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活動預告]崇建老師工作坊

“Satir model is quantum model” (薩提爾模式也是量子模式) 約翰貝曼曾經如是說。

喜歡李崇建老師工作坊的朋友不要錯過了接下來在台北與台中的兩場薩提爾模式工作坊,看看老師如何詮釋這個透過「微觀物質連結自我與他人」的薩提爾模式。

李崇建老師工作坊將於明日開放報名,時間與地點如下。

台北場:
時間:2019/12/21(六) ~ 2019/12/23(一)

台中場:
時間:2020/01/18(六) ~ 2019/01/20(一)

[詳細報名信息與連結將於明日公告]

*長耳兔一般會委由Accupass活動通購票平台辦理售票,想報名的朋友可以提前至Accupass活動通註冊帳號,以利後續訂票活動。

Accupass網址如下:
www.accupass.com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桂芳老師工作坊–學員心得分享]

這篇動人的心得分享,讓小編想起這首歌
旺福主唱小民,簡單的樂器、簡單的文字,貼切的詮釋親密關係。

「妳是颱風天、冒煙的泡麵」,幸福就是那麼不容易,也好像很簡單。

伴侶因為互相了解而在一起,也因為長時間的太了解而疏離。但我們欣賞夥伴們面對問題的勇敢。

電影失戀33天裡,有句台詞:

「買台電冰箱,保修期三年,你嫁了個人,還能保證他一輩子不出問題呀,出了問題就修嘛。」

謝謝這位夥伴,讓我們欣賞這麼甜蜜美好的修復過程。

————
我練習一致性表達自己的冰山前,除了先安頓自己的內心。
也會調整對這次溝通的期待,會先告訴自己,也許還是溝通失敗、甚至大吵收場,都是沒關係的。

我接納所有可能,但欣賞願意嘗試開啟溝通的自己

做完這些準備後,我會感到更放鬆 ,工作坊後,我跟我先生溝通以前不愉快的議題。
我嘗試一致性表達我的冰山 (但前面沒拿捏好,他可能還是覺得有些指責😝 )
發現以前溝通時 ,自己被太多情緒淹沒,卻沒有表達自己的內心, 因此沒辦法傳達我真正的期待與渴望 ,所以是很沒有效的溝通 ,只是製造了不愉快。

這幾天,在有意識下,刻意的一致性表達時,溝通真的順暢很多!!

即使我先生沒有上工作坊,他也不懂冰山, 但溝通真的就不一樣了, 能夠感受很多我們之間愛的流動。

有天也突然有個體悟 ,當我邀請先生一起參與工作坊時,他拒絕我,我先生說我跟他之間的問題,都是我的問題……..這句話,當時的我很憤怒很委屈,但現在,我卻同意這句話了。

我不止接受還同意 ,因為生完孩子以來讓我們爭吵、讓我感到委屈的事件,其實我都沒有真正關照到自己的內在,也沒有在那些時刻向我先生一致性表達我的感受、觀點、期待與渴望。

他其實不瞭解我、我也不瞭解他。

那些當下,我用指責的應對姿態攻擊他,他也只好防衛。進而累積這些衝突 ,而他,其實並不是一個 會主動指責我的人, 並不是主動製造衝突的人 。

我的領悟是 ,如果我當初每個當下, 我懂得如實一致性表達我的冰山,我們其實就會有更好的溝通了!!

因為我們的渴望都是愛❤️ ,原來對待伴侶 ,就跟對待孩子一樣!!

我們的應對姿態, 會影響到對方的應對姿態, 就是老師說的雙人舞蹈, 當我可以一致性表達自己時 ,我們的關係就充滿了愛❤️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Ewa_Py074

———–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八月工作坊學員問與答

「我好累,我想放手,我要如何跟孩子對話?」

「這整個家都在打岔,請問如何回到一致性?」

「面對不願意敞開心房對話的家人, 該如何和他連結以及打開心結?」

「想要進行對話的時候,小孩都回答”我不要聽你說了”。請問老師下一句對話該如何進行?」

阿建老師的工作坊,夥伴們不僅帶走感動,也回饋來實踐於生活的衝擊,兩相擦撞的火花,照亮了原本綑綁在慣性的路。欣賞夥伴們,含著淚卻又不放棄面對問題的努力。


問:
我的孩子雖然已經渡過其最低潮,但也還是處於沒有生氣與活力的生活態度,孩子本身覺得自己考取的學校很爛想轉學考,想請教阿建老師的是,像這種狀況下該如何使用正向的好奇,來讓孩子覺察自己目前的懶散態度並能夠積極改變一些?
答:
要改變孩子之前,先覺察自己的內在,是否覺知與應對自己的焦慮?是否能放掉未滿足的期待?是否給予孩子接納與愛?
這些內在的功課先做完,好奇也能夠進行比較多句了,可以覺察自己的好奇,是否只是在滿足自己期待,若只是滿足自己期待,那麼就會對孩子的狀態焦慮,一旦焦慮就不能連結孩子的渴望,亦即不能讓孩子感到價值,不能讓孩子負起責任。
然而要啟動孩子渴望的對話,的確需要很多練習,除了多練習、多覺察之外,我別無更好的建議。


問:
孩子的課業在我的眼中並不理想,他們的作為很多不被我肯定,我好累,我想放手,我要如何跟孩子對話?
答:
工作坊中教導的,是覺察自己內在,並且懂回應自己內在,這是內在的功夫。關於對話的部分,從好奇開始到冰山的脈絡,那就是一步一步來的功課。
孩子功課不理想,問自己是否願意看見孩子整體?而不是鎖定在孩子的表現?當鎖定在孩子的表現,孩子的表現是否有更好?若是沒有,看來該放掉的是不能滿足的期待,當自己的期待不被滿足,勾動的自己過去的什麼部分?想要對孩子放手,問問自己的放手,是要放掉未滿足的期待嗎?若是的話,先處理自己的未滿足期待,再來跟孩子對話,才能讓彼此內在更靠近。


問:
1.如果事後組成三人小組進行對話,是否有程序和步驟?  因為是第一次,不知道要如何進行才好
2.第二天時進行冥想時,為什麼在門口等的角色會是設定父親? 是跟冥想前看的影片後才做父親連結嗎,還是父親對我們內在成長有什麼重大含義 ?
3.老師的表情觀察真的很厲害,是如何學習了呢?
答:
1.沒有特定程序和步驟,彼此可以有一些協調或者討論,三人組可以怎麼進行?基本的三人組方式,就是提問者、被問話者與觀察者,彼此輪流進行即可。
2.的確是跟影片有關。父母對人的影響都很大,看了父親影片,以父親影片作了對話,因此以父親的冥想作結。
3.我並不知道自己如何學習?學習只是多觀察,多練習而已。父親冥想的那一段,我常拿那幾個步驟,與過世的親人告別,但是前面會有處理,處理未了的情結,處理留下的傷痛。再以告別作結。


問:
面對不願意敞開心房對話的家人, 該如何和他連結以及打開心結?
答:
問自己是否接納?家人不願意敞開心房?當願意接納家人的不願意,自己的心房就能更敞開,彼此的連結才有真正的可能。


問:
如何持續將這樣的課程學習內容運用在日常生活?
答:
簡單的來說,就如同運動一樣,固定讓自己學習覺察,提醒自己好奇對話。


問:
在上完課回家練習停頓之後,我發覺到,這整個家都在打岔,老公打岔,女兒打岔,我也打岔。請問如何回到一致性?
答:
你也打岔,那麼妳可以有所選擇,選擇不打岔,當你覺察自己打岔時,妳就擁有了決定自己的權力。當家人打岔,自己會被干擾,可以選擇如何回到內在?如何專注穩定表達自己,並且好奇。


問:
老師可否在寒暑假多開幾場工作坊?
答:
一年開的場次有限,因為時間不能都拿來工作,但是感謝你的熱情與支持。


問:
對於「臨在」與「正念」之別仍有些不清楚
答:
臨在是一個狀態,正念是一個方法。


問:
1.問小孩感受,但孩子語彙不夠時有沒有還能夠引導的方式?目前孩子能理解的似乎有生氣、傷心。
2.這兩天想要進行對話的時候,當我開始說「姐姐,你有生氣嗎?」,好幾次小孩都回答「我不要聽你說了」「我不想聽到你的聲音」「我不喜歡你了」。請問老師下一句對話該如何進行?或是先就此停止?(我當下有覺察自己,已整理好情緒,所以沒有做出指責的應對姿態,當下其實是有繼續問他「你說不想聽了呀,以前曾經哪一次媽媽講話你也不想聽嗎?」但女兒還是生氣的跑走,說著「我不要跟你說話了」,請問老師,面對這樣的孩子,我接下來該如何對話?
答:
1.那也就夠了,其餘的感受,透過繪本、圖書彼此互動可以補足。
2.那就接納她不想聽,表達對她的關心即可。過去的經驗,使得孩子不想連結,或者她從哪兒學到?不滿足期待時,就不想連結?只要表達完就不必多說。一則孩子可能會重新連結。二則,可以在一般時間,再次詢問孩子這個問題與狀態,不一定要急於一時。


問:
我想問老師~我的生長環境在父親忙於工作,常常晚歸,心裡狀況是完全不會透露的人,心情好對媽媽好,心情不好冷淡。媽媽長年擔心爸爸,擔心爸爸出意外、擔心爸爸在外面的狀況⋯家裡兄弟姐妹,每天都在看爸爸的心情決定我們今天的心情,所以導致我們的人格都屬於討好、指責、配合型人格,長期下來真的身心疲憊⋯一直到現在,還是過著看父親臉色的心情過日子,他們在當下沒有覺知,但我看到手足的孩子時常暴躁、不被同理、被父親捉弄,看到孩子的樣子,我有點痛苦,不想他們跟我們一樣長大,請問老師,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是比較好的方式嗎?
答:
家人已經長大了,要幫助他們通常是關心,讓他們有所覺知,願意學習即可,因為痛苦的是自己,當事人未必覺得痛苦,若是當事人感覺痛苦,那就從他的痛苦進入關懷,再將資訊給予他們選擇。這也是我會對家人做的。


問:
如何分辨自己的問題是要找諮詢師或是自己可以解決?
答:
這只有自己知道不是嗎?若是問題長久困擾,自己學習了、尋求解決而不可得,就會嘗試找諮商師幫忙。

 

(Photo by Dyu – Ha on Unsplash)

———–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擁抱B選項]

[擁抱B選項]

整理:Bobo Hung

第一次讀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挺身而進》,是她擔任facebook營運長時出版的著作,書中的許多提問,輕輕地觸動著,初為人母、迷惘的我。

《擁抱B選項》則是雪柔更深刻的生命經驗,書中紀錄著,丈夫在度假中意外驟逝後,雪柔需面對自己巨大且如影隨形的悲傷,重新整合自己的內在、撐起家庭,繼續和兩個孩子經營這個家,找回生活的滋味、找回家的溫度,重新發現幸福。

丈夫的驟逝,讓雪柔認為自己從此不可能再快樂起來,甚至覺得孩子永遠無法再有完整的家;感覺自己忽然掉入了一片虛空,無法呼吸、無法思考。

丈夫離世後兩週,是兩個孩子學校的親子活動日,雪柔哭著對朋友說:「我想要我先生參加,我想要我先生帶我們的孩子一起參加。」身邊的朋友擁抱雪柔:「A選項已經不存在了,就從B選項開始吧!」

人生路上的,總難免會遭逢逆境:工作受挫、失去情感、失去健康…失去希望。在面對失落與逆境時,我們都需要一個減緩痛苦的方法。而本書提供的方法,就是培養心理韌性(Building Resilience)。

心理韌性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能像肌肉一樣鍛鍊的。
心理韌性可以帶我們穿越悲傷。

與精神喊話式的正面思考不同,本書有許多紮實的學理依據,也給了我們簡單易執行的步驟。當原本擁有的美好從此消失了,雪柔不斷無意識地自責;原本的生活瓦解了,她連如何求助都需要重新學習。


如:
每天睡前,實際拿出筆,紀錄下自己「完成」的三件事,
每頓晚餐、與孩子6秒的擁抱…等。(不是做得”好”的事,是完成的事)
經過一段時間,她才把紀錄三件「完成」的事,改成紀錄三個感到喜悅的時刻。

另,雪柔做了更具挑戰性嘗試是,她決定每天為自己和兩個孩子拍一張合照。雖然一開始每張照片都在提醒她,她先生已不再會出現在今後的照片了。但她用淚眼用力看著照片裡,仍活著的自己及兩個孩子,並堅信先生的愛,仍活在每張照片中。

書中也提及,培養孩子心理韌性的四個重要核心信念:
(1)他們知道自己有依靠
(2)他們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3)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
(4)他們可以有力量面對自己人生的方向
(篇幅有限,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文末Option B的官網)

內文更分享了如何用有效的方式,幫助身處逆境的朋友;以及許多人,藉由培養生命韌性,穿越逆境重生的故事,括面臨病痛、失業、性侵、暴力、天災 …等。

闔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我比自己以為的還要脆弱,但也比自己想像的更加堅強。」

薩提爾模式的信念之一是: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我們只能改變該事件對我們的影響。(We cannot change past events; we can only change the impact that the past events have had on us.)

擁抱B選項,我們可以從建立自己的生命韌性開始。
選擇最簡單的一步跨出去。
最好的學習,就是不斷地練習。

雪柔在丈夫的告別式上說,如果在結婚前就知道先生只會陪伴自己十一年,她還是會結婚,因為這十一年是如此珍貴美好。

當我們走出了傷痛,再次歡笑,絕不是因我們忘記某個人,而是因為心中仍然牢記過往,那些閃閃發亮的回憶。

謹以此文,獻給小純、揮揮、以及Bryan。
謝謝你們無私與我分享,美麗絢爛的生命之歌。
讓我有幸見證,你們帶著淚水,練習擁抱B選項的神聖旅程。

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Yp02yl6Q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2kH1SxI5qE

Option B官網:
https://optionb.org/catego…/raising-resilient-kids/resources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趙安安老師|中國隊輸了,姚明看哭:在情緒背後,藏著什麼樣的陰影?


2019籃球世界盃開打以來備受矚目,中國隊首戰以70:55擊敗象牙海岸,是中國隊相隔9年於世界盃嘗到勝利滋味,然而勝利並沒能延續,在與波蘭隊的苦戰中,以76:79的三分之差落敗,眾多球迷感到遺憾與不甘,不僅播報員痛哭,場邊觀賽的姚明眼中也閃著淚花。
情緒每分每秒在人類身上發生,而有些人心裡藏著一個情緒的坑洞,直到滿溢出來,才全部傾洩而出。

人人皆知生氣、發怒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血壓升高、對心臟造成負擔、不利於人際關係等等,如何轉化憤怒的能量,變成昇華自己的力量?


第一步:宣洩情緒
當我們發現自己生氣的時候,首要之務就是宣洩情緒。
生氣是一種向外的能量,是要發洩出去的,如果反而勸自己忍耐壓抑,等於是將向外的力硬逼回體內,往往容易造成自我攻擊。
但宣洩情緒要挑對方法,飆車、毆打、怒罵等不良行為的發生,便是來自宣洩情緒的錯誤方式,既沒有真正解除情緒,亦傷害到他人,後果得不償失。

在空曠的地方大聲吼叫出自己的憤怒,或將力氣釋放在拳擊、健身、球類等等的運動,有些人也會透過較靜態的方式,比如寫日記、歌唱、塗鴉等,透過這些方式讓自己的不滿有了宣洩的管道,只要情緒通了,人自然也就通了。
 

第二步:關照自己
當我們一吐怨氣、緩和情緒之後,試著把向外的能量向內轉化關照自己,做一些補充正面能量的事。
你可以感受一下,做哪些事情會讓你自己感覺到舒服、放鬆?
也許是品嚐美食料理、聽自己喜愛的爵士音樂、洗澡時加入薰衣草精油…當你把情緒宣洩掉以後,請記得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內在小孩,原來是多麼需要愛。
 
 
第三步:覺察陰影
在能量充足、心情平穩下來之後,要開始學習覺察陰影。
陰影(Shadow)是心理學中在探討人格時會提到的名詞,相當於人性中的黑暗面,猶如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小天使和小惡魔,兩者皆為人格裡的一部分,當我們選擇做其中一方的天使或惡魔,其實都是不完整的。

陰影通常在人生氣的時候顯現,細說其來源,主要分為三種:

1. 對方令人不喜歡的特質自己也有
比如有些人很討厭霸道的人,但可能自己也總是仗勢欺人、不顧他人感受,內在明知道這樣的特質是不好的,但不願意承認,因此乾脆將情緒投射到擁有相同特質的他人身上,這是第一種陰影。
 
 
2. 對方擁有自己所渴望擁有的
討厭對方的原因經常來自典型的嫉妒心理,因為對方擁有自己所渴望擁有的特質、待遇、優勢。
 
在我尚未接觸心理學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的陰影在哪裡,在團隊合作時,特別不喜歡那種不付出心力就坐享其成的人,遇到這樣的情況,我總是會比其他人還要忿忿不平。
 
直到我認識到自己的陰影,才明白為何自己會比其他人還要憤怒,在我的成長過程當中,一直扮演著照顧者的角色,當看到別人可以被照顧、理所當然依賴他人的時候,心裡其實是感到羡慕的,但以前的我將它投射成一種憤怒和討厭的感覺。
 
當你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陰影,就不會再對這樣的人感到特別憤怒,反而生出更多慈悲心,明白自己的需要,並且更多地愛自己。
 
3. 童年的負面經歷
第三種陰影常常存在於我們的童年經驗當中,對一個人的憤怒背後,也許來自對方的行為舉止、個人特質喚起了對於童年主要照顧者(父親、母親或其它長輩)的負面記憶。
 
在憤怒的時候,試著去覺察這個陰影的來源是什麼?
 
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可以發現,原來對外在的事情感到憤怒,很多時候是反映內在的需要,需要被關懷、被疼愛、被看見、被接納,當我們可以接納自身的這些陰影、允許它存在於你的生命當中,對外的憤怒感受會自然而然地消減。
 
第四步:改變陰影
心理學裡的陰影是一種剛性的力量,使我們可以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催化劑,當你能接納、包容陰影的存在,便會生出慈悲心去接納別人,由對他人的憤恨昇華成同理他人的慈悲。
 
你發現原來對方身上不被你接受的,同時也是自己的弱點,所以當你可以接納自己的時候,自然也能包容對方。
 
或者是,當你發現對方身上有的特質是你很渴望卻未得到的,反而可以用欣賞對方的角度去看待。
 
又抑或對方引發了自己負面的童年經驗,其實是給自己修復傷口的機會,也是給自己重活一次的選擇。
 
每個人都會犯錯,當我們抓住過錯的時候,其實痛苦的是自己,當你願意原諒對方,就是放過了自己。
 
即便心裡還是會感到不舒服,但很快地你會知道,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並非來自對方,而是來自內在傷口有些隱隱作痛,因此,請給自己更多的愛,慢慢地一次次練習。
 
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不是要摒棄我們的黑暗面,而是讓黑暗面成為我們的力量,直面陰影的過程也許帶來刺痛,但相信經歷後會更加地耀眼奪目。
 
“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不是要摒棄我們的黑暗面,
而是讓黑暗面成為我們的力量。—趙安安”
 
 
(Photo by Tom Pumford on Unsplash)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滾滾專欄]-做不到沒關係

Photo by Myles Tan on Unsplash

作者:滾滾

 從去年十月的工作坊結束後,便持續地與夥伴對話著。至今,我是否有變好呢?

生命中仍舊有著許多,甚至更多的艱難。許多時候,我會幾近聲嘶力竭地在心裡對著阿建老師大喊:「若這份敏銳的覺知、這樣的痛苦是要為眾人服務的,那我能否不要再為眾人服務了呢?我能否,只要平凡而幸福地活著呢?」

這些時刻,總會特別地羨慕弟弟。

弟弟自幼患有ADHD和學習障礙,情緒控管能力不佳,時常衝動地出手打罵人,是以求學之路亦甚艱辛,可說是被師長們責罰長大的。從小,他和我就是對比,我是好孩子的那端,他是壞孩子的那邊。然而,隨著我們逐漸成人,我這敏感易碎的玻璃心一次次地碎裂,刺傷多數嘗試陪我撿拾拼湊的人,亦逐漸在「你不要想太多!」的評論中,枯萎對人性的愛。

    相較於身處求學金字塔頂端的我,我那受盡校園與職場霸凌的弟弟,或許更有資格對大人與這世界憤怒吧。然而,我弟弟幸運地擁有一份上天的祝福。在他躁動的心靈裡,深深地蘊藏著待人的寬厚與純良的關愛。或許是他本性單純的緣故,即便面對過往曾貶抑、輕視過他的長輩,他仍保有一份憨直的體貼。事實上,他並非不會生氣,至今在情緒表達上,他仍像是孩子,多是毫無邏輯的打岔、指責,但他的情緒流動甚快,今天暴跳如雷完畢,或許隔個一兩天他便全忘了,待人仍一如既往地大方,比如總拿為數不多的薪水買些飲料甜點硬要請客,那裡頭是對人的ㄧ份,稚拙但淳厚的愛。

這愛,讓他經驗傷,卻不若我苦苦地卡在傷裡,以至於離人更遠吧。行筆至此,原是像慨嘆敏感多刺如我,究竟該如何繼續活下去呢?但方才臨時放下文章,去和學生晤談,從她的口中,竟意外聽見了方向啊──「現在做不到沒有關係,我知道自己有努力在嘗試不同的方法了。我朝快樂走過去的渴望,也有多一點點了。」

這便是了。現在做不到沒有關係,還在路上,還向著人、向著關係顛跛走去,那興許便是一份從裂縫裡掙出新芽的愛了。只要選擇繼續活下去,便有機會聽見答案、便有機會讓愛茁壯,我是為此,存活於世的吧。回首將近一年的薩提爾學習、密集對話和衝擊,我變好了嗎?

「我在,變好的路上了。」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留佩萱諮商師文章分享> [看不見的傷口:言語暴力反而傷害孩子更深]

franck-v-N4gn-eLEIwI-unsplash

言語傷害不但沒有教育效果,反而讓孩子長大後,繼續用這些負面核心信念看待、解讀事情。成年之後,孩子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工作職場上處處碰壁,或是承受各種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問題。

言語暴力讓人信心低落

我曾經諮商過一位美國大學四年級的女孩,她來諮商室時正受到嚴重的焦慮症困擾。她告訴我,上台報告都會讓她恐慌症發作,像是心跳加速、全身冒汗、開始顫抖、覺得自己快要不能呼吸、要昏倒了,原因是她認為台下的人一定會覺得她講得很糟糕、覺得她很差。不僅是課堂報告,面對剛認識的人也會覺得焦慮、覺得每個人都在批評她。升上大學四年級,她開始擔心找工作問題,她寄出很多履歷,但兩個月內並沒有收到任何回覆,於是她就認定:「完蛋了,我一定很爛,所以沒有公司要錄取我!」

某次的諮商過程中,我們談到如果畢業後沒有立即找到工作最糟糕的後果,她說:「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必須回家鄉跟爸爸媽媽一起住,這樣,爸媽一定會瞧不起我。」

回顧童年,她有兩個在求學路上非常順利的姊姊,她經常被拿來與姊姊比較:「妳怎麼這麼笨?」「為什麼姊姊這科拿滿分,妳就不行?」「姊姊一升上大四就拿到公司錄取信,妳怎麼還沒找到工作?」不僅爸媽數落她,連兩個姊姊也偶爾會嘲笑她,譬如:家族聚會時在所有親戚面前詢問她的期中考成績,讓她當眾出糗。成長過程中被數落批評讓她非常焦慮,也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別人一定認為我不好」。因為,從小到大,她都是最笨、最沒用的那個。

情緒傷害,就和肢體暴力一樣嚴重

很多人回顧童年時,覺得自己的童年並沒有什麼創傷,畢竟「創傷」兩個字聽起來很嚴重,好像「看起來嚴重」的事情才算數。或是,你可能會覺得:「比起被暴力相向或是性侵害,我只是被爸媽偶爾嘲笑一下而已,這應該不算什麼吧!」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哪種創傷比較「不嚴重」。

本書第一章介紹的ACE研究詢問了十種創傷經驗,研究人員分析後發現:每一種創傷造成的傷害都差不多,並沒有哪種特定的創傷事件「勝過」其他種類。也就是說,不論是被父母羞辱、嘲諷或是家人有酒癮問題,這些惡性壓力所造成的影響,和肢體暴力或是性侵害相似。

相對於較明顯的暴力行為,言語傷害看不見,也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合理化為管教的手段。

美國一份2014年發表的報告,檢視了5600多位青少年,詢問他們過去是否遭受過肢體虐待、性侵害或是情緒傷害。問卷中提到的情緒傷害就是詢問「父母親或其他主要照顧者是否恐嚇、羞辱、貶低、威脅孩子」等等。

結果顯示,這些青少年中約有62%的人曾經遭受過情緒傷害。不僅如此,受到情緒傷害的孩子,得到焦慮症、憂鬱症以及自殺傾向的機率和被肢體虐待、性侵害的孩子差不多。研究還指出,比起肢體暴力和性侵害,「情緒傷害」與憂鬱症、焦慮症、親密關係問題以及酒精成癮有更強烈的關聯性。

提出這個研究並不是要比較各種創傷事件,因為,每一種創傷對孩子來說都非常嚴重。但是父母可能不這麼認為,你可能會覺得,這些嘲諷、貶低的話語是為了激勵孩子、讓孩子更上進。但是許多研究都告訴我們,這些傷人的話語不但沒有效用,反而讓孩子在成年後,受困於各種身心健康問題。

批評話語,建立了孩子的負面核心信念

台灣人本教育基金會曾經做過「破壞性語言」調查,在網路上選出成長過程中聽過的負面言語,其中,最常見的傷人話語包括: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

「你讓我很失望!」

「你很沒用耶!」

「這種成績,你沒救了啦!」

「這很簡單啊!為什麼你不會?」

「你沒那個天分啦!」

「我不是教過你了嗎?」

父母說這些話時,可能正在發洩情緒、可能覺得這樣能激勵孩子。但是,這些話語卻會讓孩子形成「負面核心信念」。

「核心信念」指一個人對於自己的信念—覺得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別人如何看待你、以及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形塑這些核心信念,這些信念又影響了孩子如何解讀、看待事情。

譬如,如果孩子每次生氣都會被父母指責「不可以生氣」,他可能就會認為「生氣是不好的」。於是,長大後,他遇到另一半生氣時就會逃開,甚至迴避衝突與對話,因為他害怕面對生氣,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不論是嘲笑、侮辱、貶低,或是不斷的指責與批評,這些話都可能形成孩子的核心信念—孩子開始相信「我很笨」、「我就是比別人差」、「我不值得被愛」、「都是我的錯」、「我就是很胖、很醜」、「我永遠都做得不夠好」。長大後,孩子會帶著這些信念生活,他可能會對別人的批評很敏感、認為每個人都在指責他。這些信念讓孩子有著強烈的羞恥感,討厭自己、自殘,或認為「我配不上好東西」。

或許,父母是想要教育孩子,但是這些言語傷害不但沒有效果,反而讓孩子成年後,繼續用這些負面核心信念看待、解讀事情。孩子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感、工作職場上處處碰壁,或是承受各種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問題。

之前,我曾請你做一個小活動,想像有台隱形攝影機每天跟拍你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現在,請回想腦海中的那段「影片」,數數看:一天中,你對孩子說過幾句負面話語,幾句正向話語?

許多父母在成長過程中也不斷聽到負面話語,這些批評與指責是我們熟悉的溝通方式,於是,我們不自覺對孩子說出這些語言,變成孩子的惡性壓力來源。

研究顯示,每一句負面語言需要五個正向語言來平衡,才能維繫良好關係。許多父母不擅長和孩子說正向話語,但是,大腦有可塑性,我們可以藉由經常練習「說好話」,讓大腦使用負面語言的神經迴路慢慢消失,讓使用正向語言的連結越來越強壯。

(原文刊載於留佩萱《童年會傷人》/小樹文化)

(Photo by Franck V. on Unsplash)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胡展誥心理師文章分享> 【不要只是急著解決問題, 也要能學習享受思考問題】

adri-tormo-YEWvMidcKkg-unsplash

「#老師你覺得我要不要轉系?」這是大學生帶來諮商中心的典型問題。

談話的方向不脫離為什麼想轉系?轉或不轉的優劣勢分析,然後拿出相關的心理測驗,從解測的結果中提升對自己的了解,並且討論關於「選擇的困境與勇氣」。

--------------

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有一個前提叫做:「趕快解決問題」。也就是盡速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案,降低因為困惑而帶來的焦慮。

獲得了相關的回覆,然後呢?你就能下定決心要轉系了嗎?我的經驗裡,學生通常不會因為心理師的回覆就決定轉系(雖然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心理師通常也不太會直接給出建議)

--------------

⬛你的人生,找不到一套精確的攻略

熱愛RPG遊戲的人,往往著迷於享受遊戲本身的解謎、支線、練功的過程,即使第一次破關了,也會再回頭重新玩幾次,試著體驗先前沒有完整經歷的細節。

如果一開始就跟著攻略本玩,那就失去了玩RPG的意義。

在生涯中面臨困惑的時候,求助固然是很重要的行動,但如果僅憑一個陌生人的答案就決定了自己要不要轉系,某種程度就跟看了攻略本一樣。

差別只在於攻略本還可能是開發商寫的,精準度極高,而遊戲本身也不會有太多太多變數。可是你的人生難道是由別人來開發與設計的嗎?

⬛解決問題之前,是否能享受思考問題的過程?

如果困境像是一個你剛拿到手的玩具,不要急著翻開說明書找標準玩法,而是像充滿好奇的小朋友一樣:放在手上把玩、捏一捏、看看各個部分、觀察顏色、往上丟、甚至放進嘴巴咬一咬。

或許你不只是「知道怎麼玩」,還更能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

所以拿到你手上的玩具不再只有固定的玩法,同樣的,來到眼前的問題也不只是用來解決,而是用來提升你的思考深度與廣度。

⬛轉系與否,會不會根本不是個問題?

在思考轉系與否之前,通常經歷某種程度的困境:人際、課業、他人期待、自我價值等等,面對眼前的轉換,你是否也思考過:

.當初為何選這個科系?
.在這科系面臨的困境是什麼?
.在這些困境裡,讓我對自己的認識是什麼?
.這個困境只在這個科系才有嗎?
.困境因此科系而生?還是因自己而生?
.這個困境在念此科系之前曾經出現過嗎?
.是否大多數本科系的學生都會遇到這些困境?
.其他人如何面對這些困境?我們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如果不念這科系,我想念什麼科系?
.念這些科系,就不會遇到困境了嗎?
.一帆風順的學習過程對我的幫助是什麼?
.轉系的期待是什麼?
.如果不轉系,這個期待無法實現嗎?
.如何在現在的生活中靠近這些期待?
.我想為我的人生創造的是什麼?
.這些東西,藉由轉系就能獲得嗎?
.轉系是為了「獲得」?還是為了「逃避」?
.除了轉系,沒有別的選項嗎?我為什麼一定要拿到這張文憑?

會不會在思考完這些問題後,才發現轉系與否已經不是最迫切的問題。

真正迫切的是你如何面對自己的價值?如何因應他人的期待?如何解決眼前的困擾?

⬛問題是解決不完的

有些人只要看到「又」有新的問題出現,立刻唉聲嘆氣。那是因為我們把自己與問題侷限在「解決」的關係。

但在那之前,如果能夠賦予問題一個新的角色:「幫助我們對世界與自己有更多的認識、擴展思考的面向」那麼,我們獲得的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只是增加壓力源。

面對這一輩子難以計數的問題,你看到的是無數的學習機會?還是無數的壓力源?

你喜歡哪一個?

---------------

*這句話節錄自《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

原文網址:https://reurl.cc/qDLOWD

(Photo by Adri Tormo on Unsplash)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知道你是誰]

[知道你是誰]

作者:Bobo Hung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q77EqqzLIk

朋友們早安,今天想藉動畫電影«海洋奇緣»裡3分鐘的片段,與大家分享上週工作坊中,夥伴們的一起經歷的生命轉化與觸動。

腦到心的距離,是一段勇者的旅程。

「為什麼每次來上課,我就會莫名其妙地眼淚一直流…?」
「三個月前開始持續上工作坊後,我開車通勤時,常常莫名其妙地一直哭,怎麼會這樣?」
「你們這是什麼邪魔歪教??害我哭了一個早上,我是來學溝通的,名牌還你,我不上課了。」

夥伴們帶著想要跨越生命挑戰的渴望來到工作坊,最不適應的,常常是內在感知有觸動了,眼淚衝上來,頭腦還搞不清楚狀況。我們常鼓勵大家想哭就哭吧,頭腦會騙人,但身體很誠實。甚至會再進一步專注地、發自內心地對夥伴說:「眼淚正在告訴你,你知道你是誰。」

壓抑多年的深層生命力,被喚醒時,夥伴們常招架不住,很不能接受自己在教室中有既大且強的情緒流動。對於自己的眼淚,有些夥伴撐得住、有些夥伴尷尬到離開教室深呼吸,更有夥伴對自己生氣,覺得有什麼好哭的。

情緒感受的起伏,其實是很耗能的。看見夥伴們辛苦地經驗著內在,雖有不捨,但我也只能默默在一旁陪伴及鼓勵大家,並充份信任每個人內在那頑強的生命力(或說是大我),定會引導眼前這個人突破生命關卡。

當台上的夥伴連結上自己生命力,堅定地重新站起來時,教室裡的大家一起流下感動淚水。這份觸動,使我聯想到«海洋奇緣»中,全身是火的惡魔帖卡,找回自己遺失的心後,落下堅硬的盔甲,變回海洋之母「塔菲緹」,成為完整的自己,賦予海洋生態中的萬物繁盛的生命。

動畫電影及兒童文學,一直都是我的精神食糧,比起其他時空設定,我更喜歡那個「動物會說話、預言會實現」的世界。因為我總是能在其中學習,如何用坦然的方式,處理超然的議題。

海洋奇緣的主角莫娜,是新任的酋長,為了自己的人民們的生計揚帆出海,開啟不得不、卻也充滿祝福的冒險。航行的目的,是為了把海洋之母「塔菲緹」的心,放回海中的中央,才能使大海的生態恢復生機。

千辛萬苦後,莫娜旅程的最後一個挑戰,就是需戰勝惡魔帖卡。混戰中,莫娜發現自己手中的海洋之心,與張牙五爪的帖卡胸前符號一致時,認出了惡魔帖卡,其實是失去了心的海洋之母塔菲緹。

於是,莫娜用堅定腳步,伴著極富穿透力的歌聲,走向兇惡的帖卡,對她唱著:

我走了很遠的路
只為找尋你
我知道你的名字

你也許曾經丟失自己的心
但這不足以定義真實的你
因你知道你是誰

I have crossed the horizon to find you
I know your name
I may have stolen the heart from inside you
But this does not define you
This is not who you are
You know who you are

其實我們常把情緒當成惡魔帖卡了,總以為要戰勝它,才能活得好;但大禹治水,用的是疏導呀~~ 透過覺察,我們認出情緒,連結它,找個安全的地方流動一下自己的情緒。

持續不斷地回應自己內在,日竟有功,就能讓帖卡找回自己的心,變回塔菲緹。

過往生命中,危機來臨,我們選擇切掉那個脆弱、相信人性的自己、不小心也失去了自己的心,失去跟生命力的連結,也不知不覺,在親近的伴侶或家人眼裡,成為了難以靠近的帖卡。

在孩子的心目中,我們成為了高冷的父母,或者喜怒無常的父母。
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與景仰,成為接近完美的自己,卻失了赤子之心。

親愛的朋友,我想邀請你,與我一同練習愛自己。

愛不是去除,愛是全部的包涵。

曾犯過的錯、跌過的跤,不足以定義我們,因為內心深處,我們知道自己是誰。

那個一直在我們裡面的赤子之心、那個在冰山底層,遇到困難時,沒有困難的自己,從未離開。

You know who you are, who you truly are~~

自我貼近之路,長耳兔的祝福與你同在。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

———-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CoCo

作者:Charles Lee

「可可夜總會」大概是一年多以前上映的迪士尼卡通動畫片,最近突然見到Netflix也上架了這一部片,我帶著期待的心情觀看這一個口碑極佳的動畫電影。

從一開始小男孩Miguel主角的口白開始,鏡頭就帶到了墨西哥亡靈節常用的剪紙,整個畫面色彩鮮豔,慢慢讓觀眾融入墨西哥文化裡。接著小男孩講述他們一家從好幾代以前有個曾曾祖父Hector,為了追尋音樂的夢想拋家棄子,離家到外地打拼,留下曾曾祖母Imelda帶著唯一的女兒,拾起了製鞋一行謀生,從那一個世代開始到Miguel為止共五代,都是以鞋業做為家族事業,而「音樂」二字從那個時候開始就變成了家族禁忌。

整部片子輕快、節奏感強,雖然描述墨西哥亡靈節時,祖先們都會踩著萬壽菊搭起的橋樑回來探望在世的子孫,每個祖先們都化身白骨,但顏色光線亮麗,絲毫沒有恐怖感。片子的主軸圍繞個人「夢想」與「家庭」和諧之間的衝突。

我不由得想起有多少人的原生家庭是帶有很多家庭禁忌的或是家族規條的。而這樣的禁忌綑綁了許多人,想要突破規條或框架的孩子勢必就得經過不斷地衝突與抗爭。片子裡Miguel為了追逐音樂的夢想,不惜離家出走,甚至到了「另一個世界」也被祖先們制約著。

一個朋友問我,如果明知道孩子走的路會很辛苦,爸媽也是過來者,難道要讓孩子任由自己的選擇走向辛苦的道路嗎?

我的想法是,孩子知道這條路辛苦嗎?如果知道會很辛苦,他還願意吃苦走下去嗎?他若是願意承擔辛苦的後果,爸媽是否願意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呢?在現在這個快速的社會,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傑出的人才,追根結底這些人台下練功的日子無一不是寂寞辛苦的,關鍵是父母親能否讓孩子長大承擔。不想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承擔的成年人會是父母親想要的嗎。

爸媽或許會擔心孩子在荊棘的路上跌倒、失敗,這些其實都是我們過去的經驗給我們的植入的看法。當我們把失敗看成是一個過程、一個必然,那麼失敗就僅僅是一個經驗。每經歷過一次跌倒,我們都會學習下次如何能夠走得更好。「汲取經驗、走得更好」才是我們想要得到的。一旦我們有了「我會走得更好」這樣的觀點,我們就能夠回應每一次跌倒帶給我們的衝擊,拍拍屁股上的灰塵繼續前行。跌倒不是不會痛,而是跌倒不會成為阻礙我的負面力量,它不會讓我感覺自責、愧疚或是情緒暴衝。

迪士尼的動畫結局通常都是圓滿的。當Miguel彈起吉他,對著CoCo曾祖母唱起 “Remember me”,CoCo對爸爸的回憶油然而生,家族的衝突裂痕也隨著歌曲消融殆盡。看著老太太臉上的皺紋跟著曲調波動,手指輕彈,那一個的畫面柔和美好,家族的愛洋溢斗室。

電影終歸是電影,現實生活裡我們是怎麼受家庭規條綑綁,夢想與親情之間如何拿捏,如何在他人期待與自己期待之間取得平衡,都不是容易的事。或許我們可以問自己的是,即便充滿了困難與挫折、即便過程中會失敗、即便結果不會盡如人意,我也願意面對跟接納自己遇到的衝擊、我也願意承擔嗎?


—————-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16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122

陳桂芳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