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視頻:我只想一個人靜一靜
先看看這個視頻裡的小女孩,特別關注一下她跟媽媽的對話。
這一個場景應該父母們也相當常見。影片內容大抵是小女孩犯了過錯,爸爸媽媽覺得小女孩犯了錯就要接受爸媽的處罰跟教誨,而小女孩聲嘶力竭的告訴媽媽,「錯了又怎樣,我都已經認錯了,我只想要自己靜一靜。」
這個兩分鐘左右的視頻小女孩拉高音量跟媽媽說了七次的「又怎樣」,也表明了三次希望「自己靜一靜」。
許多人看到這個視頻可能第一反應是,「這個孩子被寵壞了,這麼倔強」、「小女孩的態度這麼差,很難教」、「媽媽都沒發脾氣了,女孩子脾氣還挺大」等等。
為什麼父母一次次耐心的說教,卻讓孩子越來越強烈地反駁呢?其實重點在於,父母不斷反覆地想要證明孩子是錯的,不斷想用理智來告訴孩子「妳錯了,你認錯吧,我是對的」,然而這樣權威式的單向教育引發的只是會讓孩子用情緒不斷來武裝、保護自己。
因為父母站在自己的角度總認為父母就是對的,孩子就是錯的,這樣二元的對立最終消耗的母女之間的關係與信任。父母自己直覺式的對自己地位、能力的高估,面對孩子情緒化時開始產生焦慮,倘若無法回應自己的焦慮,對孩子的應對自然會讓孩子感覺到不舒服。母女之間的關係就會一次又一次的在這樣的模式當中劃出一道道口子。即便宛如視頻中的媽媽一樣談話時依然冷靜,但從頭到尾只有否定自己女兒的說話方式,是很難跟孩子有深刻連結的。
面對孩子的情緒,首要之務自然是傾聽,先回應孩子的情緒,幫孩子釐清是否在生氣,讓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了她的情緒,並且接納她有生氣的空間與時間。接著多運用好奇的問句而不帶任何評價的方式,跟孩子同在一起。當然,如果是規則需要釐清的話,父母可以溫柔堅定地強調設定好的規定。孩子倘若情緒起伏很大,也要求自己要有獨處的空間,我們也可以尊重孩子讓她能夠自己調理自己的情緒,並且告知她晚一點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再談。避免不留下任何話語就冷落孩子,讓孩子有了遺棄感。
另外的思考角度是,孩子呈現出來的應對姿態絕大部分都跟家庭教育有關,父母怎麼教,孩子就怎麼學。父母的教養方式在這個時候就尤其重要了。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915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1013
羅志仲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