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10月20190112-1080x540fb-2
「天安老師帶領的冥想裡,我找到了七歲的自己。我原本以為那個小女孩很孤單,沒想到她的笑容竟如此燦爛。而那個小時候的我,非常喜歡現在的我,原來,我是一個那麼值得的存在。」
學員在天安老師工作坊後的分享,她看見了自己的價值。

如冬陽溫暖的張天安老師,運用薩提爾模式,重新找回「自我價值」的真義。走過冰山,找回與自己、原生家庭、現在的困境「和解」的路徑。

這次難得的趁著228三天連假,長耳兔邀請您一起在張天安老師的工作坊中重新找回生命力。
時間:2020年2月28日(五)-2020年3月1日(日) 9:00am-4:15pm
地點:台中市
講師:張天安老師
主題:在愛中成長-薩提爾模式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228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暢銷電視劇「俗女養成記」的最終集。不惑之年的嘉玲,遇到了小時候的小嘉玲,她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帶小嘉玲踏進去她害怕的鬼屋,並告訴小時候的自己: 「這裡根本沒有鬼。」

當成年的自己面對困難,萬般無力,時常是陷入了孩提時某個無助的記憶,那份無助的痛苦牽絆著自己,讓我們忘了此時已經長大、忘了自己有能力面對任何困難。

張天安老師溫柔、卻具穿透力的帶領,一起穿越時空,與小時候的自己對話,如何撫慰幼時的傷痛,進而重新看見成年的自己,其實是有無比的力量去面對每一個艱難。

每個人都是珍寶,不因任何作為,只因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邀請您,一起重拾這份美好。

2020/2/28(五)~2020/3/1(日)張天安老師將在台中,舉辦中部工作坊,歡迎舊雨新知一同來體驗這滴水穿石的感染力。

詳細報名信息將於近日公告。

*長耳兔一般會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劉仲彬老師文章分享]偷心事的人

由李儀婷老師帶領的長耳兔秋季對話沙龍,集結許多位重量級的老師,其中劉仲彬老師幽默風趣的風格,將理論轉為好消化、好吸收的語言,讓學員們有不同的體驗。

今天想轉貼仲彬老師的文章,談談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如何看待孩子隱私這件事。

咳咳,一早這麼嚴肅的開場,是為了凸顯這篇文章的幽默,準備好會心一笑了嗎?

 

【腦中小劇場 第49場 偷心事的人】
    
「我女兒在臉書偷罵我!」
「罵你什麼?」
「大痣鬼!」
  
然後婦人開始不自覺地摳嘴角上的肉痣,要命的是,我居然也不自覺地被吸引過去,整個過程大概維持了十秒,那顆痣簡直就像個瘋狂的漩渦。我原本想憋笑,但一想到萬一哪天女兒跟閨密說我爸是個屁男時,就有點笑不出來了。
  
案主前腳才剛離開,媽媽就一個箭步衝進來抱怨。
  
「你看,證據在這裡!」媽媽打開手機,一一劃過那些截圖給我看。通常這種年紀的女性,截的都是老公的曖昧簡訊,但她截的卻是女兒的塗鴉牆貼文,而且還儲存了上百張,搞得整支手機就像證物室一樣。
「喏,昨天才出爐的!」她將手機一把塞到我面前,截圖上寫著:
  
『大痣鬼又被我鎖在門外了,但怨氣一直鑽進來,誰能告訴我該怎麼處理?』
  
然而最狠的不是這則貼文,而是底下那一百多串留言,全都是荒謬離奇的驅魔儀式,孩子的進化實在太恐怖。
  
突然間我看到了某個標誌,迅速恢復理智,「嘖,這稱號確實是過份了點,怎麼可以隨便拿父母的皮膚結節開玩笑呢?說不定是顆好痣啊。」
「就是說啊,都不知道我這顆是帶財痣。」媽媽露出某種得意的神情,再度順手摳了一下,下場就是害我又想憋笑,早知道不講了。
「不過,我想確認一件事。」
「什麼?」
「根據我的經驗,一般高中生,應該都不會加父母為臉書好友吧,對他們而言,這是一件寧死不屈的事。」
「她沒加啊!這死小孩,交友邀請一直給我晾在那理。她還沒成年耶,萬一認識什麼牛鬼蛇神,然後跑去援交或吸毒該怎麼辦?誰來保護她?」
「了解。」我點點頭,然後指著圖片左上角的標誌,「但我看這則貼文,是『限定好友』才能看得到,既然如此,應該只有三個方法才能看得到這則貼文。」
媽媽突然沉默了,一副想拿回手機的樣子。
「第一,你們的共同好友傳給你看。第二,用她好友的帳號看。第三,用她本人的帳號看。但我不太相信有哪個好心人會想淌這種渾水,也不覺得她有哪個好友會願意借你帳號,或者…」我指右上方的圖案,那是帳號的大頭貼,很明顯,
  
是她女兒的照片。
  
「冒用自己女兒的帳號。反正密碼就是生日之類的,然後趁她睡著,每天上網瀏覽內容吧。」
我一邊說,一邊把手機還她,然後因為這個發現,手機在她手中似乎多了一些重量。
「這…應該還好吧,我高中也被媽媽偷看過日記啊,就算因為這樣跟她冷戰,換了兩次鎖,但後來還不是一樣活得好好的。」
「那你應該有在日記偷罵她吧。」
看媽媽的表情,應該是有。
「偷看孩子的心事,人之常情,但直接把心事偷進自己的手機裡,你還是第一個。不過你知道,你每次冒用她的身分,都會留下紀錄嗎?」
「什麼?」
「如果你是用自己的手機進入她的帳號,那麼臉書就會發一封通知給她,讓她知道這個帳號在別的裝置登入。所以我猜,她應該一直都知道你在偷看她的貼文,而這些內容之所以變本加厲,有可能是『故意寫給你看的』!」
「故意?」媽媽看起來更火大了,「白養了白養了!」
「很火大吧,但話說回來,這貼文本來就不是寫給你看的。」
「誰叫她不加我好友。」
「就算加了好友,大痣鬼三個字還是會讓你爆炸吧。」
「起碼她會寫得收斂一點啊。」
「嗯,有道理。」我點點頭,「對了媽媽,我想問你,整個辦公室你最討厭誰?好像是組長吧。」
「你怎麼知道!」
「妹妹說你每天晚餐都在抱怨那個人,抱怨完就遷怒家人。」
「阿那個人就覺得我好欺負啊,大家都是公務員,她也只比我早兩年進來,憑什麼對我比手畫腳,什麼都要管,我自己也笨,就是不想抱她大腿才會被排擠。」
「唉,原來公務員這麼黑,委屈你了。那我問你,如果哪天她加你臉書好友,你會理她嗎?」
「死都不會!」
「那你有可能為了讓自己的貼文收斂一點,而加她為好友嗎?」
「我根本不可能讓她進入我的世界!」
「我想也是,但或許這就是女兒不想加你好友的原因之一。」
「欸,不能這樣比吧!那個組長是外人,而我是她家人,我們是有血緣關係的耶。」
「沒錯,但女兒來說你們都一樣。」
「哪裡一樣?」
  
「你跟組長,都是負責『管人』的。」
  
我能預期,「可是我是為她好」這句應該快出來了。
「可是我是為她好啊。」
「嗯,或許組長也是這樣想的。」
一說完,媽媽就一邊瞪我一邊摳痣,老實說我已經不太能判斷摳痣這件事的觸發標準了。
「抱歉,開個玩笑。不過有時候呢,人跟人的相處上,感受比關係還重要。關係決定界線,而你帶給對方的感受,會決定那條界線是否被軟化。」
「所以你是說,如果母女關係好一點,她就會加我好友是嗎?」
「嗯,這件事要反過來想。正因為是家人,距離靠得太近,才會導致很多空間都被壓縮,其中她最在意的,就是放心事的空間。青少年的心情是很私密的,有時候也沒有規則可言,並不是你對她好,她就一輩子不會抱怨,如果你曾經寫過日記,就一定懂這種感覺。因此就算關係再好,都不一定想加父母為好友,更何況是關係緊張的。
「倘若你給她的感受就是『愛管人』,即便是關心,都會被她解讀成干涉,那她何苦戰戰兢兢地發洩心情呢,寫了還要擔心被你監督。換作是你,你會把鎖日記的鑰匙交給媽媽嗎?」
她搖搖頭,「唉,就算交給我媽,她看了也只有難過,就跟我現在一樣。」
對,她又摳痣了。
  
「要偷對方的心事,就得付出代價,而最大的代價,就是自己會受傷。那些留在頁面上的文字,每句都讓你覺得痛苦,但這些感受其實都是多出來的。」
  
「多出來的?怎麼說?」
「因為你本來就不需要知道啊。在臉書還沒發明之前,這只是孩子和閨密交頭接耳的秘密,或許是她的內心戲,也可能是不經意的玩笑話,而你這輩子都不會知道。但現在大家習慣展示心事,心事化成文字,留下痕跡,你沒辦法判斷這些話的重量,於是開始亂猜,搞得自己很痛苦,跟那些忍不住偷看前男友臉書的人一樣痛苦。」
「那我現在該怎麼辦?視而不見?還是一笑置之?」不得不說,她的笑容,是我這輩子看過怨氣最重的笑容。
「兩條路,但殊途同歸。」
「哪兩條?」
「第一,永遠不再冒用她的帳號。第二,跟她坦承冒用她的帳號,然後永遠不再冒用她的帳號。」
「這…這什麼選項,那選第一個就好啦,幹嘛還跟她坦白?」
「也對,選第一個輕鬆多了,大家裝沒事,以後也不用尷尬。但我敢保證,你們心裡一定會有疙瘩,這種疙瘩就像牙齒的洞,只會越蛀越大,因為被挖空的是信任。即便之後你不再冒用她的帳號,她也會開始防範你,到時候兩個人一天到晚諜對諜,你看氣氛有多刺激。」
「不要亂講啦,那到底該怎麼辦?」
  
「既然你偷看了她的貼文,那就要公平一點。」
  
「公平一點?沒問題,歡迎她來看我的臉書啊!」
「千萬不要!」這四個字是我自己加的,足見我當下有多驚恐。
「呃…我所謂的公平呢,指的是要回饋『相同的經驗與感受』。換句話說,我建議你跟她聊聊當初日記被偷看的感受,以及這件事對你和媽媽的影響。」
「聊這個要幹嘛?」
「很簡單,為了讓你更不像一個長輩。」我繼續說道,「就像我先前提過的,感受比關係還重要,而這樣做會幫你脫掉一些關係的限制,劃分關係是單向的,分享感受則是雙向的,擁有相同的經驗,會讓你們看起來更像朋友,而不是母女。」
  
大人若能適時展現脆弱,不一定就是軟弱,反而更容易親近,這效果有點類似「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
  
此時媽媽緩緩說道,「我只是覺得,從小到大,為孩子做了這麼多,結果還被她在背後嫌到死,真是…不甘心啊。」
完全能體會,就像陪女兒追了這麼多集的玩具總動員,結果到頭來我只能當卡蹦公爵一樣。
「對啊,肯定不甘心。其實呢,被孩子抱怨,也是教養的必經過程,如果孩子的詛咒有效,家長都不知道領幾百次便當了。但這不代表你沒用心喔,畢竟家長的苦心要能被孩子看見,過程極其坎坷,表達的方式、對話的頻率,以及孩子的成熟度,都會影響傳送的振幅,當中稍有差池,換來的就是背地裡的一句抱怨。這很辛苦,但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看著孩子的背影時,才想起父母的苦心。」
  
媽媽當時看起來有點想哭,但在那一刻,我們只是安靜地看著彼此。好啦,或許還有那顆痣。
  
某個程度上,教養就像開店做口碑,「互動品質」則是孩子的評分標準。不幸的是,再神的店都會被黑,扣分也是必然,因此大家比的不是誰評分高,而是誰的「洗白」速度快。收到負評肯定笑不出來,然而大人之所以為大人,就在於我們能夠選擇合適的洗白方式。我們可以讓情緒一直停在不堪的字眼上,也可以試著看出問題的根源,畢竟每句抱怨,都會有它形成的脈絡與因果,久了你會發現,他們在意的事其實都差不多。
  
關上監視器,把空間還給孩子,讓他們安放心事,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又或者公平一點,把我們的某個祕密擺上天秤,讓孩子決定是否交易自己的心事。辛苦的家長們,與其暗地窺探,還不如光明磊落地跟孩子分享生命經驗,就像夏宇寫過的那首詩,

    
只有祕密可以交換祕密,只有咒語可以解除咒語。
  
親職教養
出醜效應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M7zrOW

(Photo by Glen Carrie on Unsplash)
———————————–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321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207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留佩萱老師文章分享]我正常嗎?

twinsfisch-uSPjZzYwXO4-unsplash

大家記得長耳兔的故事嗎?

親愛的長耳兔:

「你耳朵不斷變長。長度超越其他兔子,這是很特別的事。」

「但是長耳朵讓你困擾,因為與眾不同。正因為與眾不同,你顯得很特別,一隻特別的、漂亮的兔子」

—摘錄自「給長耳兔的36封信」

一起來看看留佩萱老師對於「正常」的註解,並欣賞自己,我們都是與眾不同的長耳兔。

「我這樣正常嗎?」今年二十八歲的伯特,因為工作和感情問題來到諮商室──他最近剛換了一個新工作,對於工作充滿焦慮,另外,兩個月前伯特才與交往五年的女朋友分手,經歷工作和戀情上的轉變,伯特感到壓力很大、很焦慮。幾次的諮商會談中,我觀察到,每當伯特描述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時,都會補上一句:「我這樣感覺正常嗎?我這麼焦慮是正常的嗎?我這麼悲傷正常嗎?」

不僅僅是伯特,我有好幾位個案也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我有這些反應正常嗎?」「以妳的專業來看,我這樣是不是有問題?我是不是不正常?」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想法,那你一點都不孤單,數據顯示全球每天有數百萬人上網搜尋「我正常嗎?」就算身為一位心理諮商師,我偶爾在情緒出現後,腦中也會冒出這樣的疑問:「我這樣感受是正常的嗎?別人都是怎麼反應?」

根據字典定義,「正常」是指「合乎一般標準、符合常規的」,我多麼希望可以有一台神奇的機器,在掃描每個人的心之後,就能在機器螢幕上顯示出你現在有的情緒和劇烈程度,像是「焦慮,程度六十分」、「悲傷,程度八十分」。這樣,我就可以告訴自己:對,你看,我這樣感受是正常的,別人也是這樣的情緒和分數!

但可惜的是,「正常」這個詞,似乎無法適用於人的內心世界。沒有客觀的量尺,我們無法測量別人有哪情緒、程度。就算我們都經歷類似的事情,我也無法百分之百理解你有哪些感受。而因為沒有一個標準可以比較,我們開始擔心──我有這些情緒,和別人一樣嗎?我這樣正常嗎?

「我正常嗎?」的聲音,從哪裡來?

假如你今天走路不小心跌倒擦傷膝蓋,你覺得很痛,我猜想你內心並不會質疑:「我這樣正常嗎?我感覺到痛正常嗎?」受傷後,你會清理消毒傷口、擦藥、包紮、如果傷口嚴重你可能會去看醫生,這些是你從小被教導受傷後該做的事情。

相較於身體的傷口,我們對心理傷口的反應態度卻截然不同。就像身體會受傷生病,我們的心理也會受傷──遭遇重大事件或創傷、失敗、被拒絕、被背叛、失去…等等,面對這些人生過程中會經歷的事情,你感到焦慮、悲傷、恐懼、憤怒、憂鬱…,而對於這些「心理的痛」,你內心第一個冒出來的卻是質疑和指責:我這樣正常嗎?我是不是反應過度?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會冒出「這樣正常嗎?」的自我評價,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於成長過程中,我們的每一種情緒並沒有好好被接納。當你小時候焦慮、難過、害怕、生氣時,身邊的大人指責你:「這沒什麼好難過的」、「不可以生氣!」、「這有什麼好害怕,膽小鬼」。當你擁有的情緒常常被大人糾正、否定、與評價,你就會學習到:有這些情緒是不正常的、不好的。於是當你長大後,面對冒出來的各種情緒和感受,你也會懷疑:這樣是不是不正常?

果然,伯特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情緒從來沒有好好被接納。他記得,他從小就容易焦慮緊張,而每一次焦慮時,小男孩伯特總是會被媽媽指責:「你怎麼這麼膽小!」「你是男生,不可以哭!」在小男孩伯特內心,擁有這些情緒都是不對的。到現在二十八歲,每當伯特感到緊張或悲傷時,他腦中「你這樣不正常」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大聲。

如果伯特成長過程中,身邊的大人能夠接納他擁有的每一種情緒,會不會就不一樣?

重新看待心理健康

如果每次當小男孩伯特焦慮時,媽媽可以告訴他:「第一天上學真的會讓人很緊張,我們可以一起做幾次深呼吸。」在他難過時,爸爸可以同理他:「對阿,發生這樣的事情真的很令人難過,難過時哭沒有關係。」憤怒時,學校老師可以幫助他理解:「生氣是一個很正常的情緒,每個人都會生氣」然後教導他用健康的方式發洩憤怒。就像學到身體有傷口時要怎麼消毒處理,如果每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到的是:每一種情緒都很正常,情緒來時我可以如何面對和處理,那麼,這個世界現在或許會很不一樣。

正是因為從小沒有學習到如何處理「心理傷口」,許多人在面對情緒痛苦時,會花很多時間自我懷疑與指責──「我這樣正常嗎?」「我是不是太敏感?」「我真沒用,竟然現在還會悲傷。」「我應該要克服、放下才對,不應該再被影響。」這些行為就像是繼續在心理傷口上撒鹽,讓情緒傷口越來越惡化,但在面對跌倒擦傷後,我想你不會拿著刀子繼續往傷口處割好幾刀,我們對於身體傷口和心理傷口實在是有很大的差別對待,是吧?

心理健康,就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我們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視遠遠大於心理健康──生病時會去看醫生、有傷口時會擦藥包紮、知道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每天會刷牙洗澡保持個人衛生。但心理健康卻像是個禁忌一樣,談論起來讓人恐懼、覺得很丟臉、深怕其他人會認為自己有問題。如果你對於談論心理健康議題感到很不舒服、內心充滿評價,你也可以試著想想看,這些評價或不舒服是從哪裡來?

經歷心理傷口是身為人的一部分,每個人在生命過程中都會承受痛楚和各種情緒,我們需要開始談論情緒、談論如何處理情緒痛楚。因為保持心理健康,就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就像身體受傷時,你要消毒清理傷口、擦藥、包紮、看醫生;當心理受傷時,你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幫助自己處理心理傷口──像是尋求心理諮商、看精神科、找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分享情緒、參加支持團體、讓自己緩慢下來好好面對內心世界、給自己空間去感受情緒、練習深呼吸與正念…等等,這些都是處理心理傷口的方式。

當你固定運動、去健身房、健康飲食時,大家會讚賞你非常注重身體健康,我們也該用同樣的態度重視心理健康──做心理諮商就像是心理健康的健身房,幫助你鍛鍊與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狀態。對我自己來說,我每個禮拜至少會去健身房運動三次,這是我保持身體健康的方式,另外,我每周也固定去見諮商師,而每個禮拜那一小時的諮商時間,是我最期待、可以好好照顧我心理健康的時間。

身為一位心理諮商師,我一直有個願望,期望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可以好好重視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安心談論情緒和心理傷口,然後當你聽到另一個人說「我在做心理諮商」時,你可以為對方願意重視心理健康感到開心與驕傲,然後心理想著:或許我也可以來試試看!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D1lMxR

(Photo by twinsfisch on Unsplash)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321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207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醫不叩門

作者 : 林良晉

看到一位中醫師的臉書文章中提到「醫不叩門」,覺得這詞很有意思。

醫不叩門的意思是說身為醫生,發現或知道別人患了病,只要人家不請你診治,自己不要主動上門去毛遂自薦。那怕是朋友或鄰居也是一樣。乍聽之下感覺醫生自命清高、難以接近,非要病人主動請求才願意診斷治療,這分明是在擺架子吧!然而,這背後是有其道理的,尊重與信任是醫病關係最重要的一環,也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當患者有病識感,覺得身體有狀況想尋求協助來恢復健康,找到信任的醫生進行診療,這是好的開始。但如果情況是反過來呢?

多年前一次搭夜車上台北,在承德路下車,騎樓下有幾個小攤位。”先生‥先生‥你過來一下,我有很重要的事跟你說,你的氣色不太對…”還在半夢半醒的我一下車就被這急促的聲音叫住。轉頭一看,攤位上的算命先生一臉嚴肅地對我招手。想像一下,在那個情境你會有什麼感覺與反應呢?在昏暗的光線中,被這麼一叫,我嚇了一跳快步離開,越走越覺得心裡不太舒服,有種被詛咒的感覺。即使當時我的心中真的有困擾,也不會想找眼前這位算命先生解惑。

很多人在學習了薩提爾,練習了對話之後,覺得這東西實在太棒了。恨不得把這套東西推薦給自己的親人朋友,希望他們也能因此受益。在自己的生活中充分的運用實踐本是美事一樁,但如果常覺得別人有問題,主動給建議,希望對方改變,通常會適得其反把事情弄得更僵。

我的孩子曾經跟我說過: “唉呦…你不要再問了啦,這樣一直問很煩捏….”

我的朋友也對我說過: “好了,拜託不要再考我了,你再問下去我的頭要痛了…”

我以為我在跟人對話,而在對方實際的感受卻是我用對話的形式試圖引導到自己的觀點,進而想說服他。回想這些情況,對話功力不純熟固然是一小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好奇”與”對人的關心”才是擁有高品質對話的核心,而我忽略掉了。發自內心的關懷加上不帶評判的好奇與接納才有機會讓別人願意敞開。

當我眼中只看到問題卻沒看見”人”時,我猜想對方接收到的是壓力吧!有些時候,我的朋友家人只是單純想聊聊,也許想要有人聽聽自己的牢騷。如果能做到帶著好奇,專注傾聽,對方就能感受到支持了。至於問題是否真的困擾他們?對方有需要我的幫忙嗎?我只需要再做一個動作,跟對方核對。

「醫不叩門」除了是醫生的古訓,對身為子女、家長、伴侶的我們也是很有用的提醒,當身旁的人好像有困擾時,能不能先單純的好奇與關心,保持耐心不急著開藥方。
(Photo by Sara Bakhshi on Unsplash)
———————————–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321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207
___________________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公告]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人生無處不考驗,要面對困難,甚至要跨越障礙,根基都來自於內在的穩定。
內在猶如磐石堅固,則外在任何變化,都能處之泰然。

然而長年來的慣性,猶如一台聯結車,即使頭腦覺知道要踩煞車,後方聯結著的龐大的慣性卻依然往前衝擊,一再摧毀渴求穩定的內心。

如何將身心達到和平? 找到人生自在的位置?

志仲老師將在高雄,舉辦2020年的南部春季工作坊,邀請高雄及南部的朋友,一起來體驗學習。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時間:2020/2/7(五)~2020/2/9(日)
地點:高雄市
講師:羅志仲老師
主題: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對話技巧的運用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0207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阿迪亞香堤說:「在每個困難裡,都有一個沒有困難的自己。」

每個身處困難的人,都在尋找那個「沒有困難的自己」。

羅志仲老師的生命故事、學習薩提爾模式、靜心、覺察、對話以及體會自由真義的過程,帶領著每個困難的人,如何一步一步在生活中掙脫桎梏,得到真正自由。

我們終將到那個沒有困難的自己。

2020/2/7~2020/2/9羅志仲老師將在高雄,舉辦2020年的南部春季工作坊,邀請高雄及南部的朋友,給自己一個新年新契機。

詳細報名信息將於近日公告。

*長耳兔一般會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學員心得]練習愛情

桂芳老師工作坊結束後幾個月,收到了夥伴捎來最近的心情,文中最後一句「好嗎」,讓小編腦中開始播放魏如萱的「好嗎好嗎」這首歌,也想起了這張專輯名稱”還是要相信愛情阿!混蛋們!”(只是專輯名稱喔,別拉椅子坐下XD)

你相信愛情嗎? 相信你值得被愛嗎?

桂芳老師用來形容親密關係的雙人舞,如果拍子錯了,舞步亂了,踩彼此的腳痛了,放棄嗎? 換舞伴嗎? 還是,給彼此一個八拍的停頓,重新跳一次?

你呢?


<時光膠囊—給你的一封未來信>

帶著孩子,巧遇一家溫馨而神奇的小店。

這家店,負責幫人們寄發三年內任一個時間的信,牆上各式的明信片,孩子看的眼花撩亂,興奮挑選著。在一個安靜角落,看著櫃檯睡得安穩的貓兒,我們開始想著,三年後,要寄明信片給誰?

為什麼是三年?
明信片上印一行字:「三年,大概是兩個人從認識到分開的平均時間」。
我想起了你。
我們在一起已經超越了平均值很多了呢! 該開心嗎? 還是意味著什麼?

學習薩提爾模式一陣子,開始和我原生家庭、和孩子們,甚至跟我自己之間的連結,都出現了新的變化。

唯獨你,我們卻似乎卡住了。

在此之前。我聽過「夫妻關係遠重要於親子關係。」那時的我似懂非懂,直到遇見了桂芳老師的「親密關係」,重新審視我們之間,又開始認識你,也更深入的剖析自己。

老師帶著我沿著一些脈絡去思考
「對伴侶有幫助的資源?」

「對伴侶關係有礙的資源?」

突然覺得自己很渺小,我帶來的「礙」似乎比「愛」多。你給我的包容永遠我不及。
沿著老師帶領的方向,我慢慢分析每一次爭吵,我為何對你總是無法一致性的表達?
抽絲剝繭,無論我生氣、煩躁、不安、難過,在你身上,抽開情緒的表面,我驚訝的發現,最後都只篩出一個渴望被愛,也渴望愛人。

而為什麼,我的愛呈現的如此自卑、狼狽、張牙舞爪?

青春飛揚時相遇,原是那樣的美好,但柴米油鹽的生活壓垮了浪漫的任何因子,在我們生活中闖進了孩子,闖進了彼此的原生家庭,我們從情人、夫妻、最後只剩下職務代理人,當孩子長大,不再急迫的需要照顧,我們變陌生人。

在孩子面前,我們是父母,這個角色演的太久,也入戲太深。我們忘了還有伴侶的這個角色需要被看見。單獨相處時,在你面前,我顯得侷促不安。但內心實際上還有個愛的空洞尚待填補。

自尊心強、自信心低的我,在你面前放不下的固執,只能用憤怒來掩飾脆弱。
像個孩子,總認為我不說你應該懂,如此倔強的生氣著。
漸漸的,我好像沒曾認真的注視你、聆聽你。

我們的愛還存在嗎?? 曾不只一次,我這麼憂傷的想。
猛然的覺察貼近我的憂傷,那不正是答案嗎?!
我憂傷是因為我在乎。只要我在乎,那就有機會改變。但我不能只在乎「我在乎」,我必須要在乎「你的在乎」。我是那麼的想跟你連結。

給三年後的你,文字多到一張明信片裝不下,我只寫下最重要的幾句,有些字句,被眼淚糊了,希望三年後你看的懂,因為我想好好,跟你坐下來,談一談我們、聽一聽你, 好嗎?。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321
——————————————–

學校及機關團體講座與工作坊邀約請私訊長耳兔或來信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2 則留言

[長耳兔 ft. 親子天下網路書城]—更新書單通知

各位親愛的夥伴,晚安
長耳兔 ft. 親子天下網路書城,更新書單囉!!
有好多的好書等著大家
三個月內的新書 79 折,舊書69 折,錯過可惜~
在這寒冷的冬天,除了幫身體補補冬
也滋養一下心靈的養分喔!!
長耳兔店中店網址:https://www.cwbook.com.tw/inShop/InShopAction.shtml?inShopSerno=2210
想要線上購買親子天下叢書的夥伴請私訊或E-mail長耳兔,寫上「我要長耳兔店中店密碼」,我們會將進入的特約密碼寄給您。
Email: service@lopwilldo.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與自己的焦慮相處]

作者:林良晉

焦慮如同一個老朋友般,偶爾就會來拜訪。特別是當我感覺自己沒完成什麼事,好像虛度光陰時,這種感覺會特別強烈。

如果有做些什麼事,有忙碌的感覺,即使是瞎忙也好,似乎焦慮感就會稍稍舒緩 一點,好像有從事一些生產,自己就有了一些價值,只是安心的感覺通常不會持續太久。

我被焦慮追著跑,好像是一個被討債集團追債的人一般,總是要把身上僅有的值錢東西全掏出來才能獲得暫時的喘息,直到他們下一次的上門。

這像一個無止盡的夢靨,某一方面來說,這也像一種無法自拔的上癮行為,好像我的逃避持續在餵養著這焦慮,又像個把自己影子當成可怕怪獸的傢伙,拼命往前跑卻擺脫不掉這黑影。

為了不要讓這焦慮不安有存在的機會,我必須持續做些什麼來填滿整個空間。然而,有統計資料指出,90%人們所擔心的事都不會發生。

想到這裡,我不禁對這個焦慮有了好奇,我想停下來好好看看它,看看這個讓我內心不安,一直急於擺脫卻總是躲在某個角落,三不五時就從背後冒出來的焦慮。

以冰山的感受層次來說,我對自己的焦慮並不能接納,因此衍生出感受的感受。我對我的焦慮是有恐懼的,我不喜歡它,希望它消失不見,因此用讓自己忙碌來逃避面對它。我有了一個想法,身為一個長期被忽視的情緒,它需要的也許是被看見、被關心,而不是被掩蓋、被消失。當焦慮再度出現時,我決定試著不做些什麼,單純去覺察、去感受,去接納它的存在。我感覺到胸口悶悶緊緊的,心跳有點快,呼吸是急促的,肩膀是緊繃的。

我注意到腦中有念頭來來去去,覺察到心念被帶走時,輕輕地把它帶回來。一邊深呼吸一邊輪流關照著身體不舒服的部位。我的不舒服一開始是些微升高然後停頓,接著緩緩地下降。雖然不舒服沒有馬上消失,但回到一個可接受的範圍。我相信冰山底下還有許多東西值得去探索發掘,畢竟認識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

我學到的是,當不舒服的感覺來襲時,我可以先試著去接納與陪伴我的感受。如果一時還做不到,我也能先接納那個還做不到的自己。

(Photo by Marc-Olivier Jodoin on Unsplash)


—–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