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鼓勵來上課的學員夥伴多多利用時間跟老師提問。不過,提問是需要些許勇氣的,面對公開的場域要開放自己有時候確實有些難度。但大膽、開放的背後可能帶來的就是更多的體驗與覺知。
每個過去的經驗(不管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決定。或許上完課之後我們的內在仍然紛亂,但我們會對自己多了一點覺察,何以這些外在的應對會對我們的冰山起了這麼大的影響,原來都是有跡可循的。
分享一位學員課後的心得,我們可以理解到上完課並不是所有疑難雜症都會迎刃而解,或許也會跟這位夥伴一樣停留在困惑之中,不過學習若是有衝擊,能對自己多一點連結,那都是收穫。
<學員心得分享>
三天的工作坊對自我的情緒有更多的覺察,雖然有些時候其實也說不上來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什麼,就同老師說的,太少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也對那樣的感受有些陌生吧!
有一回的活動,要找一個夥伴並述說對方的優點,這活動對我而言還真不容易,短時間內只能從外表去形容。
印象很深刻的是,我以自己最近剪了短髮,很喜歡現在自己的樣子,因此,也欣賞同樣短髮俏麗的對方。只是,對方回應我卻是“雖然你的頭髮很亂….(底下對方所說的話已全進不去腦袋裡)”,當下,我以笑回應,不認為自己受傷,也在下課時間特地到廁所鏡子看看自己。但是,回家後,卻有股生氣的情緒上來。甚至認為,你頭髮也沒多整齊還敢說我。而生氣的背後則是埋常很久的難過,因為從小就被身旁的大人說醜,甚至叫我阿醜仔,好不容易為自己重建的自信,一句話就瓦解了。而我也對那個生氣的自己感覺羞愧(感受中的感受。我怎麼會有生氣的情緒,不過就是個活動,就算被說頭髮亂,那也是她的觀點而已啊!好吧!或許是,就下次注意一下吧!)也對老師說的話感到疑惑,我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難道我們不該教導孩子對自己說的話負責嗎?
當然,除此外,我在該活動結束,也立刻想到對全然不熟悉的夥伴可以有的一個欣賞,大家都不放棄追求更好才出現在這裡,因此,對每個人的生命故事深深感到尊敬。
而這次的工作坊,都在選夥伴,或者被選,在害怕被拒絕、擔心找不到伴、擔心因此成為眾人的焦點,情緒不斷上上下下,從中也發現自己根本也是以貌取人(從對別人的外表判定接受或拒絕對方),覺得自己又有什麼資格說別人。
這三天,我完全沒有主動舉手分享或提問,我有害怕,害怕自己在眾人面前泣不成聲、害怕老師問我是什麼感覺時,我說不出來,這也讓我連結到小時候,每當我哭泣,我的爸爸就用一種憤怒、無奈、不解也不屑的眼神看我:「你不要這麼愛哭好不好?這樣有什麼好哭的?這樣你也在哭!」瞬間我也對自己產生懷疑,不懂自己為什麼會哭;生氣,氣爸爸不懂我還對我生氣,氣自己怎麼又哭了。但哭能忍嗎?我就想哭啊!
但,我背後的觀點告訴我,好不容易得到工作坊的票,豈不就白白浪費了。就在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刻,我決定要舉手分享,我的身體開始不聽使喚地顫抖,完全聽不進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但我保有意識地跟自己對話,接納自己的緊張、不安,也欣賞自己的勇敢。回溯自己過往的畫面又上來,那是在國小音樂課,老師要求每個人要站起來吹奏直笛,當時的我邊吹奏,而手指則是不聽使喚地顫抖著。聽到同學說:「你看,她的手在抖」我的手則是越抖越厲害。
場景回到工作坊的現場,最後雖然失了機會,但我也接納此狀態,這是我的選擇、我是自由的(工作坊第一天,老師對我們說的話語在耳邊迴盪)。也謝謝工作人員敏銳的關注到我都沒有舉手。
最後,聆聽老師話語進行冥想:「想像自己在媽媽子宮裡能聽見外面的聲音嗎?」我聽到的是爸媽吵架聲,是不想要我、不得不要我的嫌惡聲;「出生後聽到圍過來的聲音是…」怎麼長得這麼醜;哇哇大哭時是爸爸的一句靠腰唷!不耐煩的說著你怎麼這麼愛哭。
再回溯,因為,我小時候就被大人叫阿醜仔,說我長得怎麼這麼醜;我哭泣,爸爸給我的應對就是不解、生氣;媽媽曾經告訴我因為我跟哥哥年齡相差太近,發現懷我的時候有考慮不要我了。
我有點驚訝,原來我心底還是這樣評價我自己?即使現在的我說:「沒有關係,我陪你,你美你醜我都愛你」我真的接納我自己了嗎?還是我還停留在觀點裡的接受。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26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915
張瑤華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