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留佩萱諮商師文章分享> [看不見的傷口:言語暴力反而傷害孩子更深]

franck-v-N4gn-eLEIwI-unsplash

言語傷害不但沒有教育效果,反而讓孩子長大後,繼續用這些負面核心信念看待、解讀事情。成年之後,孩子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工作職場上處處碰壁,或是承受各種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問題。

言語暴力讓人信心低落

我曾經諮商過一位美國大學四年級的女孩,她來諮商室時正受到嚴重的焦慮症困擾。她告訴我,上台報告都會讓她恐慌症發作,像是心跳加速、全身冒汗、開始顫抖、覺得自己快要不能呼吸、要昏倒了,原因是她認為台下的人一定會覺得她講得很糟糕、覺得她很差。不僅是課堂報告,面對剛認識的人也會覺得焦慮、覺得每個人都在批評她。升上大學四年級,她開始擔心找工作問題,她寄出很多履歷,但兩個月內並沒有收到任何回覆,於是她就認定:「完蛋了,我一定很爛,所以沒有公司要錄取我!」

某次的諮商過程中,我們談到如果畢業後沒有立即找到工作最糟糕的後果,她說:「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必須回家鄉跟爸爸媽媽一起住,這樣,爸媽一定會瞧不起我。」

回顧童年,她有兩個在求學路上非常順利的姊姊,她經常被拿來與姊姊比較:「妳怎麼這麼笨?」「為什麼姊姊這科拿滿分,妳就不行?」「姊姊一升上大四就拿到公司錄取信,妳怎麼還沒找到工作?」不僅爸媽數落她,連兩個姊姊也偶爾會嘲笑她,譬如:家族聚會時在所有親戚面前詢問她的期中考成績,讓她當眾出糗。成長過程中被數落批評讓她非常焦慮,也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別人一定認為我不好」。因為,從小到大,她都是最笨、最沒用的那個。

情緒傷害,就和肢體暴力一樣嚴重

很多人回顧童年時,覺得自己的童年並沒有什麼創傷,畢竟「創傷」兩個字聽起來很嚴重,好像「看起來嚴重」的事情才算數。或是,你可能會覺得:「比起被暴力相向或是性侵害,我只是被爸媽偶爾嘲笑一下而已,這應該不算什麼吧!」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哪種創傷比較「不嚴重」。

本書第一章介紹的ACE研究詢問了十種創傷經驗,研究人員分析後發現:每一種創傷造成的傷害都差不多,並沒有哪種特定的創傷事件「勝過」其他種類。也就是說,不論是被父母羞辱、嘲諷或是家人有酒癮問題,這些惡性壓力所造成的影響,和肢體暴力或是性侵害相似。

相對於較明顯的暴力行為,言語傷害看不見,也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合理化為管教的手段。

美國一份2014年發表的報告,檢視了5600多位青少年,詢問他們過去是否遭受過肢體虐待、性侵害或是情緒傷害。問卷中提到的情緒傷害就是詢問「父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是否恐嚇、羞辱、貶低、威脅孩子」等等。

結果顯示,這些青少年中約有62%的人曾經遭受過情緒傷害。不僅如此,受到情緒傷害的孩子,得到焦慮症、憂鬱症以及自殺傾向的機率和被肢體虐待、性侵害的孩子差不多。研究還指出,比起肢體暴力和性侵害,「情緒傷害」與憂鬱症、焦慮症、親密關係問題以及酒精成癮有更強烈的關聯性。

提出這個研究並不是要比較各種創傷事件,因為,每一種創傷對孩子來說都非常嚴重。但是父母可能不這麼認為,你可能會覺得,這些嘲諷、貶低的話語是為了激勵孩子、讓孩子更上進。但是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這些傷人的話語不但沒有效用,反而讓孩子在成年後,受困於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批評話語,建立了孩子的負面核心信念

台灣人本教育基金會曾經做過「破壞性語言」調查,在網路上選出成長過程中聽過的負面言語,其中,最常見的傷人話語包括: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

「你讓我很失望!」

「你很沒用耶!」

「這種成績,你沒救了啦!」

「這很簡單啊!為什麼你不會?」

「你沒那個天分啦!」

「我不是教過你了嗎?」

父母說這些話時,可能正在發洩情緒、可能覺得這樣能激勵孩子。但是,這些話語卻會讓孩子形成「負面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的信念—覺得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別人如何看待你、以及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形塑這些核心信念,這些信念又影響了孩子如何解讀、看待事情。

譬如,如果孩子每次生氣都會被父母指責「不可以生氣」,他可能就會認為「生氣是不好的」。於是,長大後,他遇到另一半生氣時就會逃開,甚至迴避衝突與對話,因為他害怕面對生氣,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不論是嘲笑、侮辱、貶低,或是不斷的指責與批評,這些話都可能形成孩子的核心信念—孩子開始相信「我很笨」、「我就是比別人差」、「我不值得被愛」、「都是我的錯」、「我就是很胖、很醜」、「我永遠都做得不夠好」。長大後,孩子會帶著這些信念生活,他可能會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認為每個人都在指責他。這些信念讓孩子有著強烈的羞恥感,討厭自己、自殘,或認為「我配不上好東西」。

或許,父母是想要教育孩子,但是這些言語傷害不但沒有效果,反而讓孩子成年後,繼續用這些負面核心信念看待、解讀事情。孩子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工作職場上處處碰壁,或是承受各種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問題。

之前,我曾請你做一個小活動,想像有台隱形攝影機每天跟拍你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現在,請回想腦海中的那段「影片」,數數看:一天中,你對孩子說過幾句負面話語,幾句正向話語?

許多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也不斷聽到負面話語,這些批評與指責是我們熟悉的溝通方式,於是,我們不自覺對孩子說出這些語言,變成孩子的惡性壓力來源。

研究顯示,每一句負面語言需要五個正向語言來平衡,才能維繫良好關係。許多父母不擅長和孩子說正向話語,但是,大腦有可塑性,我們可以藉由經常練習「說好話」,讓大腦使用負面語言的神經迴路慢慢消失,讓使用正向語言的連結越來越強壯。

(原文刊載於留佩萱《童年會傷人》/小樹文化)

(Photo by Franck V. on Unsplash)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