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章:就算「不是故意的」,也得承擔起錯誤,孩子在學校誤傷了同學,媽媽要他面對的3件事
孩子在學校裡犯了錯,不小心誤傷了同學的眼睛,回到家後面對家長的質疑,孩子第一時間先試圖解釋自己不是故意的,接著僅僅回帶「對不起總可以了吧」。面對這樣的孩子應對,作為家長該如何面對呢?
文章中的作者當然對孩子「不負責任」地回答無法善罷甘休。她認為孩子的人格養成中,遇到犯錯僅僅是認錯還是不夠的。認錯只是面對犯錯時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要承擔後果,並且用行動表示,例如在適當地時機去關心那個受傷的同學。作者認為在認錯的過程中行動勝過語言,「…不要做個只會空口說對不起,卻不真心悔改的人,那只會淪為言語的巨人,責任的逃兵。」第三,就是避免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經驗是孩子成長最好的導師,在事情過後,父母要帶著孩子去回想思考,想清楚事情的始未成因,思考未來要如何才能避免錯誤。」
作為一個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裡,自然有責任要讓孩子知道犯錯與認錯的意義為何。只不過,一味地只要孩子認錯,無疑是超理智的只要尋求邏輯上的解決,而不是試圖貼近孩子的內在。發生什麼事了孩子一開始就急於辯解,而辯解之後又冒出一句只要道歉就好?因為大人的世界慣性地只想要快速得到一個「認錯」的答案,我們都忽略了孩子的內在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進行文中三個要點之前,可以做的是先關心孩子發生什麼事了,當時的感受是什麼,同理孩子的感受之後給予孩子負責的機會,讓孩子看到面對這樣的意外他可以有怎麼樣的負責方式。家長所處的立場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負責的價值,但太快地引導到大人的期待往往適得其反,這是需要留意的。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台北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1222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台中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112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新竹場: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