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20180414講座課後問答

DSC_1026.jpg

針對2018年4月14日崇建老師在新竹的講座,我們在課後發出了問卷,邀請大家對上課內容做回饋,並且邀請大家在問卷裡面提問崇建老師問題。許多人都在問卷裡面提出了對崇建老師的問題以及上課的回饋。感謝崇建老師一一看過大家的問題,並且逐一給予反饋,長耳兔茲將問題做了彙整,有些提問相當具體。老師的回覆相信對其他人也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課後問題與回覆:

課後是否有其他問題想請教老師? 崇建老師的回應
如何讓自己心平氣和的面對孩子丟出來的情緒 要讓自己心平氣和,得先覺知自己的情緒,並且學習與情緒共處,心教裡提供的5A步驟,即是一種方法。也就是說,當自己在氣頭上時,得先覺知自己有生氣,可以承認這個生氣,但是不要被這個生氣控制。可以停頓、深呼吸等方式,漸漸去掌握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做出及時反應。
如何區分說教(超理智)和想法、感受分享? 說教的人,只是想將教誨、道理傳達給他人,而不會傾聽他人意見、想法與感受。亦不會覺知感受,更不會表達感受。
如何更能有效的提問與創造深刻的對談 提問我並不會用「有效」評估,因為「有效」比較像是解決問題。提問會帶來覺知,因此我以為在生活中,好的提問與深刻的對話,都來自對人對世界的真心關懷。
1 薩提爾互動要素案例是出自哪一本書?
2想閱讀 維琴尼亞.薩提爾 的著作,是否有建議的閱讀次序?
出自「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這本書是學習薩提爾的人譽為聖經。
對於第一次接觸Satir,我該怎麼持續學習,坊間好多資訊好多課程,但是還是一知半解 (例如四個應對,不是清楚源頭)
或是還可以推薦什麼書籍嗎?
上工作坊會比較快速。一般初階的薩提爾工作坊,都會提到這些基礎的要素,因此找適合的工作坊嘗試,工作坊一般都有簡介,可以知道工作坊的內容與性質。
有,想請教阿建老師,若我們遇到比較壓抑的孩子,總回答不知道、不想說,該如何繼續對話會比較有機會讓他們願意說出內心感受? 我的經驗裡,只要對孩子真心關懷,也接納他不知道,這就是一個開始。當然,若要真的讓孩子接觸心中感受,的確需要一些方法,比如教導孩子感受的重要,緩慢以感受選項詢問,更沈靜的應對姿態對待。接納孩子、關懷孩子,這是起點。
我有個五歲男孩,日常飲食不吃青菜,吃到青菜必吐。跟他聊天,他說他記得以前吃到青菜噎到,我太太也證實他一歲半的時後,的確發生過。 我想透過對話的方式,讓他知覺,不再害怕,但還沒成功過。不曉得老師有什麼好的建議,謝謝。 改變孩子方法有很多,比如將青菜混和著肉吃?像包子的作法。多吃水果….,這是我在應對困難時的想法。至於孩子的不良經驗,就跟他聊那一次的經驗,讓他多說恐懼,多說不舒服,父母傾聽就行了,不要試著說服。這是第一步。能夠說出這些恐懼與不舒服,就是一種療癒。
是,阿建老師總是能夠解決他人問題 ,但當自己 本身遇到混亂時 如何 做? 本身混亂時,亦是要先覺知,並且承認。人總是會有高低起伏的能量,能夠接納任何時刻的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阿建老師在國健署怎做戒菸以增加戒菸成功率 我目前是戒菸個管師在做戒菸工作因為很多抽菸都是心理層面上的。想多學習溝通。新竹這次介紹的工作坊開的薩提爾的課已額滿⋯⋯期待下一次 我的戒煙方式,運用的是冰山的對話,直接指向渴望,但是一般薩提爾工作坊,應該不會帶到這麼深入。
明白很多問題都源於自己的童年印痕與內在冰山,期待自己愈來愈認識自己,才能陪伴幫助更多的孩子們,謝謝老師的引導! 謝謝回饋。
在和別人的對話練習,雖然還是有遇到困難,但有一點理解和感受到老師說的感覺!但想走自己冰山,似乎都無法進入,無法想像任何圖像或畫面做連結,請問老師要解決深層的心理問題,一定要走冰山嗎?或是什麼情境或機會,才能進入? 自己的冰山,一般初學者都直接將冰山圖對照,以筆寫下各層次的冰山。但最好是有學過的夥伴,以三人小組的方式,學習探索自己,也學習如何探索他人。這是我覺得最有幫助的方式,我是這樣經歷成長過來。
如何透過冰山理論(薩提斯)找出潛藏於自身的情緒問題 一般是透過冰山的三人組探索。若要自己探索,我通常會建議先接觸情緒,並且在情緒裡停留,通常會有新的啟發。
如何協助孩子不要太執著於享受字體工整.不要犧牲睡眠時間? 孩子「享受」字體工整,這是很有意思的事,若是享受字體工整,那意味著他不以為苦。但是犧牲睡眠時間,建議父母一要有界線,二要以對話的方式談界線。
如何成為自已溫暖擁抱的來源 這個意思是如何擁抱自己,給自己溫暖嗎?若是的話,先決定給自己愛,並且問問自己值得被愛嗎?無論答案如何,都先告訴自己要給自己溫暖與愛。
我比較想先練習自我對話及對自己使用6A,先和自己進行深刻的對話,建立起真誠的連結,才有和他人進行深刻對話、連結的可能。只是當陷在情緒風暴或腦袋(小我)的喋喋不休,難度頗高的,很羨慕崇建老師不被外境勾起情緒波動、始終保持內在平靜的狀態,真想知道怎麼做到的呢? 自我通常不對話。自我就是與情緒先共處,觀察思考的產生,我將此視為第一步,時時練習這步驟,經常檢視自己的情緒,也會有很大的長進。其他的先進入第一步再談。
老師有在新竹開辦工作坊的機會嗎? 若找得到場地,我想長耳兔應該很樂意。我也樂意。
有,但人太多又太晚了! 文字我會看。有機會會回。
想了解關於情緒教育的終身學習,如何從情緒的泥沼中跳脫,轉念?我們有覺知通常在對話完之後,與孩子、家人對話之前如何先靜下來,暫停幾秒,然後再進行有效而深刻的對話? 我的答案前面不斷提過,即是經常練習覺知情緒,並且學會停頓,停頓時間可以更久一點,不被情緒主宰。這樣的練習,會越來越讓自己懂得掌握情緒。
這套理論有沒有盲點,學者應該要小心謹慎。 薩提爾理論的盲點,我並未聽過。倒是學者應小心的是,薩提爾不是技巧,或者不只是技巧,並不是拿來運用達成自己的目的,而應以自我出發。
1.因為媽媽情緒上的障礙加上身體不適所以在行為上,導至我與弟弟會指責怒罵媽媽,事後又後悔了,就像老師說的回到家想出去,出去了想回家。所以我們在情緒上受他的影響很深,常常回到家心情會陷入低潮想逃避。尤其弟弟現在在情緒上更是火爆2.面對先生或家人在指責孩子時,其實心裡很厭煩糾結,很容易陷入指責語調或表現出不屑的態度。總之內在自我很徬徨 通常這樣的情況,往往在迴圈裡轉著,有時讓人感覺無奈。我自己的經驗,是從工作坊裡練習得來,這也是我在提供跟情緒相處的功課之外,上工作坊看能否有較深的體驗。
根據老師的解釋,過去的經驗或事件牽動著現在的自己,我一直有個疑問,人為何要被過去綁住?雖然遭遇了一些不是很好的過去,但我們透過教育、正向思考、閱讀、不是可以擺脫過往的痛?告訴自己,我不要成為那樣的人,我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等等之類的,換言之,前人是面鏡子,我隨時都在修正自己,若是這樣,此論點好像不是那麼絕對? 人本來就會學習,並且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這應是理所當然的。只是大腦從童年遭受的應對,形成的反應,有時不是思考就能改變。所以才提出理性與非理性兩部分的狀況。
想要請問老師遇到小孩都不回答時該怎麼處理, 小孩(6歲男生)遇到挫折或困難時, 會一直邊哭邊喊”矮油~矮油”, 一直跳針, 但問他又不回答, 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還是該怎麼問會比較好呢? 謝謝老師 ; 另外一個是8歲男生哥哥, 現在加入游泳隊(一開始他有意願加入, 後來有點被爸爸強迫加入), 現在常常會喊不要去, 每天早上五點多要起床, 有像老師薩提爾的對話練習CD中和小孩的對話類似的問法, 不過卡在他現在本身沒有意願參加, 所以找不到正向的部分, 不知老師有甚麼建議嗎? 感謝老師 對話不是讓孩子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是真心關心孩子的狀況。因此孩子若不回答,接納他的不回答,那就是關懷孩子了,若能接納孩子,就能更專注安靜的停頓與等待。因此我常問家長,當孩子如此時、那樣時,你的內在有何衝擊?應先檢視自己內在的感覺。而愛與期待不一樣,但是當父母對孩子有了愛,可以接納孩子不參加游泳,就能真正問出孩子的原因,進而能幫助孩子面對。
目前與夥伴(共5人)進行”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書會達5個月之久,目前已全書閱畢並考慮為下個讀書會選擇相關書籍以便有更充分的了解與應用。但聽過講座後發現,薩提爾的對話核心未真正於我們的讀書會了解。由於這是第一本的書,請問老師應選擇哪一本書為下次讀書會較適當? 目前的考慮的書目有 “對話的力量”、”心教”、”溫柔是我,剛強也是我”、”家庭如何塑造人” 以及 “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
讀書會成員有4位年齡大於45歲,工作經歷有教師,工程師,公務員,家管 以及 一般上班族
以上 尚請提供建議參考。謝謝
我的建議是「”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還有一本部在你書單上的「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不過我建議讀書會裡,能有懂得薩提爾模式的夥伴帶領,會更好。
崇建老師還會在台灣開工作坊嗎? 要怎麼知道訊息?我想上二天,最好三天的工作坊!常常都遇到工作坊都滿了我才知道阿QQ 訊息都在長耳兔心靈維度臉書,按個讚應會常看到訊息。
在怎樣的情況下,對話最好分次進行,而不是一次就沒了。而每次對話建議的進行時間約多久較佳,謝謝 這沒有任何規則呢!關心人,以及自己的狀態,都是當下最知道。
其實最近對如何探索有點茫然,不知道探索自己的時候,是會有一個脈絡或是要靜下來觀察內在跑出的訊息是什麼,因為我覺得當我想要循一個脈絡的時候,就會有思想進來,然後就很難去好奇。 我的建議也是上上工作坊,以及讀書會等同儕團體的力量。另外,得接納自己能量起伏,那是最正常不過了,若能接納了,能量往上走的時間比較快速。深深祝福。
老師常簡短的問句之後就能切入情緒,使人落淚,之後仍須長達四五年的陪伴,之間的具體路徑及工作目標如何掌握? 四五年陪伴的孩子,乃因家庭無法前來,孩子還未成年,回到家庭裡會被原有的家庭應對模式帶回慣性。我每次的具體目標,都是以孩子的責任,愛與接納為主軸。
希望老師能開有關工作上應用的課程在新竹 工作上應用,我目前可能不會專門開發。
能分辨過去和現在經驗就能改變嗎?覺得好難,我很想改變自己教育孩子方式,但每每總是又變成連結過去經驗,超級無敵沮喪。請問阿建老師我該怎麼做?我真的很想改變! 「分辨過去和現在經驗就能改變嗎?」也許不能,但是可以是改變的開始。從字裡行間看起來,對於自己重複過去慣性應對,應是感到自責,久了就無奈了。若是知道過去與此刻有關連,可以接納這樣的自己,那麼先決定不要自責,並且原諒自己重複回到慣性,如此有助於往上走的力量。其他的我建議亦是覺知與閱讀、工作坊選擇自己能學習的方式改變自己。
孩子壓力過大,常在書房發脾氣、哭泣,問他怎麼了?卻都說沒有,也不願意和我們大人聊聊,我要如何開啟對話的起點呢? 建議先檢視一下,孩子會這樣的原因。過去孩子做不好、失敗或遇到挫折時,父母的應對可以檢視一下。若能檢視出一些應對的狀況,就先改變那個狀況,並且問問自己,是否可以允許孩子輸?允許孩子沒做好?允許孩子犯錯?若是都可以的話,那就以此跟孩子談,父母說說自己可以允許,等待他也能允許。
如果問孩子怎麼了?是不是壓力太大?是不是不開心⋯等問題,孩子都說沒有,要怎麼辦呢? 先檢視以前他有狀況時,父母是否會說教、責罵與建議?先改變這些應對,若是有的話。若是改變了,再來等待孩子,告知父母的關心,這先作為第一步。
對於兒子(高一)沈迷於手機的狀況不知要如何對話,過去的我太愛說教了。 那就多關懷孩子吧!父母有覺知就好了,不要自責。每天多一點真心關懷的對話,不要只是執著於未解決的問題。
當孩子一直不肯說話時 (覺的你很煩,我不想說,不想跟你說,請你離開⋯)該如何好奇呢? 先檢視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麼?因為孩子不想說時,應該被接納。
薩提爾的對話模式,是否可以用在業務團隊的團隊經營?我可以如何練習? 薩提爾運用於企業,已經很多年了。至於如何練習,我也沒有答案。但是好奇的對話,真心的關懷人,都可以是業務的一部份,因此不妨從這裡先練習。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Alike

[影片分享]

生活的步調是不是總是一成不變,造成了我們往往被制約而不自知。

人的慣性其實就是社會各式各樣的規條、約束慢慢讓我們形成的。走在大家都走的軌道上總是比較安全,也不大容易遭受別人異樣的眼光。然而,生存之外我們往往拋棄了自己原始的渴望,擁有那些跳脫框架的期待貌似也是不被允許的。

這個西班牙的無對白動畫可以給我們帶來一點啟示。當每天的日常功課或工作讓我們耗盡能量之時,適時跳離一點點原本的軌道也有助於更好的調適自己。

—–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19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張瑤華老師台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609

李崇建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625

李崇建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08

李崇建老師台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715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渴望的邊界

曾經在視頻裡看過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女士在對一位婦女做家族治療示範的時候,她邀請了台下一男一女來扮演這位案主的父母。

案主先簡單敘述了家裡的應對姿態,她描述媽媽跟爸爸在家中相處不融洽,經常言語指責,對待孩子也常常用言語或肢體暴力,使得她對父母總是心生畏懼,心裡想愛他們但卻始終忘不掉他們那些不相愛的畫面,她自認為是個在不健全家庭長大的孩子。

薩提爾女士利用對話,讓這位婦女勾勒出她的父母自由戀愛的過程,那些想像出來的畫面雖然不是真實發生過,但透過合理的揣測與想像,這位案主有了父母其實曾經相愛的圖像。

這個圖像在家族治療裡面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份量。崇建老師也曾經利用類似的方法,讓學員去回憶那些曾經有過的愛的圖像。如果真的找不到愛的畫面,那就試著找找曾經有過哪些印象,是對於耶穌基督、觀音菩薩或其他宗教神像我們曾經感受到慈祥與愛。再不然,想像溫暖的陽光也行。這是設立「渴望的邊界」。

人在表徵上的行為何以跟渴望這麼不一致,原因有很多。但如果能夠回到渴望的層次,感受到在愛中有了連結,很多表徵行為其實也都沒這麼重要了,我們也會多了許多理解。

文章內描述的情景很多人都不陌生。家人情緒勒索的字眼隨時可聞,「你回美國去吧!我不要你管!」、「我在你身上花最多錢,沒想到妳這麼不孝順。」、「我當年買鋼琴的錢可以買一層帝寶! 」。

很多人在勒索的黑洞中寧願當個受害者角色。擺脫掉這個角色,我們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參考閱讀:

u6e34u671bu7684u908au754c.jpg

我和媽媽的和解之路,走了40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人生沒有捷徑

這是一個滿富有教育意味的小漫畫。

現在的小孩功課壓力巨大,因此許多孩子會選擇逃避或者拒絕再學習。然而我們都知道,現在努力的學習都是為了將來做準備,吃苦跟付出都是必要的。不是有這麼句諺語,「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嗎?

小孩子動不動就想要放棄或是選擇走輕鬆的道路,可以看看這個漫畫帶來的省思。

不過…

你覺得孩子真的不明白這樣的道理嗎?上面說的都沒錯,漫畫給人的啟事也很合乎道理,但說道理孩子聽不進去啊。千萬別為了說服孩子而講了這些大道理,「薩提爾模式」裡的其中一種應對姿態就是「超理智」,這個只顧「情境」而不照顧「自我」或「他人」的溝通姿態,是無法讓我們跟孩子做連結的啊。

道理固然重要,但失去了最基本的連結與關懷,再多的道理也是枉然啊!

 

參考文章:

學習很苦,當孩子想放棄時,一定要讓他看看這14幅漫畫!

safe_image.jpg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19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張瑤華老師台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609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阿拉斯加之死之背後

 

「一九九二年九月初,在阿拉斯加一輛廢棄的巴士裡出現一具男屍,他是來自華府、大學剛畢業的克里斯.麥克肯多斯。生前,他家境富裕,前途似錦,但他卻拋開一切、走向曠野,從此踏上不歸路。」

原著小說作者根據真實事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探訪了克里斯的親戚與朋友,再藉由克里斯留下的書信,日記等蛛絲馬跡,拼湊成這部暢銷小說「阿拉斯加之死」。

這部小說再經過大導演西恩潘改編成電影,整部片豪邁與壯闊的風景讓人心生敬畏,觀影者彷彿追隨主角走過阿拉斯加冰雪之中,也走入金色稻麥田野,與馬匹馳騁。獨自一人走在前不見村後不見店的無垠道路上,我們感受到那種孤寂感。伴隨著孤寂而來的卻也是令人悲傷的美感。

許多人不解,何以克里斯這位具有美好前途的青年會拋下一切,包括身上的金錢以及親朋好友獨自走向荒野。有人批評克里斯自毀前程,並且拋棄了父母,帶給世人最壞的示範。

前一陣子克里斯的妹妹卡琳出版了新書「The Wild Truth」。內容講述了比毒死克里斯的野地馬鈴薯更令人覺得毒辣的過往。原來克里斯與卡琳出生在家暴的家庭裡,那些不和諧的家庭氛圍造成了克里斯想要離家的念頭。這種離開家裡追尋自我的過程常常在我們周遭出現。

離開是一種打岔,但卻帶有無比的勇氣。投身在荒野之中獨自一人探索生命極限,毋寧是對世界與對家庭的一種無聲的回應。

試想,我們身旁有多少人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回應這個世界呢。卡琳的新書點出了克里斯逃離社會的背後真正原因。

參考閱讀:

1416814595_slideshow.jpg

《阿拉斯加之死》背後的殘酷真相

—–

羅志仲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428

張天安老師台中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19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

張瑤華老師台北工作坊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609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台南工作坊

志仲老師曾經說過「我不是李崇建」,他的意思是,如果你是抱著來聽「山寨版李崇建」的心情來的恐怕要失望了。

崇建老師經常推薦學員去參加志仲老師的課程,他提到志仲老師將對話框架拆解,學員可以從細節處入門,從過程當中獲得許多練習。崇建老師並非要大家尋求復刻版的他,而是真真切切希望大家能夠學習到新的知識以及細膩的對話模式。他認為志仲老師學習速度驚人,應用在生活的經驗也相當成功。崇建老師的教學內容也常常借鏡志仲老師的框架。

有位學員形容上志仲老師的課程時,那種對話的感覺「五味雜陳」,每一次對談總是讓人思忖我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我又想要回到過去的慣性,從一次兩次的對話脈絡當中我們可以了解過去的我們是多麼仰賴慣性,而非進入臨在。而上崇建老師的課時,那種心情就是「五雷轟頂」了,心裡常常要有被「雷轟」的準備,體驗感十足。

近來志仲老師更新增了許多獨到的環節幫助學員更靠近自己一些。我們常常因為過去的歷史經驗以及環境的因素,時常忽略了自己的情緒,甚至無法辨認自己當下是什麼樣的感覺。老師利用情緒清單,透過不同的事件讓學員一次又一次地辨識自己內在冰山的波動,點名自己的情緒,讓我們更貼近自己,讓自己懂得正念。

志仲老師在課間提到,根據統計,這個世界上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屬於內向者。然而我們社會總是用外向者的角色來形塑成功者的形象。很多家長也是會這樣教導孩子「你怎麼不說話?」、「你要跟同學多交流啊」、「不要自己躲在角落一個人玩」,所以內向者似乎不被允許成為他們自己。但其實內向者同樣具有豐富的資源,或許更具有安靜的力量。志仲老師謙稱他自己是那1/4的內向者,而他也正在定義著不一樣的拔尖標竿。透過拆解對話框架、靜心、正念,輔以多樣的課程內涵,讓學員真正學習到「開放、自由、負責」。

邀請南部的朋友一同來體驗志仲老師細膩、沈穩的深刻對話。Learn “Being” rather than “Doing”.

#羅志仲
#深刻的對話帶來深刻的覺知
#李崇建
—–
羅志仲老師台南工作坊
日期:2018年5月26日-2018年5月27日 共計2天
地點:台南市
講師:羅志仲老師
主題:在家庭與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 – 對話技巧的運用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lopwilldo20180526