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20180428課後心得分享

DSC_1043.JPG
[心得分享]
四月底我們在台中與羅志仲老師進行了一場有溫度的對話工作坊。老師在課間介紹了人與人之間對話時常有的誤區,學員在練習時頻頻可以警覺到,原來過去的我們為什麼時常在人際關係裡踩到地雷是有原因的。
老師在課程當中除了演示各種應對姿態之外,還示範了傾聽與核對。當我們在專注傾聽的時候,把50%的精力放在他人身上,而另外50%的專注放在自己身上,我們很明顯可以感受,自己內在起了許多變化。透過不斷地練習、小組討論、大組分享,我們找到了能夠回到自我,專注自己感受,並且照顧自己的方法。
感謝老師與學員在工作坊中認真的參與,我們收到了許多的反饋。茲將學員反饋摘錄如下,也邀請學員可以將課後心得與觸動分享給我們,讓更多的朋友共同參與。

驚訝到以前自己其實沒有好好感受&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腦子是會騙我的。我的渴望和期待才是最真實的~ 第二天最後志仲老師和伙伴的對話 讓我也落淚了~因夥伴問的問題居然也是我想問的 回家後整理筆記時 將志仲老師的提問 也問了自己 發現自己是害怕小時侯的孤單無助 發現之後我就空虛無助了 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好想再去上課喔~我想問問我該怎麼往下走?

好奇引導與核對訊息的重要。經由核對從歷史脈絡與過去經驗去感受自我情緒。不是想改變對方,而是讓對方了解自己的冰山,化解不舒服的情緒。更了好奇與確認訊息的重要,有界線與自由。

看羅老師家庭的角色扮演的部分。心得是 你給出去的最後都會回到你的身上

1:『對話』 2: 兩天工作坊結束的這個晚上失眠了,不止腦子裡一團混亂,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平靜不下來,渾身不對勁…是什麼不知道?期待能看見那個混亂是什麼? 而課堂上與志仲老師的『對話』帶我走近了生命的缺口處…看見了自己的狀態-無法接納

體驗的部分,察覺自己的內在

課堂上的每個環節,都對我有啟發。 在看完「崇建老師」出版的《撒提ㄦ的對話》裡。 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問題。 透過這兩天工作坊,直接「對話」操作。 讓我更了解,何謂的「冰山」。 也看到「志仲老師」現場與同學的直接「對話」 讓我有更深刻的體會。 是一堂很值得的講座課程。

藉由簡單的步驟來親自體驗,讓我更能學到書上的知識。

在做”為什麼”的那段練習.才知道”為什麼”原來是屬於”指責”

老師用自己家庭做示範介紹應對姿態,讓我對應對姿態印象深刻。也從中理解自己為何常常打岔,原來是從小學來的。也聽到老師說這些沒有不好,是要看場合的用,否則也可能會丟了工作。讓我對”不一致”釋懷了一點。

課程中針對志仲老師列的問題來練習,夥伴挑的問題是[為什麼只能玩一小時]角色設定為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對媽媽提問;練習時覺得我都會跟孩子事先講好規則,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所以對話卡住了。沒想到回家馬上被孩子問了一樣的問題!因為爸爸跟孩子承諾了要玩switch給孩子看,但是耽誤了睡覺時間,所以跟孩子討論玩一關就要結束,孩子心不甘情不願的睡覺,睡覺前問我[為什麼只能玩一下下]正當我想跟他重申規則(超理智的說道理)時,孩子又問[媽媽,你覺得不好玩嗎?]我回答[好玩啊]孩子問[那你下次一起玩好不好?]我才發現,孩子想要玩遊戲玩久一點,是不是想要爸爸媽媽跟他玩久一點?!孩子喜歡的是父母跟他一起完成遊戲的感覺,所以才希望玩久一點?!孩子問的[為什麼只能玩一下下]其實是在表達渴望父母的陪伴。經過一次次的工作坊及講座、看書,有了比較多的體會跟細微的觀察,也可能,自己不像以前容易發脾氣,孩子才更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傾聽是如此的重要更是照顧感受的起點. 一直以來都是放在事件的處理成為指責的人及超理性 , 完全忽略了人的感受,1. 家人無法感受到愛及肯定 2.自己好努力好辛苦的付出,同樣的不被支持的委屈 , 以至先前的上課後會有滿滿的期待 ,但日常要如實執行對話卻是力不從心 . 我目前在覺察的部份落實的比較好 , 及接納現在的自己 這一次我要落實的是傾聽及放慢自己的說話速度 多留一些空白給我自己.

對話練習的時候發現自己雖然已經習慣不用”為什麼”,還是很難用問句去回答問題,而且腦袋裡思考出來的問句還是繞著事件跑,沒有脫離想解決問題的慣性模式。

兩天工作坊結束到現在,不管頭腦、體內的細胞、情緒感受終於稍稍的平靜了些… 與志仲老師兩次的對話,不同的問題,卻都走到了同一個地方,一個我不敢也不知道怎麼面對的地方。
最近看著老師推薦的書『心裡的傷身體會記住』好多的共鳴,期待書看完時,我也找到了療癒自我的方法與力量。 在工作坊裡每一次的舉手,都鼓起了莫大的勇氣,心臟快蹦出來,很高興自己如此的勇敢… 分享過程與老師的回饋,我看到了自己與先生不同的『愛的語言』的表達方式。雖然現在的相處,大部分反應還是在慣性裡,心中卻產生了一點不同的流動。
更從此處看見了自己的自以為是,凡事用我的角度看的才是對的,用我自己的觀點想法角度來要求身邊的人,還自以為…自以為怎麼樣?我說不上來,這個看見還不是那麼清楚…只見縫而已。 期待上帝利用各種管道,幫助我能夠賺取學費,繼續參加工作坊。

啟發: 原來『核對』很重要,因為我們很容易被過去的模式制約,被自己的觀點綁架,當帶著有色眼光來看待別人時,輕易給對方貼上標籤,因而容易導致關係的不和諧,核對可以避免我們猜錯了或誤會了!因此透過對話,可以帶來覺知,才能了解事件背後真正的原因。
透過沒有「為什麼」三個字,練習的體會: 『帶著為什麼⋯⋯』的問話,原本以為只是詢問對方,但常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且容易因為語調、語氣、聲音大小,反而讓聽者有被指責、被批判或被命令的感受,聽者可能就會更不想回應對方或是再指責回去⋯⋯。 『沒有為什麼』的問話,當扮演講者時,發現帶有好奇的問法,讓講者不是只有站在自己的觀點想了,是有照顧到聽者的感受的,而聽者竟然就有了被關懷、被接納的感受!尤其個人覺得被問到『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特別覺得溫暖。
衝擊: 過去對孩子貼上『不專心』的標籤,原來是大人(自己)不當的應對造成的! 期待自己當有情緒來時,可以稍為停頓,試著先關照自己的情緒,再想想孩子的情緒;原來感受改變了,觀點也有了變化,情緒變得緩和,甚至消失了!

對話練習,與第一次練習時,比較進入狀況,提問時比較清楚如何擬內容。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2018夏季文學營: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c

寫作師資培訓營: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50703491910235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