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上旬長耳兔與阿建老師在高雄三天的工作坊響應相當踴躍。透過學員們課後向老師的提問,可以了解到即便上課結束貌似都懂了,但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常常會卡住。
藉由學員於老師的問答,我們也來看看這些提問是否也經常是我們會遇到的問題。
—-
[課後問與答]
問:
對於會不由自主地想著一些不愉快的事,以及習慣沉浸在負面情緒中很久的人而言,深呼吸之後與自己對話,承認,接納,靠近陪伴這個難過的自己時,還是沉浸其中很久爬不出來,整個人與心還是很沉。
是不是因為還沒接納與靠近自己?
不知道是如此多練習就好?
還是要有其他方法?
答:
通常走不出來,就是沒跟情緒相處,而是跟故事相處。
練習分辨何謂情緒?何謂思考,慢慢覺知情緒跟情緒在一起,就能有所進步。
當然,透過小組伙伴以對話探索,看到思考深陷的原因,覺察與跳出來比較快速。
—-
問:
對於有防衛機轉的對話對象,該如何因應?
若當事人一直不願談,是否就接納「無解」
答:
接納了就不會「無解」了,無解的意思,就是還未接納。
或者有一個未滿足的期待,還未被釐清。當接納了,就有更大的能量,更寬的內在去應對世界了,也就能更一致的應對其他人了,正如同我在應對姿態的示範,一致了,可以接納了,亦容易連結他人了。
—-
問:
自我對話後,如何讓自己找出方向。
答:
我並未邀請你們自我對話,我在課程中邀請的是自我覺察。
自我對話的部分,就是展開冰山的探索,通常都會忽略在感受中的連結,因此我以感受覺知作為主軸,未來有更深化的基礎了,就可以自我冰山對話,冰山的對話通往渴望,就能為自己負責,那就是方向。
課程內容中增加的互動體驗,我還不清楚增加的部分是哪部分?
我以為在對話中體驗,三階段非語言訊息,還有啟動冰山再連結對話,對我而言就是互動體驗的過程。
—-
問:
阿建老師:有機會我也可以去當您的助理嗎?這次課程過後我明白我未來的路要走什麼方向,我人生目標要走什麼方向?所以若有機會我希望也可以當老師的助理,從中再度學習,並且進修自己
答:
妳是個敏銳的人,雖然我們對話不多。但是我還沒有規劃如何重複學習的方式,若是我可以規劃出新的課程,再跟大家說。另外,回歸覺察自己感受,為自己感受負責,是平常就可以練習的功課。
—-
問:
如果孩子一直在動或玩玩具,要怎麼跟他說呢?(臨床經驗是,在他旁邊說就是會被忽略)
答:
透過更專注應對,停頓,呼喚名字,這些對我就足夠了,其他接納就行了。
—-
問:
最大的收穫是在最後一天,阿健老師跟學員的對話,提到告別的儀式,於是我也問了老師告別的儀式是什麼?
老師也回答了,只不過我有一個疑問,因為爸爸在我小二時就意外去世,我曾經很討厭也很害怕救護車的聲音,直到我大學嗎?
不太確定,我自認為我有調適,所以現在的我看到救護車、聽到救護車的聲音,已經沒有害怕了,甚至會告訴自己我仔細聽一下那救護車的聲音,不過現在仔細回想,我也是讓自己聽一下救護車聲音就會刻意忽略了。
我以為我應該放下了!
但現在看起來似乎還沒有,因為在工作坊的最後一天,看了有關爸爸主題的影片,那是我在工作坊潰堤的關鍵。
想問老師的是,告別的儀式自己做了後,要怎麼知道我真的告別了呢?
告別後,還是可以難過的嗎?
還有我很不喜歡難過的感覺,也不喜歡落淚?
要怎麼自己跟自己對話呢?謝謝阿健老師
答:
告別的儀式,是檢驗自己是否有未滿足的期待?
未滿足的期待,仍需要很坦誠的覺知自己的情緒,只要覺知情緒,便知道自己是否完成了。
情緒是個本然,需要檢驗自己怎麼會排斥難過?
而告別了以後,當然還是會悲傷,但是悲傷並不會困擾妳,會連結的是愛,而不是可憐。
—-
問:
回來後對小孩特別有耐心、極大的耐心,但對老公還是一樣不客氣,我懂同組夥伴的感覺,在他身上看到了我老公的樣子,我是他老婆的樣子,他們家是我們家的翻版,是我的借鏡,希望藉由學習,改變慣性互動模式,真的不懂,為什麼學了只受惠於小孩,而對老公就…………
答:
所有的關係都與自己內在有關,跟孩子、父母或伴侶的溝通,都回到自己內在,就能知道自己發生什麼?
只要願意覺察、探索與改變就行了。
通常保鮮期間過了之後,就會斷斷續續,邀請上過課的學員,要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知道自己有能力改變,並且不對自己回到慣性批判,就會有更多的可能轉變了。
—-
問:
探索出許多情緒底層的共同議題後,何時才能知道可以連結渴望開始做轉化了呢?
目前在病房工作,醫院規定要問心情方面的評估問句,會遇到病人很生氣地在我反映情緒時說,「問這個有什麼用?還不是越問越難過?」
當時雖然會感謝他們即便不耐煩還是願意回答問題,但心裡還是會有些抱歉,不知道可以如何幫忙他們
答:
轉化的工作,隨時都可以進行。當病人難過了,一是核對,核對他們的期待,當然核對的部分,要讓案主自己負責,能為自己覺察與付出,那麼就能接納與失落,與此同時,讓案主為自己負責,去接納在歷程裡可能的自己,就是轉化的部分,隨時都可以進入。只是,我在工作坊,這部分聚焦的比較少,因為是第一次來的伙伴,所以聚焦在探索與體驗裡多一點兒
—-
問:
1.如何開啟自我對話?
2.下課後幾天,和先生有一場爭吵,先生只要一聽到有人與其意見不合適就馬上暴怒的那一種,而且不會讓對方有任何說話的機會。我用緩慢的口氣叫他,三次後,他對我吼”你不要用薩提爾那一套來對我,沒有用的。我就是這樣@#$%…..”。 當下的我感受到自己頭很脹,以前的我都選擇在這種時刻靜默(忍受),這次在過了15分鐘的轟炸後,我選擇釋放自己,把我要說的話用吼的表達,才暫時止住了對方(當然後續還有不少餘震)。雖之而來的是勾起自己很深的難過,不能自己。 我欣賞自己的”勇敢”,卻也為自己這幾日的絕望而感到難過及生氣。請問老師我可以如何啟動自我對話,幫自己一把?
答:
妳很是勇敢。妳遇到的問題,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就是,當我們靜下來與對方溝通,彼此其並不熟悉這樣的溝通,對方長常會老羞成怒,就會說出「不要再用薩提爾…」這裡面也可以檢驗,自己是否有刻意上對下?刻意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未經處理只是壓抑?若是都沒有的話,對方這樣說了以後,如何應對自己的冰山?再來,如何以冰山對話照顧彼此?因為冰山的連結,是一個坦誠的模式,也需要彼此都有時間適應。
—-
問:
有無紀錄對話的方式可分享
答:
記錄對話的方式,大概都收錄在書裡了,比如麥田裡裡的老師、心教、對話的力量、薩提爾對話練習。
—-
問:
如果對話的對象是有言語或是肢體暴力傾向的人,例如摔東西或是拿東西丟人,這樣還能再對話嗎?
答:
對話時要設立界線,這樣的人,妳可以評估,有能力保護自己嗎?
若是可以保護自己的,妳願意照顧好內在之後,踏出一步嗎?並且願意為未知的狀態探索與負責。
若是願意的話,當妳越一致了,也就越能引導彼此的連結,但是必須說明的是,學員不是心理師,無須學習一種能力去改變其他人,所以還是回到自己的內在負責。
—-
問:
雖然上完三天課程,但對於問話及乒乓球式的對談,還是常常卡住。
答:
的確需要多練習,練習對話之外,覺察自己內在很必要。
—-
問:
目前自己在學校當晨光媽媽講故事給小孩聽,用長耳兔的36封信–講故事給孩子聽,透過每一篇的情緒和孩子分享他們是否有這樣的情緒,再接著用他們的名字當主角說故事。請問老師對於長耳兔一書分享給孩子,很想請老師分享一些模式或重點,讓孩子更受益嗎?
答:
很感謝。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台北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1222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台中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112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新竹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119
創作與閱讀工作坊台北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