐石,看到這裡,你的腦袋裡會想到的依舊是那些你抱怨的對象;但如果你對自己的感受夠誠實,看到這裡,你或許能隱隱感受到自己心裡那份經常被忽略、被否定,有些受傷的感受。

抱怨沒有不好,發洩情緒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抱怨無法改變什麼,那麼,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1.檢視自己的受傷
2.傾聽自己的期待
3.反省自己的溝通模式
4.理解對方的立場
5.接納對方的不足
6.思考改變的計畫
7.擁有面對衝突的勇氣
8.接受環境的限制
9.在有限制的現況底下做自己能做的
10.接納這世界上有與我們不同的人
我知道,要做到這些、甚至只是其中的幾項,都很不容易、都很困難。要不是因為這樣,我們又怎麼會選擇慣性地躲進抱怨、謾罵別人的角落裡呢?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gvEpgQ

(Image by Christine Sponchia from Pixabay )
———————–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207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228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321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長耳兔心靈維度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