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學員心得分享]-對話的初衷是陪伴20190425

[學員心得分享]

練習對話,練習不給建議或答案。因為聽者接受到的,不是關懷與尊重,而是我的方式比你好,你的方式不夠好…

「孩子需要的也許不是完美的教育,而是父母的關愛、陪伴與支持」。

貝曼博士說,Satir Model是個 Question Model。對話帶著穩定祥和的內在,陪伴、傾聽,加上一些提問。

一旦對方能重新連結自我,連結資源就能生出力量,找到自己做得來的方式去做出決定,也就能為自己負責。

(圖片取材自網路)

—-
今天走學員冰山..最後一幕冰山的每個層次全部被強大觀點給淹沒了..印象非常深刻,以下是自己對於這些畫面的紀錄:
1.體制內學習不到情感面,選擇自學:
—> 自學已經超出媽媽的負荷,時常以指責的姿態應對,孩子從媽媽身上學到的是什麼呢?? 是媽媽起心動念想自學的時候希望孩子學到的嗎??
—>感受得到媽媽的愛與支持嗎??
—>如果沒有..因為執著堅持自學這個觀點而感到焦慮,懊惱,羞愧,委屈與無助..那麼媽媽願不願意鬆綁自己的觀點,讓自己擁有多一點的彈性與可能性呢??

2.媽媽能否看到自己起心動念時的立意良善,欣賞自己一路以來的努力??

3.能不能不去批判與指責自己是一位不夠好的母親?? 因為真的盡力了。

4.已經超過了自己所能負荷時,能不能接納自己也會有不足與無能為力的時候呢??

5.從我們己身好好重視自己的感受,當成孩子的榜樣,孩子學習到了如何連結渴望、連結自我,就能湧出力量去應對未來的挑戰。如果我們自己不重視自己的感受,孩子在我們身上學習到的也將是不珍重自己、與自我分離。

6.某個選擇最後導致遺失自己的時候,表示這條路也許需要修正..接納有的時候某個選擇即便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會有失誤,我們也在示範給孩子看,如何接納失敗,如何從中修正。那麼失敗就不是字義上的失敗,珍貴的是這個過程,端看我們怎麼看,怎麼定義它,不是一分為二為失敗貼上負面標籤。

=================================

孩子需要的也許不是完美的教育,而是父母的關愛、陪伴與支持,體制內體制外各有其優缺點,當家長的我們可以從旁觀察..什麼是學校遺落的部份,然後從家庭教育來補足,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一起來協助孩子健全成長。在教養的路上,不要求自己成為完美、一百分的父母,只要是個有覺知的父母就足夠了!!

=================================

崇建老師說過..對話、走冰山的目的是在協助對方連結自己的資源、生命力~~藉由好奇..提問 來爬梳感受&感受的感受,幫助對方覺察自己。一旦對方能重新連結自我,連結資源就能生出力量,找到自己做得來的方式去做出決定,也就能為自己負責。而非經由我們的口中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因為對方不是我,我認為可行的方案,對方不一定做得來,也不一定百分百適合對方),要尊重對方是一個獨立個體,只有自己有絕對權利為自己做出選擇與改變。

最後..謝謝夥伴勇敢,願意上台描述自己的冰山,感謝各個夥伴課堂上分享的一切!! 用力感謝成蒂老師與儀婷老師的帶領。


張瑤華老師新竹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801

陳桂芳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920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1

打開接納的門對話沙龍(台北)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7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1019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