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她」救了我的人生

DSC_1053

[文章分享]

四月底羅志仲老師的工作坊之後,我們邀請了一位「資深」學員分享她的心得。她跟隨志仲老師上課兩年,也參加過許多其他老師的工作坊。從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裡裡外外許多的變化。

生命之流引領我們流向不同的風景,途徑千山萬壑皆能玩味。從崇建老師、志仲老師的生命歷程,再看看這位學員的生命軌跡,我們怎能不讚嘆生命總有出路,只要運用資源得宜。對於生命之中的焦慮,志仲老師說過:「我已很能接納自己焦慮,因為焦慮等感受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應對它們,我的方式就只是與焦慮同在、共處,接納它的存在,不逃避、不否認,不壓抑,當然也不將它視為問題。」

感謝這位學員學習的心路歷程,也期待更多夥伴一起同行。


現在的我:

學習對話,學習薩提爾的冰山及應對姿態,學習靜心,不知不覺,已經有兩年了,再回頭去看2016年1月的自己,酗酒,幻聽,失眠,行屍走肉般,口中說的每一句話都尖酸刻薄。不知有多少的夜晚,我在先生與孩子熟睡後,起身開車出門,想拿刀子往自己的頸動脈一刀結束自己的的生命。或者撞牆嚇到先生孩子,驚擾鄰居好幾次。只要一閒下來,我的頭腦會一直對我說:「你放過你先生跟孩子吧~不要再折磨他們了,他們沒有你,真的會比較好」。

幸運的是,在更底層有一個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若選擇放棄自己生命去做傻事,會給先生及孩子的生命中,留下很大的傷口,我不能給我的家人這種無法彌補的傷口。某夜(真的是某夜),忽然想起,某次聽到崇建老師的演講,他的人生好像也曾經蠻糟的,也許我可以向他求助,立馬寫了訊息給崇建老師。由於太過迫切,隔天便打電話去作文班,希望可以「掛號就診」,櫃檯小姐告知,崇建老師只教青少年,若有急需,他的學弟有開課,我便直接報名了。

謝謝自己的行動力,讓兩年後的我,對生命已有完全不同的體會。 學習兩年了,用力練習兩年了,同樣的課,我一再報名學習,內容一聽再聽,回到現實生活一練再練,時而困惑、時而順暢,更多的,是時常挫折;志仲老師常引用奧修的話:「對方絕對沒有責任。」所以任何的人事物讓我不舒服,我都可以回來再給自己一些照顧。

學對話最大的收穫,是我能學會與自己對話。成長過程的生命事件中,被遺落的各個片段的內在小孩,她們都是我的一部分,她們都停留在原地,難過、無助、不知所措。現在,我長大了,透過對話,我能傾聽她們,貼近她們,牽起她們的手,肯定她們的價值;若她們願意,我願意緊緊地擁抱她們,給她們愛。內在滿足了,外在發生了什麼,就更能臣服、更能等待,更能信任生命的安排了。 學習對話,幫助我找回自己的內在小孩,讓我的生命更完整。在愛與自由裡,跟自己和解。

崇建老師說:「教育是一種自我覺察的過程。很多教育的處境,都和自我的童年時光重新遭遇,都和自我的焦慮重新面對。」 其實對話也是,可套用成「對話是一種自我覺察的過程。很多對話的處境,都和自我的童年時光重新遭遇,都和自我的焦慮重新面對。」 一步一步,我更懂自己了,更能接納自己了,我與自己更合一了,內在小孩也就漸漸不悲傷,漸漸開心,漸漸對生命有熱情。因為我快樂了,我也能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先生跟孩子了。

第一次與志仲老師對話:

第一次的對話,主題是「我真的很想自殺。」 志仲老師的引導下,讓第一次想自殺的那個十二歲的我,坐在我面前,讓我說我想對她說的話,我說:「若妳想死就快點行動,不要拖,現在我三十三歲了,過了這麼多年,妳會遇到更多真心愛妳關心妳的人,妳的朋友、妳的先生跟妳的孩子。越晚走,妳會讓更多人傷心,都是妳當年太膽小,我才到現在還痛苦地活著。」

後來談話是怎麼結束的,我已不大想得起來,畢竟當時酗酒失眠,記憶力應該也不太好。(哈)

認識自己的冰山:

(1)「觀點」的鬆綁 只要兩個女兒有爭執或任何的大小手足相爭,我的內在便會不平靜,我問自己,我到底想到她們如何呢? 答案竟是:姊妹就要相親相愛啊!看見自己的規條,我就笑了,看見了,就有機會鬆綁了。 現在,我不再是一個忙著解決問題的媽媽了,我會多一點等待,多一點觀察,兩姊妹相爭,我給她自意見不合的自由,我給她們不愛對方的自由,我給她們指責對方的自由,支持她們體驗生命中衝突。從旁等待,在哭泣時給予擁抱,在憤怒時給予空間。最多十分鐘吧,兩姊妹情緒抒發完了,無論爭執點是什麼,搶奪的是什麼物品,她們都會自己找到共識,屢試不爽。 當然,前題是我夠平靜,能在當下記得等待,也給自己犯錯的自由。

(2)「期待」的調整 生命歷程中,太多事件發生,時間卻不曾停下來,自己也匆匆忙忙長大了,完成學業了,就業了,戀愛了,結婚了,孩子生了,自己也成為了兩個小女孩的母親。多了一個角色,生命列車彷彿又被多裝上一個加速器,每天每天,忙呀忙地,迷失在各種角色中,忘了原本的自己是什麼模樣,忘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以為自己什麼都想要,結果就是一個個期待得不到滿足,不斷地失落。 志仲老師在課程中分享,他給自己設定好兩個生命中最核心的期待後,之後生活中遇到了該做選擇的時候,只要遇到與期待相衝突的,他就能很快做出取捨了。

4/29早晨,一家子忙著為出門做準備,眼看再拖下去,我的工作坊上課就要遲到了,其他人都還很悠閒,我的頭頂溫度就漸漸上昇,眼看打一顆蛋就可以熟了,我忽然驚覺,我出門做這麼多的學習,不就是為了讓家庭氣氛更好,在自己生命中創造更多幸福溫馨的片段嗎?若我此時變身成獅子媽媽,先生跟孩子當然會像軍隊一樣馬上換裝上陣,但這樣是我要的嗎?有更好的方法嗎?謝謝冰山這麼好用的工具,讓我能對準自己想要的生活,有清楚深刻的核心期待。

(3) 成為自己的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渴望」 奧修說的:「別人絕對沒有責任。」 當跟某人互動後,若我不舒服良久,我便問自己:「我到底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答案竟然是:「認可。」 運用對話,我看見自己的內在竟有這麼可愛的答案,我真的笑了很久。 我再問自己:「若我一輩子都不可能從這個人身上得到認可,我可以為自己做什麼呢?」答案是:「把向外尋求的手拿回來,我可以認可我自己。」 同樣的對話,我已用了許多次,有時答案是自由、有時答案是愛,但是我已更能看見,若要從別人身上去begging,此生是不可能做到了,唯有自己給自己的愛與自由,才是最完整,最有力量的。 有次我問瑤華老師:「我非常認同薩提爾女士說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為什麼每次我先生跟孩子在我面前展現他們的獨特性的時候,我都自動化地啟動指責模式呢?我也很想欣賞他們的獨特性,但我就是做不到,我好挫折」 瑤華老師回答我:「這與妳的生命妳的生命經驗有關,需要回頭去檢視妳的生命歷程中,當妳想展現妳的獨特性時,妳得到的對待是什麼?」 崇建老師也說:「沒有體驗過自由的人,是沒辦法給別人自由的。」不就在說我嗎? 一次一次,我在課程中,體驗到自由,把它帶回家練習,時而成功,時而後知後覺;又或者當我給自己犯錯的自由時,我也漸漸能讓最親近的先生跟孩子自由了。(這一段,是跟先生核對後,心滿意足地紀錄下來的)

(4) 與「自我」連結 事件發生考驗來臨,當我開始要解釋時,或者,當我解釋到一半,發現在自己正在解釋時,我感受到我正在焦慮。 我會提醒自己,我認可我自己,即使我犯錯了,我都接納我自己,更何況我沒有犯錯,只是陰差陽錯,誤會產生了…臣服吧~~我就可以閉口了 一切源自於,我夠好,所以我用這種方式活,即使偶爾會犯錯。 而不是,我不夠好,所以我忙著改進自己,犯錯了,忙著去向別人也向自己證明自己已經夠努力了,去向外懇求愛、認可、接納、及價值。 若是眼前真的失去了什麼,我也相信,生命是善待我的。傍偟時,我會花點時間,刻意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太多的證據顯示,我是有資源的,我是有力量走過眼前的考驗的。

雜記

關於擺盪用在戒酒的效果,關於我如何與失聯21年的父親和解, 關於我如何能與最親近的母親有親密美好的時光,及許多的瑣碎的心得,就等再將之整理完整一點再報告了。 現在的我,仍會常常不小心直接給孩子答案,但是我願意等待,等待自己更多地練習,等待生命的帶領,也感謝我活到現在。每天下班回家後,有意識地看著孩子的眼睛傾聽,有意識地跟先生有親密的對話,更刻意留一些片刻安頓好自己,好在每個家人共處的時光中體會生命的滋味。 套句鐵達尼號的臺詞:學習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救了我,不只是我的命,也徹頭徹尾救了我的人生,是不是~^^~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寫作師資培訓營: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507034919102357008
走鋼索的貓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90708c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