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裡面,孝順一直是家庭教育的重點,也是幾千年來傳承的美德之一。然而孝順的定義就是,凡事聽從父母的意願做事,不違背父母的指令或意願做事。我們或許把「孝」道都想成了「順」道,以為只要順從父母就可以。
古文「韓詩外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學生曾參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參有了過失――鋤草時,誤傷了苗,他的父親曾皙就拿著棍子打他。曾參沒有逃走,站著挨打,結果被打休克了,過一會兒才漸漸蘇醒過來。曾參剛醒過來,就問父親:「您受傷了沒有?」魯國人都讚揚曾參是個孝子。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告訴守門的弟子:「曾參來,不要讓他進門!」曾參自以為沒有做錯什麼事,就讓別人問孔子是什麼原因。孔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舜的事嗎?舜作兒子時,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不動;父親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親要找他幹活時,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想殺他時,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現在曾參在父親盛怒的時候,也不逃走,任父親用大棒打,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殺害,難道還不是罪過嗎?」
孔子在這則故事裡教育的理念透露著,並不是一味地順從就是孝順的極致意涵。李崇建老師常在課堂上講述,我們光是「愛」父母我們都做不到了,遑論「孝順」呢。我們先做到愛自己、愛父母,就已經相當足夠。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教育孩子是不是希望子女都要聽話,不要反駁大人就是最好的教育呢?大人常常給孩子扣上一頂帽子「我都是為你好」,所以希望孩子照做就好,小孩子「有耳無嘴」只要聽話不要回嘴。這樣的教育思維其實是在灌輸父母教養的毒性教條,文章中指出「這些毒性教條養出來的孩子,在無法擁有自我的情形下,就無法肯定自己,對事情容易感到自卑又自責,既然無法肯定自己,就不會肯定身上的情緒,也無法感受到自己的界限,成為一個界限模糊,容易受他人影響或擺佈的人。」
現在最困難的是,當孩子不聽話,有很多自己意見的時候,做父母的,我們內在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們會正視自己內在的波動、允許自己心靈之窗容積擴大,還是會忽視自己的情緒,甚至拿自己的情緒綁架孩子?我們若是無法對自己波動的情緒負責,又如何希望或教育孩子為他們自己負責呢?
張天安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826
李崇建vs羅志仲對談: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909
李儀婷老師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