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20181008 學員心得分享

[文章分享]

在工作坊中,得到了療癒,從冰山的底層連結了自我的生命力,找到了繼續往前走下去的動力。但真正在旅程,一直都是離開教室後才開始的,有了新的學習,我們更需要給自己刻意練習的機會,自己改變了,眼前的生活處境,才有改變的機會。

「愛一個人,也要允許他受傷和失望,允許他去成為一個豐富的人。」

「我的父母,無法用我所期待的方式愛我,不代表他們就不愛我了。」

「我啊,可以練習停頓、旁觀了;還在一次次的失敗裡,做著練習。」

課後學員的隨筆,讓我們看見,面對外在困境時,回頭來耙梳自己的內在,是何等重要的基本功。

—-

<學員文章>

上完崇建老師的工作坊之後,有些人會覺得能量被充飽了,心情變得更加的平靜,但對於我來說,或許混亂和迷惑,才是一切的開始吧。
工作坊中,曾經有復課的夥伴跟我分享,第一次上完工作坊之後,他覺得自己變成了一位自由的人,跟過去徹底斷開,成為了全新的自己,體驗到了第三次誕生。有趣的是,懷抱著對愛的渴慕、對家庭的憤怒、對自己的厭棄而來的我,卻在工作坊中,體驗到了「回家」的感受。
課程第二天晚上,和媽媽深深地對話了快一小時,持續地跟冰山一起擺盪之後,黎明晨起,突然有種開闊的寧靜感,那就是我跟過去連結起來了,臍帶疏通了,愛很慢很慢的流動起來了。原生家庭愛恨糾葛的過去,曾如此地令我動搖和厭煩,但當我真的允許自己就一起動搖吧,釋放、寬容、沉澱、寧靜就慢慢地進來了。當時,凝望著清晨的朝陽,我直覺得自己變得完整了、歸位了、連結了、回家了。我感受到家庭的愛與缺憾、喜悅與悲傷皆流淌進我的身體裡,以往那曾令我恐懼的,如今,卻讓我站起來了。站起來,去成為一個有根、有過去,而能安然挺立於當下的人。 然而,回家之後,難道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這實然是否定的。
回家之後,放下長久高舉的疏離防衛,真切地連結上過往諸多的情緒糾結,那些煩擾我的情緒勒索、討好指責,也就這麼直面而來了。受傷了嗎?是的。但我願意放下生存姿態,允許自己和家人受傷了啊。因著阿建老師的提醒:「愛一個人,就是允許他受傷和失望,允許他去成為一個豐富的人。」
看著父母的討好指責,我慢慢地經由好奇與深呼吸,安頓當下慣性的厭煩與怨恨,進而漸漸地體解到他們的無能為力,原來也是一種愛。無法用我所期待的方式愛我,不代表父母就不愛我了,相反地,持續地使用著這些無效的溝通方式,徒勞無功地吶喊著,不就也反映了,他們有多麼渴望與我連結嗎?有趣的是,當我能夠慢慢地感受到父母的愛,原本厭棄自己的慣性,也慢慢地轉變為好奇了。 我開始好奇自己:「什麼時候開始討厭回家的呀?什麼時候,你開始覺得父母是令你絕望,你只能靠自己來拯救自己,甚至於必須要保護脆弱的媽媽呢?」
回望過往,身為年輕自主的一代,原來我也好想對著拳打腳踢的父親、對著手足無措的母親怒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看見一個孩子委屈地、憤怒地在黑暗的角落裡獨自哭喊著:「我不是你們炫耀的商品!也不是這個家翻身救命的浮木!更不是這場不幸婚姻的始作俑者!你們要離婚就離婚,不要通通推給我,說是為了我才不要離婚的!然後又說是因為生了我才不能離婚,才過得不幸福!更不要再一直叫我一定要早點出人頭地,才能讓你們不用那麼辛苦!」 然而,這孩子喊出來了嗎?沒有。原來,孩子太愛受暴的母親,已然不願再讓她承受更多的悲傷。是以這孩子選擇沉默。是以她學會了,不再期待父母能夠保護自己,因為他們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甚至會傷害自己。是以,她便決定了,自己不能再當個孩子,必須迅速地成人起來,挺身擋在施暴與受暴的迴圈之間,去扭轉這原生的不幸。
然而,長久扮演親職化乖孩子的疲乏,重疊上傳統「孝順」規條,壓得年少的我喘不過氣來,令得青春期之後的我終究決定,要透過鄙視與疏離父母,來為自己保全一個舔拭傷口的角落。原來,當時遍體麟傷的我,終究無能再承受他們的受傷了啊,所以我選擇退縮回自己的受傷裡,徹底切割,硬是扭頭不願去看見,父母面臨著自己的孩子拚死命地在與自己切割時,那種驚惶、無助的悲傷。我不願再看見他們任何一分一毫的無力了,是以我選擇用憤怒、疏離與叛逃,奮力拒斥著那些脆弱的情感臍帶,否則,便恐怕會被那些愧疚與憤怒壓垮。
自那時候起,我心中便始終固執地認定著,假若肯認了父母的悲傷,就彷彿否定了我因他們而受傷的正當性。這樣因傷害而形塑的對立,疏離了我與家庭的連結,進而衍生出我對愛的巨大缺憾,也令得我厭棄這樣「不孝」的自己,乃逐漸成為了在親密關係中,任人擺布的廉價玩偶,流離尋岸地把自己拋擲出去,卑微追索著形似母親的擁抱、形似父親的胸膛。 而工作坊帶給我最美好的贈禮,就是讓我終於有勇氣回家,和母親對話了。我不再需要眼巴巴地、淚汪汪地揪著阿建老師的手,求他愛我、帶我走了。我終於可以靠近一個父親般的角色,而得以坦然分離,不被分離焦慮和遺棄感淹沒了。因為我正在慢慢地長大著,從渴愛的吸血鬼裡,慢慢地站起來。是的,我會想念老師,也明白老師不是專屬我的。這或許有點悲傷,但我也同樣深刻地感受到,老師是愛著我們的。我選擇用愛與感恩、尊敬去把老師留在我的生命裡,而非用自責、拼搏和頭破血流來試圖綁住這個想像中的父親。
慢慢地和過去連結起來之後,允許在受傷與失望之外,家內確實有愛。如同工作坊結束當晚,我終於正眼地望向了早已不再同住的父親,專注地請他回去小心。我可以感受到他的觸動和驚惶,也終於看見了,原來他這麼這麼地想要愛我們,卻又那麼那麼地無能與害怕,是以笨拙、是以焦躁、是以他卡在他自己碎碎唸和壓迫指責的慣性裡,無有出期。 「所有情緒的出現,都是為了捍衛愛。」那愛,到底是什麼呢?如今的我體見,愛是一種選擇。無法理解和被理解,不是媽媽、爸爸或我的錯,它是個現象,而我們仍舊可以愛與陪伴彼此繼續地走下去吧。對家庭那麼多的生氣與傷痛,原來,都是因為愛。而當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回到愛的原點,就會慢慢地從傷害的位子鬆動出來,是以當再次面對家內的勒索與疼痛、面臨到工作場域上誰無理地對我發脾氣、或是面臨到他人不關注我的場域時,我也可以允許自己有所感受,但不再如此地憤恨受苦了。
工作坊之後一周,我漸漸地可以安住在自己的位子上,靜靜地呼喚自己的名字、靜靜地深呼吸了。我終於可以不用,不用撲過去搶救任何人或力求表現來獲取關注了啊。我啊,可以練習停頓、旁觀了。無庸說服或支持,只要同在,就可以了呢。回首工作坊開始之初,我為渴慕老師的愛而來,而老師卻陪伴我,連結了對自己與家庭的愛,乃開始成為一個,自重自愛的人。
遠遠地我在自己的生命裡應對著,時有混亂與迷惘,但還在呼吸,還在一次次的失敗裡,做著愛的練習。 這樣,就已然足夠了啊。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台北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1222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台中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112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新竹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119

創作與閱讀工作坊台北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126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