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趙安安老師文章|要麼控制情緒,要麼讓情緒控制你

你是一個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嗎?有實驗表明,比起愉悅、驚喜等正面的情緒,悲傷、憤怒所持續的時間達到了兩倍以上…

01

“2歲女童被拎胳膊“扔”下樓梯 保姆:我心情不好”
“因心情不好,他在廣州一公園撿磚砸死人!事後這話更讓人憤怒…”
“荒唐!男子心情不好 一路偷車“兜風”30小時”


近來聳動的標題、驚人的社會事件,似乎在層出不窮地發生著,而許多案件的起因僅僅只是來自作案者情緒不佳,究竟人們的情緒管理出了什麼問題?


你是一個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嗎?有實驗表明,比起愉悅、驚喜等正面的情緒,悲傷、憤怒所持續的時間達到了兩倍以上。

為什麼人會出現情緒反應?其實情緒反應是來自於大腦受到刺激,認知系統在處理過程中,對於刺激的解讀和推論後作出的反應。
接收刺激、解讀推論、做出反應三者的產生速度相當快,經過生活經驗的積累與學習,更是加快了反應的速度,情緒往往在瞬息之間發生。
面對走不通的路,有些人懊惱抱怨,有些人不以為意,甚至有人認為嘗試新的路徑是件有趣的事。
為什麼人接受到同樣的刺激,卻有不同的反應?因為每個人腦中的解讀模式和推論模式是不同的。
這樣的解讀方式稱為認知基模,其運作十分迅速,形成了“自動化思考”,猶如被植入晶片的機器人,遭遇刺激就立即出現反應。
 
但事實上,從刺激到反應之間是有空間存在的。

人難以避免受到負面情緒的侵蝕,無論如何不能放任自己淹沒其中,究竟該如何控制壞情緒?請檢視以下七個易生負面情緒的自我認知基模,拉開從接受刺激到情緒反應的空間。

02
第一:每個人都要喜歡我
小時候做的每一件事,都渴望父母和師長們的肯定,在求學的路上,行為舉止都希望獲得同儕的認同。
待到年紀漸長,出社會之後的我們,所受到的眼光和評價來源更加廣泛,加諸在角色上的期待也愈加沉重,形成了“每個人都要喜歡我”的認知基模,一旦接受到一點批判就會影響心情。
 
當我們發現到有這樣的認知基模,試著對自己說:“為什麼要每個人都喜歡我?沒有人能得到每個人的喜歡,最重要的是自己做事問心無愧就好!”
 
第二: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成功,那就是失敗
最終壓垮自己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比如高考放榜的成績也許不那麼理想,成績的背後綁著成功的期待,期待一旦落空彷佛人生無望。
 
扭曲的認知基模造成人們持續追求完美的表現,如果不是百分百的成功,似乎就是一個失敗者,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呢?
 
考試成績並不是唯一肯定自己的標準,比如善良、溫柔、體貼、耐心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優點,不是紙筆分數可以取代的。
 
一次的失敗並不代表永遠倒地不起,人生雖然不能倒流,但應該給自己重來的機會。
 
第三:我的價值建立在他人如何看待我
 
他人的評價與認可固然重要,但外界的眼光和自我認同,兩者的比例該如何分配?
在東方文化裡,他人的感受遠遠重於自己的感受,群體價值總是淩駕於個人價值,這樣根深蒂固的認知基模,往往使我們經常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但這就是絕對的真理嗎?還是只是一種思維模式罷了?
反觀西方文化,個人的價值往往建立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相較於群體,會更注重自我。
 
所以它並非放諸四海皆准的真理,亦非固著在文化裡堅不可移,只是一種觀點的轉變,端看你是否願意換個角度思考。
 
第四:我應該要一直當好人
“好人”這兩個字代表了必須幾乎來者不拒、有求必應、永遠為他人著想,很多時候,它帶來的壓力遠遠超乎想像,使我們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而無法做自己,一旦違反他人的期待就會陷入自責的情緒裡,並且總是學不會拒絕的勇氣。
 
每當你因為無法滿足他人的期待要求,感到辛苦、疲累的時候,自問是不是內心也有這樣的認知基模?接著再反問自己:“我真的需要一直去當好人嗎?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
從現在開始,拒絕當100%的好人,學著為自己著想吧!
 
第五:意見被否定=人格的否定
“如果人們不贊同我的意見就代表我是不好的人”,這樣的認知基模容易造成人際關係之間的不愉快。
在組織溝通中,說出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應該是被允許的。然而,若團隊成員的認知是:“如果不贊成我,代表我不好”,被反對者便容易感覺受傷或激怒,於是造成團隊溝通劍拔弩張、爭執不休。
為了避免衝突,漸漸形成有話不敢言的氛圍,使得任何實質意見、善意建言都無法發揮效益,這個團隊失去活力和開誠佈公的勇氣,同時也是對組織的一種內耗。
 
因此,我們要改變這個認知基模:“否定我的意見,不代表否定我的人格,對事不對人的意見,是為了讓團隊更好。” 當團隊成員擁有了這樣的共識,可以坦白地討論想法,營造交流創新的氛圍,績效也會隨之提升。
當你可以虛心地接受指教,並且將其視為寶貴的言語而非傷人的利刃,心也會隨之堅強。
 
第六:應該盡可能表現到最好
經常造成負面情緒的另一個認知基模是:“我應該盡可能表現到最好。”
學業成績、才藝技能、待人處事、職場表現、感情關係、事業成就…人的一生要追求的事物太多,樣樣亮眼的“人生勝利組”畢竟是少數,更何況,那些華麗的背後也許藏著許多的眼淚。
 
如果一首歌的起伏是舒緩到激昂,最後回歸平穩,那麼歌手在演唱的時候,一般會在最高亢的部分花最多的力氣、釋放最飽滿的情緒,若整首歌都在用力嘶吼,反而會模糊真正想表達的焦點。
 
人生也是如此,如果想在每一件事情都面面俱到、要求自己表現到最完美,反而容易落入失望挫折的迴圈當中。
 
試著用更寬廣的心態來看待:我們是人,能量有限、氣力有限、時間有限,可以挑選幾項事情要求自己表現優秀,但並非各方面都要以完美的標準看待,學會放過自己,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第七:尋求他人幫忙是軟弱的表現
這一點對個性好強的人來說是根深蒂固的認知基模:凡事靠自己,努力證明我可以,不到逼不得已絕不會求助他人。
 
然而,尋求他人幫助真的是軟弱的表現嗎?換個角度想,比起自己埋頭苦幹卻毫無成果,適時地尋求外援,讓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是一種聰明。
在職場上,求助他人可以視為增進關係的第一步,亦是人情累積、互相幫忙的開始,人是群居的動物,沒有人可以真正做到獨善其身、離群索居,因此,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請別吝嗇發出求救訊號,也別吝嗇向他人伸出援手!
 
這七種認知基模,是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在心裡都曾冒出的聲音,既然知道這些認知基模深深地影響情緒,那何不改變它?
下一次,當你面對刺激,情緒就要湧上來的時候,不妨告訴自己先暫緩下來思考

“我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會傷心?是不是因為具有這些扭曲的認知基模,才會導致這樣的情緒?"

心理學家Viktor Emil Frankl(維克多.法蘭克)曾說:“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那個空間就是我們選擇如何回應的力量。”
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拉開一個空間,使你有餘裕能夠發現自己的認知基模,你便擁有了選擇的權利,選擇是否要以固有的思維面對,若能換一個角度思考,你將不再被負面情緒束縛,從此,生命多了自由。
(Photo by Allie Smith on Unsplash)
 
一次的失敗並不代表永遠倒地不起,人生雖然不能倒流,
但應該給自己重來的機會。—趙安安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ZnGDMl
 
————–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1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