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學員心得分享]- 找到內在和諧

「………有太多事情「無能為力」,就是看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害怕不已,擔心自己的生活會崩潰。原來,我只要接納自己可以「無能為力」,可以有「侷限性」,是嗎?  瞬間覺得身上綑綁的繩子剪斷了!」

夥伴在羅志仲老師的工作坊之後,赫然看到自己替自己鬆綁的可能性,如果有個機會,能解開綑綁幾十年的觀點,讓自己重新找回自在,這將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很早以前就聽過冰山理論,但一知半解。近期閱讀李崇建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一書,才為自己尋得一條路徑。然而,走在這條路徑中,卻因真實生活的諸多原因而迷失在路徑裡。上網搜索:李崇建、羅志仲,我幸運地找到相關訊息:羅志仲老師要開工作坊,談「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我立即繳費報名,排定行程參加課程。

第一天課程,羅老師開場前即告訴學員,工作坊大家只要留意:「開放、自由、負責」這三件事情即可。決定自己要對大家「開放」多少,而且這個決定是「自由」的,每個人都可以不同,但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羅老師還特別強調,是為「自己負責」不是為「別人負責」。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在扮演為別人負責的角色,例如:為父母負責、為伴侶負責、為孩子負責……。所以,才開始產生與他人的不和諧,這個不和諧從何而來?是因為我們的內在開始不和諧。

羅老師接著問:「對於我們所愛的人,愛的是他的行為?還是他這個人的本質?如果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你還是很愛他嗎?可以接納自己的『無能為力』嗎?可以接納自己是有『局限性』的嗎?特別是對自己所愛的人。」開場的這幾個問題已經讓我落淚!我就是覺得有太多事情「無能為力」,就是看到自己的「局限性」而害怕不已,擔心自己的生活會崩潰。原來,我只要接納自己可以「無能為力」,可以有「侷限性」是嗎?瞬間覺得身上綑綁的繩子剪斷了!

羅老師坦言自己還沒有開始學這套課程之前,自己的身體情況很糟糕,最嚴重的時候甚至要拿拐杖穿護膝,全身多處病痛,根本不是現在的狀態。現在早上還可以去公園慢跑,是什麼原因讓他有這麼大的改變?因為有內在的健康,外在才有健康的條件。而剛剛自己剪斷綑綁在身上的繩子,肩膀的痠痛已經緩解,一直到下課,我已經不知道肩膀的痠痛什麼時候不見了!羅老師在後面的課程裡也說到,肩頸痠痛的人,通常扛太多別人的責任在身上,自己的責任已經夠多了,還要背上別人的責任,那當然是又痠又痛!

羅老師開場後,第一階段課程,帶領我們自由分組練習「傾聽」,要我們說出:「在和○○的相處上,你會覺得較有困難,請舉例說出三個困難。」一位伙伴專注傾聽,另一位伙伴說出困難。兩位伙伴互換練習後,再找一位伙伴說出:「在和○○的相處上,你做得還不錯的地方。」接著又找一位伙伴說出: 「○○的三個優點。」此三個問題分別都是敘述和同一個人的關係,分組練習後回到上課位子,自由分享自己的感受。

透過練習,可以釐清自己看待問題的眼光放在哪裡,加上可以很自由開放地傾訴,心裡覺得很困難的一件事,因被接納後心情輕鬆許多。在做「傾聽練習」時,羅老師提醒我們,除了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也要注意察覺自己傾聽對方說話時自我內心的狀態,例如:想打斷對方說話幾次、覺得無聊想打岔、覺得煩躁、覺得身體肌肉哪裡愈聽愈緊繃……,唯有時刻察覺自己,才能接納自己的狀態,做出最適切的對應。

第二階段,羅老師帶領我們了解對應姿態中的其中5種:

指責:放大自己壓倒對方,內在無助,表達出憤怒。

討好:我比較不重要,對方更重要,內外在想法不一致,只求眼前和諧就好。

超理智:和對方說教,長篇大論講觀點,不談自己內在的感受。

打岔:一心多用,一邊聽一邊做其他的事(滑手機、看電視……)

一致性:沒有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四種溝通姿態,能認識並表達自己的內在冰山,並為自己的冰山負責。

講述應對姿態後,羅老師把自己原生家庭的對應姿態,用肢體方式邀請學員上臺配合肢體表達,讓我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我也在此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與現在家庭成員的應對姿態。

第一天課程結束,羅老師讓我們完成一份傾聽對方說話5分鐘的作業,我帶著這份作業下課,晚上女兒開始她一天的心情分享,看著女兒很輕鬆地說著自己今天的心情,我深刻地察覺到自己,非常渴望也有一位可以接納我的母親,聽我傾訴所有心情,不會總是對我指責、超理智的母親。突然驚覺,原來我也複製母親對應我的姿態,每次母親和我談話,我也用指責、超理智的姿態回應她,母女關係開始不和諧,內心的痛苦開始產生。

反觀其他的關係:婚姻關係、母子關係……,我也特別擅長用指責、超理智的姿態回應,因為母親正是我的原生模板,而我也是女兒和兒子的原生模板,察覺到此,突然發現自己內在有一個轉盤開始轉動起來,讓卡住的心又有了動力!

第二天課程開始前,學員自由分享自己練習傾聽5分鐘的收穫,而我也在聽到學員的分享後,幾度熱淚盈眶,有好多的感動觸動我的內心。普羅大眾,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道場中,都有各式各樣無法通過的課題,看著一起學習的學員練習後的收穫,我也獲得力量前進,我想這就是團體工作坊最美妙之處。

課程中,羅老師帶領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帶著好奇心,探索核對觀點背後的各種脈絡,每位成員寫出:身為○○,我應該……。分組進行對話,說出句子的學員,只要聽對方提問,並回答是或不是,不需要對問題做出說明或解釋。這部分的練習,我充分滿足自己,對他人的好奇提問,也幫助自己看到內在的需要。原來,只要單純的好奇就可以提出很多問題,真不知道我的好奇心,是什麼時候被綁架的。上課後,才發現好奇心帶來很多幫助,但過去我總是被教導要聽話、順從、乖巧,這讓我漸漸失去探索的好奇心,沒有好奇心讓很多事情變得失去樂趣,實在是一種嚴重的扼殺!

兩天的工作坊,羅老師不斷的運用冰山架構圖,幫助我們理解內在各種冰山層次的連結。如果只是停留在處理冰山表層的「事件、行為」,那麼冰山下層的: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一直無法被照顧,那麼怎麼可能獲得健康?羅老師也提醒我們,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種對應姿態,只要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就好。每一種對應姿態都是一種生存方式,沒有好壞、對錯,只要用在適切的時候,並願意為後果負責,那就是最好的應對姿態。

課程結束前,羅老師提醒我們:「學習深刻對話的目的,是為自己提供一個調整自己的方法。當一個人改變,才能創造其他改變的可能,但是改變何時發生,卻是因人而異。對話也不是為了改變問題,而是打開問題,並且一起面對問題。」瞬間,我感到如釋重負,誰都不是這世界的救世主,無論扮演什麼角色,在人我關係中,願意真誠地一起面對問題,就已經足夠了。

上課之前,我一直把對話方式視為是一把重要的鑰匙,而那個我迫切想打開的黑盒子,正是我深愛著的家人。上課之後,我才發現,如果我沒有打開自己冰山下的黑盒子,誰的盒子我都開不了!感恩這個冰封在冰山底下的黑盒子,雖是一個沉重的恩典,打開它為我創造了改變的可能,期許改變後為自己找到「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自在的位置」。

(Photo by Jose Mizrahi on Unsplash)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207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228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321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