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渴望的邊界

曾經在視頻裡看過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女士在對一位婦女做家族治療示範的時候,她邀請了台下一男一女來扮演這位案主的父母。

案主先簡單敘述了家裡的應對姿態,她描述媽媽跟爸爸在家中相處不融洽,經常言語指責,對待孩子也常常用言語或肢體暴力,使得她對父母總是心生畏懼,心裡想愛他們但卻始終忘不掉他們那些不相愛的畫面,她自認為是個在不健全家庭長大的孩子。

薩提爾女士利用對話,讓這位婦女勾勒出她的父母自由戀愛的過程,那些想像出來的畫面雖然不是真實發生過,但透過合理的揣測與想像,這位案主有了父母其實曾經相愛的圖像。

這個圖像在家族治療裡面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份量。崇建老師也曾經利用類似的方法,讓學員去回憶那些曾經有過的愛的圖像。如果真的找不到愛的畫面,那就試著找找曾經有過哪些印象,是對於耶穌基督、觀音菩薩或其他宗教神像我們曾經感受到慈祥與愛。再不然,想像溫暖的陽光也行。這是設立「渴望的邊界」。

人在表徵上的行為何以跟渴望這麼不一致,原因有很多。但如果能夠回到渴望的層次,感受到在愛中有了連結,很多表徵行為其實也都沒這麼重要了,我們也會多了許多理解。

文章內描述的情景很多人都不陌生。家人情緒勒索的字眼隨時可聞,「你回美國去吧!我不要你管!」、「我在你身上花最多錢,沒想到妳這麼不孝順。」、「我當年買鋼琴的錢可以買一層帝寶! 」。

很多人在勒索的黑洞中寧願當個受害者角色。擺脫掉這個角色,我們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參考閱讀:

u6e34u671bu7684u908au754c.jpg

我和媽媽的和解之路,走了40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